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嵌套结构解读《套中人》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52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契诃夫的《套中人》是典型的叙事嵌套结构,通过类比和对比嵌入故事和框架故事,可以推断出布尔金和别里科夫是同类人,他们都是套中人;布尔金和伊万内奇是不同类的人,前者是沉睡中的套中人,后者是觉醒中的套中人。在两个叙事层的类比与对比中,小说《套中人》反映了人的一种生存困境,其叙事意蕴扩大了。
  关键词:《套中人》 嵌入故事 框架故事 叙事意蕴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套中人》在叙事结构上呈现出鲜明的叙事嵌套结构特点:外层叙事是由一个文本之外的叙述者讲述布尔金与伊万内奇相遇并闲聊的故事;内层叙事是由布尔金作为叙述者,向伊万内奇讲述同事别里科夫的故事。这种叙事嵌套结构是一种典型的“中国盒”式结构,它分为框架故事和嵌入故事。以色列批评家里蒙·凯南论述了次故事层叙述的故事对于它所处的那个更高层次的叙述故事所起的各种不同的作用,提到了“为主题服务的作用:次故事层和故事层之间所建立的关系是类比的关系;即相似和对比”a。《套中人》凭借其双层的叙事的类比和对比,使其叙事意蕴扩大。
  一、嵌入故事和框架故事的类比
  叙事嵌套结构的审美特征在于框架故事与嵌入故事之间张力对比、互动互补的辩证关系。类比《套中人》的嵌入故事和框架故事,我们会发现上一叙述层对后一叙述层存在着一种潜在的颠覆性作用,在这种颠覆中,我们又会发现外叙述者否定了布尔金,布尔金也是套中人,他与别里科夫是同一类人,然而他却把别里科夫的故事当作可笑的他者存在。
  (一)内叙述者叙述下的别里科夫形象:明处的套中人
  在嵌入故事中,布尔金作为内叙述者,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同事别里科夫的故事,在叙事效果上具有真实性、主观性和抒情性的特征。在嵌入故事中,布爾金还是一个干预叙述者形象,他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在叙述中自由地发表对人物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并通过与内叙述接受者伊万内奇的对话来表达他的观点。可见内叙述者布尔金在嵌入故事中,其一人称叙事的方式以及其干预叙述者的形象,为我们分析布尔金叙述下的别里科夫的形象以及他对别里科夫的态度提供了可能。
  布尔金叙述下的别里科夫,无论是他的身体,还是随身的物品,甚至是他的思想,别里科夫都要把它们装进套子里。布尔金对此发表了评价:“总之……总想用一层壳把自己包起来,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所谓的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内叙述者布尔金对叙述的干预,直接表明了他眼里的别里科夫是“寄居蟹”“蜗牛”,封闭落后并总想缩进自己的壳里,“胆怯”又“憎恶”现实,这样一个套中人形象。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布尔金在接下来的叙述中叙述了别里科夫因恐惧而将自己装在套子里。
  布尔金叙述下的别里科夫,如果看到有女学监很晚还和军官在一起,他就会很心慌,一个劲地说“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如果学生都不安分,教室里闹闹吵吵的,他就会唉声叹气,“哎呀,千万别出什么乱子来啊”;在家里别里科夫也有一整套的清规戒律,他口头上总会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类似于“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样的话,反复从别里科夫嘴里说出,表现了别里科夫的恐惧害怕。那别里科夫害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内叙述者布尔金在讲述别里科夫和柯瓦连科一次对话时,直接引用别里科夫的话向叙述接受者暗示了别里科夫害怕的是什么。对话语的叙述,关系到叙述“距离”的问题,“在直接话语中,叙述者销声匿迹,人物取而代之”b,叙述者和叙述对象的心理意识之间的距离最近。在与柯瓦连科的对话中,布尔金让叙述对象——别里科夫发声:“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我请您注意,往后在我的面前千万别这样谈论上司;对当局您应该尊敬才是”;“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表明别里科夫把奉公职守当作苟且偷生的护身符,他整日忧心忡忡的就是怎么在当时的社会中苟且地活下去,维持自己的生活和职业,所以他迎合当局,使自己免遭灭顶之灾。由此,通过内叙述者布尔金的话语形式,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他对叙述对象别里科夫的否定性的价值判断,以及别里科夫迎合当局,苟且偷生,胆小怕事,封闭落后的套中人形象。
  (二)外叙述者叙述下的布尔金形象:暗处的套中人
  在这个叙事嵌套结构中,布尔金既是嵌入故事的叙述者,又是框架故事的叙述对象,相当于一个中介人物,因此分析布尔金的形象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前文,在嵌入故事中分析了作为内叙述者的布尔金,他对别里科夫人物形象的判定和态度,从中看出布尔金将自己与别里科夫对立起来,把别里科夫的故事当作可笑的他者存在。接下来,将在框架故事中分析作为叙述对象的布尔金的人物形象,即外叙述者叙述下的布尔金人物形象。
  在框架故事中,外叙述者主要塑造了布尔金和伊万内奇两个叙述对象,框架故事中除了开头和结尾,绝大部分都是布尔金和伊万内奇的对话,而对人物话语的叙述又采用的是直接引用。语言即思维,一个人的话语可以反映出这个人的心理。因此叙述者运用直接引语,便产生出与叙述对象的心理意识距离更近的叙事效果,更客观地呈现人物形象。在这种对人物话语的叙述中,外叙述者让叙述对象布尔金发声:“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极其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教育,然而这个……人,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既然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为什么布尔金等人还会被小人物别里科夫辖制呢?
