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儿童筛查”,争夺优质生源的新战场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xia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近几年,教育部三令五申,严禁各种形式的小学、初中入学选拔考试,“奥数风”、“占坑班”等不正之风基本得到遏制,但是,一种新的选拔考试正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这便是“超常儿童筛查”。超常儿童筛查成为名校间争夺优质生源的新战场,加上培训机构的偷换概念、混淆视听,家长们往往被蒙蔽,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某一方面的超常儿童,而且是可以培训出来的,于是不惜财力和精力,试图为孩子开辟一条升学的捷径,而结果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本刊组织力量,采访有关专家、培训机构从业者以及参加过培训的孩子家长,透视“超常儿童”现象,揭示培训机构的经营模式和潜规则,帮助家长擦亮眼睛,明辨是非。
  家长总是被“绑架”
  徐女士和芮女士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因为她们的儿子同岁,又在同一所小学读书,所以经常在一起逛逛街,聊聊孩子的事。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感受让她们很亲近,但是前不久她们的关系忽然疏远了。两家孩子的学习成绩在伯仲之间,但是刚刚结束的小升初,徐女士的儿子被一所重点中学录取,芮女士的儿子只能就近上普通中学。芮女士认为徐女士不够意思,没有提前共享“升学资源”,致使自己的儿子失去了大好机会,甚至“耽误了前程”。
  一年半前,儿子还在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徐女士就知道超常儿童筛查这回事。她在网上的家长QQ群中得知,现在初中招生实行“就近划片入学”的公平政策,不允许考试,“奥数”等变相考试也被叫停,但某些重点中学不会改变“掐尖儿”的固定思维,不会放弃对优质生源这条生命线的争夺,于是超常儿童筛查就以高科技的面目悄然登场了。
  徐女士到学校打听超常儿童筛查的具体事宜,被告知,孩子不参加培训根本没戏。按学校招生办提供的线索,她找到一家培训机构。经过接待人员的一番开导,她马上给儿子报了名。接待人员告诉她:“奥数培训早就过时了。按照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语言、数理逻辑、空间、运动、音乐、人际、内省等七大范畴,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超常儿童,只是家长不知道,耽误了孩子。我们的培训就是发现孩子的特长和潜力,然后全力发掘,助孩子成功。”至于接受培训的孩子能否顺利通过目标中学的考试,接待人员含蓄地笑了笑,小声说:“培训了不一定能通过,但不培训是铁定通不过的。另外,即使不能通过,还是有大把机会的,毕竟超常儿童没有那么多。”徐女士追问“大把机会”指的是什么,接待人员笑而不答,只说:“到时候您就知道了。”培训费用相当高,但徐女士刷卡时没有丝毫犹豫。
  经过整整一年的培训,徐女士的儿子走进了某重点中学的测试考场。一周后成绩公布,徐女士很失望,因为儿子以7分之差没有入围。正当她为儿子不是超常儿童而郁闷,为白花一大笔培训费而心疼的时候,意外地接到了该中学招生办的电话,说她的儿子被第二批录取了。徐女士喜出望外,也终于相信了当年培训机构接待人员所言,果然在录取之外还有大把机会。
  在该重点中学举行超常儿童筛查测试的前夕,芮女士也得到了消息,慌忙带儿子前往报名,与徐女士不期而遇。
  得知徐女士的儿子参加了培训,芮女士不悦,问:“怎么不早说一声呢?还保密啊!”
  徐女士脸红了,说:“我要是跟你说了,我就成了培训机构的托儿了。费用挺高的。”
  从那以后,两个好朋友不再相约逛街,见面只是礼貌地笑笑。
  不出所料,芮女士的儿子没有通过考试,也没有接到中学的录取电话。知情人告诉她:“没参加过培训的孩子都没戏,人家学校手里捏着培训机构提供的名单哩。这样的考试哪里是选神童啊,分明是变相的入学考试。”芮女士自然对徐女士恨之入骨,对记者说:“这样的家长简直疯了!少一个竞争对手,难道自家孩子的成长之路就平坦了?”
