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评在小学课外阅读推广中的应用探析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ougu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是为了什么?怎样的读才有实在意义?通过这几年做学校微教育的经验,我开始把目光转向“微书评”这一新兴读书法,即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把自己的读书想法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让学生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这一举措,在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取得一定实效。
  【关键词】课外阅读;微书评;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九年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其中小学三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见下表:
  学段 年级 阅读量 补充要求
  第一学段 1—2年级 不少于5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二学段 3—4年级 不少于4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第三学段 5—6年级 不少于100万字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说得最多的也就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有效阅读,提高阅读质量就成为一个核心问题。我在任教三年级的班里倡导的“微书评”,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调整阅读方法,更好地达到课外阅读的目的。
  一、微书评在小学课外阅读中的现实意义
  微书评以其内容短小见长,即它用简单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读书的感受。微书评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小学生课外“读写结合”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课外阅读指导具体化
  学校每学年开展读书节活动,成了学校常规性工作。但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常中有变,变中求新,把读书活动逐项分解、细化、量化,责任到人,让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细读指导。
  (二)课外阅读载体特色化
  在阅读活动中,活动载体的设计尤为重要,直接影响活动能否出成效。通过亲子共读共写这个载体,把家长、学生、老师紧密联系成一体,实行家庭、学生、学校“三位一体”联动微书评模式,扩大活动影响力。
  (三)语言品质个性化
  微书评能让学生有效阅读,进行创意思考,为学生形成丰厚的语言积累;课堂上“三分钟演讲两分钟评说”,培养了学生个性化口语交际能力,更为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读写能力夯实基础。
  二、微书评在小学课外阅读中的指导步骤
  (一)好书推荐,阅读微指导
  每个学期,我们以年级组为单位,为学生推荐两本好书,每周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程,在课堂上进行阅读交流、指导,作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前期准备。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形式归纳总结出读书的方法。
  (二)自由赏书,记录微书评
  在学生“精读”年级组推荐的好书基础上,进行班级赏书活动。三年级的孩子,也只有八周岁多点。如果长期要求读有文字的书,慢慢地会懈怠甚至厌倦。于是,结合阅读学习,放电影让他们消化吸收书本知识,影评会适时开发,增强阅读兴趣。在家,孩子每天写成“百字微书评”,与家长交流分享读书的收获。
  (三)搭建平台,分享微心得
  作为“微书评”的后续,我设计了“三分钟演讲两分钟评说”活动,即每节课选择两三名学生演讲自己的“微书评”,由另一个同学讲评。同学评同学,无所顾忌,有感而发,肯定中有建议,不足中有补充,常常会赢得大家的掌声。实践证明,这一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微书评在小学课外阅读中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的变化
  1.转变了观念,提高了认识。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中的种种活动,我认识到教师的指导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巨大作用;破除了课外阅读“加负论”,认识到课外阅读对陶冶学生情操的独特作用;破除了课外阅读“随意论”,已逐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把更多的眼光投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空间。
  2.转变了教学行为。课前准备已不再局限于教材、教参,而是多方查阅资料,凡是对学生知识拓展有所帮助的材料,总是尽力获取。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相关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相关材料,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3.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围绕学校阅读节方案开展的实践活动中,通过认真探索,总结出许多好的组织形式与指导方法,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在转变自己教学观念的同时,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学生的变化
  1.阅读兴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虽然是三年级学生,但他们在活动中已尝到了阅读的乐趣,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2.阅读习惯逐步养成。学生逐步养成了每天读书、读整本的书、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阅读的面不断扩大,阅读的量不断增加,独立阅读能力不断增强。
  3.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在阅读中,学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他们以自己的眼光评判作品的好坏优劣等,把读与思、读与记、读与写逐步结合起来。
  四、结语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阅读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的讲与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大概是三七开。”课外阅读的功效比课内阅读的功效高,这几乎是有志之士的共识。一步步指导学生记录“微书评”的过程中,让他们“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真正达到“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于永正.教海漫记[J].教育科研论坛,2002(3).
  (编辑:李艳松)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语文的宗旨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阅读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重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语文的宗旨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所以阅读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摘要】学生是一切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只有引导他们以学为中心,重视语言基础训练,方能真正契合新课改教学目标,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本文就学为中心、重视语言训练的实践策略展开研究,对明确教学目标,推动学生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学为中心 ;语言训练 ;初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语文教学是为塑造人精神的基础核心,只有打好精神底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一些新型教育方式被应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重难点,真实行为作为新型教育手段被应用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同时应用该策略还在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联系我国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研究基于真实行为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应用。  【关键词】真实行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摘要】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呈现出有失本真的现状,具体体现在习作要求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严重缺乏实践体验,亲身感受,写作如无水之源,无本之花,因此,学生对写作普遍缺乏兴趣,怕写作文,厌写作文现象较为普遍,所写作文更是平淡无味、缺乏真情灵性。  【关键词】作文教学;体验;激发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要改变目前的作文教学状况,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