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来源 :风湿病与关节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x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医证候研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文章从证候辨证、证候分布规律、证候与体质、证候与统计学、证候与客观指标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的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 脊柱炎,强直性;中医证候;文献综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外周关节及肌腱、韧带附着于骨的部位,常引起纤维性和骨性强直。历代中医文献中并没有强直性脊柱炎这一病名,根据其腰背部僵硬疼痛、夜间痛甚,以及后期的“竹节样”改变及“龟背”畸形等,可将其归属中医学“骨痹”“肾痹”“腰痛”“龟背风”“竹节风”“大偻”等范畴。中医治疗AS的特色是辨证论治,而目前AS中医证候研究缺乏统一的、规范的证候标准,现代医家多依据个人经验对AS进行辨证分型,条目众多,较为混乱,给AS的辨证论治带来诸多不便。今查阅近年来有关AS中医证候的文献并总结如下。
  1 证候辨证
  1.1 分型辨证 何天有[1]教授临床上将AS分为寒湿痹阻型、瘀血阻络型和肝肾不足型。刘晓玲[2]将AS分为湿热痹阻型、寒热错杂型和肝肾亏虚型。赵和平[3]将本病分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和痰瘀交阻3型进行治疗。高立群[4]将AS分为3型:寒凝督脉,夹湿阻络型;湿热郁阻,督脉不利型;肝肾不足,督脉失养型。曹贻训[5]将本病分为风寒湿痹型、湿热瘀滞型和肝肾亏损型。张颖[6]对AS进行辨证分型治疗,分为寒湿痹阻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肾虚督空证。赵治友等[7]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AS辨证分为寒湿痹阻型、湿热壅滞型、瘀血阻络型、肾虚失养型,或相兼而存。王丽敏[8]认为,将AS分为风寒湿阻、风湿热郁、痰瘀互结、肾督空虚4型,临证加减效果较好。冯兴华[9]依据中医理论对AS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归纳并结合以往老中医治疗该病的经验认为,肾虚督亏证、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肝肾不足证是AS的基本证候。其中证候的兼挟主要有:肾虚寒湿证、肾虚湿热证、肾虚夹瘀证、湿热夹瘀证、寒湿夹瘀证等。袁作武等[10]根据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将儿童AS辨证分为湿热痹阻型、热毒炽盛型、肾阴虚内热型和肾虚瘀阻型。周乃玉[11]
  教授根据疾病感邪性质的不同将AS分为肾督亏虚,寒湿痹阻;肾督亏虚,湿热痹阻;肾督亏虚,痰瘀痹阻;肾督亏虚,经脉失养。王为兰[12]教授将AS概括分为隐匿型和明显型,各型又分活动期、缓解期和稳定期。其中活动期又有湿热、阴虚内热、阳虚内热等不同;缓解期和稳定期的中医辨证在肾虚督瘀前提下又可分为以下8个证型:肾阳偏虚,督脉瘀滞;肾阴偏虚,督脉瘀滞;肾阴阳两虚,督脉瘀滞;肝肾阴虚,督脉瘀滞;脾肾阳虚,督脉瘀滞;气血两虚,督脉瘀滞;肝郁肾虚,督脉瘀滞;脾湿肾虚,督脉阻滞。杨仓良等[13]参阅相关书籍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将AS按毒邪的偏重不同分为7个证型:风毒痹阻型、寒毒痹阻型、湿毒痹阻型、热毒痹阻型、痰毒痹阻型、瘀毒痹阻型、肾虚毒恋型。
  1.2 分期辨证 方坚[14]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本病按早期和中、晚期分期论治。早期多责之邪实,分为湿热痹阻型和寒湿痹阻型2型。中、晚期以虚、虚实夹杂为主,分为脾胃亏虚型、瘀血痹阻型和肝肾不足型3型。黄清春[15]将本病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活动期又分为风湿热痹型和风寒湿痹型。施杞[16]临床以分期论治为纲将本病分为急、慢性两期,其中急性期又分为湿热阻络证、寒湿痹阻证和瘀血阻络证,慢性期分为肾虚督寒证、肾虚督空证、肝肾阴虚证。宋欣伟[17]教授将本病按病程分为早、中、晚3期,又根据其证候特点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其中活动期湿热痹阻为主要矛盾,缓解期邪去正虚,肾督亏虚上升为主要矛盾。阎小萍等[18]在继承焦树德教授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将本病的辨证分型概括为2期6型,即活动期:肾虚督寒证、邪郁化热证、湿热伤肾证、邪痹肢节证、邪及肝肺证;缓解稳定期:缓解稳定证。
  2 证候分布规律
  2.1 证型分布 陈延强[19]对226例广西地区A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湿热痹阻、邪郁化热、瘀血阻络、肾阴亏虚、痰瘀互结、寒湿痹阻、肝肾不足、肾阳亏虚。由此认为广西地区AS的中医证候以湿热痹阻多见。汪四海等[20]通过回顾性分析102例A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湿热痹阻证最常见,其次是肝肾亏虚证,分别占79.41%、20.59%。李坚等[21]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有关AS中医证候分型的文献,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证型分布情况统计和评价,结果发现,频率 > 10%的证型依次为湿热痹阻、寒湿痹阻、瘀血痹阻、肝肾不足、肝肾阴虚、肾阳亏虚、肾虚寒凝、风寒湿痹、痰瘀痹阻证。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出AS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常见证型,为进一步开展AS中医证候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2.2 症状分布 徐玲等[22]对117例AS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所有患者均有初期腰膝酸软,不耐久劳,背寒怕冷的感觉;94例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差,眠差多梦,头目眩晕;75例有夜尿次数多,或小便频频而清,尿后余沥;71例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气短,心悸;63例有大便溏泄,或五更泄,脉均细;32例有听力减退,耳鸣,耳疼等耳部症状;15例有反复发作的眼部症状如疼痛,流泪,畏光,充血等;其中女性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约80%的男性患者有遗精或早泄,同时有程度不同的性欲低下,脉均沉细或细弱。此类分析有助于发现疾病的证候规律,但目前有关研究报道较少,样本量太小,尚不足以阐明整个群体发病的症状特点。