  在中国,疯狂的家长从来不缺。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院内看到几百位家长带着孩子在等待。“我们是来参加人大附中早培班测试的。”一位来自海淀实验二小的五年级男生说。据说,这次来参加测试的孩子达到了4000人。另外,记者在网上看到一张统计表,2013年参加北京育民小学超常班初试的有2789人。
  某培训机构负责招生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超常儿童筛查是国家政策允许的,说白了就是发现神童,然后因材施教,重点培养,如今已变成了重点中学间争夺优质生源的新战场。“什么是好学校?有好学生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这位负责人自问自答,“所以,生源就是生命线。不让奥数与升学挂钩,不让办占坑班,学校就不选拔好学生了?不可能!学校间争夺生源的大战从来没有停止过。”
  学校如何操作超常儿童筛查?以北京一所重点中学为例。筛查考试结束后,学校从初试的孩子中选拔1000多人组成夏令营。夏令营中,孩子们上午学习中学的几何、物理、化学等课程,下午则参加针对上午所讲内容进行的考试。虽然夏令营只是为超常儿童实验班选拔人才,但是,学校最后录取的学生大多是夏令营成员。
  不少获准进行超常儿童教育实验的学校一再声明,学校此举与“掐尖儿”、“抢生源”无关,但事实上,超常儿童筛查早已不是少数高智商孩子的智力游戏,它已经演化成孩子“幼升小”和“小升初”的另一条捷径。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被裹挟其中。
  有一位家长对记者诉苦:“为什么家长总是被商业绑架?为什么教育做不到公平公正?语数外不让考,他们考奥数;奥数不让考,他们搞占坑班;占坑班取缔了,他们又筛查神童。接下来又要耍什么花招?不管耍什么花招,最后还不是孩子受罪,家长埋单?”
  商家的饕餮盛宴
  面对记者的质疑,某重点中学副校长蔡先生大呼冤枉:“学校的招生行为没有违规,举办超常儿童筛查以及开展超常儿童教育实验,学校并不赚钱,家长的培训费全交给了培训机构。没有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超常儿童热也不会升温得这么快。”
  抛开在生源上的获益不谈,蔡校长说的是实话。与超常儿童筛查配套的培训如今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炙手可热,正在成为培训机构的饕餮盛宴。   在如今的课外培训市场上,奥数、外语、舞蹈、钢琴等培训班多如牛毛,价格也变得相对透明,而针对超常儿童筛查考试的“超常特训”还属于比较新的项目,加上专业性较强,利润相当可观。
  记者来到一家以“超常特训”著称的培训机构,得到了一张招生宣传页,上面与“超常特训”有关的“思维特训课程”,15次课的费用共计7500元,每次课的费用为500元;而相同课时的“初中数学”费用为2250元,每次课家长要花的钱是150元;即使是注明了由“名校一线教师”授课的“初中物理”,15次的费用稍贵些,3000元,每次课是200元,均不及“思维特训课程”的一半。这是平时的费用,如果到了冲刺阶段,家长要掏的钱更多。记者从宣传单页上看到,针对2014年某名校筛查考试的“模考课程”,8次课的价钱是5600元,单次课的价格从500元升到了700元。
  如果一个孩子报一个“思维训练课程”加一个“模考课程”,就要花1.31万元。2013年参加北京育民小学超常班初试的孩子有2789人,仅估算其中的零头70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费用也将近1000万元。
  在巨大利益面前,一些非正常的手段就会被使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培训机构的招生处写有“神童就在您身边”、“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忽视孩子是家长的失职”之类的宣传标语,配以似是而非的科研报告和新闻报道,让家长们看了热血沸腾,纷纷用异样的目光打量自己的孩子。对犹豫的家长,招生人员会特别强调自己的“真题”与筛查考试的题目“相似度”非常高,因此,参加培训的孩子通过筛查的可能性就更大。
  采访中,许多专家对培训机构不计后果的商业行为极其反感。在专家看来,超常儿童是培训不出来的,一般的培训无法让一个非超常儿童通过超常儿童筛查,无非是蛊惑人心,借机敛财。但是,如果一些机构的“真题”确实很“真”,结果又会怎样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家长需要先了解“超常儿童”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超常儿童
  所谓“超常儿童”,是指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在古代,这类儿童被称为神童,以为他们是天降神赐的。
  20世纪初,心理测验兴起以后,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提出了“智商”这一概念,开始把智商达到或超过140的儿童称为天才儿童。后来,人们又对用智商来定义天才的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定义天才儿童不应忽视非智力因素。
  超常儿童的特点及其发展是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教育者共同关心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研究者对超常儿童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已从认知能力(智力)、非智力个性特征以及创造力等方面对超常儿童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在认知方面,研究结果一致表明,超常儿童不仅在智力上明显高于常态儿童,而且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常态儿童。
  中科院心理所超常儿童研究中心主任施建农指出,遗传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表明,孩子从出生开始,天赋确实存在差异。我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超常”或“超常儿童”的概念,认为这些孩子的非凡表现既有先天的因素,同时也与后天的教育及成长环境分不开。
  从中外心理学家对儿童智力普查的结果来看,超常儿童占同龄儿童的比例一般为1%~3%。以北京为例,2013年小学阶段入学人数超过了17万,按照国际公认的比例,北京今年大概有1700~5100名超常儿童进入小学阶段,也就是说,至少16.5万的孩子是普通人。
  没有任何研究表明,超常儿童有增多的趋势,但是,家长们却发现身边的超常儿童越来越多。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不是超常儿童增多了,而是参加各种超常儿童实验班以及参加超常儿童筛查测试的人数增多了。在北京,20年前只有北京八中有专门针对超常儿童的实验班,10年前,北京有两所学校进行超常儿童实验。之后,北京的超常儿童实验班逐渐增多了,2005年育才学校有了超常儿童实验班,紧接着清华附中有了“优才班”,人大附中也有了“早培班”。除了这些得到公认和被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以外,这两年不少学校也悄悄有了“小五班”,即小学五年级直接升中学的班级。
  “这也许与‘超常’是一个相对概念有关。”施建农主任解释,“筛查测试时,对超常儿童我们通常会给出一个界定的分数线。但是有了边界就会有人质疑,分数线上下的分数之间到底有多大差异?99分与100分到底有多大差异?89分与90分之间又有多大差异?每个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大概正是这种‘没差多少’的心态,成为了超常儿童人数虚多现象的心理起源。”
  培训真的管用吗?
