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持一片石,闲刻古人名

来源 :中国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893932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三代以前,结绳为政,至太昊,文字生焉.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以代结绳之政也.故字有六义,曰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又字有五易:苍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造小篆,程邈创隶书,汉兴作草书是也.许慎《说文.叙》云,秦书凡八体,其五曰摹印.段玉裁注曰:即新莽之缪篆也.吾丘衍云,三代无印.追溯《周礼》之『玺节』,『玺』者,手执之印也.
其他文献
虞龢《论书表》辩证论述『妍、质』这一对书法审美范畴.其可贵处是对『妍、质』的丰富内涵和动态审美的价值判断,不同于一些书学著作将『妍、质』简单区别为形式与内容的审美观,对书学研究极有启示意义.
姚国瑾先生是近几年在书法研究与实践中卓有成就的学者.作为山西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又兼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书协副主席等职务,他的书学研究和书法艺术均得到业内学者的广泛认可与好评.但毋庸讳言,他在学术与艺术上的成就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这一方面反映了他的低调与内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的学术与艺术取向所致.
期刊
通过考察嘉道时期广东书法圈的雅集可见,在全国碑学大兴之际,广东地区学帖、刻帖的风气却一直盛行.受晚清『碑学笼罩』等观念影响,当今学界普遍夸大了碑学在当时的作用,忽视了碑学传播的复杂性.
本文基于目前书法史研究中,对松江书派的时期界定与流派名称还未形成共识的情况下,对当代书法史研究中涉及有关『云间』『华亭』与『松江』书派的使用和界定情况进行爬梳和汇总,同时,对明代书论中关于松江书派的名称使用及其体现的文化心理认同进行了辨析.
本文从社会历史与艺术研究的视角梳理了二十一世纪初文艺界对林散之书法艺术的研究,结合相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这一时期对林散之书法研究的特色,曾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对林散之书法的研究视角?探讨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时期对林散之书法的研究来看当下书法艺术的发展进程.
近四十年来,很多书法的边角研究都成了中心研究,足见中心与边角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存在着微妙的联系.本文通过梳理书法边角研究的类型,探究书法研究的中心与边角关系,可以管窥书法史的演变规律,也对未来的书法研究发展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从比较的视野观看阮元碑学理论可以发现,阮元所提倡的『篆隶遗法』『中原古法』『汉魏古法』同样存在于包世臣、康有为的碑学理念中,其理论内涵并未在后期的碑学运动中消解,而是与之一道不断生发出新的生命.
我与陶瓷印的相遇,纯属偶然.rn二○一四年秋季,朋友相约去宜兴刻了一次紫砂印,我便被那种自由、大气而富于张力表现的篆刻材料所吸引.二○一六年后,基于学校的陶艺工作室,加上陶瓷专业的同事对塑形与烧制方面的指导,便偶尔一试身手,有了这样那样的一些陶印作品.进而,也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聚在一起搞了一些陶瓷印雅集活动.
期刊
本文从笔者在日本金泽常福寺考察所见之晚清古文字学家俞樾的缪篆楹联出发,相继缀辑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和内地多家文博机构所藏的俞樾稀见篆书墨迹,并结合晚清出版物和石刻等史料,综合考察俞樾对大篆、小篆、缪篆、草篆等多种篆书类型的实践,进而探讨其如何采用『六书』象形造字法对篆字进行图案化的重新设计,为汉字开辟独特的视觉呈现路径.
本文从政治变革、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思想文化视野及其历史脉络,阐释当代书法艺术是如何保持和完善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在不同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中不断地融合与转型,在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的民族性、地域性与独特性基础上,体现当代书法艺术的学术性、精神性与时代性,强调书法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人文价值及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