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陈共生块,激活共生场,优化教学过程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s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话共生的过程。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在特定的环境中,一方面与文本展开对话,另一方面与他人展开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得以发生。所以,激活与展开对话,形成生动、生态、生长的学习环境,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
  一、铺陈“共生块”,优化课堂结构
  目前我们语文课堂的结构比较简单,大多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呈现出一种线性推进的结构。在这样的结构下,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文本的对话缺乏深度。
  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学习主要不是知识的获取,而是语文能力核心素养的养成。能力具有内在性和非传递性,它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锻炼出来的。所以,语文课堂应该是指向教学目标的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课堂是由围绕某一教学目标的几个学习活动构成的,整个课堂就是这样几个活动模块的串联式铺陈。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我们就围绕教学目标分为五个活动模块:第一个模块是“展示预学,读懂课文”,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重点进行生字词的学习与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第二个模块是“聚焦启示,感悟表达”,引导学生聚焦表述观点的句段,感悟说理文如何增强观点的表达效果。第三个模块是“分析事例,感悟特点”,带领学生思考文章所选的事例,感悟事例的典型性。第四个模块是“感受人物,学习写法”,通过《李时珍夜宿古寺》与本文中介绍李时珍的句段的比较,感悟说理文语言的精当。第五个模块是“整体把握,理清脉络”,在梳理整篇文章行文脉络的过程中,体会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的引入效果和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反面论证作用。
  这样模块化的课堂结构,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时空,但学习能否真正发生,还取决于课堂的每一个活动模块能否形成以学习为功能的“共生体”。所谓“共生体”就是学习的几个要素能否真正展开对话,在每个学习者心中生成学习目标。所以,教师要对学习的要素进行思考,对学习目标、学习素材与情境、驱动学习的主问题、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指导等从最优化的视角进行预设,我们称之为“学习活动规划”。如《滴水穿石的启示》第四模块的活动规划如下表。
  这种活动模块铺陈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而且落实在了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具体的“学习活动规划”让教师学会了思考课堂、思考语文,做到了胸有成竹。
  二、激活“共生场”,优化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规划”只是一张蓝图,蓝图能否成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在于教师能否激活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每一个因素。当因素之间都处于和谐的对话共振时,课堂上积极的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就能不断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无形的“场”,这个“场”是生动、生态、生长的。“生动”是指处于其中的每一个个体的状态,“生态”是指个体之间的关系,“生长”是结果的描述。我们还根据课堂的发生、发展把它具体化为六种状态:在惊奇中开始、在渴望中等待,在思考中前行,在对话中顿悟,在幸福中升华,在不舍中暂停。为了激活共生的课堂环境,我们总结了六种策略。
  1.关注情境,情趣激活
  有情趣的情境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往往能一下子把学生卷入到深度的学习状态中,而且使其乐此不疲。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反写景抒情的常态,开篇就发出惊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我让他们尝试在诗句的前、中、后加上合适的叹词进行吟诵,在吟诵中思考用什么叹词、加在哪里更合适。学生一下子兴趣盎然,在叹词的玩味中,体悟着诗人当时所处的场景,人、景、情融为一体。
  2.关注发展区间,任务激活
