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培养阅读思维能力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989111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对话载体,利用问题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思维发展,进行深入解读。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提出过多内容肤浅、没有顺序的问题,这导致学生思维被零碎的问题所阻碍,对于课文反而很难有深入的探究。学者王荣生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要用有聚焦性的问题进行提问,才能构筑有效的阅读课堂。教师在初中教学中也要注意这一点,要尝试改变单一琐碎的提问方式,转而使用聚焦文本核心的问题,通过精心设计问题的方式来驱动学生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一、讲究切入性,重在整体感知
  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首先要注意问题的切入点,要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的问题能促使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既能整体化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住文章的主旨,又能让学生沿着该切入点深入下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提问能避免琐碎提问对学生的思考产生感染,能让课堂对话变得更为多元,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也更具有整体性。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特点在于作者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在展现济南冬天美景的同时也写出了自己对于济南的喜爱之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抓住某些词句作为切入点,促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和分析文章的个别词句相比,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济南冬天的整体特点进行分析,如“温晴”就是济南的冬天的显著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有哪些地方展现出济南的冬天具有“温晴”的特点,在其中是否能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这样就把握住了关键的切入点。如有学生找到了文章中的部分词句展开分析,“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学生首先分析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白花”其实说的是“雪”。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作者为何不用“压”,而用了“顶”。学生结合文章的语境进行理解,认为文章所展现的是少量的雪,所以用“顶”显得比较轻盈,而“压”一般用来指较多的雪。教师让学生联系“温晴”的特点进行理解,学生发现这样的用词正好展现了温晴的特点。此外教师还提出問题,让学生从文章展现的情感角度入手分析,学生认为这样能体现出作者对于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这样的阅读具有整体性,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师在选择切入点时要注意问题的整体性,避免提出切口过小的问题,而应该将目光放到整篇文章的意思上,提出对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有一定启发意义的问题。这样的切入性问题才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能获得更具有整体性的阅读感受。
  二、注意设想性,调动合理联想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重问题的设想性,要避免提出那些学生一望而知的简单问答题。教师要提出一些能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问题,学生可以在问题的带动下进行创新思考,并围绕自己的想象得出合理的回答。由于初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所以教师要提出此类设想性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更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教师发现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理解不够深刻,也不能理解母亲的牺牲对于“我”内心改变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对这个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尝试用合理联想的方式加以理解。教师首先提出:“大家尝试将自己想象成是‘我’,想一下‘我’在遭受不幸后内心的感受是怎样的?‘我’为何要如此残忍地对待母亲呢?‘我’为何在当时没有能够看出母亲对‘我’的情意呢?”学生认识到“我”被自己的遭遇所困扰,因此完全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对母亲带来的伤害。相反,母亲却在重病时还对“我”无微不至地关心,这正好能说明母爱的伟大。除此之外,教师还指导学生再次展开联想,设想一下“我”以后会怀着怎样的态度面对人生,“我”会如何实现文章中屡次提到的“好好儿活”。学生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如有学生提出:“‘我’发誓要坚强地面对人生,用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但是与此同时‘我’的心中却越来越思念母亲。为了表达‘我’对于母亲的深情,‘我’便通过写作的方式,将母亲的真情写入了文章中。”这样的联想紧密围绕课文展开,而且结合了“我”的内心情感,能更好地展现文章的主旨,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控制好联想的度,所有的联想都要围绕课文展开,避免毫无边际的随便乱想。如果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不够强,教师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向着一定的方向展开思考,等学生积累了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则可以放手让学生展开自主设想,深化认知。
  三、突出发散性,引导多维求异
  要提高阅读思维能力,就要促使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教师展开问题驱动时可以多提出具有发散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思考,进而发展求同存异的思想。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通过哪些角度思考能得到类似的答案,哪些角度过于宽泛。
  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用发散性思考的方式,尝试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尝试得到更具有个性化的答案。教师如此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展现父爱的伟大,那么应该体现出美化,但是文章中展现出的父亲形象却并不那么美,臃肿的形象,穿越铁路的危险行为,这甚至可以说是丑化了父亲。那么作者为何要如此写呢?”学生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方面入手进行思考,尝试得出殊途同归的答案。如有的学生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入手思考,认为:“文学中的美和真实世界中的美并不一样,表现出真实事物,体现出真实情感,这就是美的。从这种角度说的话,如果能真实客观地展现出父亲的‘丑’貌,这其实也是一种美。”还有学生尝试从文章的背景信息入手进行分析,认为:“在这篇文章中‘我’曾多次写到自己看不起父亲,‘我’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因此当父亲最初提出要买橘子时,‘我’必然也是抱着‘愚’的看法来看待父亲,因此感受到的是父亲的丑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了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情感,故此原本的丑态在‘我’的心中变成了展现父爱的美的行为。”学生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但是得到的答案却是一致的。
  在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的过程中,学生可能过于在意思维的广度,但是却忽略了思维的深度。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尝试进行合理的追问,让学生沿着某一个发散思维的方向深入下去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既能具有发散性,也能更为深刻。
