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上第三单元“说明文”组文教学实录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前谈话,隐涉说明方法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鱼。
  师:哪个“鱼”?
  生:“小鱼”的“鱼”。
  师:这个姓和咱们今天学的哪篇课文有关系?
  生:《鲸》。
  師:我说和它有关系是有原因的,伸出手来和我一起写。左边是一条“鱼”,右边是“京”,这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鱼老师的姓就取其一半。现在,我要在黑板上写一组数据,你们来猜一猜,这组数据和我有什么关系?(板书:35 178 78 19)
  生:鱼老师35岁,身高1.78米。
  生:鱼老师体重78公斤。
  师:鱼老师的这点秘密大家都知道了
  生:鱼老师有一个19岁的儿子。
  师:这么算,我得16岁结婚,不符合《婚姻法》。
  生:鱼老师教书19年。
  师:对啦!这在我们业内称教龄。现在谁能完整地介绍一下我?
  生:鱼老师35岁,身高1.78米,体重78公斤,教了19年书。
  师:你们看,通过这一组数据,就能说明鱼老师的什么?
  生:基本情况。
  二、预习检测,简明文章主旨
  师:前几日,我布置了预习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不知你们对生字是否掌握。打开听写本,我听写几个字词。
  (师听写:哺乳、胎生、肺)
  师:写完了吗?我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他们在写的时候,你们要仔细观察。
  (生上台写字)
  师:写得怎么样?先从正确率上评价一下。
  生:都写对了。
  师:“肺”这个字在易错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右边的字读fú,“肺”是个典型的形声字。谁能用这三个字来介绍一下鲸?
  生:鲸是哺乳动物,鲸是胎生的,鲸用肺来呼吸。
  师:你可以省去几个字,让介绍显得更简洁、连贯。
  生:鲸是哺乳动物,鲸既是胎生的又用肺来呼吸。
  师:嗯,介绍有了变化,把后两句用关联词整合在了一起。
  生:因为鲸是胎生的,而且它还用肺来呼吸,所以它是哺乳动物。
  师:说得多好啊,用因果关系来介绍显得更为严谨了。谁能用这三个字来介绍一下松鼠呢?
  生:松鼠是哺乳动物,它是胎生的,用肺呼吸。
  生:因为松鼠是哺乳动物,所以它是胎生的,用肺呼吸。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松鼠和鲸一样,都是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都用肺呼吸。
  师:聪明,这就是松鼠和鲸的共性。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四篇说明文,以前有没有这样上过?
  生:没有。
  师:猜一猜,鱼老师为什么要在40分钟内讲四篇课文?
  生:让我们更高效地学习。
  生:让我们更了解说明文。
  师:一个高效,一个了解,我先在这儿打个问号,下课前揭晓。
  三、复习引入,重温说明方法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生: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出示《太阳》节选)三年级时学过的《太阳》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看这些句子,说一说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生:“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还用了作比较的方法。
  师:谁和谁去比呢?
  生:用地球和太阳作比较。
  师:看来一个句子中不一定只能用一种说明方法。
  生:“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是打比方,把太阳比作大火球。
  师:比喻句在说明文中就被称作打比方,这是它独有的名称。第三句话有点长,咱们不读了,直接告诉我,这句话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这句话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生:这句话还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
  几年”。
  四、研习文本,体会“变化之美”
  师:用这样的事例来说明太阳离我们特别的远。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些说明方法,现在我们进入到今天的学习。(出示《鲸》第1自然段)如果把描写鲸的这段文字读成一句话,你会读成哪句话?
  生: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
  师:如果读成一个字呢?
  生:大。
  师:快速默读,在这段文字中,每一句话都讲到了鲸的大,但是方法却不同,你找到了吗?
  生:“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这段话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生:“不少人看到过象,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那就是鲸”,这段话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把象和鲸做比较。
  师:为什么不拿鲸和后面的大肥猪作比较,跟水牛作比较,而要和象作比较呢?