  儿童的发展有最近发展区。如果学习任务的设计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如果任务太难了或者太简单了,都很难调动儿童学習的兴趣。虽然这是个简单的道理,但不少教师容易忽视。有的教师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或文本解读的深度,完全不顾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有的课堂充斥着琐碎的提问,问题缺乏一定的深度、高度与统摄性,没有思维含量,学生不屑于回答。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在很多版本的教材中都有,有的编排在二年级,有的编排在四年级,还有的编排在了五年级。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尝试把诗歌的场景表演出来,在此基础上诵读诗歌。五年级学生如果还仅仅满足于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显然是不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猜测“隐者可能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再结合贾岛的经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同一首古诗,不同的学习任务,要基于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来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
  3.关注方式,工具激活
  同样的学习内容可以有不同深度的处理,同样的学习内容也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新颖的、有趣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得到学生的青睐,从而激活他们的学习。《天火之谜》中有一段是写富兰克林在雷雨交加的天气中进行风筝实验,揭开雷电秘密的。这一段需要复述,但文章头绪比较多,有环境的变化、风筝的特殊、富兰克林放风筝的惊心动魄等,学生复述起来总是抓不住重点,理不清头绪。我们尝试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勾画思维导图,然后尝试照图复述,这样,学生一下子就能轻松而有效地完成任务。我们还曾经引导学生认识和选读《诗经》。对于小学生来说,《诗经》显得生涩了一点。我们没有采用惯用的诵读方式,而是根据《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采用回声读法、一唱一和、一唱三叹等方式进行,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4.关注交往,对话激活
  课堂上的很多时间被用在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上,一旦对话被激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见解成为习惯,自由地发表意见便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分享、补充、讨论、争辩等便成为了常态。为了激活课堂对话,我们尝试从师生课堂用语的优化着手。首先,我们努力明晰课堂用语的功能,减少无效用语。例如教师评价功能的语言,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评价没有指向,常常是“你真棒!”“很好!”“把掌声献给她!”等,这样的语言没有生成功能。于是,我们就推荐这样的教师评价语言:“真不错,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小主人。”“你真了不起,不仅自己学会了,而且也让别人学会了,你就是名副其实的小老师。”其次,我们努力增加言语之间的交互性,促进倾听、碰撞的发生。如要求学生发言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加上适当的前缀,如“我不同意××的观点,因为……” “听了××的发言,我还有补充”等。其三,我们还努力捕捉课堂出言的时机,总结出最佳“课堂经纬度”:模糊、片面、矛盾、差异、差错、精彩、茫然等。最后,我们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制定了《海安县实验小学优秀教师课堂用语推介》《海安县实验小学优秀学生课堂用语推介》,努力通过优化对话激活学生的课堂交往。
  5.关注关系,组织激活
  课堂上学生不是单兵作战,很多时候是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展开的。不过,在共同体的掩护下,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表演,一部分学生成了看客,渐渐地游离于课堂之外。为了激活每一个学生,我们关注倾听与表达,倾听者和表达者都要有相应的活动,谁也不闲着;我们关注个体与群体,思考、讨论、展示的时候,不仅关注群体,还要群体与个体随机转换,互为补充;我们关注荣誉与责任,每一个学生都承担相应的角色,承担着小组赋予的责任,也为小组的荣誉而战,共同携手,荣辱与共。为此,我们还梳理了《合作学习核心技术》,内容涵盖分组策略、座位编排、小组分工、学习规则、合适的任务、交流方式、组间分享等,努力优化学习组织,通过激活关系来激活每一个学生。
  6.关注文化,规则激活
  课堂是有文化的。文化是一种立体的建构,由外而内应该是表现层、规则层、观念层与价值层。核心当然是价值层,但最终只有落实到行动上,而且是自觉的集体行动上,文化方能得以创生。所以,我们努力进行行动细节的研究与塑造,形成班级学习活动的有效规则。我们研究倾听、举手、分组、讨论规则、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的选择等,掀起了一股热潮。如课堂上司空见惯的举手,我们从“潜课程”的视角研究举手,根据功能设计出了很多举手的样式。“一般情况下,我们上课发言都举左手,如果有些特殊情况,如上厕所或者身体不舒服,等等,我们都举右手。”“做选择题时,我们可以用手指数来表示选项,一个手指就表示选(1)或A。”“ 在班上组织讨论交流的时候,同意某种观点的时候举手就做‘OK’的手势,不同意则举拳头表示反对。”“发言就举手,特别想发言就高高举起,不过屁股始终不能离凳子。”……这种方式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激活共生学习场的策略无法穷尽,只要心中有儿童,基于学习,生动、生态、生长的共生课堂一定会生成。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理清文脉,结合课外拓展阅读《杏林子的故事》,抓含义较深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2.能运用关键词描述文中所写的生命,学习“事例+感悟”的写法表达对生命的感悟,联句成篇完成《生命之书》。  【教学重点】  抓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运用关键词连句成篇。  【教学难点】  学习“事例+感悟”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渗透散文移情于物、形散神聚的