  既然国际公认超常儿童在所有儿童中所占比例极小,而且专家明确指出,超常儿童不是任何机构可以培训出来的,即使参加培训,大多数孩子最终也无缘入选超常儿童,那么为什么培训市场还如此火爆?让我们从麦女士的经历中寻求答案。
  麦女士的女儿穗穗记忆力出众,6岁时认识1000个汉字,还能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30位,于是麦女士带女儿去参加某名校的超常儿童筛选考试。女儿进了考场,麦女士和一群家长在外面等候。她发现,别的家长围在一起说得很热络,像是早就相识。一问才知道,这些妈妈是在培训班认识的。穗穗从考场出来,麦女士问考得怎么样,穗穗哭丧着脸说:“题目怪怪的,看起来不难,就是不知道怎么答。”让麦女士震惊的是,别的孩子却能从头到尾把试题复述出来,一边复述一边说:“这样的题我见过。”“这样的题我练过。”麦女士心想,看来培训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啊!
  如果培训真的能提高筛选成绩,那么超常儿童就是可以培训出来的,专家们的论断岂不是要被推翻?在某培训机构,一位中年特训老师信誓旦旦地对记者说:“当然!天才是可以制造出来的,否则要我们特训老师做什么?”
  见记者不信,他拿出一张白纸,先在上面画一个大大的三角形,然后画一个十字,将原来的三角形分成四个小图形,分别标上序号,1、2、3、4。“试试看,数数一共有几个三角形?”他问记者。记者小心翼翼地数了数,谨慎地回答:“5个吧。”老师哈哈大笑,说:“看来您不超常。”他随便叫过来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让他做这道“真题”。小男孩看了一眼,马上回答:“6个三角形。太简单了!”原来,序号4的上半部也是一个三角形。记者愕然。
  “这就是培训的效果。”老师得意地说,“孩子们在我的课上见过类似的题,考试的时候自然轻松应对。超常儿童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这哪里是制造超常儿童,分明是在制造假超常儿童,或者说,是对超常儿童筛选的搅局行为!
