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播前准备
1.1 速地 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沙壤土,并且3年以上未重茬栽培马铃薯的地块。前茬以麦类、豆类为好,不宜与茄科作物或块根作物轮作。马铃薯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在pH4.8-7.0之间,以pH5.5-6.0最为适宜。因此,盐碱重的地块不利于马铃薯的生长。
1.2 灌底墒水 来年计划种植马铃薯的地块未进行秋耕的,应在入冬前茬地灌水或在第二年4月5日前灌水,蓄足底墒水,4月10日后可适墒耕翻整地,实现适期早播。
1.3 整地 4月20日前后进行犁地整地,犁地深度要达到30cm,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最关键是犁地。整地结束后一定要糖哋镇压,以防墒情不足影响马铃薯播种和出苗,土壤墒情不足,出苗晚且不整齐,并且不能保证足够的蹲苗期。
1.4 施足底肥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多。生产2000kg的块茎需N:10kg、p2O5:4kg,k2o:22kL换算成化肥为:尿素18.3kg,二铵8.7kg,硫酸钾22kg(氮磷肥不考虑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原有肥力,钾肥按土壤含钾量50%计算)。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重施底肥,早施追肥,重施底肥可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氮肥施用要根据土壤肥力。不可盲目施入过多,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植株徒长、可把氮肥总量的2/3作基肥施入,留1/3作追肥。磷肥和钾肥一般作基肥施用。
2 种薯的准备与处理
2.1 种薯的贮藏 用做播种的种薯最好用一代种薯,不能用加工薯做种薯。种薯的质量关系到产量和病害发生的程度。种薯要贮藏好,温度保持在2-3℃,相对湿度90%,使块茎处于休眠状态。贮藏条件的好坏是提供健康种薯的先决条件。贮藏不好,易引起种薯的腐烂、失水、发芽,播后易造成烂种、烂芽,且生长势降低。种薯应选择幼龄薯和壮龄薯,因其休眠期长,长出的芽粗壮。老龄薯生长时间相对较短,长出的芽较细弱,块茎生活力衰退,不宜做种薯(老龄瞢特征:表皮粗糙老化,皮色暗淡,芽眼,顶部和脐部色浅甚至凸出)。
2.2 晒薯 将贮藏的种薯在计划播种前20天左右出窖,把种薯摊放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或居室内有散射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雨淋和霜冻等,并经常翻动。晒种时的环境条件是:白天保持15-20℃,夜间不能受冻,空气相对湿度以80-85%为好。经过晒种,种薯自身会产生赤霉素促使幼芽萌发,种薯中的淀粉可以流向幼芽供其生长,幼芽中产生的矮壮素可以保证其不徒长而变得短粗。如果温度达不到15℃,则不会有上述植物内源激素的大量产生,起不到晒种的效果。若是超过28℃,则幼芽变得细长且种薯内部变黑。另一方面,晒种能使种薯散失水分,保持块茎表面干燥,抑制病菌蔓延,减少腐烂,使出苗整齐一致。
2.3 切块 在播前2-3天切块,切块大小以30-50g为宜,严禁切薄片,每块至少1-2个有生活力的芽眼,每公斤种薯切块不超过30块。切刀用0.2-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并轮换使用。若遇病薯、烂薯要将其剔除,再将切刀放入消毒液中消毒15分钟,使用另一把消过毒的切刀,切块后按50g甲基托布津:20g代森锰锌:930g滑石粉拌匀药粉,用4层窗纱折叠后将药粉放在窗纱上抖动,均匀撒在种块上,lkg药粉可拌种1吨。撒药后用木锨拌匀摊晾,使伤口愈合,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2-3天后即可播种。种薯的芽眼呈逆时针旋转排列,切块时从脐部开始向上切,30-50克的小薯不用切快,利用好顶端优势。
