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ial会提高你的职业竞争力

来源 :金色年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er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人在求职时,求职栏中除了学习经历、身世背景之外,一定要填上年龄这一栏,年龄代表着一个人最基本的生理情况,也代表着一个人在社会上还有多少优势。台湾是第一波流行以四年级生(1950年以后出生者)、五年级生、六年级生、七年级生来称呼某某人的地方,并且以五这个数字来作为前段班、后段班的分野。例如,出生于1965年以前的人就被称呼为五年级前段班,1965年以后出生者就被称呼为五年级后段班,这种说法已经从台湾延伸到大陆的职场,大陆上不少朋友也流行以这种称谓来介绍自己,尤其是超过40岁的中年朋友更喜欢主动说自己是“几年几班”,仿佛向外宣示自己跟得上流行、不落伍,这是非常有趣的心态。
  “几年几班”这种新的称谓不仅表示一个人的生理年龄,更显示年龄背后所代表的时代意义以及其竞争力。在工作职场里,五年级生已被视为LKK级(意谓老了),六、七年级生才是职场新主力。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流行语言,在流行“几年几班”的称谓后,将来肯定陆陆续续还会诞生更多新的说法。姑且不论有多少种新的流行语,流行会变,但职场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的游戏规则却是永远不变的,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它的考验。
  在讨论职场上的棘手问题之前,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一辈子只待在一个单位里干一份工作的情形绝对会大幅减少,除了老板之外,所有人都必须历经一次又一次的求职面试才能继续攀登事业的那座高山。换句话说,未来每个人都必须好好研修职场求生术,否则你的行情永远只能徘徊在谷底,并且对自己一再失败的职场表现感到束手无策。即使是一直被视为当红炸子鸡的科技人员今如也都受到产业波动的影响,必须透过不断的求职机会,才不至于中断自己的职场生涯。
  根据台湾人力中介网站——104人力银行的调查,目前台湾的就业市场里有50%的机会是属于理工工作,25%属于业务性质的工作,其余的25%则属于行政工作包括保险、会计、秘书等。这三大项当中,行政工作的竞争最为激烈,而业务性质则是大部分人所排斥的,排斥的原因不外乎是认为拉业务的形象不好,或自己的个性比较内向只喜欢indoor的工作。初次看到这样的分析,你可能认为理工、科技从业人员肯定是最稳当的职业了,其实不然,目前的科技从业人员正面临“四低一高”的冲击,所谓的“四低”指的是:年薪缩水、低于台币50万,从事科技工作的热情变低,自我的信心变低(有六成的人担心失业),对工作的满意度变低。而“一高”指的是想换工作的意愿变高了。通常这一类的人属于中年转业居多。
  再来看看一份趋势分析,目前不论是大陆或台湾,服务业都是产业比重最强的一个领域。例如,国外的服务业已经高达七成,台湾的服务业占所有产业比例的六成,人力中介专家评估,两岸的产业走势将和其他欧美国家一样;两岸的服务业都还有成长的空间。换句话说,将来即使是科技领域也都会孕育出许多的服务业来,例如,两岸的人力中介网站就是科技产业中的服务业,这说明了未来的科技人员如果想要掌握工作机会,就得多多注意服务的概念与Social的问题。
  笔者为什么特别强调Social的问题呢?因为我看到以往初出茅庐的小子与等待中年转业的朋友,在求职市场上原本是属于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但在景气波动中,却演变成年龄层悬殊的求职者互相厮杀地竞逐同一份工作。那么请问读者朋友一个问题,各位认为四年级生、五年级生、六年级生、七年级生当中,哪一个年龄层较具优势呢?
  台湾主持人力网站的总经理杨基宽先生与大陆几家企业的老板不约而同地对不同年龄层的竞争力作了这样的解释:六、七年级生——有常识但没专业知识;五年级生——有胆识但没见识;四年级生——有见识但没胆识。另外,在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上,六、七年级生最爱问:“Whereismoney?”、五年级生最爱问:“Whereisvictory?”、四年级生最爱问的是:“Whereislife?”
