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人读社会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ding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本不平凡的访问之书,它由著名的文化人梁文道执笔写成,虽然就受访者和访问主题来说,都是梁文道有兴趣知道的事物,不过成就这本书原因很简单——《读书好》杂志编辑替他增添了一个访问专栏。由他全权负责。
  “作家访谈录”往往能迫使被访者说出平日没说的话,或对自己的作品和见解作解释。而梁文道的《访问》,则如幅标题《十五个有想法的书人》所示,让这些浸淫在书海多年,对社会及创作有一定看法的“书人”,说出读书的心得。梁文道明言道:这些访问绝非“饭局式分享”,亦非成功人物秘诀,因为这些受访者,都是作家。
  关于读书心得,梁文道甚至有一个非份之想,就是让这些作家向读者公开自己的书库,这是作家最不想做的事,董桥一听到这建议便拒绝了。其实作家消化书本后的看法,往往比书本本身来得更为珍贵。在《访问》里,读者会不时收获有启发性的意见,往往能打破一般读者的习惯思维。例如詹宏志认为,内容不同的书对不同的读者都重要,文化人不应以人文价值为好书标准,而轻视生活类书籍。世故的董桥说,不要把书看得太重,如果下一代爱玩,就由他去。而黎智英的阅读体验,则是选择适合自己、有实用价值的书来读,别在书本上浪费太多时间。
  由于受访者和访问内容由梁文道一手安排,加上对知识的热忱,所以在访问中,他亦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令访问更像文化人之间的对谈,同时也会加入自己对某一些问题的关注,比如梁文道希望藉此打破香港主流价值的樊篱,这解释了为何他要访问在Lonely Planet为香港、澳门撰写旅游指南的邹颂华,原因是Lonely Planet对人文景观和民主价值的关怀,超越一般商业化的旅游指南。而邹颂华又是个曾在NGO工作的年轻女孩。邹颂华毕业于法律系却在NGO工作寻找意义,且能依着自己信念去做事,对社会主流价值说“不”,确实不是一般人的做法。
  对社会主流价值说“不”,这也是副题中“有想法”一词的意义吧!这种主流价值与文化思维之间的冲突,大概以香港最为激烈。在作者访问的香港“书人”中,董桥慨叹香港的语文根底与香港人的阅读文化水平的反差很大;少年作家王贻兴不忿为何像董启章这样的纯文学作家难以生存;而诗人陈智德虽然消沉地接受社会的残酷,却也不失批判,例如对香港人对二手书店的态度。梁文道作为访问者,虽尽量客观详尽地笔录,倒也认同他们的不满。
  这种反对主流的态度,在世故的荣念曾身上更强。这位漫画家成长于十里洋场,在美国念建筑时倡导了全美国第一次有关亚洲人的口述研究,回港后还率领艺术剧团“进念,十二面体”,他的思想方式还被标签出来。但荣念曾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定位为浪漫主义者,并声明不同于徐志摩、邵洵美等人,以及台湾媒体的“sentimental(感伤)的浪漫”。思想独立的荣念曾,小时候已不喜欢六十年代标的香港漫画刊物“新儿童”,原因是那套“玩弄情绪的技俩”。荣念曾是全书最符合“有想法”标准的人物之一,他对主流文化有意见,恰好他所反对的sentimental,正是流行文化赖以麻醉大众的糟粕元素。
  说起流行文化,梁文道也访问了研究流行文化的吴俊雄。吴俊雄在香港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流行文化多年,著名乐人黄霑也曾上过他的课,他的答案正好展示了学术界研究流行文化的难处。在人文学科的学院里。熟谙各种文化理论的大有人在,偏偏事实证明单靠理论是不能解释流行文化。吴俊雄的想法是,从唱片公司架构和创作人背景去研究。这大概也是“有想法”的另一种涵义:不为学术理论所宥。在《访问》中,梁文道未曾访问过半个学究,受访者都活在创作、阅读和现实生活之间,就这一点看,也证明知识应该是活的,经得起真实环境的考验。
  阅读,不单是坐拥书城,也是阅人、阅世,而且是既有原则,亦能成功处世。媒体大亨黎智英算是成功人物了,可是他的成功并非单凭狠拼赚钱而得来,他在美国的经历、他的阅读和独立思考是成就其成功的一部分。他在美国透过一位犹太裔律师的介绍,得悉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从中得到的启发,被其理念影响一生。有趣的是,自诩为“左派”的梁文道,竟访问这位思想右倾的企业家,由此可见,梁文道确实有一种will to knowledge(求知意志),他曾以此形容嗜书如命的詹宏志,其实套在他身上也非常适合。正是对于各种知识的渴求,令他有兴趣访问各方面有成就的人物,虽然涉及许多非其所长的知识范畴,但亦能引起翻查资料的乐趣。
  虽然梁文道自称,不打算从书中拉出宏大的主线,但主题明显是“阅读”。这些访问暗含许多对阅读的看法,黎智英对“生有涯,书海无涯”的领悟是一种;詹宏志的开放态度是一种;陈智德对香港文学刊物的执着又是一种。在陈智德的访问中,梁文道标示了“阅读旧书,阅读别人”和“无怨无悔的读书生命”的副标题,没有比这些副标题更能表达一个人对阅读的执着。活在21世纪的我们,大多阅读流行、畅销书籍,没有董桥、陈智德对旧书、二手书的爱好。但百年之后,历史会证明什么书最有价值,什么书寄花一现,什么书仍旧留在人们手边,这些被访者就是证人。
其他文献