  3 证候与体质
  鲁士友等[23]研究发现,AS患者在特禀质基础上,合并阳虚质者多见肾虚督空型,合并痰湿质与湿热质者多为痰浊痹阻型,合并气郁质及瘀血质者易为气滞血瘀型。可见不同体质类型的AS患者,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有一定的倾向性。崇桂琴[24]   采用督灸治疗3 000例AS患者发现,肾虚督空型患者的体质特征多为瘦长型,治疗效果较好;气滞血瘀型患者的体质特征多为强壮型,治疗效果较差;痰浊痹阻型患者的体质特征多倾向瘦长型和矮胖型,治疗效果虽然比较理想, 但易反复发作。通过本文分析发现:AS的发生、发展、治疗效果及其转归均与体质、证型密切相关,其中体质分类可为临床提供AS的辨证、预后和防治信息,故增强和改善体质是预防本病的最佳措施。
  4 证候与统计学
  马桂琴等[25]采用多变量分析法对263例AS患者的临床症状、检验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利用非条件性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找到与证候相关的敏感指标(宏观和微观),并初步建立AS湿热阻络、瘀血阻络、肾阳气虚3种证候的辨证量化数学模型诊断标准,与原始诊断标准比较,其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较高。此研究运用数学模型方法有助于AS精确规范辨证,使AS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更上一个台阶。张吉等[26]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对163例AS活动期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变量指标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聚为4类时,四诊信息的分散性较好,证候分布清晰,比较符合临床实际。结合相关文献及专家意见,将这4类证候分别命名为湿热痹阻证、邪郁化热证、肝肾亏虚证、痰浊瘀阻证,并初步确定了各证候的诊断要点。此次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能够较好的提高活动期AS中医辨证的客观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对更好的指导活动期AS的治疗提供帮助。
  5 证候与客观指标
  田黎[27]随机选取60例AS患者,其中肾虚湿热痹阻型、肾阴虚型、肾阳虚型各20例,通过检测其HLA-B27、ESR、CRP、PLT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等,探讨AS证型与HLA-B27及免疫炎症指标的关系。结果发现,3种证型的AS患者HLA-B27阳性率分别为95%、55%、35%,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肾虚湿热痹阻型AS患者的ESR、CRP、PLT水平与肾阴虚型、肾阳虚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3种证型间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说明AS中医证型与HLA-B27、ESR、CRP、PLT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孔维萍等[28]通过检测1 051例AS患者(其中肾虚督寒证716例,邪郁化热证91例,湿热伤肾证67例,邪痹肢节证82例,邪及肝肺证95例)的骨密度、骨代谢指标、ESR及CRP,并以260例
  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发现,5种证型的AS患者腰椎骨密度及股骨粗隆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各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邪痹肢节证患者的股骨颈骨密度与肾虚督寒、湿热伤肾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其他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除湿热伤肾证患者股骨颈骨密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证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邪郁化热证、湿热伤肾证患者的ESR及CRP与肾虚督寒证、邪及肝肺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其余证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湿热伤肾证患者血清骨钙素(BGP)水平与其余证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其余证型间及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由此得出,AS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ESR及CRP与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殷婷婷等[29]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对61例AS患者及44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样本进行脂质组学研究,比较AS湿热证患者、AS非湿热证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血清中与湿热证相关的特异性脂质代谢物。结果发现,血清脂质指纹图谱在AS湿热证组与AS非湿热证组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差异较明显的脂类代谢物主要是甘油磷脂酰胆碱类(GPC)和三酰甘油类(TG);AS湿热证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溶血甘油磷脂酰胆碱类(Lyso-GPC)明显下降。由此推测这些差异性脂质代谢物(部分GPC和TG类)可能为AS湿热证脂质代谢的特异性本质,为临床AS湿热证的中医辨证提供依据。
  通过对宏观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丰富了AS证候内涵,便于把握其证候的实质。
