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wxl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识教育近年来不断受到国内外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是地方本科院校对通识教育的态度及落实情况却令人担忧。为此,文章针对当前通识教育的内涵和现状,对地方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培养“全才”“优才”等方面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通识教育与传统教育观念的冲突、现行教育实践与通识教育理念有差距等现存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通识教育 地方高校 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04-0100-03
  一、通识教育的内涵与现状
  一般都认为“通识教育”是为弥补专业教育之不足,强调大学教育的“厚基础、宽口径”,为培养“通才”而实施的文理交叉式教育。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非职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培养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关于生活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早在90多年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改革中已现端倪,70年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组织撰写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又称“红皮书”),第一次系统深入地论述了通识教育,并开始实施“通识教育计划”。至今,哈佛、斯坦福、芝加哥等著名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的学分都占总学分的35%以上,有的甚至超过50%。在中国,20世纪初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提出“通识教育”理念,他说:“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①在他看来,生活大于专业,事业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
  近年来,通识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热门话题。1995年,国家教委组织开展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并决定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52所院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试点工作,拉开了“通识教育”的大幕。1998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年,由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到了国家行政命令的高度,要求各级教育部门都要贯穿素质教育,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系统工作,其施行事关全局、影响深远、涉及面广。2006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全国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指导方案》,要求全国高校都要开设艺术类通识课。近十几年,国内不少大学纷纷推出了本科教改方案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如复旦大学设立的“复旦学院”,大学新生入学后不分专业院系,统一进入“复旦学院”学习基础课程,开展通识类基础教育,大二再根据学生志愿到相应院系进行专业学习。
  我国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类型,一是在原来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实施“1 3”或“2 2”模式,即前一年或两年不分专业,进行宽口径的基础课教育,后面再选择专业。 二是开设一定范围的通识教育课程,分全校必修课和文化素质选修课,学生必选一些固定的通识课程,如政治理论、计算机、大学英语,还要任选人文素质课程,如艺术鉴赏、国学经典、应用写作等,这类教育模式最为普遍。三是实施完全学分制模式,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选修课程,修满学分即可毕业。如湖南大学2006年为推行“以通才教育为目标,文理教育为特色”而实施的大文、大理两类学科,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
  实施通识教育较早的美国有四种模式,一是“分布必修”型。规定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以及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领域较广泛,涉及多学科交融,学生自选学习内容,1976年的一项调查就表明已有大约85%的美国高校在实施该教学计划。二是最早由哥伦比亚大学提出的“名著课程”型。学校每年规定一定范围的名著让学生广泛阅读讨论,没有主修要求,是很自由的通识教育。三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大量出现的实践类“核心课程”。学校主张学生学习掌握几种基本知识和能力,仍自由选择其他大量课程。四是完全的“自由选修”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制订属于自己的通识教育计划。
  尽管“通识教育”在国内外众多高校中已有不同程度的实施,但是其在我国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推广还很不够。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还热衷于培养“专才”,为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培养最直接的“应用型”人才。在当代大学教育发展进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处理好培养通才与专才的关系颇值得研究。
  二、地方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
