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葆云长篇小说《王阳明》三部曲中的王阳明形象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h70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长篇小说《王阳明》三部曲中,许葆云叙写了王阳明跌宕起伏而又充满传奇的一生,再现了他从青年到晚年时期的人生历程。小说一方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反映了王阳明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遇;另一方面又注重从人物语言和故事情节来塑造王阳明不同人生阶段的三个形象,也即青年时期的狂者形象、中年时期的儒将形象和晚年时期的师者形象。
  关键词:许葆云 王阳明 狂者 儒将 师者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在长篇小说《王阳明》三部曲中,作家许葆云述写了王阳明跌宕起伏又充满传奇的一生,再现了王阳明从青年到晚年时期的人生历程。小说以丰富的故事情节,塑造了王阳明自幼立志成圣,有着狂者氣质;又重点描绘了王阳明江西平乱的故事,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干;最后刻画了王阳明一生诲人不倦,热衷讲学的师者形象。
  一、立志成圣:青年王阳明的狂者形象
  在小说中,作家开篇就写了王阳明新婚夜去道观与道士论道的故事,为青年王阳明的狂者形象做了铺垫。小说通过展现人物间的矛盾冲突来塑造王阳明的性格,展现了他胸怀大志的狂者形象。在儒家的概念里,狂者距圣人只有一步之遥,可见狂者的精神境界甚高。a
  王阳明出身书香门第,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狂放性情,超凡气质。据记载,王阳明十二岁时就当着老师说出“做圣贤”的志向。在小说中,作家把王阳明的“狂”展现得更为形象生动,通过对人物自身的语言和他人言行的描写从侧面衬托出青年王阳明的狂者形象。如诗会一事最为细致地体现了王阳明“敢言”的狂者形象。初出茅庐的王阳明在诗会上反驳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所说“像你父亲这样的功名,也算是天下第一人、第一等事”,他却认为“唯有明大道,做圣贤,留千古名,才是天下第一等事”。此话一出,引起众人哗然,李东阳更是瞠目眼前的这个年轻人。作家又有意地展露青年王阳明的“狂”,如小说中写道:“守仁这个人比别人强,就强在他秉性方正,狂放直率,思路纵横,不拘一格,每每常有过人之思,敢出惊人之语。”b作家对王阳明的这番描绘表现出了他卓尔不群、天性狂放的气质,而王阳明的“狂”正是儒家所讲“狂者进取”的精神,显示出他超乎常人的气魄。又如,王阳明在众人面前批判朱子讲的是微言大义,而陆九渊所论近禅,多半不通。让在场的学者们暗暗摇头,更让父亲王华皱眉不语,神情严肃。父亲本想借此诗会为王阳明日后的做官之路打好基石,阳明却在众人面前说了这番狂妄的言论,始终一副轻狂、浮躁的模样。作家通过对诗会上王阳明的语言描写及父亲、旁人对他的态度,凸显了青年王阳明的狂妄无知,不知天高地厚的狂者形象。而他敢于怀疑、批判的精神却是他思想的进步之处,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思想。
  青年王阳明的“狂”不仅在他的人格、志向,同时也在于他敢做真实的自己,有着真性情。如在担任山东乡试主考官时,王阳明在所拟试题中公然嘲讽朝廷,嘲讽皇上,其他的主考官都被吓得心惊肉跳。王阳明又在父亲面前说起当今的太子看起来毛毛愣愣的,没有读书人的样子。虽然王华知道太子是什么品性,可他哪里敢说太子的不好?而朝廷众多官员,又有谁敢公然嘲讽当朝太子?王阳明这个刚出道的年轻人居然敢说别人不敢言之语,做别人不敢做之事,可以想见他的狂妄明显不同于其他朽腐的朝臣。
  小说中,王阳明“敢做”的狂者形象还体现在王阳明得知言官戴铣等人被囚禁监狱后,决意挺身而出为他们伸张正义。父亲曾竭力劝阻他上书,王阳明也预料到最后落魄的下场,但他还是坚决上奏,其胸怀和境界可以说让人无法企及。此次上书后,王阳明自是被太监刘瑾杖打后投进了牢狱。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往往将人推到险境,其时其境也最能反映人的性格和内心世界。c通过此事,王阳明在牢狱中感受到了政治的黑暗,宦官的腐朽,重新思考了“良知”。被贬贵州龙场后,生活在贫困艰苦的环境中,忍辱负重,磨炼意志,最终使他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由此可见,正是狂者胸怀和进取精神让王阳明在逆境中成长,在黑暗中前进。
  二、文志武功:中年王阳明的儒将形象
  在作家许葆云笔下,中年的王阳明是一个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儒将。王阳明自小就对骑射之术、排兵布阵具有浓厚的兴趣,对武艺兵术可谓样样精通,但他并非单纯的武士将才,尤其到中年以后,随着其心学学说的逐渐成熟,他更进一步转向内外合一、体用合一之道,并把武艺兵术当作小技小勇,而以致良知为大智大勇,充分表现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大略。d在小说中,青年时期王阳明就展露出了他的军事智慧。譬如,因金城附近常有外敌入侵,王阳明开始一心研究《孙子兵法》,并用一堆瓜子花生放在空地上摆起阵法。作家描写了父亲对王阳明的态度:“可王华也知道,年轻人本就是纸上谈兵。何况自己的儿子纵使乱谈,也谈得比一般人强很多。”e从父亲对王阳明的态度可以看出是肯定了儿子的智慧,看他有着成大器的气象。青年时期的儿子虽不懂真正的用兵,却有着军事智慧,对蒙古人入侵,王阳明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父亲大为赞赏他的灵敏机智。父亲教授他的“攻心为上,攻城次之,真诚相待”,也成为后来王阳明在平定江西叛乱中的成功要领。这些描写反映了王阳明酷爱兵术,虽未实际操练过,却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
