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拉近你与文明的距离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bull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时,大学士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解决,而张英回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退让三凡,而邻居也深受感动,退让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使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足巷由此而来。
  让,作为一种美德,尤其涉及切身利益的时候,能坦然做到的人不多,但心胸宽广、放眼远处、恭谦礼让的人,无论在何时都是受人尊敬的。在思想浮躁的今天,提倡“让”,一个字就拉近了人们与文明、和谐的距离。
  
  年轻妈妈:
  儿子请给我让座
  讲述人 梦娜丽莎
  
  儿子14岁生日那天。我郑重地对儿子提出了一个要求:以后我们一起出门,如果公共汽车上只剩下一个空座位了,请你给我让座。儿子很吃惊,以前都是我为他让座,这仿佛是天经地义的。虽然我也要他为老弱病残孕、婴幼儿让座,可没告诉过他要为父母让座。看到儿子吃惊的样子,我认真地对儿子说:“孩子。你已经14岁了,长得和妈妈一般高了。你现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而妈妈已人到中年,腰腿都不如从前了,所以妈妈要在你生日时提出这样的要求,你能理解吗?”儿子点头后,认真地说:“妈妈,我懂了!”
  几天后,我和儿子一同出门,在回去的公共汽车上。人很多,我和儿子都只得站着。终于有了一个空位,疲惫的我毫无反应,儿子习以为常地一屁股坐了下去。但随即他就触电般地雌了起来,说:“妈妈,你坐。”我如梦初醒地坐下了。看来,我和儿子还没有习惯这样的让座,但我们一定会习惯的。我在心里对儿子说:“孩子,我知道你也很疲惫,但你就站着吧。你前面的路还很长,从现在起应该练练脚力了。”
  
  著名学者余秋雨——在公共场所“礼让三先”
  
  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很多人认为世风日下的时候,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惊喜?我曾和在大学教美学的同学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说这些善良原本就存在,只是平日里被别的东西所淹没,没有了表现的机会。那么我们又如何让这种精神和情怀得以传承和延续,使民族的精神境界得到整体的提升,最终化为平常生活中的优雅举止。比如,在公共场所的礼让三先,对大自然由衷的敬畏,特别是人际交往中的诚实信用。
  
  链接:六旬老人给小伙子让座
  
  2009年2月10日上午,在西安市南山门站,一名肩挎笔记本电脑的20多岁小伙子上了公交车,他双眼通红,不断打着哈欠。“坐我这儿吧!”一位六旬老人从座位上站起来。“不不不,这怎么行,您快坐!”小伙子脸红了。老人一边把放在座位前的两大包菜往外挪,一边坚持让小伙子坐下。乘客很不解,这时老人说:“我是闲得没事。早上出来锻炼身体。顺便买点菜回家。小伙子可能晚上加班,早上又赶着上班。看上去累得够呛,现在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我自己的孩子也这样,做老人的也应该体贴年轻人。”老人的几句话,赢得了大家的一片赞许。
  
  让路,
  是一种美德和习惯
  讲述人 罗莉丽
  
  幼儿园门口的那条路比较窄,刚好容得下两车交会通行,每次开车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我总是提心吊胆的。恐怕塞车。这次一开到那条路上。我便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前面的车一动也不动地呆在那里,而后面的车子又开进来,我立即进退两难被堵在那儿。下车一看,有两辆车子在这段路上硕上了。谁也不肯相让。两位车主堵上了气。也有许多被塞在后面的车主因为急着接孩子回家,都劝说他们谁先把车子给挪一下,可他们依旧不为所动。
  他们的行为招来了众怒,于是交警被请了过来。在交警的协调教育下。那两辆车才不情愿地移动起来,这路才慢慢地顺畅起来。虽然路得以畅通,可大家还是纷纷指责这两住车主的不是,为了逞一时之气不但堵塞了道路,还影响了别人的通行。我想,在这件事上。那两位车主是没有胜利者的,他们也耗费了时间,最起码他们的心中因为这次不快也憋了一肚子气。
  在让车这事上,我的同事老李却做得很好。有一次我坐着他的车去上班,恰巧经过一条只容下单车通行的小胡同。我们的车一驶入胡同口,对面也有车子开了过来,而且没有相让之意,根本不在意是我们先开进胡同的。我也是怒上心头,与王哥说:“开过去,我们也不让他。”老李却不答话,顾自挂倒档,把车倒了回去,退回到胡同口,等那车驶过后老李才重新开了过去。我仍是愤愤不平地对老李说,那司机素质这么差为什么要相让呢?老李却笑着告诉我:“我们的目的就是快速通过这条胡同,现在我们的目的达到了?要是谁都不让谁,我们现在可能还在那里干耗着呢。”想想也是,因为老李的这一让,我们得以顺利地通过了胡同。要是两车都僵在那里,我们或许还生着闷气呢,那上班肯定要迟到了。
  我有一位在交警队工作的同学,在一次聊天时。他问我:“你说现在引起塞车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车多路窄。”他却摇摇头:“堵车时我去出警。十有八九是许多车主不懂得让车,才引起道路堵塞。”见我一脸的迷惑,同学给我解释,说是只要大家都按规定行驶在自己的车道上,只要懂得让行,那再窄的马路也不会堵车。同学还给我举了个例子,说是那么多蚂蚁在蚁窝前爬来爬去,可它们从来不会挤在一起,因为它们懂得让行。同学不无感叹地与我说:“让车是一种美德和习惯啊,现在的好多人物质生活丰富了可人性美德却下降了,根本不懂得在开车时礼让三分的道理。”
  让车,即是让路。这是一种美德和习惯。我觉得朋友的话很有道理的。让路可以让我们的车子快速顺畅地行驶在道路上。做人也如开车,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应该多让车的,退让还会让我们少了些许怨气和不快,多了些满足与快乐。
  
