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而”的语义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L667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本文要论述的是在语篇中起关联作用的副词“反而”。在《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中,“反而”是丙级语法项目。对于中级水平的留学生来说,掌握其语音和句法知识并不困难,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常常因为缺乏汉语语感,照搬照抄教材或工具书上的语义释义而错误百出。原因在于我们对“反而”的基本语法意义没能把握准,没将其语义和成句条件结合起来,因此,有必要对这个词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以前人对“反而”的基本语法意义分析为基础,试从内部剖析其语义内容,格式化出“反而”句的逻辑语义;并以X的隐现为条件,分别讨论“反而”句的隐现句式,概括出不同的语义模式;最后总结“反而”句的前后项的语义关系及语义特征,概括出新的语法定义。
  
  2.“反而”的基本语法意义
  
  对于“反而”的语法意义,前人已做了不少有益的研究。下面我们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词典对“反而”的释义。
  《现代汉语八百词》(2005年增订本):
  反而:[副] 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之外,在句中起转折作用。
  例:他们不仅不厌烦,反而热情欢迎他。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反而:[副]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
  例:风不但没停,反而越来越大了。
  上示词典对“反而”语法意义的解释大同小异,表示相反和转折。但马真在《说“反而”》一文的“补说”中提到“现在看来,这不很妥当。这正如王还先生所指出的,按此说法,留学生容易造出下面这样的病句:‘*他以为我不喜欢她,我反而很喜欢她。’”,因此,她建议将“反而”的语法意义定义为:“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理或预料在某种前提下应该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
  我们认为,马真先生对“反而”的基本语法意义定义是符合语言事实的,但该解释稍显繁琐。下文开始将逐层讨论“反而”的语法意义,尝试概括出新的定义。
  3.“反而”的语义分解
  综观用例发现,出现“反而”的句子都有相关的两部分内容。以某种已然行为或状况Z为前提,按常理,说话人自然会形成一个“预期情况X”,但是由于某种原因“预期情况X”没有出现,而是产生了与“预期情况X”相反并有程度加深的“实际结果Y”。这两者处于同一逻辑场内,用“反而”连接两个对立概念,其逻辑关系可以格式化为:
  


  在例(1)中,“紧急刹车”的目的是希望能达到“期望情况X”——“停”,这也是一般常识常理,但是“实际结果Y”——不仅没“停”,反倒是走向了其对立面“加速向前冲撞”,因此,在这一逻辑场内,用“反而”表示X和Y之间的逆进关系。
  在例(2)中,是将“预期X”建立在前文背景句提供的逻辑基础之上,按照“一个孩子参加了工作,家庭月收入1000多元”这样的条件,应该表现为“预期情况X”——攒下钱,而“实际结果Y”却与此对立——“比以前更紧”。
  从上例分析我们注意到,X和Y之间不仅有反转关系,还包含有递进关系。因此我们大胆推论,X和Y之间存在并且是必然存在一个语义差值,这也是“反而”句成立的语义基础,并且这种语义差值和“反而”句的逻辑语义值成正比,语义差值越大,“反而”句就越有成句的可能。将两者共现于同一数标轴,关系显示如下:
  


  仍以例(1)为例分析,若出现“紧急刹车”的行为后,按常理应该是车子马上“停”,但结果是“不停”,那即使“不停”,可能也就“滑行几米或十几米”,现在倒是出现了“向前冲撞”的情况,而且还是“加速向前冲撞”,程度又更加深一步。即从“停”→“不停”→“滑行几米或十几米”→“向前冲撞”→“加速向前冲撞”,X和Y之间的语义差值一步步扩大,“反而”句的逻辑语义也就越为明显。图示如下:
  


  4.“反而”句的隐现式分析
  
  在上述“反而”句的成句条件中,我们分析到在“反而”句中存在两个对立概念:“预期情况X”和“实际结果Y”,一方面X、Y可以同现;同时,由于实际运用的需要,X也可以处隐含状。我们将X、Y同现的称显性共现式;将X不出现的称隐性推断式。从语表形式看,显性共现式常有标记词“不但”“不仅”“非但”等相配,并且这时“不但”等后边多是否定格式;而隐性推断式则没有。表达式如下:
  显性共现式:不但/不仅 不/没有X,反而Y
  隐性推断式:反而Y
  
  4.1 显性共现式
  显性共现式指的是与“反而”相关的“预期X”和“结果Y”都出现,Y直接对X的论述进行否定并有递进之义。
  (3)她多次求医,病情不但不好,反而越来越重。
  (4)大部分地方近年农技推广经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削减。
  在例(3)(4)中,都出现了显性标记词“不但”“不仅”而且均为其否定形式——“不但不”“不仅没有”,表示对“预期情况X”的否定,再用“反而”引出“实际结果Y”,相对于X来说,Y不仅有反转的意思,更有递进含义。这样一来,前后对比概念较直观、明显。
  同时我们发现,在“行为状态Z”建立的语义逻辑场内,“反而”所连接的前段、后段必须具有某种联系,以显性共现式为例,这种联系是直接体现在语表形式上的。如例(3)中说的病情“好”与病情“重”;例(4)中的经费“增加”与经费“削减”。
  综上,该类语义模式可概括为:“非X,反而Y”。
  