  在小说中,作家重点聚焦在了王阳明的江西平寇。王阳明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平定了漳州、桶冈和横水等地积年已久的贼寇。在平乱过程中,王阳明采用“攻心为上”“破心中贼”“剿抚并举”的方针,重视以抚为主,充分展现了其军事智慧和治理地方的卓越才干,其儒将形象跃然纸上。王阳明的军事智慧首先在漳州剿匪中得以体现。在平漳州贼寇中,王阳明抓住了贼寇的心理,先假称调广西兵进剿,又遣走官兵,等山贼松懈后就立即出动士兵,神不知鬼不觉地带兵直驱象湖山。王阳明这一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山贼头领詹师富毫无察觉。在此次剿匪过程中,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精彩,展现了虽王阳明身处险境,却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战斗,彰显了王阳明有勇有谋,善用巧妙取胜的军事才干。同时,平漳州山贼也表现了王阳明用内在的诚意去抚平无良知的贼匪的儒者形象。在此次剿匪中他尤其看中教化,用心去感化山贼,教化民众,以此达到“明人伦”的目的,培养有道德的百姓。在平乱过程中,他在地方上兴“十家牌法”,推行乡约,办社学等以实现移风易俗,稳定社会。在平定山贼后,为了彻底解决匪患,王阳明又提出在当地设县治,建起城池,设定府衙等,并写下告示,将流民唤作“新民”,分土地,划村而居。王阳明始终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之心,并将平乱和教化百姓相结合,激发他们心中的良知,王阳明的儒将形象在此次平乱中得以充分体现。   在后部分平横水,桶冈等地的巨贼中,王阳明训练精兵,未雨绸缪,一切都运筹帷幄。王阳明一心以诚意招抚山贼领头们,山贼却仗着地险不肯招抚,把他的诚意退让看成是软弱无能。王阳明顺着山贼们的心理,趁他们身上那股劲消失了,用智破蛮,一鼓作气将寇贼拿下。这次作战中王阳明整顿行伍,编练乡兵,又使用“铺天盖地,起网捞鱼”的战术,将兵官分各路十哨,听哨打各自的仗。虽然横水、桶冈地势险峻不利打胜仗,但王阳明早已想到了在这个险地该如何破。在此次平乱中,王阳明部署严密、步步为营,最终山贼落入布好的天罗地网中,无路可逃。小说中通过对王阳明战术的描写,凸显了他善于用兵,谋略过人的军事才智。
  三、讲学论道:晚年王阳明的师者形象
  縱观小说中王阳明的一生,作家许葆云塑造的王阳明形象还是一个讲学论道的师者。王阳明一生曾在多处讲学,辞官后又一心投身于传播他的心学,最后被冠以一代心学宗师的称号。在几次的讲学中,王阳明不断完善自己的心学,专注于“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的传授。他的弟子们最后都有显赫的成就,可见王阳明作为师者是非常成功的。在小说中,作家善于将王阳明置于一定的人物关系中去刻画他的形象,其中师生关系就最为细致入微,通过王阳明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了一个好学乐教,诲人不倦,和蔼可亲的良师形象。在教授的过程中,王阳明又强调“立志”“勤学”“改过”“择善”。在作家笔下,王阳明的师者形象生动具体、丰富饱满。
  在小说中,王阳明是一个好学乐教,热衷论学的师者。王阳明的乐教形象贯彻了他一生的讲学生涯中,早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给当地的苗人讲学,后被邀请到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小说中写到王阳明得知要去贵阳讲学后十分喜悦,作家又通过描写王阳明与弟子之间的故事更具体细致地展现了王阳明对讲学的热爱,对传授知识的热爱。比如,弟子吴甫和王阳明讨论问题时因意见不同,师生两人进行了争辩,而王阳明却尤其欣赏这样敢问敢说的学生,遇到对学问热衷的学生,王阳明也更很高兴传授学问。小说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展现了当时场景的激烈:“吴甫已经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守仁已经热出一头汗来,挥了几下蒲扇”。f在讲学论学中师生都充满激情,不断切磋讨论,王阳明觉得十分有趣。而在京城讲学时,最初只有徐爱一位学生,但王阳明从未失去对讲学的热情,学生越来越多后,王阳明更是每天早出晚归整天讲学,早年王阳明对讲学和学生的热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作家笔下,王阳明还是一个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的师者。小说中写了这样一则故事,即王阳明和弟子徐爱讨论什么是“知行合一”。王阳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回答徐爱的问题,强调知识的重点之处然后启发开导,并抓住细节让他去领悟,最后从简单的“孝”延伸到了“知行合一”的境界。从这个教学的过程体现了王阳明作为心学大师的风范,教授心学的精髓所在。张岱年也曾说过,阳明宣扬“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更提出“致良知”学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倡独立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小说中王阳明作为师者还善于察言观色,对学生的观察尤其细心。如王阳明看见徐爱皱起了眉头,一知半解的样子,就把话引到了原来的话题上,看徐爱比刚才明白了一些,可是思想还是不到位,又对他继续讲解。由此可知,作家塑造的王阳明还是一个善于观察、极具耐心的师者形象。
