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科版物理教材中“WW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课外实践与练习),作为评价的一种方式,着重体现评价的激励功能,有观察性、调查性、动手制作的实践活动,还有知识理解和基本的训练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一般安排的内容多以开放性和实践性的习题为主。鉴于“WWW”的内容和内容的特点,我们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一、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如在第一章的“令人厌烦的声”一节中安排了“假设你是学校环境监测小组成员,现在要准备一份学校环境噪声情况的报告,……在同学中进行一次调查,将他们对每一种噪声的感觉程度作出评定,把调查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分析校园受噪声污染的程度,提出控制噪声的设想,并填入表格中。”又如在第二章的“水循环”一节安排了“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下列考察报告。”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这些习题的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
“WWW”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提供了素材,“WWW”中所提供的问题是学生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学生能从这些问题中感受到社会上和生活中的问题对自己的影响。利用“WWW”中的内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首先,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有关社会和生活的问题的调查和探究。第二,让学生结合调查的结果、感受以及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和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对自己的影响。如“WWW”中的“假设你是学校环境监测小组成员,现在要准备一份学校环境噪声情况的报告,……在同学中进行一次调查,将他们对每一种噪声的感觉程度作出评定,把调查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分析校园受噪声污染的程度,提出控制噪声的设想,并填入表格中”这个问题,完成调查后,让学生分析学校周边的噪声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去关注社会和生活。最后,诱发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如“WWW”中的“观察你家厨房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将它们的名称填放下表中”,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更为关注自己的生活。又如,在完成“WWW”中的“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下列考察报告”后,再让学生观看有关水污染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感受“水污染”是一个社会问题以及“水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材在许多的章节中安排了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归纳起来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需要学生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如在“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一节的“WWW”栏目中编排了一个“自己查找资料说明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原因以及保护视力的措施”;在“压强”中设计了“估算走钢丝的演员站立在直径为2cm钢丝上脚对钢丝的压强大小”。另一类则是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或在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如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设置了一道引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估算该船的平均速度的习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习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利用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如在第一章的“声音的特征”一节的“WWW”中安排了“听听自己的声音: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的或唱歌的声音录下,再播放出来,你认为播出的声音和你的声音相同吗?让别的同学也听听,他们有什么感觉?”让学生亲自实践,学生会带着好奇心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第二,利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要鼓励学生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如在第二章的“汽化和液化”一节的“WWW”中安排了“酒精灯的火焰能点燃纸。那么,能用纸做的小锅在酒精灯上烧开水吗?请试一试,并讲出其中的道理”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实践,学生会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同时,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能用纸做的小锅烧开水吗?”“为什么能用纸做的小锅烧开水?”……第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如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三、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物理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机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安排了学生动手和实践操作的内容,如在引言的“体验科学探究”一节安排了“你折过纸飞机吗?怎样才能使飞机飞得远一些?动手折一个,比比谁纸飞机飞得远”。又如在第三章的“平面镜”一节安排了“用反光纸制作一个万花筒”。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这些习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动手,保护学生的动手热情。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启发他们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于实践操作成功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操作能力差的或有失误的学生也应肯定其敢于大胆动手操作的勇气,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兴趣,养成大胆动手的习惯。第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动手实践。如在引言的“体验科学探究”一节安排了“你折过纸飞机吗?怎样才能使飞机飞得远一些?动手折一个,比比谁纸飞机飞得远”。在班内举行纸飞机比赛。要求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不但要使飞机飞得最远、飞得时间最长,而且还要讲出你做飞机的诀窍,从物理角度说明飞机飞行的原理。初中学生只学过普通力学,没有空气动力学的知识。为了弄明飞机飞行的原理,不少学生到图书馆去查阅了有关书籍,增长了知识。
四、 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能力,教材在许多的章节中安排了信息检索的问题。如在第三章“人眼看不见的光”一节中安排了“天气预报中常出现的‘紫外线指数’、各种防紫外线用品上标明的‘防晒系数’,它们的含义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用?查阅有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又如在第五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节安排了“上网查阅有关单位制的资料,了解‘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你可利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单位制’或‘米’等进行搜索”。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习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方便之路,宽带架设了信息高速公路。学生检索信息可从书本和网络两个方面进行检索,如检索有关“紫外线”的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有关书本如《十万个为什么》中查找,让学生先从目录中检索有关“紫外线”的目录,再查找有关“紫外线”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如让学生先在地址栏输入http://www.baidu.com进入百度网站,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紫外线”进行搜索。还可以利用课本提供的网站进行检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高科技带给他们的便利,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所谓信息处理能力就是对信息的储存、整理、加工的能力。如第三章“人眼看不见的光”一节中安排了“天气预报中常出现的‘紫外线指数’、各种防紫外线用品上标明的‘防晒系数’,它们的含义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用?查阅有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从网上可以查阅到很多有关“紫外线”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加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哪些是对现阶段的学习有用的,哪些是多余的,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和新教材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一、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有很多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如在第一章的“令人厌烦的声”一节中安排了“假设你是学校环境监测小组成员,现在要准备一份学校环境噪声情况的报告,……在同学中进行一次调查,将他们对每一种噪声的感觉程度作出评定,把调查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分析校园受噪声污染的程度,提出控制噪声的设想,并填入表格中。”又如在第二章的“水循环”一节安排了“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下列考察报告。”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这些习题的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
