《子夜》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25158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作家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子夜的分析,总结出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特点,创作背景,作品背后的故事,以及现实主义作品所展示的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斗争。
  关键词:典型背景;典型人物;现实依据
  作者简介:王子文(1996-),女,汉族,辽宁本溪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1
  一、典型背景下的典型人物
  (一)时代背景与工业文明
  小说将时间定位于20世纪初,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农业向现代文明转型的重要时期,工商业阶层也逐渐成为一支力量强大的队伍与知识分子、军人、士绅、农民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走向的动力源。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机械派”认为中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只是残余。而左翼力量则认为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对吴荪甫这一工业文明代表的描写,成功地刻画了这一艺术典型,构成了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二)动荡的农村与中原战争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正值中原大战时期,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四位大将各占一方,发生了一场新军阀的混战,为躲避战乱,吴荪甫的父亲,遵循太上感应篇的吴老太爷由乡下来到纸醉金迷的上海,然而在当时社会,传统已逐渐走向崩溃。吴荪甫在农村的家产也很殷实,但农村却因战争混乱,最终固守传统的老太爷因接受不了“新潮”的上海脑溢血而死。作者这种对农村情况的侧面点染及其对战争的描写正是他全面、细致、多侧面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体现,使得时代背景更加具体,令人信服。
  二、艺术形象的叙述与刻画
  (一)封建道德的溃败
  在当时社会,传统的道德伦理已被众人抛之脑后。《子夜》中的一幕幕,无一不是传统封建道德在生活中溃败下来的体现。然而,我认为这种封建思想的崩溃,正是人们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解放人性的一种体现,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也是现代文明发展的体现。作者客观地叙述一幕幕事实,使得艺术典型真实地再现在我们面前,利用朴素的语言和事件,构成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二)用细节描绘出丑恶的人性
  《子夜》的世界中,人性也是逐渐堕落的,吴老太爷的金童玉女,惠芳和阿宣在来到上海后都发生了性格上的改变。阿宣控制不住自己而去偷看一个个暴露的女性肉体。《子夜》中有两位十分有名的交际花,徐曼丽和刘玉英。徐曼丽是职业型的交际花,她出卖肉体取悦男人,以赢得金钱,利益。她会在吴老太爷的葬礼中在弹子房里与各种各样的男人“死的跳舞”,她曾是赵伯韬的情妇,最后却和吴荪甫做起了朋友来。
  刘玉英,年轻的寡妇,本来是吴荪甫收买的内线,却为了金钱两头接应,当成了“谍中谍”在紧要关头背叛了吴荪甫。冯眉卿其实也是一样。她只有17岁,却在父亲的劝说下探听赵伯韬的秘密,给她做了情妇。这样的现象其实在现代生活中也屡见不鲜。趋炎附势的人随处可见人性的堕落并未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在举手投足间,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间展露无遗,这样真实而细腻地刻画,也正是《子夜》这部作品成功的原因。
  三、民族工業发展这一客观事实
  在当时社会,农村为城市输送大量的原料和劳动力,经过城市的生产,商品又回到农村,这样的产业链条在受到外国资本入侵之前是十分和谐的,吴荪甫在乡下也拥有许多产业,当铺、钱庄、油坊、电厂。但工业化,城市化吸引了大批地主来到上海这个异常巨大的交易港湾。可是外国原料高昂的价格,国人对国货没有过多的热情,商家之间为了金钱而恶性竞争,政府在当时还没有大力支持民族工业,诸多原因,使贸易的秩序被破坏,社会的秩序被破坏。
  当然,金钱对于军队也有莫大的吸引力。赵伯韬在一开始时想与荪甫一起搞公债,声称,可以用三十万让西北军后退三十里,一万一里。这是荒唐的吗?其实并不是,由冯玉祥带领的西北军可以说在中原大战时期是资金最为贫乏的一支军队了,甚至在受到蒋介石打击后,冯玉祥要靠阎锡山的收留来维持军队。在《子夜》中金钱的力量被放大,各色的商人、官员、公务员、企业家都为了金钱费劲心急。他们需要金钱于是便费劲各种心机延迟贷款。而拥有金钱的人就想要更多的钱,用力地去榨干人民身上的血汗。吴荪甫收买了姚金凤作为罢工女工中的亲信。运用计谋使她重新受到大家的信任。
  纵观现代生活,其实货币间的战火从来没有停息过。商人们追逐名利的路也从来没有休止过。他们彼此竞争者发展着,努力地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在这样的和平年代里,他们的手段更加的儒雅,他们的方式更加的“高尚”可是,这些背后所隐藏的实质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的社会会不会就像作品中描述的一样。没有道德伦理,人类自甘堕落,纸醉金迷而不自知,每个人都是金钱的傀儡,都被各种各样的利益束缚着。我们的未来看似光明一片,实则每个人都迷茫着,人们纷纷为自己的前途而担忧,终日惶惶。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这样一个吴荪甫,既渴望冒险又软弱得想要安分起来。
  每日的我们都活在战争中,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是金钱,名利,自由,还是其他的追求,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战斗着。以社会,历史条件,中原战争,民族工业的发展为背景而创作的《子夜》确实是现实主义作品中的典型。在讲述客观事实的过程中,为我们再现了一场生活中的战争。吴荪甫是一个成功的失败者,那我们呢?生活中的战争无处不在,我们的战争永不停歇。
  参考文献:
  [1]龙斯玮.浅谈《子夜》的艺术特色[J].文学研究,2015年第19期:20-24.
