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感教育的相关探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y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感是人对美的一种主观经验。美感之于幼儿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幼儿的思维发展、表达和创造。幼儿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在形成健康意识的过程中,美的启迪是特别重要的,我们称之为美感教育。本文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幼儿阶段美感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并探讨了培养幼儿美感情趣的具体方法,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 美感 教育 成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92-01
  一、幼儿美感教育的重要性
  是不可替代的阶段。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美的教育。教育给予幼儿的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美的教育,才能获得成功。只有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情感陶冶塑造,才有真正的心灵成长,才是真实的人性出路。美是真实地存在的,美也是可以创造的。
  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第一是引导幼儿关注与体验“美”,第二就是在认识美的基础上创造“美”。童心首先是真善美的。老子曾说过,“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认为真正的道德完善境界就是回归到婴儿的状态。这种善与美的保持与发展,将决定人的生命状态。
  朱光潜在谈论 “哀莫大于心死”时认为,所谓“心死”就是对于人生世相失去解悟与留恋,就是不能以美感态度去观照事物。美感教育不是替有闲阶级增加一件奢侈,而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我们在今天大力倡导的“和谐社会”,也是由人性中更多的真善美决定的。在倡导“和谐社会”的背后,正是太多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人在当中负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让社会和谐?只有人性的真善美占主导地位,人与人之间宽容相处,山川秀美,万物峥嵘,社会才是真正和谐了。因此,美感教育是重要的,而且要从人生的起步阶段——幼儿阶段重视起。
  二、幼儿应形成的基本美感
  1.自然美
  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主动关心自然环境及事物,对自然环境有好奇心、认识兴趣和求知欲,喜欢并主动观察、探索周围常见的事物、现象,并从中体会到愉快,体会到大自然的美与奇妙,热爱大自然。
  2.社会美感
  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以简单、恰当的方式主动表达感激和爱心;关心他人的情绪情感,在需要时能主动帮助、安慰他人;尊重劳动者,感受到劳动的沸腾景象;认识并喜欢周围的环境,喜欢家乡及祖国的风景名胜;认识并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在交往中,主动使用礼貌和文明用语,学会分享和谦让;主动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物,保持环境整洁;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诚实、勇敢、合作、爱劳动的品质;能够比较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艺术美感
  艺术活动是开启幼儿智慧的钥匙,每个幼儿都有参与艺术活动的愿望。在艺术活动中,幼儿的各种感官得到积极协调的活动,促进了幼儿感知觉的发展。艺术作品浸透了作者的强烈感情,能给幼儿以强烈的感染。动人的艺术形象,又有益于培养幼儿概括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艺术美是幼儿形成美感的主要内容。
  三、幼儿美感教育的具体措施
  1.从自然中汲取美感的养分
  大自然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开放、天然、有趣的活动场所,也使孩子从中感知大自然的美,为创作水粉画《花与草》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官认识。秋天到了,各种瓜果蔬菜都成熟了,为了鼓励幼儿多吃蔬菜,因此组织了《逛菜场》活动,让幼儿观察探索蔬菜的形状、颜色及味道,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看看、闻闻、玩玩的过程中,积累探索经验,发现及欣赏蔬菜的美(色彩美、形状美),并养成爱吃蔬菜的习惯。教师想要挖掘幼儿潜意识中的审美能力,应先赋予幼儿一双能发现美的慧眼,让幼儿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奥妙无穷。同时注重教给幼儿用比较观察、有顺序地观察等方法,目的让幼儿进一步用心灵去感知美、理解美,从而增强幼儿对美的敏感度。
  2.社会美感教育
  实际上是指人的社会责任感。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本身已经成为对儿童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视觉的、听觉的,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无孔不入地影响着人类,尤其在商业化的时代,无所遮拦的广告等媒介,令人惊悚。对于那些还不怎么具备分辨能力的儿童,听到的和看到的,会有怎样的效应,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已是结果。所以,美好事物的传播真的很重要。传播的是文明,那么儿童感知了文明;传播的是邪恶,那么儿童或许就接受了邪恶。所以,社会飞速发展了,何去何从,人们早就意识到了可持续的重要性,那么一定要给儿童的成长创造一个美好的空间,不能一味为利益驱使而忽略了社会本身在教育上的责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性质也是由人性导向的。
  3.指导美术实践,提高幼儿的美感情趣