  根据以上不同的心态,你认为几年级生较有竞争力呢?其实谈到竞争力,就不得不把眼光拉到两岸人才市场。我有位台湾的朋友感慨地提及他某一回在上海共同参与活动的经验,那场活动主题为“如何到外企工作?”,参与人数有300多位上海当地的年轻人,当台上主讲者以流利的英文发表谈话之后,司仪立即要求台下观众发问,并一概以英文提问。这时一旁的朋友心里盘算着若以台湾的情形来衡量的话,恐怕300人中有9个人举手就不错了,怎料当时台下不只9个人而是有九成的上海朋友抢着举手以英文发问。姑且不论提问者的英文程度如何,光是大陆年轻朋友这股对求知的渴望与热切的表达欲望,都在威胁着对岸的台湾职场。对于这一点,我个人也有深刻体会,借着在大陆授课的机会,我与大陆白领及年轻人接触的心得就是人人追求成功的动力非常强烈。
  如果此刻的你正在工作职场的波浪中时浮时沉,如果你自认为基本能力与他人并无太大落差,但老是职场不得志、人缘上也失意,那么从此刻起,你必须重新燃起对追求成功的欲望,重新建立个人Social的竞争力,重新检视自己掌握机会的能力。
  (作者为台湾知名节目主持人、作家、职场形象专家,现居北京。本文选自作者新作《如鱼得水——职场成功第一书》。Social,意思为“社交”。)
  (编辑:刘姗姗)
其他文献
街上被老外牵着的虚荣女人或牵着老外的虚荣女人    我并不反对涉外婚姻(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不反对跨民族跨国界的恋爱,因为婚姻毕竟还带有些功利性,而真正的恋爱则纯粹得多),毕竟它有着多种好处。从生物学角度说,生个混血儿算得上优生优育,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往大的说呢,对中外文化交流也是件大好事。可是为什么我要把这种被许多人羡慕的风流好事列为十大恶俗之首呢?原因就是你经常走在本城街头,特别是如今万达商业
期刊
台湾人邱永汉,人称“赚钱神仙”。他既是实业家,又是经济评论家,著作颇丰。他著有《我的赚钱自传》、《赚钱未来学》、《成功的法则》、《赚钱密室谈》,《赚大钱的故事》、《女性经商成功秘诀》等等。    秘诀一:不动产比股票更有利    捷足先登买土地,再等待土地涨价,是赚钱的高明方法之一。股票的不稳定因素多,而土地呢?即使可“填海造地”,却不能像工厂出产品那样生产土地,因此,土地常能维持高价。不过,并不
期刊
1985年以前,他是广东番禺县大石镇的一位普通农民。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他洗脚上田,当过泥水匠,后来骑着一辆自行车上门给宾馆酒家送猪肉;之后开了间大排档式的香江酒家,凭着优质的服务和出色的菜式吸引顾客;再而投资建设了另一间有餐饮与旅业的高级酒店。最后,他创办了目前全国最大、拥有珍稀动物最多、饮誉海内外的香江野生动物园,以及中国首家、世界第二家乃至目前世界最大的长隆夜间动物世界。他,就是全国人大
期刊
耶鲁的毕业生们,我很抱歉!如果你们不喜欢这样的开场白,我想请你们为我做一件事:请你,好好看一看周围,看一看站在你左边的同学,看一看站在你右边的同学。  请你设想这样的情况:从现在起5年之后,10年之后,或30年之后,今天站在你左边的这个人会是一个失败者;右边的这个人,同样,也是个失败者。而你,站在中间的家伙,你以为会怎样?一样是失败者。失败的经历,失败的优等生。  说实话,今天我站在这里,并没有看
期刊
房地产泡沫化已成为业内人士每每必谈的话题,也成为当前房地产业关注的热点。那么我国房地产业是否真的“泡沫”泛起?房地产泡沫的表现是什么?什么是“泡沫经济”?我们如何判断中国房地产是否会发展成为泡沫经济呢?  “售楼处像个超市,人来人往!”“卖楼就像卖菜,熙熙攘攘!”这话在北京、广州、上海以及杭州、天津等城市常常听到。倘若这还不足以说明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狂热,请再关注如下数字:2003年,天津市主流
期刊
哇噻!那堆栽花的泥土里居然藏有商机    1999年10月穆燕高中毕业不久,就和男友到深圳打工。男友在花场上班,隔三差五总喜欢给穆燕带些诸如海棠、山茶花、马蹄莲之类的小盆景来放到她宿舍的阳台上。有时也会用编织袋从花场提回半口袋泥土,作为花卉换土时用。  2000年8月的一天,穆燕走到编织袋旁边,发现有不少绿油油的嫩芽从那些编织袋的缝隙里钻了出来,很漂亮。男友说泥土是从水仙花圃里挖的,可能是泥土里混
期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受到来自公众评价、同行业竞争等多方面的压力,其面临来自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危机事件也逐渐增加,企业危机管理也渐渐引起了企业高层的注意。但能否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这对于国内绝大部分企业来说还只是一个管理名词,一个概念而已。  企业危机管理是指应付企业突发的危机事件,通过有计划、专业的处理系统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成功的危机管理还能机智地将“危害”转换成“机会
期刊
刘长乐何许人也?  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以其传媒人和商人的双重智慧,在华人社会构建了一个东西方文化兼济的媒体特区,在将华语电视推向世界的破冰之旅中,成功打造出覆盖亚太、欧美9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传媒品牌,在政策与市场的平衡木上长袖善舞,调和两岸三地华语电视精英,以华人的视点关照世界的变幻。  刘长乐,这个一手缔造凤凰神话的幕后传奇人物,伴随着凤凰卫视“拉近全球华人之间距离”
期刊
两个经济学家在一起打赌,甲经济学家对乙经济学家说:如果你能吃掉一滩狗屎,我就给你100万元。乙经济学家经不起100万元的诱惑,就真的吃了一滩狗屎,甲只好给了乙100万元。过了一会儿,乙觉得吃了一滩狗屎很恶心,就对甲经济学家说,如果你也吃一滩狗屎,我也给你100万元。甲很心疼那100万元,就也吃了一滩狗屎,于是乙便把100万元退给了甲。过了一会儿,乙经济学家觉得不对味,就对甲经济学家说:我们两个人什
期刊
“招商”,一个听起来令人热血沸腾的字眼,不知正出现在多少政府官员口中和媒体的报道中。不可否认,假如成功地引来资金,无论对于哪个地方来说,都是有利地区经济发展的。可是作为一个亲自参与过招商的工作人员,这两年我耳闻目睹得更多的,却是一个个的招商泡沫、闹剧甚至是骗局……    越吹越大的数字泡沫    2002年年底,作为南方某省会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招商中心的工作人员,我被派驻到深圳成立办事处开展招商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