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一得(一则)

来源 :中学生物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qwsqwsqw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斐林试剂与碘液时的几点注意问题
  
  1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
  实验原理:淀粉和蔗糖为非还原性糖,它们在酶的作用下,都能水解成还原性糖,还原性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用淀粉酶分别催化淀粉和蔗糖的水解反应,再用斐林试剂鉴定溶液中有无还原性糖生成,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试剂分析:底物用淀粉和蔗糖做对照,不但要证明淀粉酶能催化淀粉水解,还要证明淀粉酶不能催化蔗糖水解。用碘液只能检验淀粉的存在,从而证明淀粉酶能否催化淀粉水解,不能证明蔗糖是否被水解,而用斐林试剂能够检验淀粉和蔗糖到底哪一个被水解,还是都被水解,进而证明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
  结论:鉴定试剂用斐林试剂,而不用碘液。
  
  2 探索温度条件影响淀粉酶活性
  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试剂分析:由于实验探索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淀粉酶催化淀粉的情况,实验前后应保持温度不变,要用碘液来检验淀粉的有无,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是否生成了还原性糖(麦芽糖和葡萄糖),因为用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要加热而改变了前后温度的一致性。
  结论:鉴定试剂用碘液,而不用斐林试剂。
  
  3 探索酸碱条件影响淀粉酶活性
  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还原性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试剂分析:实验证明酸性、中性、碱性条件下淀粉酶的活性的变化,通过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是否进行来证明。可以用碘液来检验淀粉是否存在,有淀粉存在则水解反应没有进行,说明此条件下酶失活;也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验是否生成了还原性糖,有还原性糖生成,则进行了水解反应,证明淀粉酶在此条件下具有活性。
  结论:鉴定试剂中碘液和斐林试剂都可以用。
  (单林兰 河北省滦南县扒齿港中学 063502)
其他文献
摘要:“学徒制”模式是最早起源于德国的一种企业人才开发机制,后来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而今,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将成为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通过介绍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高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探究高职文秘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高职文秘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獻标识码:
铜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很少,却至少是20种酶的组成成分,对机体的代谢过程可产生重要作用,促进人体许多功能的正常发挥,被形象地称为人体健康的卫士。  下面笔者从铜的发现、含量、功能、来源、中毒症等方面进行简要的介绍。    1 人体内铜的发现    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在中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载有6种含铜的药物,如空青、白青、曾青等,认为这些矿物药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作
1问题的提出:科学发展史与论证式教学的关系  1958年,英国哲学家图尔敏(Toulmin)提出了论证研究的经典模型。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推理”和“论证”被引入课堂,论证式教学应运而生。基于科学发展史的论证式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严谨的论证推理方式,学习科学家解决科学问题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运用生物学事实进行思维,利用实验证据和逻辑进行论证,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2科
摘 要 以“PCR技术和原理”一节为例,谈如何利用图示打造高效课堂。在构建图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关键词 图示教学 PCR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写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生物》将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
摘要 以“5E教学模式”开展“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节课的教学,通过实验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分析讨论引发认知冲突,层层递进的实验探究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科学概念。  关键词 5E教学模式 概念教学 呼吸作用 实验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强调概念教学和科学探究,并提出“生物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教学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业评价促发展,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要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相应的水平,需以大概念为理念进行教学。笔者认真学习了这三节内容为“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的研讨课,尝试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1对教材的分析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合作”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
摘要:从1970年开始,在国家财政资金紧张、问责制制度逐渐推行并且应用的大环境下,美国各级政府开始对本辖区内高等教育的绩效考核问题倍加关注,因此,高等教育领域迎来了绩效拨款的先例。田纳西州作为该体系的创立者与实行者,是最早开始实行高等教育绩效拨款政策的,特色明显,效果显著。文章主要对美国公立高校绩效拨款体系进行分析,并且以田纳西州高等教育领域绩效拨款政策为例,分析田纳西州绩效拨款指标体系,提炼并分
2017年高考已落下帷幕,认真研读今年的理科综合生物卷(I卷)可以发现,今年试题在考查学生的生物思维能力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表现在对生物学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呈现与分析等方面延续了以往要求,强化了对实验的分析和讨论,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将结果以曲線、图表直接呈现而后分析的要求,而是要求考生能够将数据转化为曲线再分析得出结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1 培养生物学思维特质是提高生物素养的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在问题探讨,有关实验设计、资料分析等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获取资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图片、动画、小故事等让学生感叹,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对生命的尊重和欣赏。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事实,发扬协
对DNA复制方式的考查,成为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笔者在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对此知识点作了适当的延伸,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P82中“关于DNA分子复制方式的早期推测”内容有机渗透于复习课中,同时辅以相应的习题加以巩固,在教学中收到较好效果。但学生在解答2010年北京理综卷第30题时,对题中解题思维和答案产生质疑,因为所给答案没有考虑对DNA分子复制的第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