3、播种
3.1 播期 当土壤10cm深处温度稳定在7℃以上时播种。中西线团场适播期在4月10日一20日。适期早播有利块茎早形成,提高产量。
3.2 机械播种 推荐使用北京现代农庄1220型马铃薯点播机,该机型采用铁牛-55牵引,一个工作幅宽两行1.5m,株距16-18cm,行距70-75cm,播深8-10cm,一穴一株,亩用种量180-220ks。亩播种薯4900-5500个,每小时可播5亩地。或20M-2型马铃薯施肥点播机,可调行距60-80cm,株距15-22cm,播深13-15cm,每小时可播4-7亩。
3.3 种肥 随机械播种带种肥,每亩尿素3kg,种肥与种薯一定要分开施入,应将施肥管延长12cm,使种薯与肥料间距最低保持10cm,否则易造成烧种。
4 田间管理
4.1 中耕除草 一般进行两次中耕,第一-次在现行苗齐后进行,约5月5日-15日,中耕深度10cm。第二次10-15天后进行。深度15cm,用小四轮中耕机作业,全生育期人工拔除株间杂草。
4.2 培土及遣肥 机械播种属起垄栽培,在第二次中耕时进行浅培土,培土10-15cm。植株封垄以前起高垄培上,达到垄高30cm,底宽55cm。结合培土每亩追施尿素3kg。马铃薯追施氮肥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长势酌情施入,土壤肥力高,植株长势旺,可少施或不施氮肥。
4.3 灌水 在植株开花前若土壤墒情好,一般不灌水,以防马铃薯徒长,马铃薯的大量需水期在开花期至块茎迅速膨大期,第一水应在马铃薯初花或盛花期,自第一花序开花就进入块茎形成增长期,是马铃薯水肥“临界”期,应掌握“头水紧,二水跟,三水浇了有收成”的栽培技术(一般每隔15天浇一次)。后期应根据土壤的干旱程度少浇勤浇。7月份应保持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保持20%左右(黑墒),但不能积水,否则块茎易腐烂甚至绝收。
4.4 病虫害防治 我师马铃薯的常见病害有环腐病、黑茎病、疫病等,在发病初期可用代森锰锌、甲霜灵锰锌,农用链霉素等药剂防治2-3次。
地下害虫主要以地老虎为主,在苗期可用晶体敌百虫与炒熟的油葵或油渣拌成毒饵,傍晚在马铃薯根部投放,间隔10-20m一小堆,也可在马铃薯周围种植玉米诱集带捕杀成虫、卵和孵化的幼虫,有条件可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成虫。
5 收获
马铃薯块茎成熟的标志是茎叶枯黄,植株停止生长,块茎中的淀粉、蛋白质、灰分等于物质含量达到最高限度,水分含量下降,薯皮粗糙老化,薯块容易脱落。收获采用1600型马铃薯起挖机,该机型筛土净,运作快,两行起挖,效率高,每台马铃薯挖掘机每天可收获100亩,收获时要严格剔除病、伤和虫咬的块茎,及时装筐或装袋运回,不能放在露地,更不能用发病的薯秧遮盖,要防止雨淋和曝晒,以免堆内发热腐烂和外部薯皮变绿。同时要注意先装运种薯后装运 商品薯,要轻装轻卸,不要使薯皮大量擦伤或碰伤,并应把种薯和商品薯分开存放,防止混杂。
6 贮藏
6.1 贮藏方法
6.1.1 晾薯和选薯:入窖前堆放在室外背阴处晾15-20天,散失多余水分,降低呼吸热后再人窖,同时选出病,伤和虫咬的块茎,防止贮藏过程中发病。
6.1.2 老窖消毒:新薯入窖前应把老窖打扫千净,并用来苏儿消毒灭菌,然后贮藏新薯。
6.1.3 控制堆高:窖内堆放薯块的高度,因品种和窖的条件而异。地下或半地下窖堆放时,不耐藏的、易发芽的品种堆高为0.5-1m;耐贮藏、休眠期中等的品种堆高1.5-2m;耐贮藏、休眠期长的品种堆高2-3m。同时还要考虑贮藏窖的容积,贮藏量不能超过全窖容积的2/3,最好为1/2左右,以便管理。沟藏时薯堆高度以1米左右为宜,
