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必须充分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一些东西,以便张扬他们的个性,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写出富有灵魂和个性的习作。
那么,作文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才能把他们的作文引向个性化,从而张扬他们的个性呢?
一、给“钥匙”——在阅读中指导写作
课文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学生习作的样本。一般说来,选入课本的作品,无不显示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察到这些个性,并有所感悟,才能从中获取张扬自己个性的“钥匙”,从“读"的此岸到“写”的彼岸。
1.学习个性语言。小学生记忆力强,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具有特色的词、句、段、篇,甚至全文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并从中学习各种语言风格,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因为只有积累丰富了,个性化语言表达才能做到“新、活、奇、妙、精、准”。
比如《燕子》一课的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词语来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就显得十分生动形象,我们就应该要求学生加以学习积累,并让他们仿照第一自然段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外形,也用上富有个性的语言。
2.学习表达方法。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也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从阅读中学到的习作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比如《桂林山水》一课,让学生明白桂林山(或桂林水)一段的中心句和它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让学生探究、回顾,学生很快就能悟出作者表达方法的精巧——首先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桂林山与众不同的地方;其次抓住景物的特点,通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具体。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语文课,进行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的练习,或进行对话描写、肖像描写、场面描写以及写景状物等片段练习,把语文课上学到的表达方法,用学生自己的笔表现出来,变成自己的写作技巧。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就会学到那些“大家"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进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给“自由”——倡导“我手写我心”
习作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必须让他们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就必须让他们做到“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做,才会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由表达"。
1.题目拟定自由。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的确如此,因为拟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立意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材构思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自由拟题的能力。
有一次作文课,我出了一道话题作文:
和谐是一阵春风,轻轻拂过你的脸颊;和谐是一束阳光,让心中的坚冰融化;和谐是一片天空,它包容着世界万物。和谐的音符无时无刻不在跳动,奏响着心灵的乐曲;和谐的旋律无时无刻不在耳边回响,畅想心灵的篇章;和谐的芬芳无时无刻不令人回味,留下心灵的足迹。和谐,一个远在天边而又近在眼前的词语,曾让多少人怦然心动。
请你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以“和谐”为话题,叙述一个编织和谐的动人故事,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在我的稍加点拨之下,学生就自由地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拟出了一些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能使文章锦上添花的作文题目来——
①运用修辞.《和谐如虹》《和谐如花》《和谐是金》(明喻)、《生活中的阳光》(暗喻)、《一句话,一辈子》(引用)、《若为和谐故,诚信不可抛》(拟用)、《和谐是什么?》(疑问);
②仿化名作:《吹拉弹唱交响曲》(电影《锅碗瓢盆交响曲》)、《和谐无价》(电视剧《情义无价》)、《和谐的翅膀》(歌曲《爱的翅膀》);
③佳句改装:《只留和谐满乾坤》(王冕《墨梅》“只留清气满乾坤”);
④移花接木:《爱心投标》(借工程用语)。
以上这些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充满个性的题目,怎不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美妙、新鲜、亮丽的题目,真是一看就令人爱不释“眼”。
2.写作内容自由。写什么,要让学生自由选择。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哪怕是为某位老师的滑稽动作笑得前仰后合,为家长的不理解或批评痛哭流涕,为某个小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玩某个小游戏玩得如痴如醉等等,都可以在笔下自由表现。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恶丑;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象。
