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预算被堕胎权绊住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民主、共和两大党之间出现严重的争执,两边都会有人拿堕胎来说事,这次联邦的预算危机也不例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分野却也不总是那样泾渭分明。正如有人开玩笑说的那样:“在自己的女儿需要堕胎之前,共和党人都反对堕胎;在自己的女儿想要堕胎之前,民主党人都支持堕胎。”
  
  华盛顿市的民主党籍市长文森特.格雷4月11日到美国国会门前参加示威被警察逮捕,当时他带领着6名市议会的成员和一批追随者阻塞了参议院附近的道路。有41名示威者被负责国会安全的警察以扰乱治安的罪名带走。
  当天傍晚,格雷的女儿在交付了50美元的保释金后,将父亲从监狱中保释出来。听到详情后,华盛顿不少市民松了口气。毕竟,这位新上任不久的市长与过去那位著名的贝里市长不一样,没有因为吸毒、嫖妓之类的丑闻而被联邦调查局抓住,为了抗议而进监狱总是听起来比较好一些。
  格雷市长之所以要参加示威,是去抗议国会在刚刚通过的2011年财政预算法案中,禁止华盛顿市地方政府为堕胎的低收入妇女提供资助。除了堕胎问题之外,他们还抗议国会要求市政府继续向贫穷家庭的孩子发放进入私立学校的奖学金。
  “这简直就是胡来。我们想要的,不过是用我们自己的钱……为什么华盛顿的妇女要受到别处妇女不会受到的约束?”格雷说,市政府希望决定本地的钱如何使用,不要国会来干涉。
  不过,格雷说这话的时候,似乎忘记了华盛顿市的特殊地位:根据法律,该市的财政预算必须得到联邦政府的批准。市的财政预算有26%来自联邦政府,而且国会还用不同的方式给予首都各种的补贴和好处。所以,国会每年在讨论财政预算的时候都会加入关于华盛顿市的条款。
  其实,格雷的行动,针对的是不久前上台的国会众议院共和党人,因为他们建议要禁止联邦拨款用于资助妇女堕胎。自从1973年最高法院在罗诉韦德案件中裁决妇女有自由堕胎权以来,这一直是美国政治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每逢民主、共和两大党之间出现严重的争执,两边都会有人拿堕胎来说事,这次联邦的预算危机也不例外。
  
  “有计划的父母”
  
  美国联邦政府每年的财政年度在10月1日开始,次年9月30日结束。按照法律,行政部门要将预算草案提早交给国会,参众两院各自进行讨论,表决通过之后便可执行。如果行政部门与国会或者国会两院之间无法达成协议,那么一般就会通过临时性的短期“持续决议”,按照上一年度的预算来给政府运作拨款。如果华盛顿内部继续争执不下,那么联邦政府就有面临关门的危险。
  这些年来,美国政府预算中的赤字越来越大,国家债台高筑,债务超过14万亿,已经逼近国内总产值的水平。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明白,大规模地削减预算是无法避免的前景。
  然而,削减预算在政治上是一件令政客们为难的事,尤其是那些来自贫穷的选区、主张增加社会福利的议员更是不愿意在11月中期选举之前举手通过削减预算。结果是,民主党控制的国会通过了临时性的延长预算决议,将球踢给了下一届国会。
  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以压倒多数赢得下议院之后,马上就提出了大幅度削减预算的方案,与民主党的白宫和参议员形成了僵持不下的局面。最后,双方达成了妥协,预算被削减了380亿美元。由于这离共和党人削减600亿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有59位共和党众议员投下了反对票。
  这场预算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场意识形态之争。政治上左翼的民主党人普遍认为,需要加强政府在控制经济和实现社会公平上的作用,也就是要增加对下层阶级的社会福利与对上层阶级的税收。右翼的共和党人则主张推进市场经济,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同时削减政府开支,包括削减甚至取消政府资助的组织与计划。