“WWW”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提供了素材,“WWW”中所提供的问题是学生能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学生能从这些问题中感受到社会上和生活中的问题对自己的影响。利用“WWW”中的内容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首先,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有关社会和生活的问题的调查和探究。第二,让学生结合调查的结果、感受以及所学的知识分析社会和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对自己的影响。如“WWW”中的“假设你是学校环境监测小组成员,现在要准备一份学校环境噪声情况的报告,……在同学中进行一次调查,将他们对每一种噪声的感觉程度作出评定,把调查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分析校园受噪声污染的程度,提出控制噪声的设想,并填入表格中”这个问题,完成调查后,让学生分析学校周边的噪声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去关注社会和生活。最后,诱发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如“WWW”中的“观察你家厨房中的固体、液体和气体,将它们的名称填放下表中”,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更为关注自己的生活。又如,在完成“WWW”中的“分小组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的污染情况,完成下列考察报告”后,再让学生观看有关水污染的新闻报道,让学生感受“水污染”是一个社会问题以及“水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的情感。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材在许多的章节中安排了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归纳起来看,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需要学生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如在“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一节的“WWW”栏目中编排了一个“自己查找资料说明青少年视力下降的原因以及保护视力的措施”;在“压强”中设计了“估算走钢丝的演员站立在直径为2cm钢丝上脚对钢丝的压强大小”。另一类则是没有唯一正确答案或在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如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设置了一道引用唐朝大诗人李白名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估算该船的平均速度的习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习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利用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学习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如在第一章的“声音的特征”一节的“WWW”中安排了“听听自己的声音:用录音机把自己朗读的或唱歌的声音录下,再播放出来,你认为播出的声音和你的声音相同吗?让别的同学也听听,他们有什么感觉?”让学生亲自实践,学生会带着好奇心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第二,利用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动脑思考。创设问题意识环境,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见解。要鼓励学生有一个大胆的质疑精神。如在第二章的“汽化和液化”一节的“WWW”中安排了“酒精灯的火焰能点燃纸。那么,能用纸做的小锅在酒精灯上烧开水吗?请试一试,并讲出其中的道理”的问题。让学生亲自实践,学生会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同时,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能用纸做的小锅烧开水吗?”“为什么能用纸做的小锅烧开水?”……第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如发散思维具有开放性、广阔性的特点,它是对某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思考、想象,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方案或者假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发散思维,既有利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模式,能用前所未有的新知觉去认识事物,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多向性和跨越性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所以为了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锐意创新的人才,就应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成为质的时候,发散就变成了创造。
三、 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物理教学应不断提供给学生动手操作机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使抽象的公式、定理、法则等得以验证,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及时提供了课堂教学信息反馈,使学生思维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显示出来,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学生的思维错误。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苏科版物理教材中安排了学生动手和实践操作的内容,如在引言的“体验科学探究”一节安排了“你折过纸飞机吗?怎样才能使飞机飞得远一些?动手折一个,比比谁纸飞机飞得远”。又如在第三章的“平面镜”一节安排了“用反光纸制作一个万花筒”。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这些习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鼓励学生大胆动手,保护学生的动手热情。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启发他们积极参与,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而且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对于实践操作成功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操作能力差的或有失误的学生也应肯定其敢于大胆动手操作的勇气,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兴趣,养成大胆动手的习惯。第二,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动手实践。如在引言的“体验科学探究”一节安排了“你折过纸飞机吗?怎样才能使飞机飞得远一些?动手折一个,比比谁纸飞机飞得远”。在班内举行纸飞机比赛。要求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不但要使飞机飞得最远、飞得时间最长,而且还要讲出你做飞机的诀窍,从物理角度说明飞机飞行的原理。初中学生只学过普通力学,没有空气动力学的知识。为了弄明飞机飞行的原理,不少学生到图书馆去查阅了有关书籍,增长了知识。
四、 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能力,教材在许多的章节中安排了信息检索的问题。如在第三章“人眼看不见的光”一节中安排了“天气预报中常出现的‘紫外线指数’、各种防紫外线用品上标明的‘防晒系数’,它们的含义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用?查阅有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又如在第五章“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一节安排了“上网查阅有关单位制的资料,了解‘米’的定义的历史变迁。你可利用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单位制’或‘米’等进行搜索”。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习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与处理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方便之路,宽带架设了信息高速公路。学生检索信息可从书本和网络两个方面进行检索,如检索有关“紫外线”的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有关书本如《十万个为什么》中查找,让学生先从目录中检索有关“紫外线”的目录,再查找有关“紫外线”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等)。如让学生先在地址栏输入http://www.baidu.com进入百度网站,在搜索框中输入关键词“紫外线”进行搜索。还可以利用课本提供的网站进行检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高科技带给他们的便利,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所谓信息处理能力就是对信息的储存、整理、加工的能力。如第三章“人眼看不见的光”一节中安排了“天气预报中常出现的‘紫外线指数’、各种防紫外线用品上标明的‘防晒系数’,它们的含义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用?查阅有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交流”。从网上可以查阅到很多有关“紫外线”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加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哪些是对现阶段的学习有用的,哪些是多余的,培养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和新教材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作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