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抢分要领例说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it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翻译历来是高考试卷中的难点,今年又提高了分值,复习时千万注意。
  (一)注意文言实词的古今义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文言词汇的意义到今天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扩大,有的缩小,有的转移,有的强化,有的弱化,有的名称改变,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等等。因此,翻译时首先要把词义的古今义辨析清楚。如:
  例1:(2008高考山东卷)“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夫人”一词的古今义不完全相同,例句中的“夫人”与现代汉语的结构和意义完全不同,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节词,而例句中是由“夫”和“人”组成的两个单音节词,翻译时分别可作“发语词,无义”和“众人”理解。
  整个句子译为:“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例2:(2007高考安徽卷)已而有识者曰:“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
  例句中的“宝藏”与现代汉语的结构和意义完全不同,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节词,而例句中是由“宝”和“藏”组成的两个单音节词,翻译是分别可译为“像珍宝一样”和“收藏”。整个句子译为: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地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使它毁坏。
  例3:(2007高考江苏卷)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
  “设备”一词古今异义,不同于现在的双音节词名词“设备”,例句中的“设备”是由“设”和“备”组成的两个单音节词,翻译是分别可译为“设置”和“防备”。
  整个句子译为: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
  (二)注意文言虚词的辨析
  在文言文中,有的虚词有实在意义,有的只表停顿、凑足音节、或起语气、连接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辨析虚词的具体用法,该保留的保留,该删掉的删掉。如同是放在句末的虚词“焉”,有时有具体意义,有时只是句末语气词。
  例1:(2008高考上海卷)力不足,死焉,职也。
  例句中的“焉”是一个兼词,相当于“于之”,要译成“在这件事情上”或“在这里”等意思。
  整个句子译为:(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也是你的职分。
  例2:(2005高考江苏卷)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例句中的“焉”是一个句末语气词,可不译。
  整个句子译为:有个叫陈苌的人,探知阳城领到了俸禄,常常前去称赞金钱美好,每月总有收获。
  例3:(2008高考江西卷)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此例句中的“焉”既不是一个兼词,又不是一个句末语气词,而是一个代词,根据具体语境要译成“为政之道”等意思。
  整个句子译为:我喜爱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
  (三)注意句子省去的内容
  在文言文中,有许多省略隐含内容的情况,如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翻译时必须将这些内容补充翻译出来,否则会影响句意。如:
  例1:(2006高考浙江卷)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
  例句中第二个分句前就省略了主语你(童子),如果不补充,此句的主语就承前省,变成“吾”了,从而违背了句子的原意。
  整个句子译为:我被小虫咬得难受,你(童子)赶紧起来找蜡烛照明。
  例2:(2007高考海南卷)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例句中第一个“为”后就省略了宾语“他们”,如果不补充,此句的意思就不完整。
  整个句子译为: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例3:(2005高考山东卷)遂大困,寻死富阳。
  例句中“死”后就省略了介词“于”,如果不补充,此句的意思就不完整。
  整个句子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四)注意句子内容的顺序
  文言文中,有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置等情况,在翻译时,要恢复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如:
  例1:(2008高考江苏卷)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例句中“于江南”是一个典型的状语后置,在翻译时应是状语放到谓语前。
  整个句子译为: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例2:(2007高考辽宁卷)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
  例句第一个分句中“不之杀”是宾语前置,在翻译时要恢复为“不杀之”。
  整个句子译为: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例3:(2006高考全国Ⅰ卷)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例句第二个分句中“未之有”是宾语前置,在翻译时要恢复为“未有之”。
  整个句子译为: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太守,近代从未有过这种事。
  (五)注意语义前后贯通
  文言文中,有的语句带有修辞色彩或用典用事,如果按字面翻译,就会显得生硬晦涩,所以翻译时要灵活贯通地译出,注意前后语句顺畅。如:
  例1:(2006高考四川卷)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例句中“钟”和“箪”都是量器,六石四斗为一钟,箪是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所以根据该句前后语境“万钟”代指“非常优厚的俸禄”,“箪食”就代指“粗陋的饮食”。不能只按字面翻译,要注意语句顺畅。
  整个句子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例2:(2005高考全国卷Ⅱ)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例句中“负薪而食”也是形象的说法,如果按字面翻译就是“背着柴火吃饭”,显得不伦不类,应译成“背柴为生”。
  整个句子译为: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例3:(2003高考北京卷)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
  例句中“苦药良针”也是在打比方,也不能生硬地按字面翻译,可译为“苦口良药”。
  整个句子译为:先生的话(或先生说的话),真可以说是苦口良药。
  (六)注意译文字字落实
  高考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虚词的掌握情况和理解运用的能力,大多数译文要求在句中有着落,字字有根据,否则,就会因为漏译和无故增添而造成失分。如:
  例1:(2006高考江苏卷)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例句中“雷电”和“衣冠”容易译为“打着雷”、“穿好衣服”,从而漏掉了“电”和“冠”的意思,这两处应该译为“雷鸣电闪”、“穿衣戴帽”。
  整个句子译为: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槐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例2:(2005高考广东卷)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
  例句中“刚”容易译为“刚刚”,“于”容易漏译为无义。其实不然,这里的“刚”不是状语“刚刚”,该为谓语“刚正”。“于”是引出“刚”的对象,可译为“在”。