期刊
“当一个语文老师做了校长,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如果让你开动脑筋创想,写一篇命题作文,你会怎样写呢?  在中国大地上,就有这样一位我敬佩的人,她不是用笔,而是在用自己的人生书写着这样一篇作文,她就是语文老师、小学校長余志君。在我眼里,无论是在语文教学上,还是更为广阔的教育领域里,余志君老师都是一个深入的思考者,一个潜心的研究者,一个热情的播种者,更是一个快乐投入的创造者。  关注本质的思考者  时
期刊
世界杯足球赛这一天,对足球毫无兴趣的我也忍不住想关注一二,这都是班里那帮足球小子让我“路转粉”。  说起球星,他们如数家珍;谈起球赛,他们眉飞色舞。课外阅读的是关于足球的书籍,下课谈的也三句不离足球,就连习作内容也时时“牵挂”着足球:最崇拜的人——球星;最快乐的事——踢球;最值得关注的报道——球赛……总之,在他们眼里,就一个“球”字了得。因此,每天一下课或一放学,操场上满场飞的准有我们班这群淘气的
期刊
记者:鱼老师,我知道您在2010年就提出了理想课堂之道,且一直在思考着、践行着,2016年接手“乌鲁木齐市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也仍然倡导这一理念,请问您的初衷是什么?  鱼利明:的确,追寻理想课堂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我于2008年代表新疆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之后,第八届、第九届我都有观摩和学习,相信每一位赛课者和我都有着同样的感受:那种蜕皮式的磨课经历像被人为剥去茧壳的蝶,
期刊
解读文本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我们站稳讲台的立足之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名言。拿到文本,教师除了要自己读懂文本所表达的含义之外,还要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让文本在课堂教学中变得鲜活起来。只有这样,文本、教师、学生才能在课堂上达成有机的统一。可见解读文本,要求教师不仅要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去理解
期刊
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仅凭借课内的课文篇目,来满足学生阅读量的需求,那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课内教学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要做的,是 引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等正确、巧妙地迁移到课外,找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点,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使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足发展。  一、依托文本拓展课外阅读,课内外有效衔接
期刊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随着课改的一步步深入,小学生再单单用一个学期学二十几篇课文、四首古詩、八个语文园地,是对时间的一种浪费。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小学语文谢玉梅名师工作室”对四、五年级的语文教材进行二度开发,群文阅读、整合建构,逐渐走进了我校教师的视野。四年级课题组教师对人教版上、下两册四个单元,从组文的视角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单元整合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选择最优的教学手段
期刊
【教材与学情分析】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近鲁迅”的开篇之作。这是小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学习鲁迅的作品,也是唯一一次学习鲁迅的文章。  综观第五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都是不同人物从不同角度写关于鲁迅的文章,而单元里的口语交际是《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内容为二选一《我的小伙伴》或者是“续写故事”。由此可知,这样的编排与设计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感知、认识鲁迅,更是通过这些文章让学生继续习得
期刊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的重任。开展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课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叶圣陶先生半个多世纪教育教学生涯得出的结论,充分体现了他的语文教育思想,揭示了教材的性质,阐明了教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材选择的是具有典范性的文章,并针对所选文章设计了教学方案和各类练习,因此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以语文课为基础。目的是以课文为范例,教
期刊
第一课时  一、揭题探究,感受美食之美  师:今天,我们继续进行识字单元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识字三要素吗?  生:音、形、义。  (师在黑板上贴“音”“形”“义”三个字)  师:我们先来热个身。试着用这三件宝,分析一个字。认识它吗?  (师出示在田字格中的“食”字)  生:这个字是整体认读音节,念  “shí” ,是上下结构,意思有两种:一是吃东西,二是食物。  师:你真了不起,一下說出了这个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