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z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语文老师在作文课上常常会苦口婆心地提醒学生:写作文要尽量地写真事、抒真情,但是我们却又常常无奈地发现学生作文中雷同的虚假的表达。关于作文要抒发真情实感的问题,我常想起齐鲁电视台《每日新闻》栏目曾与观众互动的一个话题:作文教会了中国人说谎吗?多数观众发短信表示支持这个观点。
  这个问题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起初我觉得这个说法十分的荒谬,中国人说谎是作文惹的祸?如果我们从此不要求学生写作文了,那是不是学生就不会说谎了呢?从来没写过作文、没接受过教育的人可能是中国最纯洁的公民喽!竟然有这么多的观众支持这一带有哗众取宠嫌疑的观点!
  我上网搜了搜这一观点的由来,原来曾有一篇名为“咱们小学时期的作文必杀结尾句”的网络调查走红网络,引起了近两万网友的围观和跟帖,此贴的发起人是一位叫林嫣的80后,再加上80后名嘴韩寒在博客中说:中国人第一次被教会说谎是在作文中,便引发了关于“作文教会了中国人说谎”这一话题的大讨论。
  一、你说谎了吗
  不管作文与说谎之间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沉下心来细细想想,“作文教会中国人说谎”这一说法虽然夸大其词,但是确实反映了学生写作方面无法回避的一些现实。谁都不敢保证自己在学生时代的作文里一贯诚实,虽然写作不要求忠实的反映现实生活,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也就是说作文允许虚构,但显然好的文章需要反映真实的生活,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中小学生,作文求真,有益于其良好品质的形成。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从小喜欢尝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些新奇的想法,喜欢用笔表达一个孩子对世事不成熟的看法,虽然我举双手赞成“我口写我心”,但更多时候我会有意无意、言不由衷的说一些“假、大、空”的套话来博取老师的欢心,也经常编造一些雷锋叔叔式的高尚人物的不平凡的事迹,力求使自己的文章内容脱离低级趣味;也有些时候,是因为作文题目实在是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了,迫不得已模仿、抄袭、套用。那时候似乎还没有“说真话、抒真情”的提法,正如王嫣所说,老师不太关心离奇的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更关注的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是否正确,作文形式是否规范,所以每次作文还都能等到表扬,也丝毫不会为自己的造假而脸红。
  可那时候的作文给了自己什么营养呢?且不谈论它对于我们做人的影响,且不谈论是否是作文教会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说谎,但在写作上,它无非是让我们更习惯于钻进“思维”的套子和“选材”的套子,写到老师就是蜡烛、园丁;写到父母就想到深夜冒雨背着自己看医生的情景;写到好人好事就有写雷锋叔叔的冲动……毫无疑问,我们的思维被禁锢了,失去了讲真话的意识,慢慢地,失去了表达自我的冲动,因为那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需要。
  二、说谎在继续
  后来我成了语文老师,起初每次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我都会暗暗羡慕现在的学生。因为现在的作文话题是如此开放,每个作文话题都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让他们写真话、抒真情;因为语文老师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千方百计的引导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表达真实的感动,不要求用华丽的语言,不要求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要说真话,抒真情。
  确实,每次都会有部分优秀习作脱颖而出,这些优秀习作几乎都有事例真实、关注细节、叙述感人的特点,小作者们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自己巧妙的叙述感染读者。对于社会上一些丑恶的现象也能发表自己独道的观点。
  可是很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的作文让我很头疼,“一凑、二抄、三套”作文“秘诀”的运用和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写作套路,使我审美极度疲劳,奇文共欣赏的愉悦荡然无存。
  这些作文语言空洞,显然有的学生习惯于泛泛而谈,懒得从脑海里搜索一些事例去印證自己的观点,罗列一些无关痛痒的句子交差了事。他们的写作材料有些“古老”,那些被一代代学生写烂了的题材仍然出现在90后学生的作文里,上学期让学生写《妈妈,我想对你说》,一个班有十几个学生写的是母亲深夜冒雨送自己看病,自己感冒好了,母亲却病了。我找到学生一一问他们是不是真的,学生都说是编的。问他们为什么编,他们说没什么可写。父母之爱,人间大爱,竟无从表达,那我们还会写什么?
