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等来的牢骚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pei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末的一个晚上,应邀参加当地一家知名企业举办的年會,会议要求6点准时到场。那天正好有点急事,但为了准时,我将事办个半截就匆匆赶到。此时只见一个能容纳300人的大厅已坐满了人。谢天谢地,俺踩着点来了,总算没有迟到。
  但是,签到后却等了一个小时。此时百无聊赖,想去办事又不能走,只有坐那枯等时间流逝。离7点还差十几秒的时候,主持人出场了,随着“10、9、8……”清脆的倒计时数数声,诸位领导鱼贯而入,在前两排就坐。原来领导们的时间是按秒计算,他们在一旁的贵宾室稍事休息后,“准时”入场。接着年会开幕,各级领导致辞、讲话;文艺演出;最后是招待嘉宾和经销商的晚宴。
  不过,我一直有点“耿耿于怀”,怎么让我等来这么早呢?这显然是为了保证会议效果,核心是让领导满意。领导未入场前,已是“万事齐备”;领导刚踏入会场,更是座无虚席;此时又及时响起了欢迎的掌声,这样的场面领导一般都很受用。然而,领导倒是满意了,而我这样的“非领导”却有牢骚了。浪费别人的时间没商量,让人总有些受歧视、“二等人”的感觉。根子还是那个官本位,表现形式是上尊下卑。其实,要论忙,那些为生计奔波的百姓往往更忙。以我多年在基层小官场的观察,说领导“您很忙”之类,多是客套和恭维。
  但我也知道,诸如此类的“没商量”,在当下司空见惯,比比皆是。鄙人是个俗人,也是个懦夫,现实中不可能要求与领导“绝对平等”。但是,领导在做事时,最好能照顾一下一般人的感受。他们的要求往往很低,尤其是普通百姓,给点阳光就灿烂。比如开大会,尽量不要让普通人坐会场久久傻等。比如年底慰问贫困户,当贫困者拿到那一袋面粉、一桶油时,要尽量照顾到他们那一点可怜的尊严,让其对着领导少来点感激涕零,尤其不要放到电视上“示众”。再比如对待下属,不要视他们为工具,更不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让他们有点起码的人格,我想这也应该是以人为本、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吧!
  又想到了张飞。他“不恤小人”,视士卒如牛马,任意鞭笞,最后遭部下杀死。汉代的李广,却待士卒如兄弟,“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他死后“一军皆哭”。这是蔑视人和尊重人、冷血待人和体恤人所带来的两种极端的后果。由此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个单位也好,团体也罢,还是一县一市,追求效益也好,为了学术也罢,还是治国理政,都应把尊重人、体恤人作为管理工作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这是产生“软实力”的源泉,也是兴旺发达的基础。
  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冬至可以不晒吃饺子吗?  请看:“亲,不是故意不发饺子显摆特立独行,是恰好谈到非洲的片子,就带出了和冬至相关的南回归线??”这是一位朋友因冬至不晒吃饺子“被问责”的自辩。  是的,入乡随俗。在中国,不管啥节气,都一“吃”字:“国人每逢节气变,不吃饺子就吃面……”冬至是“神州迎冬至,万家包饺子。北国老风俗,年节唯此食……”看见了吧,传统文化的力量不可小觑。另有元宵、粽子……不管届时想吃不想吃、有无时
期刊
作家余华曾评价某些作家的作品,“不描写内心,专门描写内分泌”,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一些作家写作的恶趣味。  如今互联网创造了更多的发表土壤,写作者便如雨后春笋。很多写作者博客上贴几篇日记,网络里发几个豆腐块,便大言不惭地以作家自诩,大大降低了“作家”称谓的含金量,作品自然泥沙俱下。写作者多如牛毛,走心的作品却不见多:让人手不释卷,如痴如醉的好文章不多了;让人挑灯夜读,细细品咂的佳作不多了;让人读了又
期刊
