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之秋成熟之美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咏秋诗是中西方诗歌中常见的诗歌体裁。本文在对刘禹锡《秋词二首》和济慈《秋颂》比较赏析的基础上,对两位中西方咏秋史上的怪才在面临坎坷时保持的乐观豁达的态度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对中西方诗歌中韵律、意象选取等差异进行探讨。
  关键词:咏秋诗;济慈;刘禹锡;对比赏析
  作者简介:樊瑾(1992.4-),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
  从古至今,“秋”一直是诗作中常见的主题。中西方诗歌在咏秋时侧重点不同。西方诗歌中,“秋”多被赋予积极健康的涵义,对自然规律和人生境遇进行理性思考。中国诗歌中,“秋”多被赋予萧瑟之感,借以阐述诗人仕途的不顺。
  中西方咏秋史上都不乏怪才,一反常态,借熟悉的秋景抒发积极向上之感。刘禹锡借静谧的秋景表达自己的豁达乐观,济慈则借成熟的果实、静谧的声音等抒发健康积极之感,而两首诗整体乐观向上的基调下掩藏的是诗人的无奈和孤寂。本文将刘禹锡的《秋词二首》和济慈的《秋颂》进行比较,从作者的个人经历、诗作的创作背景、内容和内涵意义方面进行分析,对中英咏秋诗史上两位怪才及其诗作进行比较赏析。
  一、个人经历
  (一)生活经历
  刘禹锡和济慈都曾被疾病缠身,但对于病症不同的态度使他们诗作的特点不尽相同。刘禹锡少时身体虚弱,以至于久病成医,多年后编成《鉴药》一书。坚定的意志和求知欲给与了他豁达的生活态度。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生于社会的底层。22岁时得了肺结核,25岁便因疾病离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贫困的生活、痛苦的身体、恋人在身边却不能结婚的状况和对诗歌的嗜爱一直困扰着他。
  其次,两者在事业上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因参与王叔文政治革新运动,刘禹锡被贬谪出京,放逐二十三年,但他依旧秉承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豁达,但也有“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船长精神”的无奈。正是因为刘禹锡的豁达乐观,在诗歌中体现的豪气不羁的生活态度,被誉为“诗豪”。在世时,济慈的诗歌有时得以赞许,有时由于政治原因都难以出版。20世纪,尤其是七八十年代以后,西方评论界对济慈的诗歌大加赞许,承认其在英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济慈运用各种感官,用视觉发现美,触觉感受美,听觉享受美,将各种感觉组合起来,全面领悟和感受。济慈对细节的勾勒不同于他人,在欢愉中透露忧伤,痛苦中找寻快乐。他清醒的认识梦幻世界的虚无与美好,了解现实生活的压力,他追求美又致力于揭露现实。
  (二)创作背景
  《秋颂》是济慈在享受1819年9月温切斯特恬静和舒适生活后,以惬意和闲适的心情进行的创作。坦博拉火山爆发和生态环境转好影响了济慈的心情。1819年温切斯特的气温回升了10度,济慈的心情转好,享受清新的空气和舒适惬意的秋景。再者,据麦克干考证,《秋颂》出版前,出版商要求新作中不能包含与政治有关的言论,以免再次成为评论家攻击的目标,济慈最初强烈反对,但最后让步。因此,这本诗作没有较多地涉及政治内容。但也有学者认为《秋颂》中不少词语都对当时的“彼得卢惨案”中政府对劳工运动的镇压有所映射,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政治意识。《秋词二首》为刘禹锡被便朗州司马时所作。朗州为屈原被贬之地,在《刘氏集略说》中体现了他对屈原“上下求索”精神的赞同和尊敬,他更多的是继承了屈原对理想的坚定。这也是促使诗人以豁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困境的原因。其次,韩愈的鼓励和理解也给了他巨大的帮助。韩愈的被贬经历和正直心性对刘禹锡起到了巨大的劝慰作用。