“我觉得看一般的言情小说利害可能不太好说,但是看悦读纪的言情小说肯定是利大于弊。悦读纪在出版书目、选题等总体都有很好的把握。悦读纪出版的小说内容必须是健康向上的,必须是要么能满足女性朋友对人生、对生活的梦想,要么能给现实中的女性朋友,以工作、职业或者爱情、婚姻等方方面面的启发和帮助的。”  如若不是看到尊容,还真想不到悦读纪的侯开董事长,竟是一个三十来岁,至今仍保留着几分俏皮的男人。而这个年轻的男
期刊
东佑文化成立于1992年,但我们是在三年前才进入言情小说市场的。其实在1995年左右,我们就有考虑进入,那时候言情小说市场非常的热门,很多人在做,我们后来发展别的线,就暂时放下了。三年前我们考虑进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言情的光景已经有点在下滑。  言情小说一般都是写情爱的部分,我们当时想尝试多一点探讨情欲的部分,从而带动市场。我们这样切,主要是因为台湾的言情小说市场都在租书店,以前全盛时期有五千多
期刊
此书,我和C君的友谊    拿到书稿的那天,忍不住和C君说:“我负责到一本类似怪奇历史事典那样的书,猜猜它第一回写的是什么?”  “BIG BANG?”  “呃,这本书写的都是有文字数据的,所以答案是,7500万年前,山达基。”  “山达基·汤姆克鲁斯那个吗?”  “谁知道啊!谁关心那家伙信什么?”  “我不care,但我想知道。……我查一下再跟你说。”  一个小时后,C君迫不急待地在MSN上丢我
期刊
“年终大扫除,清出几十本不再需要的书。虽说不再需要,但感情仍在,不忍相弃,想为它们寻找理想的新主人。这时脑海浮现‘茉莉’两字,觉得那是旧书最好的归宿。”这是网友阿孝在部落格上写下的话。他脑海中浮现的“茉莉”,是一家二手书店。  1992年,来自金门的蔡家兄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接手了当时台湾最大的旧书市场——光华商场里一家歇业的旧书摊店面。初入行时,因为对市场不甚了解,旧书店的生意一直没有起色,
期刊
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事哪。——中禅寺秋彦  已故的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在其著作《洁净与危险》(中译版:民族出版社)中指出,人类是追求分类与秩序的社会性动物,对于无法分类之事物,往往会被视为不洁。举例来说,装在碗里的饭掉落到地面上之后,就被视为肮脏不可食用的。肮脏感的形成并非地面比较肮脏,而是地面不是用来承载食物的容器。  妖怪,某种程度上来说,乃是前科学时代的人类,用来说明、解释、定位那些明
期刊
文字的循环    最近看了一部生态电影,电影说了一个有趣的观念: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刚刚好,所以水没有结成冰,也没有化成蒸汽,而能成为动植物可以饮用或吸取的液态,地球因此适合生物居住。  对我来说,这个观念可以套用在编辑工作上:许多作家写的文字太冷。因此凝结成冰,读者想要理解,需要强大毅力或热情才可能消化;而有些作家写的文字太轻,蒸发成气体,我们经常视而不见。编辑的工作就是把整个作品放在适当的位置,把
期刊
有人说,“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可见亦舒在爱情小说领域的地位。中国妇女出版社日前大手笔买断亦舒作品在大陆的版权,正是看重“永恒的师太”的魅力。而作为致力于女性阅读的出版者,从合作方香港天地的身上,吸取什么有利于开拓大陆爱情小说市场的经验呢?本刊邀请亦舒系列小说的选题策划主编钱丽来谈谈她对亦舒及本土爱情小说作者的观察和思考。  书香:亦舒的作品以前也有大陆出版社引进过,贵社目前成为大陆唯一亦舒书
期刊
《鲁迅印谱》被称为建国后中国印坛的经典代表作。钱君匋先生用篆刻的形式,将鲁迅先生一百多个笔名全部刻出,既继承了从上古至明清中国篆刻艺术的精华,又在方寸之中巧妙地表现了鲁迅精神。  在二十世纪上海的文人圈里,钱君匋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奇人。他既擅水墨丹青,又好篆刻治印;既精于封面设计,又长于音乐创作:书法也独树一格,人有称为“五绝”者。但我以为,他实在可称全才。——他还广涉文学、编辑、出版、收藏等领
期刊
季羡林先生过世后,我见到白化文先生有副挽联曰:“声闻九译三千士,谱录无双五百年”,套用了孔门弟子三千的典故。季先生1947年创立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迄今弟子当不止三千,因而此联并不能说是谀颂太过。  但哲人其萎的同时,仔细想想,季先生“九译”之学,也就是梵文及中亚古文字之学。在今天究竟有没有如孔门弟子般普传于世、影响遍及中国呢?东方语文学界诸贤达固然各有艺业,造诣可观,然而整个社会对印梵文化恐怕仍
期刊
永和·小小书房  空间小小、人力少少,但有大大志愿  书、咖啡、轻食,很多好玩的艺文活动,在地经营,慢慢生活。  创办时间:2006    单向街  谈及十大外的那些遗珠,《单向街》总是在那,盘踞档案中的一个小方格,顽强地延伸着它的性格──静默而不容忽视。它以一种平淡无奇的方式吐出一个又一个蔓延在城市里,街角边,或是屋中一隅的细节,在叙述之后,看似随意地落上一针作结,起初无所觉,愈往后读,愈是隐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