  6 证候与其他
  刘晓玲等[30]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62例AS患者及54例健康者进行临床评价,并以SAS加SDS总分等于80分
  为界,将AS组分为焦虑抑郁亚组与非焦虑抑郁亚组。结果发现,AS组与健康组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一瘀血痹阻证和兼杂瘀血痹阻证在焦虑抑郁亚组比例明显较大。说明AS患者的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单一或兼杂瘀血痹阻的患者焦虑抑郁倾向较高。李奇等[31]研究发现,AS患者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组与瘀血痹阻、肾阳亏虚、肝肾不足组的平均年龄及平均病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但寒湿痹阻与湿热痹阻及其他3组间的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陈延强[19]研究发现,广西地区AS的中医证候分布依次是湿热痹阻、邪郁化热、瘀血阻络、肾阴亏虚、痰瘀互结、寒湿痹阻、肝肾不足、肾阳亏虚;AS 以21~30岁
  患者居多,男性多发,男女比例为5.1∶1,但各年龄段及不同性别间的中医证候构成比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除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邪郁化热证三者间的病程比较及肾阳亏虚证与肝肾不足证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外,其他证型病程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痰瘀互结证病程最长。   7 小 结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中医学对AS的证候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临床上AS的证候分类和辨证分型有多种标准,其中很多分型名异而实同,且不同分型间存在交叉,这使AS的中医证候研究较为复杂、困难,难以得出可信的研究结果。
  最近娄玉钤等[32]在继承娄多峰教授“虚邪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风湿病的“虚邪瘀”辨证论治方法,为本病的进一步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仍需做进一步的临床试验研究。故笔者认为,对本病要采用传统辨证方法和现代医学检查及诊断手段,尽快制订出统一的、规范的AS证候分类及辨证分型标准,并结合现代临床试验研究,使之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提高本病的诊疗水平。
  8 参考文献
  [1] 仇丽丽.何天有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中医研究,2013,26(1):40-42.
  [2] 李拥军,刘晓玲.刘晓玲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2,44(5):168-169.
  [3] 孟彪,高立珍,赵和平.赵和平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12):11-12.
  [4] 高立群.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7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2,34(8):1143-1144.
  [5] 蔡余力,陈德强,张兴彩.曹贻训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6):1381.
  [6] 张颖.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2):158.
  [7] 赵治友,邬亚军,王新昌.辨证论治对慢作用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增效减毒作用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4):521-523.
  [8] 王丽敏.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证治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141-142.
  [9] 冯兴华.强直性脊柱炎证候规范之我见[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189-191.
  [10] 袁作武,钟明.雷公藤片合中药辨证治疗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研究[J].颈腰痛杂志,2008,29(1):39-41.
  [11] 陈爱萍.周乃玉教授益肾强督治疗强直性脊柱炎[J].甘肃中医,2010,23(9):11-12.
  [12] 王北.王为兰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08,15(5):23-24.
  [13] 杨仓良,张智斌,曹艳玲,等.毒攻疗法为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10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7,39(12):26-28.
  [14] 韦延召.方坚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简介[J].新中医,2012,44(3):150-151.
  [15] 夏璇,黄清春.黄清春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3):96.
  [16] 李具宝,王拥军,周泉,等.施杞从痹论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初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2):1-2.
  [17] 陈永刚,宋欣伟.宋欣伟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21.
  [18] 阎小萍,陶庆文,孔维萍,等.补肾强督法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和实验系列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3):10-18.