6.1.4 控制温,湿度:贮藏初期因薯块刚入窖,窖温和湿度可能高一些,这是正常现象,但一般不会超过20℃,20天后窖温下降,长期贮藏的块茎,温度在2℃-4℃之间最合适,这样块茎不会发芽,湿度维持在85%-90%为宜,可使块茎不致抽缩,保持新鲜状态。
6.1.5 通风换气:不论固定窖或是沟藏,都必须有通风换气设施。把马铃薯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使新鲜空气进入薯堆,以保持块茎的正常生理活动。窖内二氧化碳过多不仅会影响种薯的发芽率,而且对人也不安全。
6.1.6 覆盖散湿:块茎人窖后,在窖温降低时应在薯堆顶部覆盖一层干草或旧麻袋片(未盛装过马铃薯),使之吸湿,散发水分,因贮藏期间堆内块茎呼吸散发的水分常凝结在上层块茎上,即所谓出汗。加覆盖物吸湿散发水分,可防止上层块茎霉烂。
6.2 分臭贮藏
6.2.1 商品薯贮藏:主要指食用薯贮藏。食用薯贮藏除控制温、湿度外,应特别注意黑暗贮藏。在2-4℃低温下贮藏,淀粉可转化为糖,食用时甜味增加,不影响食用品质,如遇光照,表皮变绿产生龙葵素,对人体有害。
6.2.2 加工薯贮藏:不论淀粉加工,全粉加工或炸片,炸条加工用的马铃薯,为了防止块茎发芽需低温贮藏在4℃左右,在加工前2-3周把准备加工的块茎放在15-20℃下进行处理,还原糖仍可逆转为淀粉,可减轻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6.3 贮藏窖
6.3.1 对普通窖(1lm长×4m宽×2.5m深),在窖底和窖壁挖1条宽20cm、深20cm的小通风槽,用秸秆或枝柴盖上,然后再放薯块,这样可增加自然通风的效果。
6.3.2 可建双筒井窖,加强窖内空气对流,使窖内空气新鲜,井便于调节温度和湿度。
6.3.3 可建双门窑洞式窖,以增加窖内空气流通,并使块茎出入窖方便、安全。
6.3.4 根据窖内温、湿度情况,配备移动式中小型风机或换气扇,不定期进行窖内强制通风,调节窖内的温度和湿度。
6.3.5 根据经济力量,可建造有风机、主风道,分风道的水泥与砖石结构的永久性贮藏窖,再配备上垛机,输送机等,逐步建成现代化贮藏窖。
1.1 速地 应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沙壤土,并且3年以上未重茬栽培马铃薯的地块。前茬以麦类、豆类为好,不宜与茄科作物或块根作物轮作。马铃薯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在pH4.8-7.0之间,以pH5.5-6.0最为适宜。因此,盐碱重的地块不利于马铃薯的生长。
1.2 灌底墒水 来年计划种植马铃薯的地块未进行秋耕的,应在入冬前茬地灌水或在第二年4月5日前灌水,蓄足底墒水,4月10日后可适墒耕翻整地,实现适期早播。
1.3 整地 4月20日前后进行犁地整地,犁地深度要达到30cm,整地质量达到齐、平、松、碎,最关键是犁地。整地结束后一定要糖哋镇压,以防墒情不足影响马铃薯播种和出苗,土壤墒情不足,出苗晚且不整齐,并且不能保证足够的蹲苗期。
1.4 施足底肥 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需肥量较多。生产2000kg的块茎需N:10kg、p2O5:4kg,k2o:22kL换算成化肥为:尿素18.3kg,二铵8.7kg,硫酸钾22kg(氮磷肥不考虑肥料利用率和土壤原有肥力,钾肥按土壤含钾量50%计算)。施肥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重施底肥,早施追肥,重施底肥可把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氮肥施用要根据土壤肥力。不可盲目施入过多,在土壤肥力水平较高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植株徒长、可把氮肥总量的2/3作基肥施入,留1/3作追肥。磷肥和钾肥一般作基肥施用。
2 种薯的准备与处理
