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关怀的构建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no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真实合理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舍弃其中的任何一个,生命都是不完整的。语文作为学校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最富有生命意蕴,最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最能彰显人的生命力量的。相比其他课程而言,语文在提升人的精神和价值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程对生命的关怀,就是要达到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健康的体魄,是生命发展的基础,意义的追求,是生命发展的动力。基于此,语文课程生命关怀的构建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自然生命的生存和健康为起点,唤起个体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然而,面对社会现实,我们深感痛心,一桩桩草率了结自己的生命,疯狂残害他人生命的事件屡屡发生,酿成一件件悲惨的生命血案。我们为生命的脆弱而哀怜,更为生命的无情践踏而悲愤。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极具影响力的基础课程,是否也可以承担一份应有的责任?是否也应当唤起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人的自然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是物质世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奇迹,是天地间运行最为和谐的产物。个体通过“十月怀胎”的生命孕育过程,奠定了人生的基础,具备了人的一切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只有首先获得这个基础,才有基于此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面对人类生命这样一个世间的伟大奇迹,理应产生一股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情感。而我们传统的语文课程,往往就是让学生把老师灌输的现成知识点抄抄背背,把它当成一片片寡淡无味的面包硬生生塞进去。于是乎,常年的挑灯夜战,“造就”一批批眼睛近视、脊背弯曲的年轻“老头老太”,机器式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一群群思维呆滞、毫无生命活力的木偶。这种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违背生命发展自然规律的做法,是对学生生命活动的钳制和扼杀,是对生命个体的戕害。没有强健的体魄,没有旺盛的生命活力,谈何理想信念?谈何幸福自由?珍爱、保护自己的生命,尊重、爱护别人的生命,这是语文课程生命关怀的起点。
  
  二、 以精神生命的体悟和生成为归宿,构筑个体独特崇高的精神家园
  
  日常生活的实在性让我们对自然生命往往有着自觉的关怀,而意义的不确定性却使人容易忽略对它的关注。自觉到人的生命存在必须以意义为目的,自觉到这一问题需要人用心经营,这是具有积极生活意向性和主动性的表现,也是语文课程关怀生命的终极目标之所在。
  第一,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课程资源,体验理解生命的意义
  语文课程内容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价值。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的个体生命存在的根基,也是语文课程最真实、最坚实的基础。正是在生活中,语文课程建构起人的生命与生活世界的生动活泼、富于意义的联系,我们的学生才会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活动中逐步提升生命主体的精神境界。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更好地理解抽象之事,更真切地感受到课程内容不仅体现在书本中,体现在教师的讲解中,也体现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就在语文中,语文就在生活中,进而体会到生活的绚烂多姿,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生活的价值。
  第二,突破无限可能的个体生命发展,自觉提升生命的境界
  人总是不停地改变自己,人的生命发展就是不断创造、超越和生成的过程。个体生命通过体验和感悟不断地发现和认识过去的自己,激活与生成当下的自己,想象与描述未来的自己。每一次生命的叙述和倾听都是他们感情的交融、激情的碰撞、心灵的默契和生命的升华。语文课程在揭示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理解及生命意义的同时,还要促使学生体验人性完整和精神发展的美好,防止物欲对人性的僭越,避免精神生活的庸俗化,从而领会精神价值之于生命的深刻意义。学生个体生命意义的获得,不仅是个体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也是个体与他人生命交融的过程。语文课程一方面应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同时也应使个体不断超越自我,摆脱狭隘的自我空间,引向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以及对人类“类生命”本质的思索,在超越中走向和谐和无限。在认知活动中,不仅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还要富于智慧,能在对自然、社会和人普遍规律的基础上,产生一种圆融贯通、发明创造的生命智慧;在审美活动中,“涤除玄鉴”,“熏浸刺提”,构筑高阔深邃、伟岸丰实的人生信仰。面对当前剧烈的社会变革与转型,关注人的精神生命的语文课程,应当引导学生从器到道,从利到义,不断超越和圆满,使精神的运动成为不断往复的创造性的扩展过程,使学生个体的人格精神生长获得螺旋上升。