比如以《童年》为例,既可以绘声绘色地描述小时候捡贝壳的趣事,也可以详细地描写在广场上放风筝的情景;既可以向大家展示自己童年与众不同的骑猪经历,也可以向大家细致地刻画愚人节的一出闹剧;既可选取小时候喜欢模仿大人做事而发生了一次意外,也可叙述像一颗“怪味豆"的童年,酸甜苦辣,五味杂陈,让人过目不忘。
3.表现形式自由。小学生作文是不拘形式,自由地表达,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写作水平自由选择表达形式。如日记式、书信式、观后感式、诗歌式、散文式、剧本式、相声式、题记式、访谈式、小标题式(大标题下再列小标题的形式)、应用文式(广告、产品说明书、民事诉状、调查报告等)、镜头组合式,以及用资料连缀成文的形式等。因此,在习作的表现形式上,我们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摆脱习作程序化的严重束缚,力求习作构思的与众不同。
有位老师就做得非常好。他带领学生参观了本地鞋厂,回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结果,学生的习作就出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日记《参观鞋厂记》,书信《给厂长的一封信》,诗歌《鞋厂畅想》,散文《鞋赞》,访谈《听厂长“实话实说”》,广告《迷你鞋》,说明文《鞋》,调查报告《鞋厂的今昔》,想象作文《没有鞋的世界》,童话《鞋家族的风波》,科幻小品文《未来的鞋》,相声《鞋的明天》……
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活生生的学生,已经能够去选择最能抒发自己内心独特感受的表达方式来演绎习作了,同时也衬托出他们不凡的创新意识与个性品质。
不过,我们要告诉学生,优美的形式应该是为文章服务的,应该是自己能够驾驭的,不然,只能弄巧成拙。
4.表情达意自由。《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是一个新的理念,是指学生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受,是发挥学生自主性,体现了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决不能让学生写那些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特别是不要强加给学生所谓“立意深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在自己对生活的自我认识和体验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亲身体验和真切感受。为了写好《记一次登山活动》的习作,我特意组织了一次登山活动,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写作潜能,让他们的思绪自由奔放。有的从漫山景色,感受到山中的幽静与爽朗;有的从登高望远,感受到家乡山水的壮美;有的从登山的艰辛,体会到战胜困难的喜悦;有的从登石阶时,想跨越两级而摔了一跤,想到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的道理;有的从采摘野果中,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无限乐趣……
我想,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注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从而有感而发,轻松自由地表情达意,他们所写的作文就一定个性鲜明。
(由于版面原因,刊载时有删节,望作者见谅。)
那么,作文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才能把他们的作文引向个性化,从而张扬他们的个性呢?
一、给“钥匙”——在阅读中指导写作
课文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学生习作的样本。一般说来,选入课本的作品,无不显示出作者各自不同的创作个性。学生只有在阅读中体察到这些个性,并有所感悟,才能从中获取张扬自己个性的“钥匙”,从“读"的此岸到“写”的彼岸。
1.学习个性语言。小学生记忆力强,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把课文中具有特色的词、句、段、篇,甚至全文背下来,绝不会是过重的负担。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自己的语言库存,并从中学习各种语言风格,领悟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精妙,这将使他们受益终身。因为只有积累丰富了,个性化语言表达才能做到“新、活、奇、妙、精、准”。
比如《燕子》一课的第一自然段,作者运用“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等词语来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就显得十分生动形象,我们就应该要求学生加以学习积累,并让他们仿照第一自然段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的外形,也用上富有个性的语言。
2.学习表达方法。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也就是要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并把从阅读中学到的习作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比如《桂林山水》一课,让学生明白桂林山(或桂林水)一段的中心句和它与众不同的地方,然后让学生探究、回顾,学生很快就能悟出作者表达方法的精巧——首先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出了桂林山与众不同的地方;其次抓住景物的特点,通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点描写具体。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除此之外,还要结合语文课,进行改写、扩写、缩写、续写、仿写的练习,或进行对话描写、肖像描写、场面描写以及写景状物等片段练习,把语文课上学到的表达方法,用学生自己的笔表现出来,变成自己的写作技巧。
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学生就会学到那些“大家"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进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当中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给“自由”——倡导“我手写我心”