  而在政府资助计划中,最具争议的就是与堕胎有关的项目。这就涉及到一个名为“有计划的父母”(Planned Parenthood)的组织。
   “有计划的父母”是一个为妇女与儿童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机构。1921年,女权主义者玛格丽特.桑格在纽约开设了第一家生育诊所,推动妇女的避孕与大众的性教育。这就是“有计划的父母”组织的前身。
  桑格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她的天主教徒母亲怀孕18次,她是家里第6个孩子。她的父亲却是个无神论者。桑格和她的丈夫1910年代住在纽约,她自己去为贫穷的妇女服务。桑格看到许多妇女对性的问题毫无所知,怀孕后私下用各种方式堕胎,产生了严重的健康后果。
  1914年,她出版了一份名为《女性反叛者》的月刊,传播避孕以及与堕胎有关的知识。她提出,每个女人都有权完全主宰自己的身体。当时人工堕胎是非法的,为此桑格被司法机构起诉。她跑到英国去避了一年风头之后再回到美国,继续发表她的文章,她的丈夫还因为传播这些文章而坐了30天的牢。
  1916年,桑格在纽约市的布鲁克林区开设了美国第一个家庭计划与避孕诊所,但是9天以后就被警察给封了。1921年,她创立了美国避孕团(American Birth Control League),顶着强大的宗教团体的压力,推广避孕知识。桑格还非常相信当时流行的优生学。她主张要对智力迟钝者进行强迫绝育。对于堕胎,桑格却持反对的态度,认为堕胎等于杀害生命。
  在桑格的推动下,美国避孕团成为一个叫做“国际有计划的父母联盟”组织的美国分会。这就是今日“有计划的父母”组织的源头。
  这个组织现在全国各地有800多个诊所,每年的预算超过11亿美元,前去就诊或者寻求服务的人超过300万。这是美国最强大的团体之一。更重要的是,“有计划的父母”是美国支持堕胎权声音最响亮的组织,对政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自“罗诉韦德”开始
  
  美国是个基督教徒占了将近80%的人口的国家。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的教会历来都反对堕胎,认为那等于杀害生命。但是从法律的角度看,在英国的习惯法传统中堕胎并不是非法行为。美国在18世纪后期建国之初,联邦与各州都没有明确的禁止堕胎法案。19世纪早期出现了一次基督教的原教旨主义复苏并对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于是各州开始制定禁止堕胎法。
  与此同时,非法堕胎也日渐盛行,当时被人称为是“大楼后通道里的堕胎”,不断有妇女为此而丧生。
  禁止堕胎法律在1960年代女权运动兴盛期间遭到了挑战。当时的堕胎法是由各州制定的,有些比较开放的州率先更改,而那些保守的州却是纹丝不动。挑战者希望找到一个案件能够最终打上联邦最高法院。如果能打赢的话,堕胎权就会由于这次裁决而变成整个国家的法律。
  女权主义者们在非常保守的得克萨斯州找到一个21岁希望堕胎的女子(在公布的案件中将真名隐去,用的是“简.罗”的化名),控告达拉斯县负责执法的检察官韦德。这个被称作“罗诉韦德”的案件从地方上一级级地上诉到最高法院。
  1973年1月22日,最高法院以7:2的票数,认定怀孕早期的堕胎属于妇女的隐私权,受到宪法保护,立法部门无权干预。该裁决同时还否认胎儿有权享受公民所有的生命保护权。在1973年的另外一个案件中,最高法院又裁定,如果孕妇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妇女可以在婴儿出生前任何时候进行堕胎。这就使得堕胎在全国合法化。
  自此以后,“罗诉韦德案”成为美国保守势力最重要的道德凝聚剂。强大的反堕胎运动左右着各级政治,使得在比较保守的选区之内,支持堕胎权的候选人完全没有获胜的希望。反堕胎运动的着眼点,包括在各州推动通过限制堕胎的条例以及推动禁止堕胎的宪法修正案。
  不过,修改宪法的可能性非常小,因为那需要参众两院三分之二的多数票以及四分之三的州议会同意,而限制堕胎的条例又总是因为罗诉韦德案而受到宪法上的挑战。所以,削减像“有计划的父母”这类组织的经费,就成了保守派重要的攻击目标。
  