  1.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大学教育不仅是某一种技能(动手能力)的教育,而应是一种“全人”教育,是成人教育、成才教育,它必须由知识教育走向情感教育、道德教育、人性教育。有许多人认为重点大学是研究型高校,应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综合素养较高的人才,其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很明显。地方高校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各行业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较扎实的职业技能,应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种定位从学校眼前发展与毕业生就业趋向来说,尚有道理。
  但是,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找到好工作就完全忽视大学的本质。大学教育的灵魂是培养健全人格、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人”,不仅仅是技能教育,否则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就无区别。地方高校虽在省会及以下城市,但培养人才的眼光应着眼于全社会。历来各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广泛,也并不都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有调查显示,一生都能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的人在30%以下。社会在快速发展,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只为某一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地方本科院校是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的职责所在。
  2.开展通识教育是培养“全才”的好方式。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略显畸形,通识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学习,实现知识平衡发展的良好方式。当前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常识,缺乏本专业以外的多学科知识,缺乏应有的人伦情感,如果学生在大学阶段还不能弥补其缺陷,那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将受影响。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先生在2014级新生入学典礼上讲,过度的专业化教育等于“自弃”,“大学不能沦为职业培训所”,“纯粹的专业知识学习,并不能保证学生真正能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学生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②大学通识教育可以培养“全才式”的学生,可以及时补救应试教育的弊病。
其他文献
一、意拳拳法概要    意拳的基本拳法包括:前后击打的不直的直拳、由下而上的钻拳、横向左右击打的横拳及由上而下的栽拳四种拳法。这四种拳法从外型上来看与拳击有所相似,这正是王、姚二老的高明之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创新都是同步的,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当初,王老在接触到拳击之后,发现拳击的拳法简单、有效、实用,确实有许多可取之处,他便让姚宗勋先生对拳击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对比之后,姚先生便对意拳的拳
期刊
发人是形意拳术常用之技,也属高水平之技。常听形意前辈讲,将人打上墙即指此技。本人结合自身习练体会,对此技奥妙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发人的特点    形意拳术“发人”通常是指:在双方对搏中,进身纵力将对方在一瞬间腾空击出的现象。好似对方被瞬间抛出,故俗称为发人。与抖绝之技相比,有所不同。特点是发人的体形变化大,行走距离长,杀伤力却不是很大;注重将对方放出,而不是打中;在不伤害对
在现代格斗技中,无论是拳击、散打,还是MMA,前手直拳都是最为基本、重要和攻击技巧之一,其具有攻击路线短,出击速度快、隐蔽性强等特点,实战中,多用于攻击对手头面部以及身体腰腹部等要害处。  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组在截拳道自卫术中常用到的前手直拳破解战例。    战例一    双方摆桩对峙,我方后手拍手防拍开对手前手直拳攻势,同时前手冲捶直击其头面部,紧随一记绊腿摔将对手摔倒在地,动作不停,前手冲捶向
掌法搏击技术,是以掌根,掌背,掌外缘等部位,运用推、拍、扇、砍、切、按等技术方法而制对方的,其法快长、突然、疾猛,使对方不易防守,攻击力较强,攻防效果较佳。因而将其整理出来,供大家参考。  1.青龙探爪  对方左脚前上一步,同时用右拳向我面部击打;我左脚在前,同时用左掌向左上挑拨开对方右拳(图1)。动作不停,我左掌立掌向前推击对方面部(图2)。  动作要点:挑拨对方右拳要及时;推掌要快速、准确、有
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为契机,举全处之力抓好市政设施综合整治。围绕“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目标,从市政设施长效管理入手,通过科学谋划运作
引言“冇术”,广州方言俚语,原指没有学问、技术,现在泛指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广州方言读音与武术、舞术相同。与之相反有一俚语“出术”,意为行奸使诈。
你的小宝贝喜欢幼儿园吗?会不会一离开妈妈的怀抱就开始哭鼻子?是不是让你既心疼又担心:带着这样的情绪,孩子能在幼儿园好好学东西吗?其实,在校园之外,你也可以自己为孩子创
城市道路地下管网非开挖施工技术加快了地下管网敷设、维修和更新速度,减少了对路面的开挖,提高了城市市政设施的完好率。但是,由于地下情况的复杂性,非开挖技术非规范施工又易造
【正】当有一天,孩子有了自己的天地,你便可以抛开身边的诸多繁杂事务,静享一段属于自己的闲适生活。位于加拿大科灵伍德的船坞小区,就是设计师Jeffrey Fisher和Deborah Fish
剑桥公寓的设计经典而永恒,充满旧世界的浪漫迷人,以及美式的温馨舒适。独一无二的设计模糊了年代的界限,让家从本质上成为一个隽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