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性教学萌发于20世纪80年代初,并于9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的教学领域里盛行,它主要探讨教师如何在各种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反思来促进专业的发展。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这一思潮也影响到了我国,例如上海、浙江、河南等地率先在这方面进行了实验性教学,并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反思性教学产生了兴趣,并自觉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积极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为我国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教学氛围。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深入,学术界倾向于把教师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而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如肖川博士说的: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最佳途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而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教授也提出了老师的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
我认为,新教师教学经验欠缺,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反思性教学能加速其成长,同时对于老教师来说,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1987年在其《反思性实践家:如何思考专业》中,提出了“教师是反思性专业工作者”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专著《反思性教学》中,系统地论述了反思性教学的文化背景、模型、反思性教学主题合理性、教学目的合理性、教学工具合理性以及反思性教学的完整实践过程。
本人通过学习他们的理论之后结合自己这么几年的教学和探索过程,下面就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根据舍恩的两种反思类型说反思可能发生在行动前或行动后,即“对行动的反思”。在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发生在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计划上或者发生在课后对课堂发生的过程的思考中。同样,反思也可能发生在行动过程中,当时间工作者在参与改进的努力时,通常也会有与情景的反思性对话,也即实践者试图提出解决当时的问题。在教学时我们经常会碰到意外的反应和知觉,我们总是要考虑既对行动也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就是“在行动中反思”。
一、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
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反思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
(二)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其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率。包括:反思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和师生合作和情感交流。
(三)反思教学评价
根据《标准》,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二、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在行动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其关键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关键要做到:
1、接触学生真实的言行。了解探索过程中师生思维过程(包括成功的体验与失败的教训)暴露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的先后序列关系与整体结构。
2、要重视行动中的“不确定地带”给它留有充足的空间。
3、适度进行“即兴发挥”,即师生同时面对新问题,共同探索,努力解决问题。
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对自己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等随时保持有意识的认识和反省,能够敏感地意识到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迅速分析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当然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但并不要求反思必须由课堂中产生, 在课堂中结束,这就是说反思的行为可能延续到课外,反思的时间可能如杜威所说是持续的、系统的,也可能是舍恩所提到的短暂的、迅速的行动中反思,即在行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思考正在发生的一切,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教学的主体既指教师也指学生,只有师生的主体都得到恰到好处的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才是最佳的,学会教学要求数学教师把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学会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数学教学技术,还要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起来,因为教师“学会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这个融合的过程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的,既发展教师,又发展学生。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学会教学是直接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学会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因此反思型教师懂得“学会教学”必须以深切体验学生的“学会学习”为前提。即要求数学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向自己的经历学习,不仅能吃一堑、长一智,而且要经一事、长几智,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在这种意义上,反思性教学力图将“教学相长”与“名师出高徒”由观念变为现实,也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习教学,先成为“名师”再带出高徒。也就是说,只有从学生的“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学会教学”,才能真正学会教学。而不断地学会教学,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条件下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 9 (4)17-2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一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师范入学出版社,2006。
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深入,学术界倾向于把教师主体的自身实践活动作为教师成长的根本动力,而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如肖川博士说的:一个有事业心和使命感的教师,理当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其最佳途径就是从自我反思开始。而美国著名的学者波斯纳教授也提出了老师的成长公式:教师成长=教学过程+反思。
我认为,新教师教学经验欠缺,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反思性教学能加速其成长,同时对于老教师来说,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从教书匠逐步成长为教学的研究者和创新者。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哲学教授舍恩1987年在其《反思性实践家:如何思考专业》中,提出了“教师是反思性专业工作者”的观点。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在1999年出版的博士论文专著《反思性教学》中,系统地论述了反思性教学的文化背景、模型、反思性教学主题合理性、教学目的合理性、教学工具合理性以及反思性教学的完整实践过程。
本人通过学习他们的理论之后结合自己这么几年的教学和探索过程,下面就谈一些自己的理解。
根据舍恩的两种反思类型说反思可能发生在行动前或行动后,即“对行动的反思”。在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发生在对课堂教学的思考和计划上或者发生在课后对课堂发生的过程的思考中。同样,反思也可能发生在行动过程中,当时间工作者在参与改进的努力时,通常也会有与情景的反思性对话,也即实践者试图提出解决当时的问题。在教学时我们经常会碰到意外的反应和知觉,我们总是要考虑既对行动也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就是“在行动中反思”。
一、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
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一)反思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思。
(二)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其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率。包括:反思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和师生合作和情感交流。
(三)反思教学评价
根据《标准》,教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
二、中学数学反思性教学中在行动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其关键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关键要做到:
1、接触学生真实的言行。了解探索过程中师生思维过程(包括成功的体验与失败的教训)暴露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材的先后序列关系与整体结构。
2、要重视行动中的“不确定地带”给它留有充足的空间。
3、适度进行“即兴发挥”,即师生同时面对新问题,共同探索,努力解决问题。
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参与程度,对自己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等随时保持有意识的认识和反省,能够敏感地意识到教育活动和教育行为存在的问题,并迅速分析所出现问题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当然数学反思性教学研究侧重于课堂教学,但并不要求反思必须由课堂中产生, 在课堂中结束,这就是说反思的行为可能延续到课外,反思的时间可能如杜威所说是持续的、系统的,也可能是舍恩所提到的短暂的、迅速的行动中反思,即在行动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思考正在发生的一切,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教学的主体既指教师也指学生,只有师生的主体都得到恰到好处的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才是最佳的,学会教学要求数学教师把数学教学过程作为“学会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数学教学技术,还要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融合起来,因为教师“学会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这个融合的过程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反思性教学以“两个学会”为目的,既发展教师,又发展学生。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学会教学是直接的目的。也就是说,教师的学会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会学习,因此反思型教师懂得“学会教学”必须以深切体验学生的“学会学习”为前提。即要求数学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这意味着教师要善于向自己的经历学习,不仅能吃一堑、长一智,而且要经一事、长几智,逐步成为学者型教师,在这种意义上,反思性教学力图将“教学相长”与“名师出高徒”由观念变为现实,也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习教学,先成为“名师”再带出高徒。也就是说,只有从学生的“学会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学会教学”,才能真正学会教学。而不断地学会教学,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条件下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0, 9 (4)17-2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一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师范入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