  政治极端化的催化剂
  
  “有计划的父母”组织超过三分之一的经费来自政府。2009年,这笔钱是3.6亿美元,数目着实不小。
  政府之所以为这个组织提供经费,还要追溯到“罗诉韦德案”之前的1970年。当时的尼克松政府推动通过了一个名为“家庭计划服务与人口研究法案”,给家庭计划组织提供经费。在政坛风气相当自由化的70年代,这个法案获得了两党的支持——民主党人看到妇女借此可以有更多的权利,共和党人看到这又可能减少下层家庭的人口,从而降低领取社会福利的人数。
  而“有计划的父母”除了帮助妇女堕胎之外,的确还提供各种家庭人口计划服务,因此符合政府经费的条件。不过,迫于反堕胎运动的压力,法律也明文规定,任何政府经费不得用于与堕胎有关的任何服务。
  调查表明,现今美国反对堕胎的人超过一半,但是也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不应该剥夺妇女自由堕胎的权利,虽然大多数人认为未成年人堕胎还是需要有一定限制,包括通知父母或者法定的监护人。即使是许多支持堕胎权的人也同意,绝大部分的堕胎是生活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医疗的必需,让纳税人付钱是不公平的。这样,“有计划的父母”一类组织的政府经费,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预算讨论中的一个大皮球,被两党踢来踢去。
  这次的预算辩论中,亚利桑那州的共和党参议员凯尔在参院讲话的时候指出:“如果你想要堕胎,那么就去找‘有计划的父母’就是了。‘有计划的父母’的工作90%以上就是堕胎。”
  该组织立即出面反驳,说自己主要的工作是家庭计划生育、避孕、癌症检查、性病防治。纽约州的民主党女参议员基尔布兰德也驳斥说,砍掉这个组织的经费等于是夺走贫困阶层妇女的疾病防治场所,联邦经费并没有用来堕胎。不过多数的共和党议员都主张,联邦经费根本就不应该给到提供堕胎服务的组织。
  最后两党达成的协议是,该项经费虽然暂时没有一刀砍光,但是对此进行的讨论将进入下一轮预算辩论的议程。对于共和党来说,这是不小的胜利。
  在今日的美国,有关妇女堕胎权的争议,已经到了几乎是水火不相容的地步。支持堕胎的人自称是“支持选择”,反对堕胎的人自称是“支持生命”。
  一方咬定对方要剥夺妇女在20世纪获得的权利,让妇女重新沦为生育工具;另一方则认定对方在犯谋杀罪。这对于近年来政治的极端化与社会的分裂起了重要的催化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意识形态的分野却也不总是那样泾渭分明。
  正如有人开玩笑说的那样:“在自己的女儿需要堕胎之前,共和党人都反对堕胎;在自己的女儿想要堕胎之前,民主党人都支持堕胎。”★
其他文献
挑剔的人  韩浩月    我是最近才承认自己是一个挑剔的人的。之前的三十多年干吗去了?嗯,之前的三十多年我尽力去装一个不挑剔的人去了。我花了那么长的时间,把自己包装成一个诚恳的人,一个宽容的人,一个对明友如春风温暖对敌人也温暖如春风的人(此处有夸张嫌疑)。总而言之,符合一个社会对好人的传统定义。  一个身边姑娘多得数不清的人被纠缠得难以忍受终于揭竿而起“老子不干了”,口占了一个“遁”字诀从此了无影
河南焦作读者钱某来电说:我今年64岁,常常便秘,总是用开塞露。刚开始用时一竿见影,但是越用越不理想。这是怎么回事?  答钱某读者:  便秘是日常生活中困扰着很多人的问题,特别是老年人。很多使用开塞露的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刚开始用开塞露时效果还可以,但用一段时间后,效果就不明显了。  开塞露是利用甘油或山梨醇的高渗作用,软化大便,刺激肠壁,反射性地引起排便反应,再加上其具有润滑作用,能使大便容易排出