  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每人每天礼让三次
  
  我想呼吁两件事:首先。大家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礼让三次。进电梯时、挤地铁时、上楼梯时、下班开车时……多为他人想一想。每天行礼三次,见到父母、见到邻里、见到长辈……方式也很简单。每天礼让三次,行礼三次,各级领导和公众人物应当行动起来,作出表率。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我们将看到。奥运结束后,除了那些让我们激动的金牌,中国社会的文明修养和礼仪重建会获得一个良好的起点。
  链接:绅士为什么过不了独木桥
  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 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先过了桥。绅士又走上了桥。走到桥中央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第三次他又走上桥,眼看就要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于是,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亲爱的农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呢?”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到我推车要赶集吗?”两人争执起来。结果是吵来吵去天黑了,谁也过不了桥。假如农夫委屈一下自己退回去,自己就可以早早到达目的地了,又假如绅士再绅士一次,也可过桥了,还保持了自己的绅士风度……生活中的路或许是窄了点。但假如人们心中都有让的理念与意识,那么,再窄的路,走起来也会变得畅通无阻。
  
  李嘉诚的让利哲学
  讲述人 李安安
  
  李嘉诚在给青少年的10条准则中,其中重要的一条谈到了让的哲学。即让利与得利的关系。曾有记者询问李嘉诚与地铁公司、汇丰银行合作成功的奥妙,他说:“奥妙实在谈不上,我首先得顾及对方的利益,不可为自己斤斤计较。对方无利,自己也就无利。要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这样,最终会为自己带来较大的利益。我母亲从小教育我不要占小便宜,否则没有朋友。我想经商的道理也该是这样。”
  李嘉诚关于“让”的认识超人一等,例如他对“止已之利”的观点是:“先让利后谋利”、“宁亏自己之利,也不亏大家之利”、“舍小利才可取大利”。这都是非常成熟的商业运作策略,正是因为这种对让的哲学思考,李嘉诚能够恪守诚信经商、止己之利以回报社会。奉献精神,大为可嘉!在李嘉诚宽敞明亮的办佘室墙壁上,悬挂着笔力遒劲的两个字:“知止。”这是李嘉诚之所以在为人、处世、经商等方面均高人不止一筹,成为商界的终极教练的秘密。商人之财,多败在不知让上,总想以贪欲之“占得天下大小之利,大有满盘皆收的冲动。这是可悲的。
  时时提点自己凡利皆要让于人。不可独占。“华人首富”李嘉诚对此早有深思。隋朝大儒文中子说道:“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财富是逐利之果,利大可以毁掉人,财富之巨同样可以灭掉人。李嘉诚的让利与得利的哲学,与真理相合。从利小到利大再到让利,是一个积累财富人生的奋斗过程。也许,大多数人的眼光都过多地关注李嘉诚身上的财富光环,而对其内心世界或内心层次的理解却失之肤浅,但是这恰好是李嘉诚以让利为上的关键。李嘉诚是一个舍得让利使对方得利最终实现双赢的智者,即他明确自己每一次行动的目的和可靠性,克制住自己带有危险性和毁坏声誉的每一种行为。他曾说:“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这是对自己经商环节的清楚认识。也深得中国传统处世哲学的精髓。在李嘉诚看来,世上之事,皆有物极必反之理,过度的行为只能导致失败的结局。此等经商让利与得利之要义,是李嘉诚一生的商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景天魁——商人必须让利
  