  此外,作家笔下的王阳明还是一个和蔼可亲,具有教学魅力的师者。小说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师生故事,细致地反映了他和蔼可亲、具有平等自由观的师者形象。如王阳明见学生薛侃在院子里除草,便脱下长袍和他一起蹲在地上,虽没有工具就直接用手拔了起来。两人蹲在草地上,王阳明又和学生讲起了学。小说中“脱下长袍”“蹲下”“用手拔”这些具体细节的描写将王阳明和蔼可亲的师者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这些不仅凸显了王明讲学不拘一格,自由的讲学风格,也体现了师生关系融洽,具有平等民主的师生观。小说中又表现了晚年王阳明启发式的讲学,如王阳明和前来拜师的王艮讲解学问,他看王艮迟钝,便逐字逐句地给他解释,并让王艮把自己说过的话写在纸上,最后又把毛笔放进了茶杯里,茶水变得肮脏污浊,王艮猛然顿悟。学问都是人人都能弄懂的,只是被浑浊的事物所蒙蔽,因此要学以去其蔽。可见王阳明讲学通过身边的事物,把知识寓于生活中传授给学生,极具魅力和生活化。
  作为师者,王阳明也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问题,始终不忘自己的师者身份。如小说中写道,王阳明将要去广西平乱前,找来他的两个弟子一起讲论学问。后从广西平乱返回途中,王阳明见到了自己曾教过的学生,第一句问的还是“最近学业有进步吗?”王阳明听见学生们的回答,又叮嘱学生们要立志,上进。临寂前,王阳明还在关心学生的学习问题,可见王阳明对学生的学业是十分重视的。
  小说中,作家塑造了王阳明一生热爱教学、诲人不倦的良师形象。在他晚年病重途径不同的地方时,各地的学生都前来迎接他,不难看出,王阳明作为师者对弟子影响的深刻性,广泛性,不愧是一位“心学”大师,受人敬重的师者。小说中的他也显得更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在许葆云笔下,王阳明的形象丰富多元,又独具个性。他是立志成圣的狂者,是文治武功的儒将,还是讲学论道的师者。王阳明青年时期满怀“做圣贤”的志向,中年时期又以“良知”立行,到晚年时期在讲学论道中弘扬“致良知”,成为“真三不朽”者。作家笔下王阳明的形象鲜明生动,极具深刻性,让我们感受到了王阳明人生中不同阶段崇高的人生境界和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a姚文永、王明云:《浅析王阳明的狂者胸次》,《运城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第24页。
  be许葆云:《王阳明三部曲一·龙场悟道》,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5页,第44页。
  c华建新:《论〈王阳明年谱〉的文学手法》,《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1期,第118页。
  d钱明:《王阳明的兵学术及武备策》,《浙江学刊》2019年第1期,第68页。
  f许葆云:《王阳明三部曲二·起兵破贼》,陕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8页。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0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基于新世纪以来浙江阳明文化传播的考察”(202010349025)阶段性成果
  作 者: 田月林,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生。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契诃夫的《套中人》是典型的叙事嵌套结构,通过类比和对比嵌入故事和框架故事,可以推断出布尔金和别里科夫是同类人,他们都是套中人;布尔金和伊万内奇是不同类的人,前者是沉睡中的套中人,后者是觉醒中的套中人。在两个叙事层的类比与对比中,小说《套中人》反映了人的一种生存困境,其叙事意蕴扩大了。  关键词:《套中人》 嵌入故事 框架故事 叙事意蕴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套中人》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鲜明的叙
摘要:鲁迅和托尔斯泰生前虽然没有会面和交流,但二人在精神上具有一定的相通性。早在留日期间,托尔斯泰的反战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就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鲁迅也开始了与托尔斯泰的心灵对话。2015年在鲁迅的故乡绍兴文理学院举办的“鲁迅与托尔斯泰:跨时空对话”活动可谓是对两位文学大师曾经心灵对话的延续。这种以鲁迅与托尔斯泰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关键词:鲁迅 托