  [2]胡赤兵.论矛盾《子夜》中的颓废色彩[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80-83.
  [3]刘畅.《子夜》的另一种解读[J].重庆教育学院学院学报,2006年3月:23—25.
其他文献
摘 要:“我不知道哪个人像他那样总是强烈地意识到 自己的存在”。看过英国作家毛姆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人,无论对其根据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生平为素材创作的查理斯·斯特里克兰德或爱或憎,相信都曾被他独特的灵魂所震颤。那如烈焰般的自我存在意识,强烈到可以荡平一切妨碍他实现画家梦想的阻碍。为何会对斯特里克兰德陈述性的一句评价,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我想这正是找寻的答案。  关键词: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摘 要:《说唐全传》是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转变的关键性作品。它的世俗化的创作倾向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英雄传奇小说和历史演义小说创作。本文通过分析《说唐全传》中的英雄形象——平实化的英雄,认识其在文学史中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说唐全传》;英雄形象;平实化  作者简介:王岩(1989.6-),女,黑龙江省伊春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
“白日梦想家”(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是一部拍摄于2013年的美国轻喜剧,影片主人公沃特.密提是一名在《生活》杂志工作了16年的胶片洗印经理,他性格内向,腼腆害羞,人生平淡无奇,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同事却不敢开口表白。表面上他像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内心却极度渴望成为别人包括自己崇敬的、无所不能的大英雄,因而时常“走神”做着白日英雄梦。直到有一天杂志需要找到狂野
摘 要:田汉从最初的戏剧文学的试水者到中国公认的现代戏剧“梨园领袖”,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一条线,即“Violin and Rose”情结,与艺术和爱情紧密联系。而创作于1958年的历史剧《关汉卿》,是他话剧创作的一个高峰,他一以贯之的“Violin and Rose”情结亦得到进一步体现。  关键词:《关汉卿》;田汉;“Violin and Rose”情结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
课题项目:本文系张家口市2017年度社会科学立项研究一般课题,课题名称:基于胡学文小说创作研究张家口本土作家底层叙事的人文关怀,课题编号:2017137。  摘 要:胡学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非常优秀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关注底层小人物的人生命运,反映小人物在人生路上的艰难跋涉和对生活的抗争、对命运的不妥协精神。  关键词:小人物;人文关怀;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王雅平(1980-),女,回族,河北沙
摘 要:文学性问题在当今大众文化发展时期成为文学与文化发展关注度较高的问题,由于网络时代文学形式多样,文学作品的数量迅猛增长,文学本身的特殊性渐渐被忽视,以量的多少决定文学成就的现象对文学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从这一问题出发,以韦勒克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为理论基础,对下文学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解读,从文学的本质入手,对网络时代文学本质的发展进行研究,从而文学以什么样的形式在网络时代呈现,任何文学发展
摘 要:唐朝是继晋朝之后的有一个大一统王朝,疆域最大的时候占据了整个东亚大陆。唐朝的诗人们积极入仕,他们游历、上终南山、温卷、行卷,都是为了入仕。这两个条件相互碰撞,便使得在汉魏时初步发展的边塞诗走入了黄金时代。边塞诗有律诗有乐府,况且古乐府中就有战争诗题目。唐代边塞诗的主题也十分丰富,笔者将就唐朝边塞诗的主题在下文中进行探讨。  关键词:唐代;边塞诗;主题  作者简介:王倩,内蒙古乌海人,北方民
摘 要:随着语言学在国内的蓬勃发展,语言学与文学的交叉也早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去研究文学作品,也早已经在国内流传开来。笔者试图运用会话原则理论,来分析著名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安娜·卡列妮娜》中的一些对话片段,以此来展示会话合作原则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用,主要包括作者如何安排人物,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最后进一步帮助读者提升其文学作品的赏析
摘 要:在英国现代文学中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作品非《傲慢与偏见》莫属,这部作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婚恋为主题,深度剖析了五队不同年轻人的婚恋观,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闭塞状态下保守的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诠释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通过表现主人公对爱情和对人生的彷徨与困惑,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时代存在的矛盾。对此,本文对《傲慢与偏见》从彷徨和困惑两个
摘 要:在《呼啸山庄》中,凯瑟琳·恩萧在自由意志的驱动下弃善从恶,陷入伦理两难,引发伦理悲剧。在其所处的伦理语境中,凯瑟琳面对“选爱情还是选物质”的伦理问题时经过内心善恶的博弈后做出了“选物质”的伦理选择,同时压抑了对自由的向往,又于希斯克利夫重新出现后在理性意志驱动下人性因子得以复归,渴望得到真挚的爱情,导致她做出违背家庭伦理道德的行为而走向悲剧。凯瑟琳伦理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她在内心善恶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