  如果开发商愿意积极投入到和谐社区的建设中。最起码的一个问题就是肯不肯让利。如果一点利都不想让,开发商就很难加入和谐社区的建设。因为开发商和业主之间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利益关系问题。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是否也需要追求社会利益,这一点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的产业来说,是需要好好研究的。
  
  链接:“让”成功相伴
  
  美国成功学家安东尼·罗宾,对李嘉诚的让利理论十分赞赏,并立即应用于实践中。他和任何人合作,一定是用这样的思考模式,因此他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在谈到“华人首富”李嘉诚时,他说道:“他有很多哲理性的语言,我都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他父亲教了他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李泽楷说父亲没有教他赚钱的方法,只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这样跟李泽楷说,假如他和别人合作,如果他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他拿6分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他让别人多赚2分。所以每个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合作会赚到便宜,因此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6分,但现在多了100个人,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8分的话,100个人会变成50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让利一分,能赢一生。
  
  让梨 背负复杂情感的选择
  讲述人 春日
  
  从小我们就告诉孩子“孔融让梨”的故事,好的东西应该别人先分享。有人认为“让梨”让中国的孩子普遍比国外的孩子缺少竞争意识,因为我们教育他们要谦让,似乎和竞争意识相违背。但是马上有人反对,如果一个孩子一点都不懂得谦让的话,他就无法同这个社会中的人们友好地相处,他的人生也是难以成功的。
  在一个遥远的落后小山村,有一对好兄弟同时被重点大学录取,一个计算机系,一个数学系。本该是双喜临门,现在却变成进退维谷,因为对于一个本就拮据的家庭来说,要同时供养两个孩子读大学那是不可能的事。那就只好用抽签的办法了,父亲含泪忍痛地抽出一张,念着:“哥哥!”哥哥欣喜若狂地跳起来,弟弟默默地走了出去,没有泪水,没有抱怨。一个星期后,两兄弟背起背包离开这个落后的小山村,哥哥去上学,弟弟去打工。数年后,哥哥毕业并找到了工作,他预备供弟弟读书,这时候弟弟告诉他其实当年两张纸条写着的都是哥哥。因为他觉得哥哥更需要上学,计算机系更有前途,所以偷偷把纸条给换了。在这场竞争中,弟弟选择了让,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温情。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享受爱与关怀,因为懂让而知礼,因为知礼而明德。
  还有两个称兄道弟的同学,毕业后两人一起进了一家公司,可为了升职加薪,其中一个经常在上司面前说同学的不是,导致另一方主动让贤辞职。从此,称兄道弟的时代过去了。两人形同陌路人,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损友步步高升,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深深的愧疚油然而生。终于拨通了久违的号码,将积压多年的歉意释放出来,希望同学能原谅他。那位同学最后是否原谅了他已不重要了,我们看到,在激烈的竞争中,利益冲昏了人的头脑。有“让”的雅量的,最后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富裕的。
  
  资深人事专家时慧——谦让是不可缺的
  
  任何情形下。谦让都是不可缺的。在现代职场中,谦让其实与竞争并不冲突,关键是谦让和竞争都要有底线和尺度。平时与同事有小的摩擦时要表现出自己大度,但是当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受损时还在一味的谦让,这就是不可取的了。个人要服从大局,团队内部提倡谦让,个人的风格要融入到团队,但一致对外讲究的是竞争。
  
  链接:新老寓言PK“让梨”
  
