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嗪酰胺对人肝细胞L02的毒性及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药物警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dgale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的肝脏毒性,并探讨其导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L02细胞分为对照组,PZA给药组(25、125、625、3125μg/mL),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lg-L-cysteine,NAC)(10 mmol/L)+PZA(25、125、625、3125μg/mL)给药组,分别给予对应培养基及不同浓度PZA、NAC;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L02细胞凋亡数量、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L02细胞内Fas、FADD、Cyt-c、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P Z A给药组凋亡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且中晚期凋亡细胞比例较早期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多;25、125μg/mL PZA给药组MMP分别降低32.23%、24.79%,3125μg/mL PZA给药组MMP位升高31.40%;3125μg/mL PZA给药组Fas蛋白表达升高;125、625μg/mL PZA给药组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μg升高.PZA联用NAC后,各浓度组凋亡细胞比例低于单用PZA组,25、125、3125μg/mL组下降明显;25、625、3125μg/mL组与单用PZA组比较,MMP分别增加了21.95%、33.48%、22.33%;3125μg/mL组与单用PZA组比较Fas蛋白表达量降低47.50%;125、625、3125μg/mL组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量分别降低66.13%、73.91%、41.67%.结论 PZA可能是通过死亡受体途径、线粒体途径诱导L02细胞凋亡从而导致肝损伤,联用NAC后可明显缓解PZA导致的肝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热毒宁吸入溶液对甲型流感病毒A/PR/8/H1N1感染小鼠致肺炎模型的药理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方法 实验动物按体质量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利巴韦林对照组、热毒宁注射给药对照组,热毒宁雾化吸入给药高剂量组0.23 g生药/kg(20 min)、中剂量组0.12 g生药/kg(10 min)、低剂量组0.06 g生药/kg(5 min)和极低剂量组0.03 g生药/kg(2.5 min).采用甲型流感病毒A/PR/8/H1N1感染小鼠致肺炎模型,通过检测肺指数、肺部病理变
长期以来中药安全性认知和研究主要拘泥于药物本身的固有毒性,然而针对近年来相继报道的传统无毒中药安全性事件,仅依靠固有毒性/直接毒性的评价往往难以做出科学的解释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本文结合现有中药毒性认知理论及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基于间接毒性认知的中药安全性风险防控策略,重点阐释了间接毒性与固有毒性或免疫原性的区别,提出其发生多与机体状态、原患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基于间接毒性认知,探讨如何科学评价和防控中药安全风险,以期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新思维和新对策.
目的 基于湿热疫毒袭肺病证结合小鼠模型,研究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设正常组,人冠状病毒229E(HCoV-229E)感染组,湿热组,病证结合模型组,阳性药组(0.09g/(kg·d))和清开灵注射液高(1.47 mL/(kg·d))、中(0.77 mL/(kg·d))、低(0.37 mL/(kg·d))剂量组,计算各组肺指数、肺指数抑制率,采用RT-PCR检测小鼠肺组织中病毒载量,Elisa法检测下丘脑和肺组织中发热介质、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因子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免疫细胞
目的 通过对抗生素相关肝损伤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征及用药合理性分析,挖掘其肝损伤潜在风险信号,以期为抗生素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建议及科学依据.方法 对收集到的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抗生素相关肝损伤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及用药规律,并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对相关药物进行风险分层分析.结果 共收集到抗生素相关肝损伤ADR报告2938份,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男:女=1.83:1),年龄中位数(M)为53岁,45~59岁的患者占比(25.73%)最多.肝损伤报
中药-化药在临床实践中的联合应用非常普遍,其药物相互作用不容忽视.本文系统介绍了药物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进展,归纳了观察性研究和干预性研究的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研究设计类型.基于中药成分复杂的特点,比较了中药-化药与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异同,回顾了国内外对中药、草药或天然产物与化药相互作用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在现有研究方法基础上,展望了CYP450酶表型检测、代谢组学和影像学应用于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结局评价的新方法,以期为中药-化药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提供思路.
目的从代谢组学层面探索补骨脂肝损伤机制,筛选相关生物标志物及代谢通路.方法 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法建立特异质肝损伤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CMC组)、补骨脂组(BGZ组)、LPS组、BGZ+LPS组,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通过UPLC-QTOF/MS分析不同组别大鼠血清样品的代谢轮廓谱,借助Progenesis QI(v2.4)、SIMCA v13.0等软件及MetaboAnalyst v5.0在线数据库,分析各组血清代谢标志物及其代谢通路.结果 补骨脂单
目的 探讨真实世界研究设计在上市后药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保障用药安全.方法 借鉴真实世界研究理念,系统介绍常用研究设计在上市后药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并予实例分析.结果 在上市后药品安全性评价中,试验性研究最常用的设计类型为实效性随机对照试验;分析性研究常用设计类型包括队列研究、巢氏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描述性研究常用设计类型包括横断面调查、病例系列与病例报告.其中,实效性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巢氏病例对照研究常用于推断药品暴露与医学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其他设计类型由于论证强度
目的 介绍国内外药物警戒体系和国内外癌症治疗领域药物警戒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建库至2021年5月31日对癌症治疗领域的药物警戒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多角度分析其复杂因素,并归纳具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结果 当前在癌症治疗中的药物警戒研究需求增加,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药物与事件的潜在联系,鼓励患者参与不良反应报告,丰富信息维度,药物警戒研究将促进癌症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应用.结论 现代药物警戒研究在癌症治疗领域将朝着风险预测和药品不良反应个性化管理方向发展,建立更完善的药物警戒体系有利于更
目的 观察体外培育牛黄对人冠状病毒肺炎湿热疫毒袭肺证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体外培育牛黄(0.128、0.064、0.032 g/kg)对小鼠肺指数和肺指数抑制率、肺组织病毒载量、肺组织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14),氧化应激因子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下丘脑环磷酸腺苷(cAMP)及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E2含量、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百
目的 探讨不同鼠龄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的差异,并研究加味芍甘附子汤对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将青年和老年鼠各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对照组及中药组各4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建立CIA模型,建模后灌胃干预4周.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测量足踝排水体积,评价炎症指数(arthritis index,AI),末次给药取材后计算脏器指数,并检测细胞因子和安全性指标.结果 造模第3周,老年模型组右足排水体积高于青年模型组(P<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