  那这种让布尔金等人屈服的压力是什么呢?真如布尔金所说是别里科夫辖制了他们吗?外叙述者在接下来的叙述中,采用直接引语,让直接触及布尔金的内心世界,从而暗示了这种让布尔金等人屈服的压力。在替别里科夫送葬时,尽管每个人都觉得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是“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如果辖制布尔金等人并让他们屈服的是别里科夫,那别里科夫都死了,为何他们还不敢流露出喜悦的心情?为何别里科夫死后生活依旧郁闷、无聊、乱糟糟?从布尔金的这段发声,外叙述者暗示我们,布尔金等人害怕“自己的反常举动会引起别人的不满,会带来别人的说三道四,以致闹出什么乱子,所以好心情持续了还不到一个星期,生活又恢复了老样子,照先前一样,仍旧那么压抑、沉闷”c,害怕牵连自己,失去职业和生计。因此布尔金等小城的人们也在苟且偷生,把自己装进了套子,他们也是套中人,只不过自己及自己周围的人并没有认识到,是暗处的套中人,而别里科夫是明处的套中人。由此,通过外叙述者的话语形式,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外叙述者对叙述对象布尔金等人否定性的价值判断。
其他文献
摘 要: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入部编本《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本研读中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澄清辨明。一、课文是驳论文吗?是对失掉自信力的人的批判讽刺,而非批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观点;文章思路也不是先驳后立。二、课文有对论证的反驳吗?失掉自信力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鲁迅没有必要用揭示对方论证中的逻辑错误的方式来反驳敌论点,而是重在认同对方“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观点。三、
摘 要:《良友》画报创刊于民国时期,是中国首个以女性形象作为封面的大众传播杂志。内容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包含了新闻、娱乐、广告等大众喜爱的栏目,成为当时“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其高深”的刊物,赢得了“良友遍天下”的美誉。在封建文化与新民主主义思潮碰撞的年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标杆,所以以《良友》画报广告中的女性为代表的形象成了当时的一种视觉化符号。如今正值“复古热浪
摘要:“城之恋”是《边城》与《倾城之恋》的共同的表层结构与叙事模式。沈从文“边城”之“城”是湘西一隅,城中的爱情以悲剧结尾,是文明顺向发展的结果。张爱玲“倾城”之“城”是都市香港,小团圆式的爱情,是因为文明的逆向回归。沈从文是从理想到现实,张爱玲是从现实到理想。“城之恋”结构模式下有着两位作家对现代文明的体认,即牧歌式的爱情只能存在于前文明社会,唯有文明退去,人性才能浮现,自然意义上的爱情才能成为
摘 要: 宋代,是王安石文章被“经典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在此期间,帝王的支持与变法的助力,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批评阐释,使王安石文章在宋代士人间广泛传播,这也是王安石文章在宋代经典化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宋代 王安石 文章 经典化  经典,是具备多义性、普适性与典范意义的作品,它穿越古今、超越时空,其丰厚的意蕴、深远的价值,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意义。经典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一方
摘 要: 电视剧《都挺好》讲述的是当代“娜拉出走”的故事,主人公苏明玉出生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成年以后独自打拼,在职场中收获了名利与地位,最后又放弃事业,彻底回归家庭。本文将从“出走”“走后怎样”与“回家”三个阶段分别论述主人公在“家庭空间”与“公共空间”中的取舍,以期探求电视剧《都挺好》对现实的观照。  关键词:《都挺好》 女性 家庭空间 公共空间  一、出走  (一) 家庭空间 家本该是人的
傍晚,雷声隐隐不断,是我今年第一次听到的春雷,温和如在试探。  这声春雷来得太晚了吧,我几乎把它忘记了,按照农历的节气,通常“惊蛰闻雷”,现在惊蛰过去已一个多月,连“谷雨”也被抛在后面了。  听到雷声,老伴流下眼泪。为什么?她说她记得此生第一次听见雷声是在贵州,大约6岁,她问大人:“老天为什么要打雷?”她爸爸说:“因为小孩不乖。”  为了这个流泪?就为了这个。  也许是为了她已是一个乖女儿,可是老
摘 要: 近年来,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剧社在自编自导自演《千古一圣王阳明》等原创话剧的过程中形成了“研·创·演·评”四位一体的第二课堂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并从四个方面推动了中文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是在开展阳明文化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在“阳明戏”创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意写作能力,三是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舞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四是在戏剧评论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批评反思能力。 
摘要:传统儒家政治文化中包含着诸多可以为今天中国现代化进程借鉴的价值因子,民本思想、心性说和礼治作为传统儒家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与现代民主的会合疏通、开启精英治国模式,以及与法治的相互补益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传统儒家 政治文化 現代 互动  传统儒家政治文化曾深刻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发展进程,虽然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和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两次将其打倒,但步入今日中
摘 要: 中国古代“人妖恋”小说中,女妖男人的故事模式远比男妖女人的故事模式发展的要繁荣得多。究其原因,无论是作家自身对题材有意识地选择还是受到传统观念、社会伦理下的人们对女妖的偏爱,抑或是女妖故事满足了作品成为经典的要素,这些都使得坤主模式的人妖恋小说除了故事情节本身的动人性质以外又增加了许多令人着迷的研究方向。本人将从作家和读者两方面考察坤主模式的人妖恋小说得以发展繁荣的原因。  关键词:坤主
摘 要:郁达夫提出的融汇中西方文体论精髓的“散文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独树一帜,以“自我”“清新”“文学性”展开现代散文理论的内涵探究和文类建构,而他散文的代表作《故都的秋》也颇受后人赞美,被收录在当今中学课本之中。本文将结合郁达夫提出的相关散文理论,分析其代表作《故都的秋》中蕴含着的他生命哲学的自然观。  关键词:郁达夫 《故都的秋》 散文体 自然观  “五四”时期著名文人郁达夫在创作及文体建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