2.1 种薯的贮藏 用做播种的种薯最好用一代种薯,不能用加工薯做种薯。种薯的质量关系到产量和病害发生的程度。种薯要贮藏好,温度保持在2-3℃,相对湿度90%,使块茎处于休眠状态。贮藏条件的好坏是提供健康种薯的先决条件。贮藏不好,易引起种薯的腐烂、失水、发芽,播后易造成烂种、烂芽,且生长势降低。种薯应选择幼龄薯和壮龄薯,因其休眠期长,长出的芽粗壮。老龄薯生长时间相对较短,长出的芽较细弱,块茎生活力衰退,不宜做种薯(老龄瞢特征:表皮粗糙老化,皮色暗淡,芽眼,顶部和脐部色浅甚至凸出)。
2.2 晒薯 将贮藏的种薯在计划播种前20天左右出窖,把种薯摊放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或居室内有散射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雨淋和霜冻等,并经常翻动。晒种时的环境条件是:白天保持15-20℃,夜间不能受冻,空气相对湿度以80-85%为好。经过晒种,种薯自身会产生赤霉素促使幼芽萌发,种薯中的淀粉可以流向幼芽供其生长,幼芽中产生的矮壮素可以保证其不徒长而变得短粗。如果温度达不到15℃,则不会有上述植物内源激素的大量产生,起不到晒种的效果。若是超过28℃,则幼芽变得细长且种薯内部变黑。另一方面,晒种能使种薯散失水分,保持块茎表面干燥,抑制病菌蔓延,减少腐烂,使出苗整齐一致。
2.3 切块 在播前2-3天切块,切块大小以30-50g为宜,严禁切薄片,每块至少1-2个有生活力的芽眼,每公斤种薯切块不超过30块。切刀用0.2-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并轮换使用。若遇病薯、烂薯要将其剔除,再将切刀放入消毒液中消毒15分钟,使用另一把消过毒的切刀,切块后按50g甲基托布津:20g代森锰锌:930g滑石粉拌匀药粉,用4层窗纱折叠后将药粉放在窗纱上抖动,均匀撒在种块上,lkg药粉可拌种1吨。撒药后用木锨拌匀摊晾,使伤口愈合,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2-3天后即可播种。种薯的芽眼呈逆时针旋转排列,切块时从脐部开始向上切,30-50克的小薯不用切快,利用好顶端优势。
3、播种
3.1 播期 当土壤10cm深处温度稳定在7℃以上时播种。中西线团场适播期在4月10日一20日。适期早播有利块茎早形成,提高产量。
3.2 机械播种 推荐使用北京现代农庄1220型马铃薯点播机,该机型采用铁牛-55牵引,一个工作幅宽两行1.5m,株距16-18cm,行距70-75cm,播深8-10cm,一穴一株,亩用种量180-220ks。亩播种薯4900-5500个,每小时可播5亩地。或20M-2型马铃薯施肥点播机,可调行距60-80cm,株距15-22cm,播深13-15cm,每小时可播4-7亩。
3.3 种肥 随机械播种带种肥,每亩尿素3kg,种肥与种薯一定要分开施入,应将施肥管延长12cm,使种薯与肥料间距最低保持10cm,否则易造成烧种。
4 田间管理
4.1 中耕除草 一般进行两次中耕,第一-次在现行苗齐后进行,约5月5日-15日,中耕深度10cm。第二次10-15天后进行。深度15cm,用小四轮中耕机作业,全生育期人工拔除株间杂草。
4.2 培土及遣肥 机械播种属起垄栽培,在第二次中耕时进行浅培土,培土10-15cm。植株封垄以前起高垄培上,达到垄高30cm,底宽55cm。结合培土每亩追施尿素3kg。马铃薯追施氮肥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植株长势酌情施入,土壤肥力高,植株长势旺,可少施或不施氮肥。
4.3 灌水 在植株开花前若土壤墒情好,一般不灌水,以防马铃薯徒长,马铃薯的大量需水期在开花期至块茎迅速膨大期,第一水应在马铃薯初花或盛花期,自第一花序开花就进入块茎形成增长期,是马铃薯水肥“临界”期,应掌握“头水紧,二水跟,三水浇了有收成”的栽培技术(一般每隔15天浇一次)。后期应根据土壤的干旱程度少浇勤浇。7月份应保持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保持20%左右(黑墒),但不能积水,否则块茎易腐烂甚至绝收。
