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真是阿Q的影子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in00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晓声的小说《陈奂生上城》塑造了新时期初期的农民——陈奂生的典型形象。在党的政策的正确指引下,他辛苦劳作,终于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能炸油绳。有了充足的物质基础,陈奂生又开始追求自己的精神生活,见到别人说东道西,东拉西扯,他总是默默无言,无话可说。他感到一种遗憾,一种自卑,一种空虚和欠缺。像从前为物质贫乏而痛苦一样,陈奂生感到一种精神上的饥渴。他的这种饥渴,就是想讲点“大家都不曾经历过的事情”。生活终于给了他一个机会。由于卖油绳受冻患病,巧遇县委书记吴楚,使陈奂生亲身经历了“大家都不曾经历的事情”,受到县委书记的特别关照,坐了他的小车,并花了五元钱住了一夜高级房间。
  这一经历唤起了陈奂生内心种种复杂的感情,惊愕,痛惜,不解,得意非凡,自欺欺人。在陈奂生的这种自欺中,仍游荡着阿Q的幽灵,但是,是不是像有人说的那样,陈奂生就是新时代阿Q呢,《陈奂生上城》的主题就是批判阿Q精神呢?有这种主张的人未免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论是从时代背景看,还是人物性格看,陈奂生绝非新时代的阿Q。
  首先,他们的阶级地位不同。陈奂生是新时期的农民,是土地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人,靠辛勤劳动摆脱了贫穷的生活。而阿Q是未庄的一个流浪的雇农,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过活。他深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凌辱,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其次,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很大的差别。陈奂生为五元高价而痛惜,表现了他的勤俭;他为花了两顶帽子钱在老婆面前报不了账而无计可施,表现了他的本分纯朴,陈奂生善良正直,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他活着,始终抱定两个信念,一是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二是坚信共产党能够使他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他始终对现实抱着无限的希望,并且总是尽一切努力去实现那种希望。阿Q思想保守狭隘但又盲目趋时。他自以为见识高,其实偏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他排斥异端,对造反深恶痛绝,但当革命来了,看到革命对自己有利也就想搞革命,而实际上,他对革命根本就不理解。他对来自统治阶级的残酷的迫害竟然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自慰,甚至用欺侮弱者来发泄自己被别人欺压的不平之气。
  第三,他们的“追求”不同。虽然他们都渴求改善生活,但陈奂生善良,质朴,努力用诚实劳动的方式争取物质生活的改善,而阿Q则幻想通过他心目中的“革命”方式来实现,而且曾经有过为人“接东西”的劣迹。
  第四,作者的写作目的有根本的不同。鲁迅在阿Q身上寄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意在揭露国民的劣根性,以引起疗就的注意。而高晓声塑造陈奂生“无非是显示人们终究在逐步觉悟,生活终究在前进”,陈奂生是一个进步明显但尚有缺陷的农民形象。
  五十年前鲁迅先生所塑造的典型阿Q,高度地概括了中国民族的劣根性,在几十年的革命风浪中,这种劣根性也和整个旧制度旧生活一起受到涤荡和冲击,它已经部分地消失或减淡了。但是他并没有根除。阿Q“古老的灵魂”在许多现代中国人心里游荡。不难看到,陈奂生的精神胜利法有阿Q精神胜利法的影子。
  阿Q是“反省国民弱点的一面镜子”,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努力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或者向更弱小者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在这一切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
  在这一点上,陈奂生又和阿Q非常像,陈奂生的精神满足,并不出于建立在自己个体生命基础上的真实欲求,而是“阿Q式”的虚幻的精神满足。他的自豪不过是因为事情的结果已经无法能够挽回之后的自我安慰,是把客观上的挫折幻化为主观上的满足罢了。同时,他由此获得的自尊也是虚妄的,因为他的自尊不是建立在自我价值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他人欣羡的目光中,这种世俗的欣羡实质上是传统宗法文化中的等级观念的残余。陈奂生缺乏一种清醒的自我意识,结果造成他的精神生活极度贫乏,而且他无从寻找精神的充实。
  高晓生不愧为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真实地反映了这种落后的精神现象。在今天生活中仍然是一种值得注目的社会现象,并且揭示了这种精神现象存在的土壤。
  
  李永静,教师,现居河北乐亭。
其他文献
提起高三,那便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埋头题海,稚嫩的脸上过早地写着憔悴。而谈及作文,更是愁容满面。鲁迅先生的“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也正是学生上作文课的心声。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连倾吐的能力都没了,这就是教育的悲哀。况且我们高考选拔的是高素质人才,并不是选拔出来的学生只会做题目,却不懂得如何说话,不会写文章的“木才”学生,所以