  为了更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美感情趣,作为老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指导幼儿多参加一些艺术实践活动。例如:捏染画实践指导活动。在指导幼儿进行捏染画的过程中,孩子们将事先剪裁好的各种形状的白色小布头,按照自己的意愿,将小布反复折成小三角形,捏住合适的地方,分别在色盘中沾染。颜色在孩子们手中的染布上迅速渗透、晕染。由于孩子们的折叠方法和布的形状各不相同,当他们将捏染布小心翼翼地打开时,那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染布,使孩子们脸上绽开了开心的笑容。最后,通过折、贴剪、画等多种技能把美丽的捏染画制成手帕、头布、台布、扇面花裙、床单等各种艺术形象,充分提高了幼儿颜色调配、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捏染画活动中幼儿的美感情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用音乐实施美感教育
  教师要带领幼儿共同欣赏优美的音乐作品,鼓励幼儿积极唱歌,引导孩子们准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师充分利用音乐教学时间,每月一个主题,每周一个专题,通过鼓励幼儿大胆唱歌、比赛等,逐步让孩子们了解音乐作品中的美感形象,结合音乐教学视频把作品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反复播放,帮助孩子们树立崇尚理想和美的决心,培养孩子们的高尚道德情操.对孩子们进行美感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让幼儿在美的启迪下成长,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完善人格的人;只有具备了完善的人格,社会才会真正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珊. 幼儿游戏中的美育研究[D].湖北大学,2014.
  [2]丁圆圆. 激发幼儿音乐兴趣,实施美感教育[J]. 考试周刊,2014,91:191.
  [3]万传菲,董玉倩. 幼儿园教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进行美感教育[J]. 学园,2015,06:164.
其他文献
【摘 要】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在我国方兴未艾。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模糊限制语的分类,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通过语用原则中的“会话原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结合具体事例对模糊限制语在言语交际中的使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运用于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  所谓模糊语言“并非指语言本身,而是指语言所表
文章以问题为导向,选取美国俄亥俄州的雷克兰社区学院借助AWT联盟促进学校发展的案例,通过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相关组织的比较分析,以点带面总结了美国社区学院整合利用资源的启
微课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中得到广泛应用,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微课不仅能增强师生互动,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辅助课堂教学,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计算机课
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一百零三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认可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视为质证过的证据。这实际上是对质证制度的扩大解释,这种解释是存在
【摘 要】 青少年足球培训是国家培养足球后备力量的重要部分,据了解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数量逐年下降。足球人口不断减少,其中优秀的、有足球天赋的青少年运动员的匮乏是严重制约我国足球运动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需要重视并抓好青少年足球培训工作,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的训练水平,提高足球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足球环境,才能够促进我国足球运动持续、稳定、
摘要:科学翻译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对人类文化的演变,发展和繁荣也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长期以来,人们对科技翻译是否属于“具有审美活动性质的翻译”,抱着怀疑态度。本文从翻译审美的三要素,即所谓的ABC准则出发,通过例证,一方面肯定科技翻译是一项具有审美性质的活动,另一方面证实“任何题材的语际转换都必然处在特定的翻译审美创造过程中”,从而为科技英语翻译者提供一个更高更有挑战的努力方
目的:探讨分析采集动脉血液时针对患者存在的不良心理的护理。方法:随机选取500例需要进行动脉血液采集的住院患者,给予心理问卷调查,分析其采集动脉血时的心理反应特点,探讨有针
【摘要】“项目教学”被认为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水平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专门就“项目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探析与实践,以期对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项目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 应用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3-0120-01  信息时代的
<正> 1 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简介 现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梅耶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极为简约,但又十分深刻的学习过程模型。如图1: 从外部看,学习过程的两端是外部刺激
简要剖析本校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积称、专业门类结构,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出了优化教师阶段结构的对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