  生:因为象也是庞然大物。
  生:因为象是我们都了解的动物,也知道它的庞大,如果用象和鲸作比较,就显出鲸更大。
  师:在这段文字中,用大比大,更显大。
  生:“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这段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前面介绍了鲸十分庞大,然后用我国发现的例子来讲。
  师:仅仅是举例子吗?再读一遍你还会有发现。
  生:还有列数字。
  师:对,别忘了有时候在一个句子中有多种说明方法。   生:“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颚,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这句话也运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鲸的嘴巴有多么大。
  师:前面有写鲸的身长,有写鲸的重量,这里写鲸的局部,你说作者在写作时是不是有点变化啊?我們要学会抓住一些变化(板书“变化”)去体会。在这里有一个词语——“要是”,作者在举这个例子的时候有没有真的把人放到鲸的嘴巴里去?
  生:没有。
  师:而是用了一种什么方式?
  生:夸张。
  师:“要是”说明还没有放,这叫什么?
  生:假设。
  师:对,作者在用假设的方式举例子。谈到假设,今天要学习的四篇课文当中,有一篇文章通篇都用了假设——
  生:《假如没有灰尘》。
  师:用假设的方法告诉我们什么?
  生:告诉我们灰尘对人类的重要性。
  师:对呀,一下就找到了这篇说明文的核心所在。我发现,其实在这段文字中还有几个这样的词语:“约”有十六万公斤,“约”十七米长。如果我们把这个“约”字去了好不好?
  生:不能,作者说约有十六万公斤重,说明他不是很确定。
  生:有可能比这个还要重。
  师:都是为了准确地表达。说明文中像这样模糊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可以在今后接触到的说明文当中去找一找。
  师:前几日,在鱼老师给你们发的学习单上,有一项任务是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每篇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刚才我们就某一个段落找到了一些说明方法,现在鱼老师给你们10分钟时间,四人小组交流你找到的说明方法。听清我的要求:如果大家达成了共识我们很快就过,如果有了意见的分歧,咱们就把这段话拿出来一同来判定,好不好?因为鱼老师始终认为课堂中不能缺少思辨的声音。
  (四人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好,时间到。刚才你们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有没有产生分歧意见?
  生:有,第十课“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这里我认为是比喻句,但同学认为是拟人句。
  师:同学们,在说明方法中,有没有比喻句和拟人句?
  生:没有。
  师:比喻句和拟人句在其他文体当中叫修辞手法,但进入到说明文当中——这也是同学们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虽然它是比喻句,但在说明文当中叫打比方。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这句话到底是打比方还是一种拟人的手法。
  生:我认为是个拟人句,因为他说“松鼠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只有人才会直竖着身子坐着。
  生:“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这里用的是“爪”不是手,人不能用“爪”,所以是比喻句,也就是打比方。
  师:《松鼠》一课通篇都在用拟人的方式写松鼠的可爱,这是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而这句中实际上把松鼠比作人,把松鼠的爪子比作人的手,因此它是打比方。还有产生意见分歧的地方吗?
  生:第九课的第6自然段,在写须鲸喷出的水柱和齿鲸喷出的水柱这两句中,我们两位男生认为这是作比较,是拿须鲸喷出的水柱和齿鲸喷出的水柱作比较,可是两位女生却说这是一个介绍的方法。
  师:哦,男生和女生产生了意见的分歧。咱们一起来看看“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这到底是什么方法?你们知道吗?
  生:我觉得是作比较。
  生:我觉得是打比方。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种新的说明方法——分类别。我板书在这里,请你们标注在书的旁边。其实,在这一课中,还有一处用了分类别的方法,看谁火眼金睛找到了。
  生:在第3自然段:“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锋利的牙齿。”
  师:对,这里也是用到分类别的方法。还有没有?
  生:“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师:这里在用分类别的方法告诉我们不同的鲸的饮食习惯。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我不可能把所有的说明方法在四篇课文中全部找出,回去要继续在书中找一找。鱼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偷懒的办法:用符号表明同一种说明方法。比如说,我画个小括号它就是举例子,句子首尾画个三角就是打比方等,省去用文字批注的过程,阅读起来既省时又高效。有人曾说说明文的学习非常枯燥,还有人说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特别缺少变化。可当鱼老师读完这四篇说明文的时候,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这四篇文章恰恰写出了说明文充满着变化。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看学习单,鱼老师让你们在学习单中画出每篇课文段落的中心句来,你找到了吗?
