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英国现代文学中最具影响力之一的作品非《傲慢与偏见》莫属,这部作品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婚恋为主题,深度剖析了五队不同年轻人的婚恋观,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闭塞状态下保守的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诠释得淋漓尽致。可以说,《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通过表现主人公对爱情和对人生的彷徨与困惑,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时代存在的矛盾。对此,本文对《傲慢与偏见》从彷徨和困惑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对《傲慢与偏见》的主题意义进行思考。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时代揭示;彷徨;困惑
作者简介:苟怡(1989.10-),女,汉,四川省内江市人,本科,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
一、简·奥斯汀的简介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出生于1775年,她有8个兄弟姐妹,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牧师,母亲也是出生于比较富有的家庭。因此,即使她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但是正因为家庭创造的良好的读书环境,她从小便有着浓厚的写作兴趣。在十三四岁时便开始写作品,充分显露了她在写作方面的才能和自己的写作天分。在简·奥斯汀20岁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因为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并没有在一起,她很无奈与伤心,在结束这段被迫分开的初恋后,她选择了终身未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都侵注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作品有《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等。
二、《傲慢与偏见》的创作寓意
简·奥斯汀笔下的作品虽然都是虚构的,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和对人生的态度,在这部作品中,简·奥斯汀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她以伊丽莎白女主人公在和男主人公达西的交往过程中崇尚爱情中应该男女平等原则,而不是传统中男尊女卑的做法。简·奥斯汀在这部作品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自己婚姻的不同的处理方式,表现了在当时社会不同女性对婚姻不同的态度和对婚姻五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反映出作者本身的婚姻观。
本书中伊丽莎白出生在并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却被富家子弟达西所喜欢,当伊丽莎白被达西求婚时,伊丽莎白却拒绝了他,因为开始对达西的不了解,认为达西的身上自带富家子弟的傲慢,所以伊麗莎白对达西产生了误会和偏见。她甚至很讨厌他的傲慢,并且认为在这种贫富差距大的情况下,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她与达西并不可能产生感情,更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但是随着接触时间的增长,她也在暗地里观察了达西并且亲眼看见达西对人对事的所做所为,她也不断地转变了自己对达西的看法,逐渐的消除了自己对达西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达西喜结连理[1]。本文通过伊丽莎白对达西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女性追求平等的权利。简·奥斯汀对这部小说的情景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严重了讽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社会现象,也极大地表现了简·奥斯汀的文学创作功底。
三、《傲慢与偏见》中的彷徨和困惑
小说中的伊丽莎白是一位性格十分独立而且反抗精神极强的女性,她果断拒绝了柯林斯和达西两位男士的求婚,但是当柯林斯又对
夏洛特求婚时,她的态度是冷漠的,这都能表现出伊丽莎白的爱情观。
在简·奥斯汀的笔下,伊丽莎白是一位追求感情的女性,同样她笔下的女主们都是十分感性又十分理性,彷徨而又困惑,在爱情与婚姻的选择中,她们都犹豫不决,在情感与理智间徘徊不定,对爱情对婚姻充满了困惑,犹豫不决,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就拿小说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而举例,她的内心敏感而脆弱,并且情感十分的细腻,一件小小的事儿,她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延伸出好多没有的内容,而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并不是别人真实的想法。她喜欢被人在意,想让所有的人都对她友好,只要别人对她稍微不友好,她都会对那个人心生反感之意,但同时她也是一位十分单纯的女子,只要别人对她表现出亲切善意一点,她都会对这个人心生好感,她就是这样一个感性而又理性,内心彷徨的女子。例如她对小说中的另一位英俊潇洒的人物魏肯,她被他优雅的谈吐而吸引,对他很有好感,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表露的十分明显,她暗自告诉自己,毕竟自己不了解他,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分。但是当她了解魏肯的真实面目其实是一个表里不一的男人后,虽然内心难受了好一阵子,但是她还是在心里告诉自己对魏肯的好感只是好感而已,还并没有爱情,自己又何必为一个表里不一的男浪费自己的感情[2]。由此可见,她的内心是彷徨而又困惑的,感性而又理智的,对于错误的感情,她不会有过多的留恋,而是不回头的走开。而小说中的另一位女子夏洛特就和伊丽莎白存在明显的对比,夏洛特是一位对命运屈服的女子,她的想法就是作为当时社会的女人,如果一直没有遇到一位自己心爱的人,妇女只有两种选择即要么就是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嫁了,过完自己的一生,要么就是单身一辈子。
我认为夏洛特和伊丽莎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也代表了当时两种不同的婚姻态度,一种不屈服于命运,对婚姻充满了反抗态度,同时内心也是十分矛盾而又困惑的,仅仅因为财富而结婚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想法,但是在一段婚姻里,没有足够的财富作为保障也是不可取的,也就是在她的婚姻里爱情和牛奶面包必须是要兼得的;另一种则是屈服于命运,不与命运抗衡,这也是当时社会中大多数传统女性的普遍做法。在这部作品中,简·奥斯汀主要通过描写伊丽莎白的聪明才智,也深刻的揭露出在当时社会中男女极其不平等的一种现象,对伊丽莎白内心的彷徨困惑显露的淋漓尽致,充分地体现出简·奥斯汀强烈的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邵慧敏.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主题、女主人公性格特点及简·奥斯汀的创作特色[J]. 名作欣赏, 2016(3):92-94.