  美国也有类似《孔融让梨》的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收到一名罪犯的信。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别提多想得到了。这时候,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听后妈妈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弦子,要学会把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大苹果奖给了我。我很高兴,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学会了偷,学会了抢,学会了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不择手段。直到我被送进了监狱。这个结果让我们始料不及,没想到一个千年的礼让故事,在不同的人身上竟会有反差如此之大的结果,因此,我们说“礼让”需要的是修养,是诚心,有了美好的心灵世界,你的礼让才会是发自内心的,而不会变成一种手段和伎俩。“让梨”,真的是考验一个人的道德和良知啊!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他原是一名电工,失业了,靠四处上门给人修点小东西生活。父母劝他改行,但他从心里喜欢这个职业,喜欢到每天都要将自己心爱的小工具擦得锃亮锃亮的,然后挂在腰间。  那天,他做了一份简历去了人才市场。在人群中探头探脑走了一圈儿,他情绪顿时跌到了谷底,因为所有的相关招聘宣传单上,要求的学历没有低于大专的。  他一个人站在一家电力供应公司的巨幅海报下面,看着一个个手里拿着厚厚的简历和证书的大学生们,顿时有些仓
北京的哥的豪爽热情,在全国是出了名的。有人喜欢这种热乎劲儿,觉得到了北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也有人不喜欢这份热情,觉得北京的哥未免嘴太贫了。面对即将到来的奥运会,各行各业都在反思自己的行业形象,改进自身的服务。客观地说,近两年来,北京出租车服务有了很大改观,车内比过去整洁多了,的哥也不像过去那么嘴贫了。代之的是礼貌周到的服务和让人如沐春风的文明用语。遗憾的是,乘客的素质似乎并未随着的哥服务的改进而有
在苏格兰北部一个教育欠发达地区,有一位女学生,高中毕业的考试成绩达到了申请牛津大学的标准。这可是当地近百年来的头一次.全区居民翘首以待,当地政府也十分重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经牛津大学教授的严格面试后.却认为该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当场决定不要这名女生。于是。当地政府为了争得这个“名额”,就一级一级地往上找“关系”,最后找到教育大臣出面说情,也没用:教育大臣无奈,又找到副首相前去说情
我是个学广告专业的大专生,在这个一根棍子扔在街上就可以砸倒三个本科生的年代,大专生也真算“稀奇”了。  去年我从学校毕业,找工作屡受挫折,最后进了一家规模不大的广告公司策划部,做文案工作。  我们策划部一共六个人,两个研究生,三个知名大学的本科生,就我的学历最低。他们平时不拿正眼看我,可我就是个不信邪的人,大专生怎么了?名校的研究生又怎么了?难道他们的毕业证与学位证书往单位一挂,业绩会滚滚而来不成
求职应聘,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当你在应聘过程中遭遇不期而至的挫折时,你是否能正确面对,及时调整自己的应聘策略,化劣势为优势,最终在职场拼搏中脱颖而出呢?下面,笔者给大家讲述几位名人出道前在职场打拼的小故事,希望能对那些在应聘中受挫的求职者或正准备去职场应聘的人们有所启发和裨益。    毕福剑:随机应变,以异取胜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毕福剑去北京广播学院导演系参加集体面试,考官给毕福剑所在
第一个红透的西红柿总是很抢眼  10岁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读错了一个字。我听了马上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这个字你读错了。”老师很不高兴:“你怎么知道我读错了?”“昨天晚上我哥就告诉我这字怎么读了。”从那以后,这个老师就不喜欢我了。为此,老师说我“不成熟”。  15岁的时候,一个女同学要看我的作业本,我不给她看,她就很生气,并质问我:“为什么给别人看不给我看?”我说:“就是不给你看!”她伸手来抢,
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北平后,王揖堂、江朝宗、王可敏等民国政要,丧失民族气节,自愿效忠日本侵略者,在北平成立了伪“华北政务委员会”。  一天,日本驻华北派遣军最高司令长官冈村宁次找到王揖堂说:“王会长,听说刘春霖现在赋闲在家,他可是民国政府的大名人,一定要想办法让他参加政务委员会。”  王揖堂拍胸脯作了保证:“请司令长官放心,这事包在我的身上。”之后,王揖堂西装革履,头戴日本军帽,提着贵重礼品,乘
下班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两个人在回家的路上,经过了超市。男人说去超市买些吃的算了,省得做饭了。女人点点头。男人问你想吃什么?女人想想说,好久没吃馅饼了吧?  男人就买了四个馅饼,然后和女人一起回到家。今天的晚饭虽然简单,情调却绝不含糊。餐厅亮着橘红色的小吊灯,那吊灯就像一串熟透的西红柿。  男人去厨房里找米醋,回到餐厅时,女人已经将四个馅饼分装了两个碟子。女人一边剥一瓣大蒜一边对男人说,快吃吧,馅
这么些年来,在我心目中,母亲简直就是故乡的一部分。我炊烟般袅袅升起的乡愁,最浓郁最无法割舍的一缕是属于母亲的。  从十八岁开始,我就多了一重古典气息浓郁的身份:游子。但在现实中,这种身份简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断线的风筝?无根的浮萍?抑或四海为家的流云?我的爱常常只能从剪票口开始,到另一个剪票口结束——我常常只能借助一枚创伤的车票来维系与母亲的联系。母亲是游子精神上的故乡,而故乡对于我,相当于被放
我从美国回来之后,与一位滞留国外的友人通电话聊起什么是理想的生活,我对她说:“钱、权和闲这三样东西,我想要闲。”她听了不以为然.她理解我不追求钱和权,但不大理解我对“闲”的向往。最近.在一本书上看到罗兰·巴特关于理想生活的一段话,心中不免窃喜.这不是“英雄”所见略同吗?当记者问罗兰·巴特所希望过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时,他说:“有点钱,不要太多;有点权力,也不要太大;但要有大量的闲暇。”他打算用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