  二、对比赏析
  (一)韵律
  中西方诗歌由不同的语言书写,在音韵上也有不同的划分,西方诗歌以音步、格律划分,中国诗歌则多以平仄划分。《秋颂》每节十一行,由三节组成,每行格律为五步抑扬格,第一节的韵式为ababcdedcce,第二节和第三节的韵式为ababcdecdde,这种韵式既交叉又连锁,使诗歌音乐感和整体感强烈。五步抑扬格呈现一种舒缓的节奏,营造了愉悦和舒心的氛围,也表达了时光易逝、秋景不在的忧伤。除了韵脚的音乐美外,诗人还使用了头韵、尾韵和拟声词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灵动,充满音乐感。如“mists and mellow”中头韵、“until and will”中尾韵、“whistles”和“twitter”中拟声词的使用。
  《秋词二首》体裁为七言绝句,以《其一》为例,为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即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其中,“朝”和“霄”为压平韵。平仄分明使得诗歌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体现了汉字声调的音乐性和诗歌的规律性和音韵美。
  (二)意象
  两首诗选取的意象不同,《秋颂》用视觉、听觉、味觉等描绘了一幅充盈、灵动的秋景图;《秋词二首》用视觉,动静结合地勾勒了一幅淡雅静谧的秋色图。《秋颂》中,诗人运用各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对秋景和秋物进行全面描绘,构造了一幅充满收获的农作物,休憩的农家和鸣唱的生灵的秋景图。“苹果”、“花”和“蜜蜂”等意象表达了农夫收获的喜悦;迟到的花儿则使画面灵动,花丛的繁茂使蜜蜂忙碌起来;而蜂巢也因蜂蜜的大量供应变得粘稠起来。第二节中“头发”、“麦穗”和“榨汁机”也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在仓禀中央休憩的农家头发在扬谷的风中飘扬,因罂粟的香气而放过了庄稼和交缠的野花,农家稳稳地顶着穗囊跨过溪水或傍着榨汁机,耐心的等待最后一滴果浆。第三节层层的云霞使渐暗的天空绚丽,给大片的留茬地抹上玫瑰的色泽,羔羊和燕子等的出现也使得画面更为灵动。视觉使画面充盈,充满色彩和灵动感;听觉使得画面更加立体,充满悦耳之声。第三段中蚊蚋悲哀的合唱隐约体现了诗人的忧伤和无奈,而长大的羔羊山边响亮的鸣叫和群燕的呢喃也充分的表达了动物的喜悦,使诗歌具有画面感。除了视觉和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也有所体现,如:“甜果仁”、“粘稠的蜂巢”、“罂粟的浓香”。   《秋词二首》较短,为两首合成,总共八句。《其一》以“鹤”为意象,意为“凌云之鹤”。鹤也许是孤单的,但它一冲而起,冲向碧霄,是不屈的化身。“排”突出了仙鹤推开白云,冲破世俗,也表达了仙鹤冲破萧瑟,独开一路,使世人精神抖擞。体现在诗人身上则为推开世俗,活出自己,以坚韧不屈的意志面对困境,坚定前行。《其一》注重气节,仙鹤的不屈和诗人的坚韧。《其二》将重点放在秋景上,描写山青水净,霜降之景。诗人用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了一幅静谧的秋景图,没有使人发狂的春色,没有色彩丰富的夏物、肃穆安静的冬景,仅仅是静谧的秋色,高雅闲淡。
  (三)表现手法
  两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对诗歌内容进行升华。《秋颂》中,象征和拟人等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本身更具魅力。象征使意象的内涵更加丰富。“秋天”既是成熟的季节,又是万物凋零、萧瑟的开始,代表着收获的喜悦和生命易逝的伤感。《秋颂》赞颂了作物的成熟,思考了易逝的生命;拟人使诗歌更加生活、形象化。“牵住蜜蜂的花”描绘了繁茂的花丛,它使蜜蜂更加忙碌;“悲哀合唱的蚊蚋”突出了秋的悲伤,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易逝,万物生长自有规律的忧伤之感。