[2]陈光先. 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读小说《傲慢与偏见》后的思考[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7):87-88.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时代揭示;彷徨;困惑
作者简介:苟怡(1989.10-),女,汉,四川省内江市人,本科,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1
一、简·奥斯汀的简介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小说家,出生于1775年,她有8个兄弟姐妹,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牧师,母亲也是出生于比较富有的家庭。因此,即使她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但是正因为家庭创造的良好的读书环境,她从小便有着浓厚的写作兴趣。在十三四岁时便开始写作品,充分显露了她在写作方面的才能和自己的写作天分。在简·奥斯汀20岁的时候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因为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他们并没有在一起,她很无奈与伤心,在结束这段被迫分开的初恋后,她选择了终身未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都侵注到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作品有《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等。
二、《傲慢与偏见》的创作寓意
简·奥斯汀笔下的作品虽然都是虚构的,但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自己对爱情和对人生的态度,在这部作品中,简·奥斯汀充分的表达了自己的婚姻观,她以伊丽莎白女主人公在和男主人公达西的交往过程中崇尚爱情中应该男女平等原则,而不是传统中男尊女卑的做法。简·奥斯汀在这部作品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自己婚姻的不同的处理方式,表现了在当时社会不同女性对婚姻不同的态度和对婚姻五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从而反映出作者本身的婚姻观。
本书中伊丽莎白出生在并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却被富家子弟达西所喜欢,当伊丽莎白被达西求婚时,伊丽莎白却拒绝了他,因为开始对达西的不了解,认为达西的身上自带富家子弟的傲慢,所以伊麗莎白对达西产生了误会和偏见。她甚至很讨厌他的傲慢,并且认为在这种贫富差距大的情况下,他们之间有着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她与达西并不可能产生感情,更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但是随着接触时间的增长,她也在暗地里观察了达西并且亲眼看见达西对人对事的所做所为,她也不断地转变了自己对达西的看法,逐渐的消除了自己对达西的误会和偏见,从而与达西喜结连理[1]。本文通过伊丽莎白对达西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实际上也是反映了女性追求平等的权利。简·奥斯汀对这部小说的情景进行了戏剧化的处理,严重了讽刺了当时存在的社会社会现象,也极大地表现了简·奥斯汀的文学创作功底。
三、《傲慢与偏见》中的彷徨和困惑
小说中的伊丽莎白是一位性格十分独立而且反抗精神极强的女性,她果断拒绝了柯林斯和达西两位男士的求婚,但是当柯林斯又对
夏洛特求婚时,她的态度是冷漠的,这都能表现出伊丽莎白的爱情观。
在简·奥斯汀的笔下,伊丽莎白是一位追求感情的女性,同样她笔下的女主们都是十分感性又十分理性,彷徨而又困惑,在爱情与婚姻的选择中,她们都犹豫不决,在情感与理智间徘徊不定,对爱情对婚姻充满了困惑,犹豫不决,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
就拿小说中的女主角伊丽莎白而举例,她的内心敏感而脆弱,并且情感十分的细腻,一件小小的事儿,她都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延伸出好多没有的内容,而这一切的一切其实并不是别人真实的想法。她喜欢被人在意,想让所有的人都对她友好,只要别人对她稍微不友好,她都会对那个人心生反感之意,但同时她也是一位十分单纯的女子,只要别人对她表现出亲切善意一点,她都会对这个人心生好感,她就是这样一个感性而又理性,内心彷徨的女子。例如她对小说中的另一位英俊潇洒的人物魏肯,她被他优雅的谈吐而吸引,对他很有好感,但她并没有因此而表露的十分明显,她暗自告诉自己,毕竟自己不了解他,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分。但是当她了解魏肯的真实面目其实是一个表里不一的男人后,虽然内心难受了好一阵子,但是她还是在心里告诉自己对魏肯的好感只是好感而已,还并没有爱情,自己又何必为一个表里不一的男浪费自己的感情[2]。由此可见,她的内心是彷徨而又困惑的,感性而又理智的,对于错误的感情,她不会有过多的留恋,而是不回头的走开。而小说中的另一位女子夏洛特就和伊丽莎白存在明显的对比,夏洛特是一位对命运屈服的女子,她的想法就是作为当时社会的女人,如果一直没有遇到一位自己心爱的人,妇女只有两种选择即要么就是随随便便找一个人嫁了,过完自己的一生,要么就是单身一辈子。
我认为夏洛特和伊丽莎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也代表了当时两种不同的婚姻态度,一种不屈服于命运,对婚姻充满了反抗态度,同时内心也是十分矛盾而又困惑的,仅仅因为财富而结婚是一种十分错误的想法,但是在一段婚姻里,没有足够的财富作为保障也是不可取的,也就是在她的婚姻里爱情和牛奶面包必须是要兼得的;另一种则是屈服于命运,不与命运抗衡,这也是当时社会中大多数传统女性的普遍做法。在这部作品中,简·奥斯汀主要通过描写伊丽莎白的聪明才智,也深刻的揭露出在当时社会中男女极其不平等的一种现象,对伊丽莎白内心的彷徨困惑显露的淋漓尽致,充分地体现出简·奥斯汀强烈的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邵慧敏. 简析《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主题、女主人公性格特点及简·奥斯汀的创作特色[J]. 名作欣赏, 2016(3):92-94.
[2]陈光先. 简·奥斯汀的婚姻观及其对当代人的启示——读小说《傲慢与偏见》后的思考[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7):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