课堂上,一群可爱的孩子正在进行作文竞赛,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奋笔疾书。看着孩子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一本正经地书写着自己的篇章,我的心在欢唱——孩子们的多种潜能被激活了!是的,我常常被孩子们奇妙的语言所感动,被孩子们激情的创造所折服。我们真心实意地尊重孩子,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也因此常常陷入深思:在我们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有没有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思维模式影响下,有意无意地把学生当作被教化、驯化的对象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们可对听、说、读、写各个方面渗透,提高学生们的应试能力。另一方面,语文阅读教学更重要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学会质疑,对文章有个性化的理解,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对文章有更加立体化的解读,让学生们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更深入的人生思考,本文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语文阅读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一.感读  感读是阅读教学的开始,是学生对文
看罢《书亭》,可以有不同的感受。  可以感受到一种寂寞,是城市中正在消逝的那份安静在日益匆忙的节奏中的寂寞,也是一颗不合时宜的心灵在日渐功利的社会中的寂寞。  可以感受到一种情调,因为这里似乎仍有一种守望,娴静淡雅,空自散发着芬芳。  可以感受到一种内敛的含蓄之美,女主人公看上去“缺乏女人的妩媚”,可是“事实上她的心比很多动不动就撒娇、掉泪、依靠到男人怀中的女人都柔软,她的感觉比那些柔软的发丝还要
细读手指的小说《大酒店》之后,窃以为将其更名为“楼下的邻居”更为妥贴,因为大酒店只是一个模糊的背景而已,或者说是权力和金钱的象征罢了,主要人物还要数那个楼下的邻居。如果把大酒店换成一个实力派人物或一个巨大的金钱额度,此小说的文学性不会变,文化底蕴也不会改。   “这个酒店是个世界级的连锁酒店,它如果建成,必将带动附近的房价,以及各种配套。楼下的老年人們,不止一次议论到这个酒店可能带来的效果。”大酒
人的一生就像农民在劳作一般,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语文老师应该给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的心上种下生命的种子、善良的种子、快乐的种子将会使学生最终收获最甜蜜的果实。   一、生命的“种子”,掘醒初中生的生命意识   处在初中时期的学生,如朝阳、似花朵,处在生命中最璀璨夺目的季节。并不是只有饱受磨难,历经沧桑的老人才能品味生命的味道。其实生命意识在学生初中时期就该播种,这样他们在漫漫的人生之路中才
2005年,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看望钱学森时,钱学森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要回答“钱学森之问”,十分复杂,但就实质而言,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钱学森之问”为教育提出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这一难题同样需要语文教学做出回答。《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且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教师善于“教”,更要求學生善于“学”。如何提高教学的课堂效益,也是新课程改革、新理念带给我们的一个新课题。以下结合实践谈几点提高语文课堂效益的思考。   一、要优化课堂语言   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
《喷泉》说的是一个有关戴绿帽的懦弱男人最终打死和她老婆偷情的发小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媒体的社会栏里或是《知音》《女友》上见多了。它的通常演绎方式可以让我们愤怒,让我们快意,让我们惊恐,让我们蔑视,并且在蔑视的同时为这样的故事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暗含猥琐的庆幸。总之,它会让我们对人性感到失望。可是你读了《喷泉》,却会忘却这个故事所必然包含的道德教训、道德评价。你所感到的,是这三个事主,他们各有各的魅
阅读活动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教师的职责,就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趣盎然地去读,阅读“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强调学生自己从语言中产生真实地情感冲动、情感共鸣,积淀情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