  空洞的语言,虚假的题材,有谁会相信这里面表达的感情是真实的。写这样的文字,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制造谎言。如果我的学生的作文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那么中小学生的作文还是堪忧。“作文教会中国人说谎”的说法虽不科学,但却直指我们作文教学的痛处。
  三、我们不要说谎
  没有人乐意说谎,说谎也是出于无奈。有时候看着学生对着稿纸抓耳挠腮,我甚至会想:是不是作文也像美术、音乐一样,有的人有这方面的天分,一点就通;有的学生也努力尝试,却总被无情地关在作文殿堂之外呢?这只是一种消极的想法,我宁愿相信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写出好文章。
  让学生在作文中写真话,让他们养成说真话的习惯,做一个真人,这是我们老师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从写作指导、作文批阅与讲评、教师自身素质等各个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要做的事很多,但是我们应该为此努力,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怀写真实的,能愉悦自己的优秀作文。
  生活在充满铜臭味的市场经济时代,功利之风吹拂着每一颗浮躁的心,学生也耳濡目染;报纸、电视、网络给学生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扰乱了学生内心的宁静;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对英雄的恶搞与消解,让学生无所适从;众星捧月环境下长大的独生子女们视别人对自己的关爱与呵护为天经地义……所有的这一切,让孩子的感受迟钝、心灵结茧,而仅仅依靠教师的单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整个社会和每个家庭齐心协力。
  写作应该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不应是一种负担。一位大学老师对我说的:文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挽留。我们更要在写作中学会求真、向善、至美。告别谎言,让我们努力向“绿色作文”进军。
其他文献
在一年半的班主任工作中,面对37名朝气蓬勃的学生,以学校培养目标[]为依据,坚持在班内进行学生养成教育,抓住教育契机,寻找并树立班集体正能量,引导学生模范地遵守规则,善良地对待他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做自信、阳光、善良、有担当的人朝分学子。  一、抓住规律性的、可预见的教育契机  1.抓住新生入学、新学期开始、期中期末练习以及每周班会的契机  在新生入学时,给出草稿,由学生共同商讨、制定《学生守则》
期刊
一、当前作文情况的思考  1.新课标提出的课外阅读量无法保证。  2.作文训练有限。  3.教材当中没有系统的作文与阅读的知识。  二、当前作文教学的主要流派  市面上也有一些机构推出了一些迅速提高作文水平的方法,比如快速作文、简妙作文、旁氏作文、分格作文、黄金格作文、情境作文、傻瓜作文、pop作文兵法等等,也涌现出了一些作文名師。  三、我的作文探索之路应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步尝试阶段
期刊
一、编写背景  这套教材是从2016年秋季学期一年级开始使用的(见幻灯片说明). 编写资源空前雄厚,编写历程多磨。这套教材政治上符合要求,多数人能接受的公共知识产权。  二、主要特点  (一)内涵  (二)梯度  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缓解教材的难度,一下利用形声字,上下文来猜字认字.二上识字采取分散识字和集中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它遵循的原则是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科学安排识字,写字的顺序,会认4
期刊
如何交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16——4)。孔子说:"三种朋友有益,三种朋友有害。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那是有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为友,与刻意讨好的人交为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为友,那是有害的。"  “友直、友谅、友多闻。”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种“友直”,是讲直话的朋友;第二种“友谅”。是比较能
期刊
一、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新版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为指导,教师围绕本课内容,深挖教材,以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设置了5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并在情景中结合任务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快乐的参观中学会语言,运用语言,并渗透了爱护动物的情感,整节课全面体现了提高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目标  本课结合在农场里简单讨论动物复数等内容,从知识与能力、方法与途径、情感与评价等
期刊
案例一:巧妙引入乡土资源,促进学生有质量地朗读。  教师执教《植物妈妈有办法》  师:农民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玉米;农民把大豆种到了地里,到了秋天收了很多大豆。有了农民辛勤的播种,才有了丰收的粮食堆满仓。可是老师很奇怪(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种子):蒲公英、苍耳的种子没有人替它播种,为什么也能长遍山野?植物妈妈用的是什么办法?  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  师:谁读懂了刚才的问题? 
期刊
一、明确概念  明确概念是辩论赛中立论的第一步,立论立得深、立得稳,就不容易被反驳。同时“议论文的深刻性要求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深刻性思考方式。培养学生深刻性的思考方式,教师可以从锻炼学生的写作立意入手,提高学生作文立意的准确性,进而才能使学生朝着准确的方向进行写作,体现文章的深刻性。”辩论赛中破题立论的步骤是提取题目中的关键字,解读关键字的定义,然后再确定辩题的讨论范围和比较标准。如经典辩题《
期刊
一、涵义  1.什么是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21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对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我国素质教育中的一大任务。探究能力,作为人们探索、研究自然规律和社会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通常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建立假说的能力、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进行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能力、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等等。  2.什么是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
期刊
我们来谈谈《生命文化》这本书。这本书不是生命文化的课本。生命文化的一课之本是高清生命纪录片。而这本书,只是课本的目录和菜单。学生可以像上餐馆一样,自主选择今天这一顿的精神大餐。  这一套生命文化的课程,是对科学教材编写的冲击和挑战。这些纪录片发现了新的生命奇迹。很多科学家和教材编写人,对于这些新的发现十分陌生。所以他们以前只靠阅读文字材料来编写的教材,就不再具有权威性。我们现在把科学课本、语文课本
期刊
为了课堂高效,我尝试着微写作与教材巧结合,努力做到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有效指导孩子们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创新。然而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每一堂課孩子都能有一两项收获,老师在微写作教学中一两点上有改进,有创新,就是很大的进步。  我努力营造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