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去”和“下来”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下去”和“下来”是汉语中一对常见的趋向补语。外国学生在初学时对这两个词的选择经常会有一些偏差。如果把握住说话人、动作主体和动词之间的位置和时间关系,就容易正确使用这两个词。
  [关键词] 下去 下来 趋向补语
  
  “下去(go down)”和“下来 (come down)”是汉语中一对常见的趋向补语 (Directional Verb Complements)。外国留学生在初学时对这两个词的选择经常会有一些偏差。下面我将从空间(space)、时间 (time) 和状态 (state) 三个方面对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比较说明。
  
  一、空间(Space)
  
  “下去”和“下来”在表示空间关系的时候,都是指一个从高到低的移动(move)过程。它们的区别在于说话人 (speaker) 和动作的主体 (subject) 的位置关系:如果主体在移动后远离说话人,要用“下去”,如果主体移动后靠近说话人,要用“下来”。例如:
  


  ①在图1中,B离A越来越远,所以A说:“B走下楼去”;
  ②在图2中,B离A越来越近,所以A说:“B从楼上走下来”。
  ③一位小姐正在吃饭。“吃”的主体是嘴,而东西在被吃过之后它的位置离嘴越来越远,所以说:“她把饭吃了下去”。“喝”“咽”“吞”等词的用法也是一样的。
  ④一个人正在写字。我们在写字的时候,字是从无到有的,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从远到近的过程;所以说:“他把名字写了下来”。 “画”“抄”“记”等词也是一样的。
  ⑤一个人正在买衣服。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东西总是先放在离我们比较远的地方(如柜台上),当我们交钱之后,东西属于我们的了。这一从远到近的过程,在汉语中也可以通过趋向补语体现出来,我们说:“那件衣服很漂亮,我决定把它买下来。”
  
  二、时间 (Time)
  
   在表示时间关系的时候,“下去”表示一个动作在时间上的延伸(extend)。有“继续”(continue)的意思。例如,“他决定学下去”,意思是“他决定继续学习”;“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他坚持跑了下去”,意思是“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他继续跑”。“下来”表示在一个动作已经结束之后再来说这个动作,有“回顾”(retrospect)的感觉。例如,“一千米跑下来,我觉得很累”,意思是跑完一千米之后,我的感觉是“很累”。
  另外,在表示时间的时候,有时候用“下去”和“下来”都可以,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看句子的上下文(context)——要看明白说话人在说话的时候,事情是不是已经发生了。如果说话的时候事情刚刚开始,要用“下去”;而如果事情已经结束,要用“下来”。
  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
  1.这里环境不好,几个月_____,大家都会病的。
  2.这里环境不好,几个月_____,大家都病了。
  第一个句子中的“病”是对将来的预测(predict),所以用“下去”;第二个句子中的“病”是已经发生的事实(fact),所以用“下来”。 这一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说明(“●”表示说话的时间,“→”表示动作的延续):
  


  
  三、状态 (State)
  
   在表示事物的状态的时候,“下去”和“下来”都有“一种新的状态替代 (replace) 一种旧的状态”的意义。它们的区别是,“下去”一般指强的(strong)替代弱的(weak),大的替代小的;而“下来”则一般指由弱的替代强的或者小的替代大的。例如:
  1.人们的叫喊把演讲者的声音压了下去。
  (The crowd shouted the speaker down.)
  [大(声音)替代了小(声音) ]
  [the louder replaced the lower]
  2.夜深了,城市安静了下来。
  (The night deepened, and the city quieted down.)
  [弱(安静)替代了强(热闹)]
  [the quieter(weaker) replaced the noisier(stronger)]
  总之,在使用“下去”和“下来”这对趋向补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说话人、动作主体和动词之间的位置和时间关系,同时紧密结合上下文,从而做到对这两个词的正确使用。
  ( 周冰倩,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系 )
其他文献
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中提到的“斯明顿”是英国的斯威夫特。他的修辞观是主张平易,自然为文,和所谓“希腊、罗马文律”无理论传承关系。
《说文解字注》对《说文》本身进行了一些发凡起例,对许慎的不足予以批评,注释过程中注意到了词义的历史性及发展演变规律,注意到了同源词的探讨和同义词的辨析。《说文解字注》是徐锴《说文系传》以后的首部《说文》注释书,在清代数以百计的《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之中,段氏之作能够一枝独秀,的确有其过人之处。这部划时代的巨著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外汇管理手段的加强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强调的"信息的透明度",而外汇管理信息的透明度则有赖于相关信息网络建设的完备性和高效性.由于外汇管理不仅涉及
[摘要] “地”字结构是汉语中有标记的状语结构,“地”字结构的自动识别作为浅层句法分析的任务之一可以减少自动句法分析的歧义。本文在分析“地”字结构性质的基础上,利用规则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分词文本对“地”字结构进行了对比性的识别研究。实验利用200万字的语料进行训练,将获取的数据用于自动识别,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地”字结构 句法分析 规则 概率    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
《醒世姻缘传》是一部用山东方言写成的小说,大约成书于明末清初,处于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时期,是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沟通研究的重要资料。通过对醒世姻缘传约数称法的考察,我们可以窥见这一称数法从古代到现代演进的脉络。    一、《醒》约数称法的多样性    1.两相邻自然数相连(包括后加位数词)。如“两三个人”(824)、“三四十板”(314)。  2.整数后的零数自然数相连。如“十二三个男女”(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