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分析总结了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陈一凡(1971-),女,河北正定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副教授;谢娟(1968-),女,陕西三原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副教授。(陕西 西安 71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科研计划项目“陕西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1JK0313)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34-02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高等职业院校依据国际公认的课程标准,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在国际范围内通用的技能人才,是一个综合而又完整的教育过程,强调对培养对象——人的塑造和激发,使之趋向于合乎共同标准的教育活动。[1]而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高职教育国际化过程中要以国际化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培养理念、培养过程、运作方式等方面按国际化标准与原则来进行相应的设定与运作的,具有长期性的人才培养模式。[2]
  2003年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牵头,国内10所电力类高职高专院校共同参与了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Chisholm institute of TAFE)的中外合作联合办学项目。其中,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西安电专”)经国家教育部(教高司函[2002]292号)、陕西省教育厅(陕教外[2004]14号)批准,自2006年9月起举办中外合作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大专班。学制三年,全英授课,毕业后发中外双文凭。至今,已有五届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通过七年的合作,西安电专的合作办学项目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由最初简单的“移植式的拿来主义”到“嫁接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到逐步转型为“本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段历程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中高职院校从盲目参与到积极借鉴,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
  一、西安电专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是1953年的西安电力学校,于1994年升格为大专并更名为“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是西北地区唯一的电力类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在60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集学历教育、成人教育、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办学定位,建成了发电、继电、热动、集控等带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形成了“根植电力,校企交融共育人”的办学特色,享有“西北电力黄埔”的盛誉。与澳方合作办学的专业“发电厂与电力系统”是西安电专的王牌专业之一,也是省级重点专业之一。每年的平均高考录取分数均为二本省控线,远超三本和专科录取分数线,就业率多年来稳定在90%以上,仅以2012年为例,发电专业一次就业率为92.91%,[3]专业对口率为98.09%。可以说,在国际化合作中中方拿出了十足的诚意,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
  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合作初期西安电专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百分之百的“移植式的拿来主义”。按照合同约定,全面引入澳方的课程体系、教材、师资及评价方式,每学期澳方根据合约选派部分教师来华进行个别课程一定学时的教学;同时澳方对中方教师的教学进行指导和监控。但是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后,这种模式的弊端就很快呈现出来: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澳方对中方在教学中出现问题的回复严重滞后,无法及时就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严重影响了中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热情。其次,澳方出于对成本问题的考虑,所派遣的专业课教师所能教授的课程与中方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有避重就轻之嫌。第三,澳方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无法满足中国电力行业就业的需求。学生反映强烈的是,在第三学期、第四学期专业课安排过少,造成学生在第三学年进入应聘期时还有大量的专业课没有进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职。另外,澳方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的衔接不当,造成了某些课程教学时,学生尚未进行其先修课程的学习,结果不但学生苦不堪言,教师也很难正常开展教学,只能一边给学生补课,一边讲新课,对教学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澳方的专业课在深度和广度上严重不足,学生虽然分析管理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但是实质性的专业知识储备与普通班学生相比还相当欠缺。
  2009年9月至2010年,中方根据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经过中澳双方管理委员会、项目负责人、专业课程负责人反复磋商研讨,一方面敦促澳方增加专业课设置,一方面开始设置相应的中方课程,并对澳方提供的课程逐一进行审查,确定课程安排顺序。这一阶段是“嫁接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是以澳方为主、中方配合的模式,将中澳双方的优势课程进行结合,进行深度的合作,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总体看来,在双方的不断努力下课程体系有了较大变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11年至今,中方总结了合作办学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开始进行主动的扬弃。这是形成“本土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是以中方为主、澳方为辅的重构过程,是在适应本土环境前提下充分发挥外来资源优势的过程。[3]第一,教育理念。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为了引进国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国内院校的跨越式发展。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包括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澳大利亚TAFE体系教育理念的精髓是以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终身教育,这是中方借鉴吸收并不断拓展内涵的教育理念。