  语文课程是人之学,是生命之学,是对人类生命的引导和养育。它虽不足以也不可能解决人的生命的全部问题,但不可能也不应该放弃对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生命关怀。我们期望语文课程能真正成为关怀人的课程,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自我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获得直面危机和挫折的勇气,在自我实现和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中,追求生命本真的存在与超越。责任编辑 丁洪刚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思维。”那么。能否在陶冶学生性情,扩展其思维的基础上,放飞学生的思绪,让其饱含激情地记录下自己当时诗歌创作的灵感呢?笔者结合新课标精神及教学实践经验。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点燃学生诗歌创作灵感火花的问题。    一、激趣质疑    如教人教版十一册《泊船瓜洲》一文时,我给学生讲到了王安石在确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时,曾修改过十多次。学生
期刊
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教育是近年国际理科教育改革的方向,无论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还是教材内容,均不同程度的体现了对STS教育的关注。自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合STS教育是我国目前分科教学占主导的国情下进行STS教育的一个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一、融合STS教育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特点    1.强调合作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如
期刊
对足球运动员和喜欢此项运动并可身体力行者。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水平的高低。对于初学者来说技术的掌握更为重要,有许多初学者老是踢不好球。停不住球。在比赛中就更严重。而且比例甚大,还有因技术不当受伤或伤心者也极常见。怎样使初学者克服这些现象,使学校足球运动生机勃勃地开展起来,并使我们的教学、课外活动及竞赛得以顺利地开展,找出病症,对症下药。是我们的责任。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和培养学生进行足球运动的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错误,有些教师往往不能正确面对,常常严厉地斥责,使得很多学生“谈数色变”,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发现教学机遇,把学生的错误化成美丽,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一、态度养成——教师应正确面对数学课堂的错误    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正是由于对于
期刊
编者按:2010年是我省进入新课改高考的第一年,因此今年的高考引起广大教师、考生、家长的高度关注。为此,本刊特邀请汉中市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万敏杰及汉中市四位高三语文骨干教师,对2010年语文高考作出一些前瞻性分析和建议,希望能拓展思路,给广大高三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现就2010年全国课改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的一些变化和近年来语文课改高考试题的发展变化作一些梳理和比较,对2010年我省语
期刊
审视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教师更多的是按部就班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不需要自己的独特见解,更不需要进行批判性阅读。事实昭示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激发起学生的批判精神,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培养。那么,如何点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    如:《小学语文教师》介绍:齐兆生老师在教学《颐和园》时,当一生提出“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期刊
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斯大林在希特勒兵临城下的时候在莫斯科地铁站里演讲:“希特勒要消灭俄国,但不可能战胜俄国,因为他面临的是一个普希金的俄国,一个托尔斯泰的俄国,一个契诃夫的俄国。”是啊,民族精神不是比谁的血更旺,比的是伟大传统的凝聚力。今天,我们大力提倡重读经典,这对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提倡阅读中华经典,关键是要引导人民行动起来,不
期刊
传统教学模式的重心在于知识的传授,近年来,则多倾向于把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这是教学模式的一个进步。但是如何培养能力的问题并未取得很好解决。在这篇短文里,笔者依据最近十几年来的心理研究成果试图提出第三重教学模式,以期引起广大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探讨。  高能力不等于高成就: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性假设,是认为能力水平高的学生必将是最有成就的人物。遗憾的是,这种观点
期刊
“情境—发现”教学法是教师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依据课程内容和要求,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究、交流反馈、应用提高四个环节,使学生的学习变成有目的、有计划、有兴趣地自主学习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一、 情境创设环节    1.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展示实验事实、现象
期刊
鱼儿离不开水,水中没有了鱼儿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教师想要拥有成功的教学与教师基本功之间的关系也如同鱼儿和水,相辅相成。一名优秀的教师想要拥有成功的教学,最关键的是要基本功过硬。那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功呢?    一、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如果要上好每一节课,那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材就不能停留在一般了解的水平上,而是要认真钻研教材。这时就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扎实的语言文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