  《秋词二首》中,《其一》“鹤”本身象征着高洁淡雅、坚韧不屈,仅用一个意象便展现出了诗人所追求的精神,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中“山”、“水”、“霜”白描手法的运用也渲染了淡雅豁达的氛围,简单易懂。
  (四)意境
  《秋颂》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感官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和立体感共存的秋景图。收获的田野和丰硕的果实等将秋的成熟生动的进行了诠释;休憩的农夫和悠闲的田野则描绘了一幅闲适甚至是寂寥的田野图;蚊蚋悲哀的合唱和篱边歌唱的蟋蟀则增添了声音的立体感,使其更加灵动。“早秋”、“中秋”和“晚秋”秋景的描绘突出了时间的完整性;“秋实”、“秋人”和“秋声”则充分地体现了秋之美。《秋颂》将秋的成熟收获和闲适寂寥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收获和静谧之图。
  相较于《秋颂》,《秋词二首》用寥寥几笔,通过“鹤”和“山”等几个意象将秋的淡雅高洁和闲适萧瑟充分的表现了出来,侧重于秋高冷不屈的气节,展现了诗人的成熟。
  三、内涵意义
  《秋颂》体现了诗人在亲人离世和被疾病羁绊后看到成熟生长、充满活力的万物,呼吸到新鲜空气的舒适、喜悦;后文“春歌在哪里?哎,春歌在哪里?别想念春歌,——你有自己的音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生命的思考;此外,不少学者对《秋颂》的政治倾向进行分析,认为其体现了“彼得卢惨案”后诗人对劳工的同情,如“conspire”不仅仅体现了秋与太阳作为挚友共同努力使果物健康生长,还认为它暗指英国政府指责革命者“图谋”推翻政府。
  《秋词二首》体现了诗人被贬朗州后坚韧豁达的生活态度,以高洁不屈的心性面对困境,直面坎坷,感悟人生,也体现了诗人的怀才不遇、孤寂之情。诗人是不幸的,也是万幸的。有挚友的劝慰和坚韧的心性,尽管境遇变换,但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纷繁的世俗中,保存着淡雅不屈,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总会收获希望。
  四、结语
  本文从济慈和刘禹锡两位诗人的个人经历出发,谈及济慈生活的不易和疾病,刘禹锡正值倾尽才能为国效力时被贬朗州;之后从创作背景出发,对济慈在亲人离世、疾病恶化和出版受阻的状况下创作《秋颂》、刘禹锡被贬荒芜之地却依旧豁达乐观表示钦佩;在诗歌的内容上,本文从韵律、意象、表现手法和意境出发,简述运用音步和格律的《秋颂》和平仄的《秋词两首》,运用各种感官使得画面感和立体感充盈的《秋颂》和仅用简单视觉意象却将淡雅豁达之感充分体现的《秋词二首》,象征和拟人的运用使得《秋颂》的画面感更加强烈,象征和简单白描的勾勒渲染了《秋词两首》高洁寂寥的氛围,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也使两首诗歌的意境不同,《秋词》将收获之美和诗人的思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喜悦和忧伤的意境,《秋词二首》描绘了一幅坚韧不屈、静谧寂寥的秋色图;最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两首诗歌的内涵意义,探讨了诗人面临困境的豁达及不屈。
  参考文献:
  [1]王佐良,《英国诗歌选集》(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屠岸,《济慈诗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许德金,济慈的诗论及其《秋颂》[J].河南: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
  [4]张旭春,《秋颂》研究中的两种政治-历史批评及其问题[J].北京:外国文学评论,2011.