最近,《环球时报》批“事务主义”了。何谓事务主义?表现之一,就是“只做不思”。“上级怎么布置和安排,下级就怎么贯彻和落实,貌似执行力强,马上就办,不打折扣,甚至层层加码,其实不从实际出发,缺乏学习和思考。这种简单化执行呈现的只有工具性意义。”(2018.12.24《报刊文摘》)  现实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或做事没有长远规划,缺乏主动思考谋划能力,疲于应付、忙而无功;或满足于重复单一工作,沦为缺乏创
期刊
一个人的灵魂有味道,通过他的言谈举止、取舍行止,倾泻而出,无法隐藏。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你会分辨出不同的人,分辨出他们灵魂的不同气味;但也有时,通过一个人的一句话或者一个行为,你就能分辨出它。  有的时候,是俗气。  俗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利欲熏心。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得利;找他办什么事,他第一句就问:“有什么好处?”同事之间举手之劳搭把手,他一定会提出:“你要请客哦!”需要大家都出力的事情,他
期刊
中国传媒大学制作的短片《巨婴》,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失误。父母亲、儿子,三口之家看似很幸福,可惜家里的宝贝儿子被炼成了一个“巨婴”。  巨婴起床要妈妈帮穿衣服、喂饭、刮胡须,母亲毫无教育,盲目溺爱,孩子活着的目的就是整天打游戏。父亲不管不顾,视若罔闻,对孩子的教育也不闻不问,不沟通交流,表现也很冷漠。等到父亲车祸去世,母子的生活变得拮据,可是巨婴还要求母亲买VR眼镜……  年老体弱的
期刊
一个人大概很难保证自己绝对不贫穷,有的人本来家财万贯,却因为一个错误的决策或一场重大的疾病不名一文。何况,人的富裕与否也不只是跟个人的努力相关,环境、机遇、家庭、所受教育都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真正能够做到的是即使身陷贫穷也不生出穷气。  所谓穷气,就是由不如意、不知足等等派生出来的心灵上的毛病,它本质上是一种灵魂上的小气。这种穷气,穷人有,富人也有。  穷气之一是鼠目寸光。你说人还是读个大学
期刊
人一出生,什么还没有呢,就先有了年龄。从出生那一刻起你就得一岁一岁地活,一年一年地朝前走。人是活的,天天在成长,一年里,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要长高两三寸,而他的年龄似乎在冬眠,平时无声无息,只有到了年尾才翻个身,长了一岁。  无论你多富贵,也无论你多贫微,在年龄面前你只能一年添一岁,多了不行,少了也不中。有人说啦,你老陈就是死脑壳,年龄是死的,可人是活的呀,活人哪能会被尿憋死呀,那年俺上军校年龄差两
期刊
《老舍自述》中有一篇作品,叫《最难写的文章》。其中说:“或问:什么文章最难写?答:自己不愿意写的文章最难写。”  老舍举例,他有个邻居二大爷,年过七十,无疾而终。没立过功,没立过言,一辈子吃饭穿衣,喝两杯酒,与常人无异。少年时是个普通的少年,到老年还是个平常的老人。  这个二大爷的儿子,在某机关里任职,他觉得自己的父亲去世,应该有个风光的悼词,于是就来找老舍帮忙。  这可把老舍难住了。写吧,实在无
期刊
谚语“天上不会掉馅饼”,形象地说明世上没有便宜事。而有些人,却偏偏张开大嘴,仰面朝天希望美味馅饼自天而降。结果落入陷阱之中!  有个小额贷款公司(不知为何存在了好几年),大肆宣传利息如何高,如何可靠。门前摆放着各种盖有大印的文件证明其合法性,我纳闷:这么高的利息,他们图个啥呢?事实证明了我的怀疑,前些日大门被贴上封条,据说老板跑了。有人被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有自杀的,有抑郁的。  人们都埋怨骗子
期刊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是没有多少机会表现出自己的出类拔萃的,只有关键时刻才有此种可能。此话到底对不对,真的得看具体情境。  世间确实有在“沧海横流”时显出“英雄本色”的。苏轼是宋代大诗人,出任杭州通判时并没有多少地方工作经验。但他刚上任就碰上一件大难事:西湖本是杭州的一处好风景,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域面积不断萎缩,湖中许多地方长满野草,周边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