  “真正的超常是无法通过培训获得的,也不需要什么培训。”施建农主任对记者说,“曾经有连名字都不会写的孩子,照样能通过测试筛选出来。对超常儿童进行筛查的测试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成绩不是随随便便经过培训就能提高的。虽然说只要是测试就一定存在误差,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可能会漏掉一些优秀的孩子,但是基本没有误测过。”也就是说,培训出来的超常,不可能蒙混过关。
  但是,许多家长对自家孩子不是超常儿童早就心知肚明,对蒙混过关不抱奢望,而是寄希望于学校随后用“瘸子里面挑将军”式的招生潜规则,把孩子送入名校。
  本刊认为,首先,超常儿童的确存在,但数量极少,可遇而不可求,更不可人为制造,家长们应端正思想,澄清观念,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不可盲目从众,否则既浪费金钱,又无端给孩子增加负担。其次,当超常儿童筛查演变成名校间的生源大战,势必煽动起学校、培训机构和一些家长的功利心,把一项以科学性为前提的筛查推上了急功近利的邪路。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掐尖儿”行为是造成教育不公平的祸端之一,获益者是学校和培训机构,而利益的出处,只能是家长的腰包,所以,家长还是不当冤大头为好。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拜读《体育教学》2005年第5期周珑生老师的《挺身式跳远教学中巧用单杠进行辅助练习》一文(以下简称“练习”),很受启发,对周老师的大胆创新的做法深表敬佩。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及体会,认为利用单杠进行辅助练习尚须合理稳妥,并就此提几点建议,愿与周珑生老师商榷。    一、完整辅助练习的组构欠妥    如若《练习》文中所叙“在训练场地上安装一个单杠,高度在220cm-250cm之间(可根据具体情况调
从客服代表,到经理、总监再到副总经理,邢颖在FESCO历时15年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坚持一丝不苟地把服务做到极致。“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穷尽一生磨练自己的技能,并享受专注做事带来的内心宁静。”这是邢颖对每天面对的工作的诠释。在她看来,“简单”的工作经历正是“匠心”的一种最透彻的体现。也正是出于热爱,她把内心凝结隐含的这种情感深深地融化于日常的身体力行当中。  邢颖的办公室清爽明亮,与她本人的风
1.前言  目前,研究学生体育学习成效,建立一种符合体育学业评价改革目标和理念的评价制度,己经成为学业评价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平时体育课成绩优秀的学生一定能在初中毕业时中考体育中取得好成绩吗?学生的平时体育课成绩中与初中毕业时中考体育成绩是否相关,相关程度有多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就天津市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改革实施方案上报数据中,2011年天津市初中毕业生七至九年级第一学期体育课成绩与升学体
【编者按】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走过了不平凡的35年,招生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考生人数下降、高校扩招、职业院校的大发展以及自费留学生人数的连年攀升,高考已不是以前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道路比较宽阔的“立交桥”。教育部的统计资料显示,1977年全国高考录取人数仅为27万,录取率为5%,2012年高考录取人数已达685万,录取率达到75%,平均每4个考生中就有3个能如愿跨
问:7年前,我村村民魏某因奸淫猥亵自己的亲生女儿,被判刑6年半。魏某的妻子随即起诉离婚,并获得了女儿的抚养权。魏某刑满释放后,要求探访女儿,被魏某的前妻拒绝,魏某以自己仍是女儿的监护人为由,坚决要求探访女儿。请问,这种情况下,能否撤销魏某的监护资格?  律师意见: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即使父母离婚也不会影响这种监护资格,但如果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实施了侵害行为,则有可能被依法撤销监护人资格。  我国
校长,是学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先进的教育理念需要通过校长在教育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和体现,这就决定了校长不仅是实干家还必须是思想者。观念决定发展。往往传统的学生观、质量观限制了管理者的思想,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校的发展速度。2006年7月,包强平调到深圳西乡中学任校长,面对这样所普通中学,如何带领她走出“平台期”,推动学校有进一步的发展?转变成才观念成为提升西乡中学内涵的第
在宏观政策的支持下,考虑到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热情,考虑到资金、技术、劳动力要素的保障情况,考虑到国内住、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潜力,2009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    2008:拐点之年    2008年是中国经济运行由升转降的一年。这种变化既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变化的影响,也由于数年来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综合体现。可以认为,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转折性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
拜读了《体育教学》2005年第四期裴东光老师的《我对快乐体育的理解》一文,不禁感慨万分。其实我想说:1500米,90%的学生不能在10分钟内跑完,应该不是一件很意外的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作为一名基层的体育教师,每年都会目睹体育考试中学生跑完800米(女)和1500米(男)时那一张张痛苦扭曲的脸。每到此时,我总会深深地自责:体育课上学生干什么了?课堂上体育教师都干什么了?新课
莎莎是一名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初三女生,她有个比她小很多的妹妹叫小春。因为从小被爷爷奶奶娇惯,莎莎的性格比较内向敏感,跟同学们在一起时特别爱生气,同学们都觉得她不好相处。进入初三后,因学习压力增大,她的脾气越来越大,特别爱找碴儿,不愿跟家人沟通,事事跟他们对着干。妈妈被她的坏脾气弄得抓狂,有时也忍不住情绪失控,对丈夫发飙甚至责骂女儿,家庭氛围大受影响。  再后来,莎莎出现了一种心理强迫症状——无缘无故
在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观摩课或公开课,成了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直接对话,一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的最好媒介。要达到理想的看课效果,清晰、简洁、重点突出的书面教学设计文件必不可少。只不过根据一些文献来看,体育教学文件的编制的方法依然有待完善。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学术综述中,作为教学文件编制方面的不足,空泛、抽象的“教学设计”、华而不实的教学目标的制订等问题被指了出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