  4.2 隐性推断式
  隐性推断式指句中只出现“反而”引导的“实际结果Y”,而不出现被否定的“预期情况X”。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存在X,它或者蕴涵于前文的论述中,或者以一种“预设义”的方法存在于说话人与受话人的共知中。
  4.2.1 X蕴涵于前文中
  指的是句子中被否定的X没有通过标记词出现,而是蕴涵于前文的论述中。也就是说,语义上从“反而”前的叙述中可以直接找到相应的X。例如:
  


  例(5)中原目的是想能“通过换厂长”这样一个行为Z达到“救活这个企业”的“预期X”,但是“实际结果Y”却是“越换越糟”。在这里,“预期X”相对应的部分在前段中有直接显示。同样在例(6)中,我们看到“谋略家追求无限制的谋略运用”应该是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这一“预期”在前段中也有论述,最后事实是作用很“有限”。这些句子中没有“不但”“不仅”等标记词引出X,但读者可以在前段叙述中直接找到X相对应的内容。
  4.2.2 X是预设义
  指的是句中找不到与Y论述否定的内容直接或间接相关的X论述,完全是说话人的心理预设。这种预设义的产生与人物、天气等有关,也可以是人们的一般想法、常规思维等常识性的知识。看下面的例句:
  


  例(7)中描述“状态Z”——“阴雨连绵二十多天”后,我们大都已经有了这样的预设:“这片地的庄稼长得很不好”,但实际结果却非如此,作者再用“反而”引出“结果Y”来否定预设。例(8)由于“细瓷车间工人人数锐减”,按常规思维,心理会产生“产量同样会锐减”的预设,但在后段中,“反而”引出了“实际结果Y”——“增加40%”。这些句子被Y否定的X都没有直接出现,而是需要读者从各方面推理产生相应预设。
  在4.1我们论述到,在“行为状态Z”建立的语义逻辑场内,“反而”所连接的前段、后段必须具有某种联系,我们认为,这也同样是隐性推断式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是这种联系不直接体现在语表上,而是一种蕴涵的逻辑关系,要依靠一定语境、上下文或建立预设义来建立。
  综上,该类语义模式可概括为:[X],反而Y。([]意为被蕴涵或被预设)
  5.小结
  “反而”连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两个概念X和Y,后项Y是对前项X的否定——或是直接与X的论述(显性共现)不符;或是与蕴涵、预设的X的论述(隐性推断)不符。从成句的角度看,“反而”所连接的是与“预期情况X”相反的语义,后项Y往往是背常理而行之的结果,并有程度加深之义,存在语义差值。因此,我们认为“反而”所连接前后项的语义关系是逆进关系。其语义特征是所连接的两个语言片段存在预设与实情、常识不符的[+超预期性]和[+逆常理性]。
  分析至此,本文尝试将“反而”重新定义为:“表示在某种行为或状态下,产生与预期相反并相甚的结果。”
  注:本文语料除非特别注明,所有例句来自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5.
  [2]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修订本)[M].语文出版社,2003.
  [3]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商务印书馆,2003.
  [4]邢福义.反递句式[J].中国语文,1986,(1).
  
  (蒋叶红,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其他文献
从语感的定义我们抽取出这样几个关键词“感受”“语言经验”“感悟”。“讲究”语感分析中的读的文本,阅读已有定评的大家的同一作品未定稿,学生优秀作文及初稿;“讲究”语感实
从理论上说,α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和β受体阻滞剂与Ca拮抗剂联用,应该具有相同的血液动力学优势,因此本文进行了对比探讨.由于labetalol(柳胺苄心定)融合了α和β受体阻滞剂的
“把”是一个具有多项语义、语法特征的量词,它既可以作名量词,也可以作动量词。在作为动量词表行为、动作次数时,其语义与“次”“回”大致相同,本文将对动量词“把”表行为、动作次数这一用法进行分析。本文的动量词“把”均指这一用法。    一、关于句法、语义的分析    (一)关于动量词“把”出现的句法格式  动量词“把”出现的句法格式,可概括如下:  1.“V+Nu+把”  “V”指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
摘要:文章结合作者在巴基斯坦长期的教学体会,根据“母语——目的语”的对比分析和中介语理论,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对巴基斯坦学生在基础阶段汉语习得过程中存在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关键词:巴基斯坦 汉语 习得 难点分析    巴基斯坦全称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2004年最新人口统计约为1.49亿,其中旁遮普族占63%,信德族占18%,帕坦族占11%,俾路支族占4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实践中的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建设性建议.
一、引言    “隐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metaphora, 其字源meta的意思是“超越”,而pherein的意思是“传递”。近二三十年来,隐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以莱可夫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为标志,隐喻被纳入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并被看作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莱可夫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的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进而他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是
由递推关系推导出梯形电阻网络的等效电阻,并证得当级数满足一定的条件时,等效电阻的值在一定误差范围之内才能接近一个定值,并且由递推关系推导出梯形电阻网络的结点电压公
谈话节目使电视语言最大限度地与人类发达的语言系统接轨。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以“话”为本的特殊节目形式,不仅能反映广播电视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而且具有自身语言运用的内
摘要:商业用语是当前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具有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文章以浙江师范大学崇师路上的店名为考察对象,用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考察,本着真、善、美的原则,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崇师路 属名 业名 通名    从浙江师范大学南门出发,沿着崇师路向南,一直到骆家塘口,走过的路仅仅四百余米,但其间店铺林立,生意火暴,店铺的名称千姿百态,各有千秋。一个成功的店铺名
目的:探讨甘肃陇西县农村地区人群苦咸水饮用与功能性胃肠病发生的关系,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功能性胃肠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陇西县农村地区542例居民进行有关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