  整个句子译为: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在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
  例3:(2005高考辽宁卷)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
  例句中“俄而”是“不久”,“崇韬”是人名保留,“入”是“进入、进来”,“谢”是“道歉、谢罪”,“道”是人名保留,“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解”是“化解”,“焉”代“矛盾、冲突”。翻译时就应这样字字落实,该保留的保留,该删掉的删掉。
  整个句子译为:不久,郭崇韬进来向世宗谢罪,通过冯道化解了与世宗的冲突。
  
  古文翻译训练题
  
  (一)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①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②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③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
  1.吏甚患之,辞而请归。(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此臣所以辞而去也。”(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微二人,寡人几过!(4分)
  答案:(翻译)宓子贱被派往亶父为官,他担心鲁国国君听信小人谗言,从而会使自己无法按自己的方法治理亶父,要动身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国君,派两名身旁的人一同前往。(亶父)当地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宓子贱让那两人书写记录。他们每次准备要写时,宓子贱就从旁边时不时的拽啊摇啊他们的手肘。他们写的字很难看,宓子贱就为这事生气。那两人很怕他,请求让他们回去。宓子贱说:“你们的字写得太差了,你们赶快回去吧。”两个人回去后向鲁国国君汇报,说: “宓子贱不让他们好好写字。”鲁国国君说:“怎么呢?”回答说: “宓子贱让我们写字(记事),却总是拽摇我们的手肘,字很难看他又生气。那些官吏都笑话宓子贱,所以我们就要求回来了。”鲁国国君叹息道:“宓子贱用这个办法来提醒我的不是啊!我扰乱他的治理方案,就会使他无法按照他自己的办法治理了,肯定有很多次了。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啊!”于是打发亲信,到亶父去传达旨意,告诉宓子贱说:“从现在开始,亶父不是我国君所管,归你管了。有利于亶父的治理办法,你自己决定实施吧。
其他文献
平时我们发现这样的一种情况,不少同学仅仅着眼于所提供的语言点,而忽视其理由的论述。其结果写出的文章往往给人以不完整的感觉,所以总显得单调、泛味,缺乏一定的说服力。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在文章中增添一些理由的陈述呢?现结合一些书面表达和个人的感受谈谈怎样才能行之有效地进行理由的陈述。  一、根据提示、展开想象  在进行书面表达时,不少同学很少去关注如何根据提示展开想象,做出合情合理的陈述,使自己所写的内
期刊
古人读书,首先要学的便是断句,所谓“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其次就是在正确断句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对于今人而言,这便是翻译;最后才是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观点与态度。    一、关于断句    断句,就是明辨句读,它需要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此,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文言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常见的断句方法有以下几种:   1.借助句子成分断句。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语、谓语和
期刊
温馨提示:2009年江苏卷的《语文考试说明》,文学作品阅读增加了新的要求:“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这就意味着,今年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作者和相关背景等资料,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解读。以下一组训练,就是这样设计的。    下文内容我们在《论语》选读《仁者爱人》中读过,请联系所提到的“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儒家“仁学”在文化
期刊
1.人物评价    请从下列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中任选一组,说明你更喜欢其中哪一位,并陈述理由。  第1组:孔子与庄子 第2组:项羽与刘邦  第3组:李白与杜甫 第4组:林黛玉与薛宝钗  【要求】①对所选组中两个人物或形象进行比较。②不出现常识性错误。③字数在50~70字之间。  【分析】这类题要求我们要了解每个人的思想性格、观点主张、作品风格。解答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明确的观点,力求在
期刊
(一)《臧孙行猛政》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1.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并加以翻译。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二)《子产知人善任》  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
期刊
文本材料的内容要点,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的局部的。高考试题,这两方面的都有。归纳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一、要点归纳的方法    1.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在具体的文本材料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如2000年高考语文卷第21题“这篇散文(《长城》)中,①作
期刊
函数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它是贯穿整个中学数学的一根主线.许多内容都与它有联系,都能用其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在函数中处于核心地位,必须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同时也加强了利用函数有关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要了解函数命题思路,做到有的放失,增强高考复习有效性.  一、函数三要素考查是体现数学概念抽象性  函数概念包括三
期刊
阅读下面唐宋诗词,探究后面的问题,说出自己的见解。    (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1.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为
期刊
A  Every year there are hundreds of earthquak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In Sept.1923, Tokyo and Yokohama were both destroyed by an earthquake and the fires that followed it. They had to be co
期刊
牛津英语 Module 11 Unit 3  一、重点单词  ◆1. brain n. 脑,脑髓brains (pl.) 智力,智慧;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  The human brain is the centre of higher nervous activity. 人脑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中心。  Boris has brains. In fact, I doubt whether any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