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生物课可行性的探究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yingxiangsu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样方法是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对如何确定样方的面积,如何进行随机取样等知识点,因为缺乏实际的认识总会出现一些理解的错误。笔者把学生带到室外进行实际调查,来突破以上难点,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了一节真正走进自然的生物课。
  1实验准备
  1.1调查场地的选择
  笔者所任教学校因为建设体育館划出了一块空地,长满杂草,形状大致如图1所示。
  草地1长约150m,宽约80m,适合用于五点取样法。草地2长约150 m,宽约3 m,适合用于等距取样法。
  1.2调查器材的准备
  米尺、扎丝绳、固定绳子的小树枝、记录用纸和笔。
  2实验过程
  2.1学生分组
  全班学生共分成8个小组,每组5或6人。
  2.2确定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草地1、草地2上的野菊和蒲公英的种群数量。
  2.3取样方法的选择和实施
  由于野菊和蒲公英的植株较小,学生经过实地考察,确定调查种群密度的样方大小为1㎡。调查草地1时,采用五点取样法。但是草地1不是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为了方便找到5个样方,于是5名学生站成一个比较规则的长方形的四角和对角线交点。然后,由这五个学生指挥各组找到相应的样方(尽量各组不重叠)。调查草地2时,采用等距取样法。
  2.4调查结果统计表(表1)
  3调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每组所取的样方尽量不重叠。五点取样时,在站点5个学生的指挥下,沿长方形的对角线依次取样,等距取样时注意各个小组的起始样方。
  (2)辨别植物个体数量时,不仅要看花和叶,还要看地表的茎和根,以根计数。由于野菊和蒲公英都属于双子叶菊科植物,学生只要仔细观察,比较容易辨别。
  (3)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由于杂草比较茂盛,昆虫和小动物较多,由男生负责驱赶,放绳子划样方,女生计数。
  4教学感受及反思
  4.1亲身的体验比任何讲解都有效
  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对样方大小、随机取样、计数方法等问题的解决再也不是纸上谈兵了。学生在用小树枝固定丝绳做样方时,对样方的边长反复用米尺测量,确保1㎡的样方。在五点取样时,为了确保各小组样方不重叠,5个学生卖力地大声指挥,还在长方形的中心插上了班旗。对于计数的结果,由课代表汇总,算出了各组计算的平均值。这样一节走进自然的生物课既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又充分让学生展现了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4.2回归自然的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整个中学时代,很多学生几乎从来没有过到室外上生物课的经历。所以学生在前期准备这节课时格外积极,笔者仅仅说了调查的地点,但第二天就有很多学生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初步测量了调查地点的长和宽,图1就是根据学生的测量而绘制。课堂上,学生注意集中,充满热情,对草地安全的处理、选取样方及固定扎丝绳的方法等,总有很多奇思妙想。实验任务完成后,学生还自发地开始统计其他植物的种群密度。笔者从学生所交的统计表发现,有的小组统计了狗尾巴草的种群密度,有的统计了苍耳,有的统计了刺儿菜等。虽然有些植株个体数目不容易辨认,有些植物统计得比较匆忙,但学生的热情由此可见。
  这样的一节室外课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节有趣、有意义的生物课,甚至也是终身难忘的一节课。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无声无息的课本,讲解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研究偏难古怪的高考题目,那就失去了生物学最大的优势。教师应多创设一些让学生亲近自然的课,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铜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很少,却至少是20种酶的组成成分,对机体的代谢过程可产生重要作用,促进人体许多功能的正常发挥,被形象地称为人体健康的卫士。  下面笔者从铜的发现、含量、功能、来源、中毒症等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1 人体内铜的发现    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在中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载有6种含铜的药物,如空青、白青、曾青等,认为这些矿物药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作
1问题的提出:科学发展史与论证式教学的关系  1958年,英国哲学家图尔敏(Toulmin)提出了论证研究的经典模型。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推理”和“论证”被引入课堂,论证式教学应运而生。基于科学发展史的论证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严谨的论证推理方式,学习科学家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运用生物学事实进行思维,利用实验证据和逻辑进行论证,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2科
摘 要 以“PCR技术和原理”一节为例,谈如何利用图示打造高效课堂。在构建图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 图示教学 PCR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生物》将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
摘要 以“5E教学模式”开展“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节课的教学,通过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分析讨论引发认知冲突,层层递进的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 5E教学模式 概念教学 呼吸作用 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强调概念教学和科学探究,并提出“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教学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相应的水平,需以大概念为理念进行教学。笔者认真学习了这三节内容为“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的研讨课,尝试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1对教材的分析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摘要:从1970年开始,在国家财政资金紧张、问责制制度逐渐推行并且应用的大环境下,美国各级政府开始对本辖区内高等教育的绩效考核问题倍加关注,因此,高等教育领域迎来了绩效拨款的先例。田纳西州作为该体系的创立者与实行者,是最早开始实行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政策的,特色明显,效果显著。文章主要对美国公立高校绩效拨款体系进行分析,并且以田纳西州高等教育领域绩效拨款政策为例,分析田纳西州绩效拨款指标体系,提炼并分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认真研读今年的理科综合生物卷(I卷)可以发现,今年试题在考查学生的生物思维能力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表现在对生物学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呈现与分析等方面延续了以往要求,强化了对实验的分析和讨论,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将结果以曲線、图表直接呈现而后分析的要求,而是要求考生能够将数据转化为曲线再分析得出结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1 培养生物学思维特质是提高生物素养的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片、动画、小故事等让学生感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对生命的尊重和欣赏。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事实,发扬协
对DNA复制方式的考查,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笔者在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对此知识点作了适当的延伸,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P82中“关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早期推测”内容有机渗透于复习课中,同时辅以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在教学中收到较好效果。但学生在解答2010年北京理综卷第30题时,对题中解题思维和答案产生质疑,因为所给答案没有考虑对DNA分子复制的第三种方式——
应用斐林试剂与碘液时的几点注意问题    1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为非还原性糖,它们在酶的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反应,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性糖生成,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试剂分析:底物用淀粉和蔗糖做对照,不但要证明淀粉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