  [19] 陈延强.广西地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候分布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8):3511-3513.
  [20] 汪四海,刘健,杨佳,等.10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医证候回顾性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6):522-524.
  [21] 李坚,李满意,娄玉钤.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6-7.
  [22] 徐玲,田侃民.强直性脊柱炎117例临证分析[J].陕西中医,2000,21(3):97-98.
  [23] 鲁士友,王煌仁,崇桂琴.强直性脊柱炎的辨证论治与体质分类相关性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4):292-293.
  [24] 崇桂琴.强直性脊柱炎的体质辨证分析[A].中医体质判定标准研究—2006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6:102-104.
  [25] 马桂琴,冯兴华.强直性脊柱炎证候规范化研究初探[J].中国医药学报,2003,18(12):732-734.
  [26] 张吉,张良登,张月,等.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中医证候分类及其诊断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10):2027-2029.
  [27] 田黎.强直性脊柱炎证型与HLA-B27及免疫炎症指标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6):66-67.
  [28] 孔维萍,阎小萍,张卫,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4):328-332.
  [29] 殷婷婷,赵春杰,张英泽,等.风湿性疾病湿热证实质的脂质组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3,28(1):210-213.
  [30] 刘晓玲,陈智欣,谢海燕,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J].新中医,2011,43(10):48-49.
  [31] 李奇,张艳珍,喻建平.从中医证候逆向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病机[J].光明中医,2011,26(4):625-626.
  [32]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报告了青蒿素性能的研究现状,青蒿素及期衍生物具有很强的免疫抑制活性和血管新生作用,具有二线抗风湿药的开发潜力。  【关键词】 关节炎,类风湿;青蒿素;治疗作用;免疫抑制;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学“痹证”的范畴。由于其发病原因及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因此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措施。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伴HBV携带患者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肝脏安全性。方法:纳入经非生物DMARDs药物联合治疗失败,且处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的成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接受英夫利昔单抗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期间,密切监测肝酶学及病毒载量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9例。在基线期,4例患者(下称第1组)的HBV病毒载量异常,其余8例患者(下称第2组)HBV病毒载量正常。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应用中药汤剂配合针灸疗法治疗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服用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及美洛昔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及针灸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两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关节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指数及晨僵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新风胶囊对干燥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干燥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服用新风胶囊,对照组服用白芍总苷,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积分、抑郁自评量表(SDS)积分、焦虑自评量表(SAS)积分,测定静态唾液流率、泪膜破碎时间、双眼荧光素角膜评分。结果:①治疗组对干燥综合征的症状、生活质量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
期刊
【摘 要】目的:评价金雀根粉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00例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治疗组给予金雀根粉胶囊口服,对照组给予白芍总苷胶囊口服;两组均同时给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疗程共24周,对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治疗前后两组的临床症状(总体疼痛强度)、体征(包括脊柱活动度、臀地距、胸廓活动度、S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独活寄生汤联合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45例,独活寄生汤以口服结合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记录术前、术后l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患者采用视觉模拟量表法(VAS)评定腰痛的程度。结果:术后6个月内患者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 < 0.05)。结论:独活寄生汤联合脊神经脉冲射频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临床症状能明显缓解。  【关键词】 椎间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桂附瓜藤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桂附瓜藤汤,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结果:治疗组显效10例,进步13例,有效6例,无效3例,有效率占90.63%;对照组显效7例,进步12例,有效5例,无效8例,有效率占75.00%。两组疗效
期刊
【摘 要】目的:通过观察干燥综合征患者心、肺功能的变化与外周血CD19+CD24+Brge及BTLA表达的变化,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心、肺功能的异常与CD19+CD24+Brge及BTLA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UCG)检测64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干燥综合征组)心功能变化,采用肺功能仪检测干燥综合征患者肺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9+CD24+Brge及BTLA的表达频率,并与20例健
期刊
【摘 要】 报告了运用益肾蠲痹法治疗幼儿多发性动脉炎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各1例,均获良效。  【关键词】 益肾蠲痹法;朱良春;动脉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验案  “益肾蠲痹法”是我国著名中医风湿病专家、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及其子女朱婉华等学术团队,在继承著名中医学家章次公先生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70余年的临床经验总结而成。2008年“益肾蠲痹法”被定为国家中医管理局风湿病重点专科全国协作组验证方案,以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中药热敷配合手法按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住院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热敷及手法按摩治疗,治疗2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相关观察指标。结果:临床缓解11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临床缓解5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75.86%。两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