  生:《鲸》的第2自然段中心句是“其实它不属于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生:第3自然段中心句是“鲸的种类很多”。
  生:第4自然段中心句是“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
  生:第5自然段中心句是“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
  生:第6自然段讲了鲸的
  睡觉。
  生:第7自然段讲了鲸的生育情况。
  师:画出中心句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鲸》这一课每一段的中心句都在第一句。
  师:快速看看第十一课《新型玻璃》,找到每一段中心句的位置。
  生:“这种玻璃叫‘夹丝网防盗玻璃’,博物馆可以采用,银行可以采用,珠宝店可以采用,存放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物也可以采用。”这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生:“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
  生:“有人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
  生:“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
  师:同学们,在这一课当中,中心句的位置有没有变化?   生:有。有在前面的,有在中间的,还有在后面的。
  师:所以你看,谁说说明文枯燥没有变化?在中心句的安排上就有变化。除了中心句的位置,还有什么变化,看看你能不能发现。
  生:功能。
  师:把话说完整。
  生:有先说玻璃的功能再说它的名称的,也有先说名称再说功能的。
  师:对,这也是作者在安排材料时运用的变化。你们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读起来不会那么枯燥。
  生:感觉读起来有味道,也想继续往下读。
  师:对呀,这样赋予变化之后,我们学起来就不枯燥了。学习语文,我们更多是要学习文本的语言。说明文在语言上也有变化,我们一起来看看。鱼老师在对比《鲸》和《松鼠》这两课时,发现语言是有变化的,它们虽然同样在描写这些动物生活的范围,但是读起来的味道却不一样,谁来读一下?(出示)
  生:(读)“鲸生活在海洋里,因为体形像鱼,许多人管它叫鲸鱼。”
  生:(读)“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经常在高处活动,像飞鸟一样住在树顶上,满树林里跑,从这棵树跳到那棵树。”
  师:这里都在写它们的生活和活动范围,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想说,从《松鼠》那一段里面我能读出松鼠非常的轻巧,非常的灵活。
  师:与其说你读出了,不如说作者在描写的时候,让我们感受到了。
  生:我感受到了松鼠非常活泼,非常可爱。
  师:同学们话已到嘴边,我们不着急,再看一段话,这段话同样在描写刚生下来的幼鲸和刚生下来的小松鼠是什么样的,读起来的味道却不一样。
  生:(读)“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
  生:(读)“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师:这次读完之后,发现语言上有没有什么变化?你刚读完,你最有感受。
  生:我觉得,读《松鼠》的片段就好像在講故事一样,语言非常的活泼、生动。
  师:那《鲸》呢?
  生:《鲸》让我们感觉到在
  叙述。
  师:你看,我们读着读着就发现了《鲸》在描述上语言朴实,而松鼠在描述上就让人感受到生动活泼,这就是说明文的一个特点。《鲸》是一般性说明文,《松鼠》是文艺性说明文。同学们,这又是说明文的变化之美,谁能说说明文的描写很枯燥呢?那么,在你通读完这四篇课文后,你觉得还有什么变化?没关系,想到多少说多少。
  生:我认为《新型玻璃》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是一个过渡句。
  师:找得好,在说明文当中,有很多这样的过渡句。
  生:我也是说十一课的《新型玻璃》,文章是用一个故事来开头的。
  师:那用故事开头有什么好处呢?