其他文献
之一  沁园春·魏书生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一靠科学,二靠民主。论科学民主,学生服务,人性个性,互帮互助。计划监督,总结反馈,决策过程要民主。大小事,当元帅士兵,思想躁浮。  管理先定规矩,又时时事事有人负。昔五道防线,自互责检,集体與论,流星大步。一介书生,身体力行,带头锻炼岂寒暑。放眼量,品滋味声色,责任幸福。  之二  沁园春·魏书生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两化三分,六步施教。望教室内外,座无
摘 要:有人曾说:“搞政治的就去北京,搞经济的要去上海,要做学术的就来南京。”这话说得不无道理。高等学府林立的南京一直令人神往,不仅因为学术,更因为中华民国历经沧桑仍不褪色的风采。  关键词:民国;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夏旭彦,女,山东烟台人,单位为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1 
17.荒原  公路已经修出了沙漠,要最后进入哈拉毛墩,必须在毛墩渠上修一座桥。可没有钢筋水泥,要修一座能够通过载重汽车的桥,谈何容易?时间又非常紧张。此时已经是1950年的3月,农业团必须立即进入垦荒地域,用一个月时间开出一万公顷土地,清明节前落种,这是农时。农时就是战时,绝不能耽误。天山农牧师党委决定:三个农业团提前进入垦荒地域,破土开荒。  天山农牧师召开誓师大会,一直只只砍土墁发到了战士们的
摘 要:女性的觉醒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在美国历史文化中,女性的抗争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以19世纪美国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的经典作品《小妇人》为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探究作品中女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关键词:女性主义;意识觉醒;《小妇人》;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引言:  19世纪
导读: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在线学习的迅猛发展,文化与学习的关系,或者说文化對学习的影响已经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问题。技术发展使学习越来越互联互通,创造了更多学习机会。然而除了各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均衡这个因素外,文化差异是学习“全球一体化”——交流与共享的最大障碍。文化视角下的在线(远程)学习是本刊国际论坛关注点之一,从2013年至今,我们已经约请了多位国际同行通过这个论坛跟中国读者分享
摘 要:翻译必须建立在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古文英译是翻译事业的组成部分,因中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差异导致古文翻译有一定难度,能否对古文作出准确的翻译,很大部分在于译者对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分析。  关键词:文化;翻译;形合;意合;策略  作者简介:李成程(1991-),女,重庆合川人,翻译专业硕士,现任职于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职称,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
摘 要: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是当时小说创作低谷中一种新的文学倾向,它以真实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为己任,以一幅幅庸常的生活图景来再现大众的生存境遇,唤起了普通大众的共鸣与喝彩。而池莉的“过日子”似的小说也备受好评,本文以池莉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新写实小说冷言不冷心的叙事语言和通俗化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新写实;叙事语言;池莉;通俗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    为厘清国际近十年(2010—2019年)K-12领域机器人教育研究的最新进展,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法,选取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ERIC、Wiley数据库的19篇高质量实证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机器人教育主要面对小学生开展小样本、短周期的研究,研究多采用实验与准实验设计,结合问卷调查、测试、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分析数据,基
我最亲爱的毕业生  三年前,当你们第一次踏进校园  老师的心里就充满祈愿  期盼着你们快速成长  早日象雏鹰飞向蓝天  今天,当你们真的站在了起跑线  老师的心里却充满了不舍、留恋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该学的知识你们是不是都记牢了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实训的技能你们是不是都已熟练  一千多个朝夕相处  校园里留下我们促膝谈心的温暖  一千多个风雨兼程  支撑我们前进的是不离不弃、心灵相伴  你
摘 要:诺里斯是美国自然主义作家的代表。作为“小麦三部曲”中最出名的一部,《章鱼》真实生动地刻画了广袤无垠的西部大地,淳朴敦厚的民俗民风以及积极向上的劳动人民。然而工业化的发展加速了铁路托拉斯疯狂掠夺的步伐,西部画卷风光不再,贪婪自私侵蚀人心,紧随其后的是道德的沦丧和信仰的背弃。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审视自我。从生态视角解读诺里斯的《章鱼》,旨在唤起更多人的生态意识,重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