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爱好。”浓厚的学习爱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了解数学的学科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想学的浓厚爱好,促使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呢?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的尝试,我总结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一、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爱好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又熟悉的,学习后又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他们很快会明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如:在教学分数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过生日最喜欢吃什么啊?那么今天小朋友也来给你祝贺生日,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八个小朋友吃,每人可以分到多少呢?假如要你来分蛋糕,你想要怎么分呢?”学生听到这些问题思维很快就活跃开了,因为过生日吃蛋糕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这个情境就在他们身边,而分蛋糕的事情绝大部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过,所以举手回答的学生明显比以前多了,大家都很愿意去思考,回答也非常流利。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课本中的知识,明白学习数学就是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营造了一个活跃、和谐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二、在探究中体会到科学规律的支撑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现象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每一个资源,为优化教育服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时,教师首先用图片呈现生活中的事物:自行车的三角架、货车两节车厢连接的铁链网、电线架、厂大门的电子移动门、移动的防盗窗门帘等。提出问题,生活中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到处看见,人们在设计的时候是按照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设计,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谈谈你的看法。接下来教师组织两个活动:其一、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木棒分别做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请班上力气小的同学捏住长方形的对角轻轻向外拉,发现长方形很容易就改变了原有形状,而又请了一名力气较大的同学捏住三角形的两个角,用力向外拉,发现三角形丝毫没有改变原样,此时引导学生谈谈对刚才实验的看法。其二、教师准备了一把方凳,请一名学生坐上去,发现方凳不稳固,会摇动,然后启发同学想办法来稳固它,学生想的办法是在两脚之间斜着钉上一根木条,使原来不牢固的长方形变成了两个牢固的三角形,这样修理之后,再找一名大个子同学上来用力摇动凳子,凳子依旧很稳固。在刚才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而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具有稳定性。于是,教师马上趁热打铁,追问道:刚才呈现的这些实物在设计的时候是否有科学依据呢?如果相互改变一下形状,你猜想会是怎样的情景?
在这节课上教者没有纠结于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而是从生活现象入手, “人们在设计的时候是按照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设计,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感悟,教者没有要求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达,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稳定性的确切含义;到此教者并没有停止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探究,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呈现的这些实物在设计的时候是否有科学依据呢?如果相互改变一下形状,你猜想会是怎样的情景?”
三、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恰当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就要引领学生通过猜想、操作、观察、验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由于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和2、5的倍数的特征又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如何让孩子们经历有效的探究之旅呢?教师大胆调整了教学思路。首先,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18根小棒,请你们每个组任意选择一些小棒,看你能摆出多少个100以内的数,把摆出的数填写在记录单上,并判断它是否是3的倍数。
在汇报交流时,老师提问: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选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了哪些数,它们是否是3的倍数?
生1:我们组是用9根小棒,摆出的数有:9、18、27、36、45、54、63、72、81、90,它们都是3的倍数。
生2:我们组一共拿了15根小棒,摆出的数有:96、87、78和69,它们都是3的倍数。
生3:我们组一共用了10根小棒,摆出的数有:19、28、37、46、55、64、73、82、91,它们都不是3的倍数。
……
在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当所用小棒的数量确定了以后摆出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那么是3的倍数的数选用多少根小棒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接着,老师再启发学生观察:它们所用的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师板书:3的倍数。谈话:刚才我们发现了100以内的3的倍数的特征是:它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那较大的数,比如三位数、四位数,甚至一些更大的数也具备这样的特征吗?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建具有结构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游戏的过程当中去体验人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搜集信息、比较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把对百数表内数的研究所发现的规律,拓展到除0以外的整个整数的范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规律的一般性,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
一、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爱好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物创设情境,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又熟悉的,学习后又能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以他们很快会明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如:在教学分数时,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过生日最喜欢吃什么啊?那么今天小朋友也来给你祝贺生日,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八个小朋友吃,每人可以分到多少呢?假如要你来分蛋糕,你想要怎么分呢?”学生听到这些问题思维很快就活跃开了,因为过生日吃蛋糕是他们最开心的事情,这个情境就在他们身边,而分蛋糕的事情绝大部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过,所以举手回答的学生明显比以前多了,大家都很愿意去思考,回答也非常流利。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完课本中的知识,明白学习数学就是帮助自己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营造了一个活跃、和谐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二、在探究中体会到科学规律的支撑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现象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客观存在的规律,我们要充分挖掘身边的每一个资源,为优化教育服务。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课时,教师首先用图片呈现生活中的事物:自行车的三角架、货车两节车厢连接的铁链网、电线架、厂大门的电子移动门、移动的防盗窗门帘等。提出问题,生活中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到处看见,人们在设计的时候是按照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设计,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谈谈你的看法。接下来教师组织两个活动:其一、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木棒分别做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请班上力气小的同学捏住长方形的对角轻轻向外拉,发现长方形很容易就改变了原有形状,而又请了一名力气较大的同学捏住三角形的两个角,用力向外拉,发现三角形丝毫没有改变原样,此时引导学生谈谈对刚才实验的看法。其二、教师准备了一把方凳,请一名学生坐上去,发现方凳不稳固,会摇动,然后启发同学想办法来稳固它,学生想的办法是在两脚之间斜着钉上一根木条,使原来不牢固的长方形变成了两个牢固的三角形,这样修理之后,再找一名大个子同学上来用力摇动凳子,凳子依旧很稳固。在刚才的动手操作中,学生亲身体验,感悟到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而三角形不容易变形,具有稳定性。于是,教师马上趁热打铁,追问道:刚才呈现的这些实物在设计的时候是否有科学依据呢?如果相互改变一下形状,你猜想会是怎样的情景?
在这节课上教者没有纠结于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而是从生活现象入手, “人们在设计的时候是按照自己喜欢的图形进行设计,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引发学生的思考;接着,教师没有过多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感悟,教者没有要求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概念进行准确表达,而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真正理解稳定性的确切含义;到此教者并没有停止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探究,而是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刚才呈现的这些实物在设计的时候是否有科学依据呢?如果相互改变一下形状,你猜想会是怎样的情景?”
三、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供恰当的机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就要引领学生通过猜想、操作、观察、验证等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3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由于在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2、5的倍数的特征,但是3的倍数的特征和2、5的倍数的特征又有很大的差别,那么如何让孩子们经历有效的探究之旅呢?教师大胆调整了教学思路。首先,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18根小棒,请你们每个组任意选择一些小棒,看你能摆出多少个100以内的数,把摆出的数填写在记录单上,并判断它是否是3的倍数。
在汇报交流时,老师提问: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选用了多少根小棒,摆出了哪些数,它们是否是3的倍数?
生1:我们组是用9根小棒,摆出的数有:9、18、27、36、45、54、63、72、81、90,它们都是3的倍数。
生2:我们组一共拿了15根小棒,摆出的数有:96、87、78和69,它们都是3的倍数。
生3:我们组一共用了10根小棒,摆出的数有:19、28、37、46、55、64、73、82、91,它们都不是3的倍数。
……
在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当所用小棒的数量确定了以后摆出的数要么都是3的倍数,要么都不是3的倍数。那么是3的倍数的数选用多少根小棒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接着,老师再启发学生观察:它们所用的小棒的根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师板书:3的倍数。谈话:刚才我们发现了100以内的3的倍数的特征是:它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那较大的数,比如三位数、四位数,甚至一些更大的数也具备这样的特征吗?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建具有结构意义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经历游戏的过程当中去体验人类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搜集信息、比较分析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把对百数表内数的研究所发现的规律,拓展到除0以外的整个整数的范畴,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规律的一般性,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