  第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多年来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结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电力行业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电网企业、发电企业、及其他电力建设相关企业,针对变电站、发电厂运行值班员、变电检修工、电气试验等工作岗位,培养具备运行、检修、安装、调试和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较高综合素质,适应电力系统生产、建设等生产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管理能力和较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三,课程体系的进一步优化。现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分为澳方课程和中方课程,所有的课程都是依据中国电力行业人才需求及专业培养目标协议设置的。澳方课程由中外教师联合执教,采用澳方提供的英文原版教学资料,以模块形式进行,突出实验、实践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中方课程以培养电力系统运行、检修、安装、调试、设计的技能为主线,贯穿企业员工岗位规范要求,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融为一体,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完成学习任务。除公共基础课外,澳方课程占总课时的31%,中方课程占总课时的38%。这是中方从盲从到自信的展现。
  第四,教学理念与方法。中澳合作办学的优势之一就是每年暑假都为任课教师提供一个多月的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核心是学习如何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如何利用各类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中澳合作办学的授课教师中90%接受了在国内举办的培训,部分教师还被选送到澳大利亚接受培训。这些教师把所学到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贯彻到了普通班的教学当中,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措施
  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毕业生的质量,以2012年为例,中澳发电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为96.15%,[3]专业对口率为96%;[3]发电专业普通班毕业生就业率为92.91%,[3]专业对口率为98.09%。[3]显而易见,中澳班的就业率略高于普通班,但是专业对口率略低于普通班。通过对中澳班毕业生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就是一种综合职业能力。中澳班的毕业生中也有人受聘于核电企业,并通过了严格的培训走进了生产一线。这说明中澳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成功。
  这一成功源自中澳合作办学充分借鉴和利用了国际国内的先进教育资源,并通过本土化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从高职国际化的角度来衡量,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优化的必要。主要应集中在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和理念上。
  首先,高职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国际化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中澳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还仅仅局限于国内的电力相关行业。学生的素质是否满足国际电力行业的需求还不得而知。因此,应积极学习、借鉴、研发与国际电力行业接轨的相关课程体系,逐步拓宽学生的就业前景。
  其次,中澳的一些澳方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供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有其独到之处,然而这些课程并未引入普通班的教学,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普通班学生的英语水平较差是主要原因。如何改造这些课程,将它们引入普通班的课堂也是可以积极尝试的。
  最后,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和方法是人才培养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是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
  高职国际化进程是高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是高职国际化进程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改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促进高职国际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保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对策研究[J].职教论坛,2012,(1).
  [2]普女女.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与构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
  [3]叶飞帆,邱纭.国外优质高等教育教学资源的嫁接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8,(6).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阐述了行业特色高校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阐述了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必要性,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例介绍了人才培养改革创新的理念及实践探索。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朱红霞(1978-),女,江苏南通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规划处,讲师;马晓霞(1981-),女,山西朔州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发展规划处,助理研究员。(江苏 南京 210044)  基金
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语文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新式教育强调个性化教学的情况下,教师更要注重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的优劣直接影响教
演讲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式.我国新课标中强调了语文在日常交际当中的运用.因此,将演讲引入语文教学是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亦是教师在教学视角上的一个变化.
<正>不久前,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人们的不经意间播出并意外走红,"收视率比同时段播出的电视剧提高了30%",成为观众、网友、媒体乃至专家热议的话题。许多专家、媒体都从
本文考察了赣东北赣语、吴语、客家话、闽语在内的32个方言点的语言接触状况,就方言词汇接触的表现类型做了研究和归纳.
陶行知先生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号召“解放儿童的创造性,以从事创造性工作”,强调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经过几年实践探
期刊
在教学中,中等生在班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教师要重视对中等生的培养,提高中等生学习的能力.以语文为例,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学习它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但是需要较高的阅
本文分析两组广州方言文化词:(1)“荷兰”和“红毛”,其中涉及明末荷兰人在西南太平洋海域活动的历史;(2)“凶”与“输”的同音避讳,讨论到“避讳级度”问题.
语文rn知识与技能:1、读懂《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让学生懂得:没有真本领,靠蒙混过日子,总有一天会混不下去的.2、能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寓意,并体会成语的用法.3.能展开合理
期刊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兴趣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堂成为高效课堂,这就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