4.4 病虫害防治 我师马铃薯的常见病害有环腐病、黑茎病、疫病等,在发病初期可用代森锰锌、甲霜灵锰锌,农用链霉素等药剂防治2-3次。
地下害虫主要以地老虎为主,在苗期可用晶体敌百虫与炒熟的油葵或油渣拌成毒饵,傍晚在马铃薯根部投放,间隔10-20m一小堆,也可在马铃薯周围种植玉米诱集带捕杀成虫、卵和孵化的幼虫,有条件可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诱杀成虫。
5 收获
马铃薯块茎成熟的标志是茎叶枯黄,植株停止生长,块茎中的淀粉、蛋白质、灰分等于物质含量达到最高限度,水分含量下降,薯皮粗糙老化,薯块容易脱落。收获采用1600型马铃薯起挖机,该机型筛土净,运作快,两行起挖,效率高,每台马铃薯挖掘机每天可收获100亩,收获时要严格剔除病、伤和虫咬的块茎,及时装筐或装袋运回,不能放在露地,更不能用发病的薯秧遮盖,要防止雨淋和曝晒,以免堆内发热腐烂和外部薯皮变绿。同时要注意先装运种薯后装运 商品薯,要轻装轻卸,不要使薯皮大量擦伤或碰伤,并应把种薯和商品薯分开存放,防止混杂。
6 贮藏
6.1 贮藏方法
6.1.1 晾薯和选薯:入窖前堆放在室外背阴处晾15-20天,散失多余水分,降低呼吸热后再人窖,同时选出病,伤和虫咬的块茎,防止贮藏过程中发病。
6.1.2 老窖消毒:新薯入窖前应把老窖打扫千净,并用来苏儿消毒灭菌,然后贮藏新薯。
6.1.3 控制堆高:窖内堆放薯块的高度,因品种和窖的条件而异。地下或半地下窖堆放时,不耐藏的、易发芽的品种堆高为0.5-1m;耐贮藏、休眠期中等的品种堆高1.5-2m;耐贮藏、休眠期长的品种堆高2-3m。同时还要考虑贮藏窖的容积,贮藏量不能超过全窖容积的2/3,最好为1/2左右,以便管理。沟藏时薯堆高度以1米左右为宜,
6.1.4 控制温,湿度:贮藏初期因薯块刚入窖,窖温和湿度可能高一些,这是正常现象,但一般不会超过20℃,20天后窖温下降,长期贮藏的块茎,温度在2℃-4℃之间最合适,这样块茎不会发芽,湿度维持在85%-90%为宜,可使块茎不致抽缩,保持新鲜状态。
6.1.5 通风换气:不论固定窖或是沟藏,都必须有通风换气设施。把马铃薯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使新鲜空气进入薯堆,以保持块茎的正常生理活动。窖内二氧化碳过多不仅会影响种薯的发芽率,而且对人也不安全。
6.1.6 覆盖散湿:块茎人窖后,在窖温降低时应在薯堆顶部覆盖一层干草或旧麻袋片(未盛装过马铃薯),使之吸湿,散发水分,因贮藏期间堆内块茎呼吸散发的水分常凝结在上层块茎上,即所谓出汗。加覆盖物吸湿散发水分,可防止上层块茎霉烂。
6.2 分臭贮藏
6.2.1 商品薯贮藏:主要指食用薯贮藏。食用薯贮藏除控制温、湿度外,应特别注意黑暗贮藏。在2-4℃低温下贮藏,淀粉可转化为糖,食用时甜味增加,不影响食用品质,如遇光照,表皮变绿产生龙葵素,对人体有害。
6.2.2 加工薯贮藏:不论淀粉加工,全粉加工或炸片,炸条加工用的马铃薯,为了防止块茎发芽需低温贮藏在4℃左右,在加工前2-3周把准备加工的块茎放在15-20℃下进行处理,还原糖仍可逆转为淀粉,可减轻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6.3 贮藏窖
6.3.1 对普通窖(1lm长×4m宽×2.5m深),在窖底和窖壁挖1条宽20cm、深20cm的小通风槽,用秸秆或枝柴盖上,然后再放薯块,这样可增加自然通风的效果。
6.3.2 可建双筒井窖,加强窖内空气对流,使窖内空气新鲜,井便于调节温度和湿度。
6.3.3 可建双门窑洞式窖,以增加窖内空气流通,并使块茎出入窖方便、安全。
6.3.4 根据窖内温、湿度情况,配备移动式中小型风机或换气扇,不定期进行窖内强制通风,调节窖内的温度和湿度。
6.3.5 根据经济力量,可建造有风机、主风道,分风道的水泥与砖石结构的永久性贮藏窖,再配备上垛机,输送机等,逐步建成现代化贮藏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