  四、富有质疑性,鼓励个性解读
  教师在展开问题驱动时还可以用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组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尝试抱着质疑的眼光来阅读文章,进而发展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时多一份思考和质疑,从而尝试向课文发出挑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皇帝的新装》是一篇耐人寻味的童话故事,每一个学生阅读该童话故事都可能得到不同的感受。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解读,说说自己能读到怎样的主旨。如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质疑,认为:“有的同学认为这个故事展现出的是作者对于统治阶级的讽刺,作者揭露了统治阶级愚蠢、腐朽的面目。但是我觉得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片面化。”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而后鼓励该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该学生表示;“如果作者仅仅只是为了说明这一点,那么只要表现皇帝的丑态就行了,没有必要再展现小孩子的形象。小孩子的形象体现了人性的淳朴。所以我觉得作者的写作目的其实是为了在俗世召唤一种无私而纯洁的心灵,作者通过赞美小孩子的方法想要唤醒世人,呼吁世人追求真善美。”教师总结了学生的观点,组织其他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中:“那么大家觉得这篇文章是讽刺多一点还是赞美多一点呢?”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总结提出:“作者展现出了一种对比,用成人的愚蠢来对比孩子的纯真。其实是在批判人性丑恶的同时也呼唤了真善美。”这样的解答体现出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进入深刻的思考。
  教师在提出设想性问题时要尝试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要考虑一下学生对哪方面的问题可能会产生疑问,哪方面的思考可能不够深入,然后围绕这些部分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引导的效果,学生可以尝试带着质疑的眼光展开阅读,获得更深刻的阅读感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用巧妙的引导促使学生深入下去展开思考。教师要控制好提问的切入点,并鼓励学生展开发散思维,让学生展开合理的质疑,这样就能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阅读思维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高沁春,江苏常熟市王淦昌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宋明理学孝德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天理""良知"为主题,对孝德作了更进一步的哲学论证;二是强化了孝德教育的地位;三是对孝德教育实践做出了一系列理性思考,如
培养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启发学生思维的点,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老师要注重激活学生思维意识,让思维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  一、利用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多角度思考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问是思维的开始,老师要善于设计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通过问题训练,可以有效培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并在写作中分析解决写作困难的问题,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受限制,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本文主要探索高中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一、通过范文仿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普遍存在阅历浅的特点。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寻找一些优秀的写作
站在高中语文的立场,教师不要以狭隘的目光将语文当作学生掌握课文思想、背诵古文的学科。基于新时代背景,教师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这门学科,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手段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深刻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与课本中的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继而真正意义上使文章中的真善美得到感化,以此塑造出健全的人格。不仅如此,语文生活化回归本真不单单可以进一步加深学
现代性文化方案与现代性经济方案、政治方案之间应当是相向而行、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现代性文化方案必须观照人的内在价值结构秩序,即观照人的信仰与终极价值、道德人格
“大学英语综合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研究(2014DSJX021)”是一项针对长期以来困扰东北师范大学、乃至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现存问题开展的系列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项目。该项目既是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课题,也是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课题,得到学校建设经费近400万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关于读书的成功经验。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语文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语感,更能巩固所学知识,再者,语文学习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但是语文的知识面又太广,如果只靠课堂当中的学习肯定是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的,因此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博览群书,拓展自己的视野,向学生提出明确的阅
语文学科具有人物美、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美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就高中语文而言,基础教材中编入的许多作品更是文质兼美、丰富多彩,融知识性与思想性、智慧性与情感性、实践性与创造性等于一体,既是引领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又是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营养品”。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正失去应有的活力和魅力。如何切实显现高中语文教学的活力和魅力呢?笔者结合自身体验与思考,
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雷夫·艾斯奎斯说,“要让孩子在长大后成为与众不同的成人——能考虑他人的观点、心胸开阔、拥有和他人讨论伟大想法的能力——热爱阅读是一个必要的基础。”   那么,阅读兴趣与习惯、品位与能力是如何培养起来的?成人在其中应当扮演什么角色?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知名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1991年出版的《打造儿童的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令人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导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笔者从传播学的视角对教学过程中信息传导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特征,控制和调节等因素做了分析,以便能够从传播学的视角来探讨和研究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本质规律,能够为我们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