摘要:“疯癫”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意象,也是现代文学史上他首先开创的领域。疯癫并不是一种生理学现象,而是一种隐喻、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话语建构。本文通过分析鲁迅小说中“疯子”如何被指认和惩罚、不同“疯癫”类型的隐喻意义,来探究鲁迅如何通过“疯癫”表达出在启蒙理性下的批判与呐喊。  关键词:鲁迅 小说 “疯癫” 启蒙理性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狂人”的一声呐喊开启了反抗封建的五四新纪元,也开启了20世纪
摘要:《醉花阴》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活前期的重要作品,它以凄美的意境、独特的形象和含蓄蕴藉的情感为世人所称道。本文着眼于词作的文本内容和写作背景,尝试从文本语言、形象和情感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细读,以期通过深入的分析,挖掘其深层审美内涵,揭示生成其艺术魅力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醉花阴》 文本语言 文本形象 文本情感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句子出自于宋代女词人李清
摘 要:本文从景物风光的描绘、怀古心绪的阐发、情感内蕴的表达以及审美取向的展现等四方面,将相隔千年的东晋兰亭集会诗和元末续兰亭集会诗进行比较,发现两者透露出相似的放逸风流之韵味,但又体现着不同时代的特色。  关键词:兰亭集会诗 续兰亭集会诗 比较  东晋中期穆帝永和九年(353),名士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二人集会于绍兴会稽郡山阴县之兰亭,流觞曲水,饮酒赋诗,传为千古风雅之谈,并留下一篇《兰亭集
摘 要:“顽童”是儿童文学文本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每一个儿童都是顽童,而顽童更是童年精神的代表,其以儿童心理思维与游戏精神表现了儿童的生命本质,所有的顽童形象都能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很大的乐趣。本文从林格伦童话文学的故事情节入手,挖掘顽童身上折射的人性魅力,探索该形象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林格伦 顽童形象 皮皮 卡尔松  林格伦(1907—2002)是20世纪儿童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是瑞典儿
摘 要: 梦境是作家们常常运用以使得叙事更为生动的一种建构手段,因而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都能够见到梦境的影子。《断章》与《预言》两首诗都运用了梦境建构的手段,但若细论,《断章》以梦境建构的手段来阐释关于爱情和哲理的思考,而《预言》则是托梦境之笔来描绘纯情的青春追求。作为诗性的栖息之地,梦境为这两首诗的创作提供了一种诗意的手段。  关键词:《断章》 《预言》 梦境建构 哲理  一、梦境:作为一种
摘要:作为一个执着于河南乡土叙事的作家,李佩甫的小说一直以鲜明的现实风格而存在,但是面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现实乡土,李佩甫对乡土也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感情:有眷恋也有批判,有逃离也有救赎,有忏悔也有无奈,从他小说中的复杂感情入手,分析出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即作家理智与情感的内在冲突,并结合当下乡土作家创作的普遍问题,探讨乡土作家的特色与困境。  关键词:乡土 理性 情感 困境  对于作家李佩甫而言,三十多
摘要:不同的艺术种类要在创作上进行合作,需要有共同的点以实现彼此的对接,从而保持作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叙事是说唱艺术与电影艺术共用的表达路径。电影《血观音》中,传统说唱艺术——念歌从叙事层面上与电影形成了有机的整体。它用叙事补充参与了故事悬疑特征的建构、叙事介入揭露出电影的主题、视角的转换实现了文本内外的对话效果、叙事形式的改造营造出传奇与纪实交织的风格,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探讨传
摘 要:在《西游记》 小说中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是一把独特的兵器。一方面,作为一把武器,它暗示着铁扇公主凄凉的内心,也揭示了她的佛道背景;从杨景贤的元杂剧《西游记》 到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铁扇公主的法器也经历了从铁扇到芭蕉扇的变化过程,这一转变也暗示着铁扇公主性格的变化。另一方面,芭蕉扇在“火焰山”一难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各条叙事线索以它为核心展开叙事。本文即从以上两个方面来探讨铁扇公主芭蕉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