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的乡村教师队伍需求结构预测与建设规划

来源 :中国教育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46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预测乡村教师队伍需求结构是保证师资有效供给的基本前提.基于2020-2035年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结合高质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多维目标,对乡村教师队伍需求结构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乡村教师需求总量变化相对平缓,小学阶段师资存在缺口;由于“基数大”且“退出慢”,年轻教师补充需求迫切;语数外学科师资有所富余,科学、体育、综合实践等学科师资缺口严重;临时性岗位以及非专任教师岗位人员需求较大.面向教育现代化2035,应完善卓越定向师范生培养体系,健全精准化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构建常态化优质师资共享机制.
其他文献
劳动教育政策历经教劳结合方针的酝酿与初创、教劳结合到劳动教育的话语转变与政策规范、劳动教育在相关政策内的体系深化和新时代劳动教育专项政策的独立创新四个时期.回溯百年,劳动教育政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始终在党的领导下厘定与丰富政策内容、顺应时代发展更新政策目标、整合既有资源推进政策实施、根据人的发展定位政策价值.展望未来,将继续拥护中国共产党这个“中国舵手”的方向领航,彰显劳动教育的中国特色;继续秉持“人本主义”,遵循劳动教育的中国风格;协调推进“五育融合”,优化劳动教育的中国方案;统筹推进“五维一体”,构筑
立德树人是普通高中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立德树人的系统化落实,需明确“谁来落实、落实什么、怎么落实”的问题.本研究以此为分析框架编制问卷,调查全国24个省(市、区)的普通高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展现状,发现普通高中虽能稳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但片面强调应试教育、唯分数唯升学率等问题仍较突出,具体表现为全员协同育人意识仍需重点加强、育人内容设计与育人评价导向仍需有效贯通、落实立德树人的方式与路径仍需优化完善.对此,着力从增强全员协同育人实效、实现育人者同心同力,明晰立德树人时代内涵、深化育人内容同理同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事业.民办初中和小学实施的义务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的系列新决策、新部署相配合,明确了若干基本政策导向,将对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规范化办学、内涵式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期刊
教育实践与教育空间之间存在互动建构的辩证关系.教育实践的关系属性规定了由此生成和建构的教育空间是以关系为本质的第三空间,它通过知识文化、思想观念、价值意识与精神理念等作用于教育实践意义的建构.教育实践变革作为教育释放自身能量的方式,在受教育空间力量形塑的同时,又以教育关系的持续改善为教育空间的拓展提供内生动力.教育研究要依据空间三元辩证理论,从空间的实践与学校空间的优化、空间的表征与学校实体空间的超越以及表征的空间与虚拟教育空间的建构三方面来深度挖掘教育空间的实践价值.
近年来,家庭教育因其在积累人力资本、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始走进国家政策的视野.然而,以家庭教育权为逻辑起点的家庭教育立法仅关注父母及其监护人对子女的教育权利,忽视了家庭教育问题深刻的社会原因,对于改善我国普遍的家庭教育状况助益有限.家庭教育立法只有以家庭为立法关注的基本单位,以增强家庭教育能力为立法的宗旨,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今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并且在实践中明确我国家庭的道德伦理地位,弘扬我国优秀的家庭教育传统.
当年,在安徽省怀宁县皖河中学的校园里,高中语文老师路华青一直是一道最独特的风景.rn记忆中,路老师永远一手夹着一摞书或作文本,一手把着一个紫砂茶壶,几乎是脚底生风、横冲直撞、目中无人地行走在众人的眼神里.路老师有些许斜视,但我一直觉得这反而更好——这样最能体现老师傲视天下的气概.
期刊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关键在教师队伍的建设.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rn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今年3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其中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教育需要坚持新发展观,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培养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这对教师提出了
期刊
知识教学是一种道德事业,有着深厚的伦理根基,它既表现为认识世界以关怀世界为基,又表现为教学生认识世界以关怀学生为基,还表现为知识学习以理智德性为基.现代知识教学割裂了知识与伦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动摇了自身的伦理根基,从而使自身陷于难以自拔的伦理困境,主要表现为教学认识对象的工具化、师生关系的去道德化和知识教学过程的去教育性.走出此种伦理困境的关键在于重申知识教学的伦理关怀.为此,既需要重塑知识价值观以打开知识的德性价值空间,又需要确立非对称性伦理规范以提升师生间的伦理关怀,还需要改善知识教学方法以使伦理回归
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的基础教育发展战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和推动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发现:一是坚持党对基础教育的领导;二是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三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四是坚持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结合国情和实际办基础教育;五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基础教育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六是坚持改革创新,创新基础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七是坚持统筹推进,坚持基础教育规模、质量、公平、效益等协调发展;八是坚持依法治教,为基础教育持续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呈现了两个不同的童年成长空间:百草园丰富的自然资源唤起儿童生动的文化经验以及想象,是童心、自然与民间文化诗意相遇的场所;三味书屋则构建了一个礼制空间,使用权威来规约儿童的天性,使他们习得合法知识,并通向未来的社会成就,童心与正统文化在冲突中对抗或者妥协.现代教育机构则试图调和这两种空间的矛盾,在兼顾儿童游戏天性与社会文化期待的路途上不断徘徊.未来增强儿童教育实践的空间意识,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协调各方面因素,形成变革的整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