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f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里的操作即为教具、学具操作,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帮助学生掌握抽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因此,数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学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下面我具体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学具;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232-01
  一、通过操作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强劲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人们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的一切,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也是他们学好数学的关键所在,教师需要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促使教学中作用真正有效地发挥。例如: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操作方法,要求学生先什么画,再什么剪,最后怎么摆?甚至在边摆边看中怎么想,怎么说,教师都一一作了精心设计,學生操作起来有头有尾,促进了思维活动的准确开展。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理解公式的由来。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由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到后来的急于探索发现平等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令学生兴奋不已,充分品尝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独到见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操作学具不知不学中点燃了学生的创造火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操作学具,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要通过思维才能实现,而思维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形象直观和实物及学具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表象,逐步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6个梨(图片)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一人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个人得4个,一人得3个,另一个人得3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分法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几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同样多”,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三、通过操作学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多给学生创造动一动学具的机会,帮助学生从操作学具中发现算理,理解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例如教“9+几”进位加法时,我们除了应用教具学具例题,让学生从例子皮球图中直观的感知到“先凑千”再相加计算比较简便外。为了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应用,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9个红圆片,代替盒的9个皮球,放在桌面的左边,再拿出两个黄圆片代替盒外的两个皮球,摆在桌子的右边,要算9加2得多少?怎样移动圆片使9凑成10?学生通过想一想、动一动、理解了先把小数的2分出1,分出的1和大数的9凑成10,10再加上剩下的1得11的“凑十”计算的方法,由于学生的认识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维发展过程,所以,在学生初步得到感性认识后,还必须借助学具的多次操作活动,才能更好地掌握“凑十法”的算理。因此,学习例题,9+3、9+7得多少时?教师还是要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学具,从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中来加深理解先凑十再相加的计算方法。这样教学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顺利的过渡到抽象地看算式说计算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通过操作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和指尖上。”可见多动手操作,能发散学生的思维,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操作学具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学习活动的主体。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几幅图,想想这些图形是什么?是怎么组成的?用在什么地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幅图画,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自由自在表达想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通过操作学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小学阶段是特别重要的。它是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的手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教学《厘米和米》这课时,我就让同学们相互帮助来量课桌的边长,他们在合作中来量,融洽了学生之间的气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的实践活动分不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进行学具的操作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的智慧会在动手操作中进发和升级,会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机盎然、趣味横生。
其他文献
【摘 要】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落实中华文明及培育学生各种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书法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作为书法教师需要思考和回应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来的书法课堂教学应该关注什么?应该如何改?  【关键词】兴趣引导;教法灵活;手脑并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21-01  我们学校
基于演化博弈分析方法,通过构建政府与文化创意企业的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与文化创意企业行为选择不一致的原因和演化路径。结果发现,政府与文化创意企业的策略选择
期刊
【摘 要】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地理课程教学内容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地理现象,以及可能遇到的相关地理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因此,在初中地理课程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将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通过利用生活经验、生活常识、生活化课堂教学、来帮助学生进行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的构建生活化的地理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提高初中地理学科知识
【摘 要】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为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职业体验,让学生通过参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掌握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及引发学生对人生规划的初步思考。  【关键词】职业体验;初中生物教学;学习积极性;人生规划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25-02
开展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需严格遵循"防大于治"原则,做好动物防疫工作不仅仅关系着肉制品健康和安全,对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需要防疫
布坎南打通经济正义与政治正义壁垒的依据是政治过程的个人主义理论,具体来说就是:人性的同一性规定、协商正义的博弈论与“不确定性之幕”的伦理价值。文章在围绕这一问题探讨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的量效关系及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整理《伤寒杂病论》收载的含麻黄方剂,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单因素逻辑回归分析及二元相关性分
新古典经济学的整个体系赖以存续的基础是其“硬核”,即效用最大化,稳定性偏好,可忽略正反馈,而均衡是三者共同指向的理论归依。作为对经济现实变更和其他理论派别攻击与批评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