  生:让人感觉到比较真实,有想往下读的兴趣。
  师:你看,用故事开头又减轻了说明文的枯燥,给它赋予了变化。
  生:第四篇《假如没有灰尘》用到了许多科学知识,告诉我们生活不能缺少灰尘。
  师:同学们找到的变化越来越多,我们关注到了它顺序的变化,中心句位置的变化,还关注到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变化等。(出示本单元的习作练习)
  师:这是本单元学习后安排的写作内容,“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先充分了解要写的物品的特征,再多用上几种说明方法。
  生:要有一定的顺序。
  生:我准备分自然段写,每个自然段写一个物品的特点,这样比较清晰。
  生:我给刘洋一个建议:每个自然段写一个物品的特点后,还要注意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的位置要有变化。
  师:嗯,现学现用,这个建议有价值。
  生:我想用《松鼠》一课中的语言去写,这样会有趣,别人读起来就不枯燥了。
  师:关键是自己写起来微笑都会挂在嘴边。
  生:他们说的都是我想说的,就像鱼老师所说,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变化。
  五、总结全文,推荐课外阅读
  师:哈哈,千万不要忘了变化。马上下课了,鱼老师和你们分享一下为什么我要把这四篇文章放在一起去教学吧。因为,我始终认为高年级的同学自学能力要不断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要不断地增强。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把一个单元的文章做一些比较,多提一些问题,做一个“问题学生”。
  师:在我们升到六年级的时候,还要学习说明文《只有一个地球》和《各具特色的民居》,我希望同学们能用这个简单的学习单,很快地掌握学习说明文的一些要领,省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出示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塔利·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的《森林报》)
  师:让我们一同走进阅读的世界,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这么的美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解读文本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我们站稳讲台的立足之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名言。拿到文本,教师除了要自己读懂文本所表达的含义之外,还要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让文本在课堂教学中变得鲜活起来。只有这样,文本、教师、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达成有机的统一。可见解读文本,要求教师不仅要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去理解
期刊
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仅凭借课内的课文篇目,来满足学生阅读量的需求,那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课内教学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要做的,是 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等正确、巧妙地迁移到课外,找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足发展。  一、依托文本拓展课外阅读,课内外有效衔接
期刊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随着课改的一步步深入,小学生再单单用一个学期学二十几篇课文、四首古詩、八个语文园地,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小学语文谢玉梅名师工作室”对四、五年级的语文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群文阅读、整合建构,逐渐走进了我校教师的视野。四年级课题组教师对人教版上、下两册四个单元,从组文的视角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单元整合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选择最优的教学手段
期刊
【教材与学情分析】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近鲁迅”的开篇之作。这是小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学习鲁迅的作品,也是唯一一次学习鲁迅的文章。  综观第五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都是不同人物从不同角度写关于鲁迅的文章,而单元里的口语交际是《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内容为二选一《我的小伙伴》或者是“续写故事”。由此可知,这样的编排与设计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知、认识鲁迅,更是通过这些文章让学生继续习得
期刊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重任。开展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课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示了教材的性质,阐明了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材选择的是具有典范性的文章,并针对所选文章设计了教学方案和各类练习,因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以语文课为基础。目的是以课文为范例,教
期刊
第一课时  一、揭题探究,感受美食之美  师:今天,我们继续进行识字单元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识字三要素吗?  生:音、形、义。  (师在黑板上贴“音”“形”“义”三个字)  师:我们先来热个身。试着用这三件宝,分析一个字。认识它吗?  (师出示在田字格中的“食”字)  生:这个字是整体认读音节,念  “shí” ,是上下结构,意思有两种:一是吃东西,二是食物。  师:你真了不起,一下說出了这个字的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共生的过程。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在特定的环境中,一方面与文本展开对话,另一方面与他人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得以发生。所以,激活与展开对话,形成生动、生态、生长的学习环境,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  一、铺陈“共生块”,优化课堂结构  目前我们语文课堂的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呈现出一种线性推进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空
期刊
朱光潜先生有过一段经典阐述:“从前我看文学作品,摄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與情感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注意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不用管了。近年来我的习惯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言。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
期刊
新课标指出,“在习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然而,当下学生的习作仍然呈现出一种虚假、空洞、肤浅的状态。如编造事实,捏造文中之“我”;言之无物,不知所云;无病呻吟,乱发感慨等。那么,学生为什么无法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表达得体恰当的习作呢?究其原因,与学生的习作储备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习作源于生活。但是,如果学生在生
期刊
市里举办“信息化教学能手”竞赛,我有幸被学校推荐参加。我选择的是《天火之谜》一课。学校为此成立了以徐金贵校长为组长的专家组,带我共同走上了探索“天火之谜”、探究有效学习活动的实践之旅。  初次探究:基于文本与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逻辑起点。为了准确对文本进行解读,专家组没有急于进行教案设计,而是带着我一起讨论提炼教学目标。  《天火之谜》讲述了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通过风筝实验揭开雷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