两会召开的前一周,贺优琳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贺优琳的时间被排得满满的,只能把媒体采访安排在午饭时间。他用十几分钟时间扒拉几口饭菜,便专注地接受采访。  现任中山纪念中学校长的贺优琳,成为“知名人大代表”缘于2011年两会的一次发言。“物价飞涨,我真不知道那些一两千块钱收入的老百姓是怎么熬过来的……”谈话期间,贺优琳数度哽咽,网友因此取其名字的谐音,称他为“忧民哥”。  “忧民哥”的发言从此进放媒体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下称《国五条》)迅速被各界解读为“对二手房交易差额征收20%所得税”,引起轩然大波。  我一直以为,无论是《国五条》里所称的“自有住房”,还是民间所称的“二手房”,在法律概念上都十分含混。依照当今国际通行的不动产分类表述,公民所拥有的“自有住房”(无论属于“一手”或者“二手”)至少可以包括以下种类:1.自住房产;2.度假房
要防止既不搞政治体制改革,也不推进依法治国,甚至以“人治”取代法治    经过三十多年的艰难跋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于今年初宣告形成。  当一个宏大的国家战略得以实现,它对我们这个社会的进步意味着什么?对每一位普通的公民而言有着怎样的价值?未来还需要怎样的制度改进与完善?2011年两会前夕,《中国新闻周刊》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    “一个文明的社会,法律不是越多越好
足坛反赌打黑轰轰烈烈,温哥华冬奥会创造历史,亚运会继续称霸亚洲。2010年的中国体坛一片盛景。  然而,打黑尚没有为中国足坛带来正确的发展方向,甚至三大球都已陷入低谷,更有人坚持认为这是将三大球职业化带来的阵痛。广州亚运会后,中国体育改革的呼声亦随之消声。因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在即,谁都明白,当今中国体育,金牌这个硬通货的重要。  2010年中国体育,盛世之中,探索前行。    反黑中的中国足球
“两年后,在中国主流市场上,可能很难见到本土奶源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了”。  圣元国际集团(以下简称圣元)董事长兼CEO张亮4月13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3月20日,这家企业刚刚通过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批准,拿到了在法国投资建厂的境外投资证书。  从2012年下半年至今,中国前几大婴幼儿配方奶粉企业先后“出海”。这背后是尴尬的现实困境,一方面,中国以散养为主的奶牛养殖模式,意味着原奶的成本高居不下。另
2011年1月4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前往欧洲,对西班牙、德国和英国这三个欧盟成员国进行为期九天的访问。  继续购买西班牙国债、设立中德船舶基金以尝试新合作、力推中英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贸易关系,李克强的三国行在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中国欧盟研究会副秘书长张健雄看来“富有成效”。而英国《金融时报》则评论说“北京在欧洲展开魅力攻势”。  “在增进与中国贸易关系的竞赛中,英国再接再厉,试图追赶上法国
普京访问德黑兰,安抚伊朗的同时警告了西方。俄罗斯人在微妙的平衡关系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10月16日,在美国及其欧洲盟友推动新一轮对伊朗制裁的时刻,俄罗斯总统普京抵达德黑兰。  在普京之前的俄罗斯及前苏联最高领导人中,只有斯大林踏足过这片土地。当年,斯大林逗留在苏联驻伊朗大使馆,完全是为了出席地点选在德黑兰的三巨头会议,与伊朗事务毫无关系。  据说,伊朗曾多次发出邀请,普京每次均
好莱坞黄金时代最后凋零的超级巨星  没有几个女明星能够像她那样拥有如此传奇又如此精彩的一生    刚在医院中欢度79岁生日的伊丽莎白·泰勒,不到一个月后的3月23日因心脏衰竭与世长辞,成为好莱坞黄金时期最后凋零的一位超级巨星。近日中外媒体对这位“过气明星”有相当多的报道和讨论,仿佛她仍然当红,不禁令人们好奇:到底这位横跨影坛半个世纪的传奇女星具有什么特殊魅力,能够引起世人对她持续不断的关注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