习作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必须让他们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就必须让他们做到“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做,才会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自由表达"。
1.题目拟定自由。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的确如此,因为拟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审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立意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材构思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自由拟题的能力。
有一次作文课,我出了一道话题作文:
和谐是一阵春风,轻轻拂过你的脸颊;和谐是一束阳光,让心中的坚冰融化;和谐是一片天空,它包容着世界万物。和谐的音符无时无刻不在跳动,奏响着心灵的乐曲;和谐的旋律无时无刻不在耳边回响,畅想心灵的篇章;和谐的芬芳无时无刻不令人回味,留下心灵的足迹。和谐,一个远在天边而又近在眼前的词语,曾让多少人怦然心动。
请你用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以“和谐”为话题,叙述一个编织和谐的动人故事,题目自拟,体裁不限。
在我的稍加点拨之下,学生就自由地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拟出了一些生动形象、精练紧凑、含蓄隽永、能使文章锦上添花的作文题目来——
①运用修辞.《和谐如虹》《和谐如花》《和谐是金》(明喻)、《生活中的阳光》(暗喻)、《一句话,一辈子》(引用)、《若为和谐故,诚信不可抛》(拟用)、《和谐是什么?》(疑问);
②仿化名作:《吹拉弹唱交响曲》(电影《锅碗瓢盆交响曲》)、《和谐无价》(电视剧《情义无价》)、《和谐的翅膀》(歌曲《爱的翅膀》);
③佳句改装:《只留和谐满乾坤》(王冕《墨梅》“只留清气满乾坤”);
④移花接木:《爱心投标》(借工程用语)。
以上这些妙趣横生、精彩纷呈、充满个性的题目,怎不让人耳目一新?这些美妙、新鲜、亮丽的题目,真是一看就令人爱不释“眼”。
2.写作内容自由。写什么,要让学生自由选择。让他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哪怕是为某位老师的滑稽动作笑得前仰后合,为家长的不理解或批评痛哭流涕,为某个小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玩某个小游戏玩得如痴如醉等等,都可以在笔下自由表现。既可写真善美,也可写假恶丑;既可写真实的生活,也可写合理的想象。
比如以《童年》为例,既可以绘声绘色地描述小时候捡贝壳的趣事,也可以详细地描写在广场上放风筝的情景;既可以向大家展示自己童年与众不同的骑猪经历,也可以向大家细致地刻画愚人节的一出闹剧;既可选取小时候喜欢模仿大人做事而发生了一次意外,也可叙述像一颗“怪味豆"的童年,酸甜苦辣,五味杂陈,让人过目不忘。
3.表现形式自由。小学生作文是不拘形式,自由地表达,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写作水平自由选择表达形式。如日记式、书信式、观后感式、诗歌式、散文式、剧本式、相声式、题记式、访谈式、小标题式(大标题下再列小标题的形式)、应用文式(广告、产品说明书、民事诉状、调查报告等)、镜头组合式,以及用资料连缀成文的形式等。因此,在习作的表现形式上,我们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他们有意识地摆脱习作程序化的严重束缚,力求习作构思的与众不同。
有位老师就做得非常好。他带领学生参观了本地鞋厂,回来后,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结果,学生的习作就出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日记《参观鞋厂记》,书信《给厂长的一封信》,诗歌《鞋厂畅想》,散文《鞋赞》,访谈《听厂长“实话实说”》,广告《迷你鞋》,说明文《鞋》,调查报告《鞋厂的今昔》,想象作文《没有鞋的世界》,童话《鞋家族的风波》,科幻小品文《未来的鞋》,相声《鞋的明天》……
凡此种种,充分说明了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活生生的学生,已经能够去选择最能抒发自己内心独特感受的表达方式来演绎习作了,同时也衬托出他们不凡的创新意识与个性品质。
不过,我们要告诉学生,优美的形式应该是为文章服务的,应该是自己能够驾驭的,不然,只能弄巧成拙。
4.表情达意自由。《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是一个新的理念,是指学生特有的、与众不同的感受,是发挥学生自主性,体现了主体地位,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决不能让学生写那些没有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特别是不要强加给学生所谓“立意深刻”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在自己对生活的自我认识和体验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在作文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学生个体的亲身体验和真切感受。为了写好《记一次登山活动》的习作,我特意组织了一次登山活动,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写作潜能,让他们的思绪自由奔放。有的从漫山景色,感受到山中的幽静与爽朗;有的从登高望远,感受到家乡山水的壮美;有的从登山的艰辛,体会到战胜困难的喜悦;有的从登石阶时,想跨越两级而摔了一跤,想到学习必须循序渐进的道理;有的从采摘野果中,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无限乐趣……
我想,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注意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通过自身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从而有感而发,轻松自由地表情达意,他们所写的作文就一定个性鲜明。
(由于版面原因,刊载时有删节,望作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