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过程 提升思维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ong0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缘起
  作业练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练、老师批这是最常见的教学信息反馈流程。有些教师会根据学生的错误情况进行分类,如同一知识性错误的一类,计算错误的一类等,而后按照错误的类别分批次给学生讲解,这应该算是一位尽责的教师。
  笔者每天也都如此,可是,目前所任教的学生两年下来并没有明显的进步,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到处寻觅良策,无意中发现这样一段话:数学思维活动教学涉及三种思维活动:前人的思维活动(它或隐或现地存在于课本中),数学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前人的思维活动以教材和教师为媒介对教学过程产生影响,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隐蔽参加者。这种反映在知识中的成熟的数学思维活动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楷模。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前人与学生思维活动之间、学生的已有知识与面临的问题之间架设桥梁。揭示前人与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能力是数学教师重要的教学素质,分析数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本质的活动。
  一语惊醒梦中人,平时我们是怎样批改作业的?只是简单地对学生作业判断“√”或“×”,然后把错的作业归归类,让学生订正一下,这样作业就算批好了。扪心自问:我了解做对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了吗?是一样的还是不一样的?有几种?做错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是全错了?还是部分错?惭愧!这么多问号我一个也法回答,试问我怎么能架设一座好的桥梁?欣喜!我终于找到方向了,那么作业里到底蕴藏着多少宝藏呢?让我们从分析思维过程入手。
  【原型重现】初尝甜头
  在学习了通分这一知识以后的练习,笔者像平时一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当批到张同学的作业时,突然发现了他没有在原分数的旁边写上一个通分后的分数后进行大小比较,而是在每个分数的分子上方写上了一个数字,哪个数字大这个分数就大,巧的是每一个结果都是正确的,原来每一个分子上方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分子与另一个分数分母的乘积,都是通过十字相乘得来的。难道这个方法在任何分数的大小比较中都可以用吗?到底为什么可以这样做?这位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呢?于是笔者去询问了这位学生,其思维过程如下:
  【分层剖析】这是运用了通分的方法,在这类题目中是没必要找出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只要找原分母的公倍数就可以了,因为这样已经可以达到解题目的,而且速度也快。笔者把这位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给其他学生看时,大家都感觉到原来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可以如此简单,都对这位学生投去了佩服的眼光,并且自发地把这种方法命名了“张××(这位同学的名字)法”。
  学生在解答题目时,展现了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另类而又正确的思维过程。教师利用这一思维过程向学生渗透了该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所有学生都品尝和共享这一快速而有效的方法。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新成果(问题的解答)。笔者也尝到了在作业中关注学生思维过程的甜头。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必须扮演好作为联系教材和学生的桥梁这一角色。吃透教材(明晰编者的思维活动),把握学生(重视学生作业的分析,从而掌握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这样才能使编者、教师、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谐统一;这样才是成功的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分析学生作业的思维过程应是数学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最重要、最本质的活动。
  二、分析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的教学应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和分析。对学生作业数学思维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使学生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运用涉及的旧知识,得到新的成果(问题的解答);使用合适的语言(符号或术语)与方法,得到新的解题方法;然后对成果加以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最终让我们的课堂变知识储备型教学为智力开发型教学,变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为素质型人才的培养。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掌握一些对小学生数学作业思维过程分析的有效方法。
  (一)借用数量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
  新教材依据“课标”要求不再设置“应用题”的专门编排和教学课时,要求教师取消这部分内容的集中教学,期望教师通过现实生活情境创设,把数量关系的运用问题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这种追求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很多教师不太适应这种融合渗透的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教学中现实生活情境泛滥,缺乏的却是结合情境的教学过程来渗透数量关系的运用问题。特别是对数量关系适时抽象概括与专项训练更是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对解决问题望而生惧,乱猜解题方法,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也只能停留在具体情境上。
  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十分清楚数量关系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但让学生死记硬背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的,何不换种方式让学生运用实际情境来解释这个数量关系,真正体验到这一数量关系是合理的也是正确的,再运用这一数量关系式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内化。
  【原型重现】成功起航
  【分层剖析】
  1.以线段图来直观展现1份的速度和里包括一个40和一个50相加的和,因为这是1分钟小明和小兵同时行走的,4分钟就是有4个(40+50)的和。
  2.以文字进行分解说明这一数量关系式的原形为总路程=小明的速度×时间+小兵的速度×时间,因为时间相同,再联系乘法分配律可以变式为路程=速度和×时间。
  上述的联系实际问题解释数量关系,体现了学生利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来解释数学建模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也充分显示了学生具有较强的处理信息、推理和证明事实的能力,通过思维过程的分析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二)通过内化面积公式,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
  要让学生体会到前人的图形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就必须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这样一个过程:观察→猜想→验证→证明→应用,这既是公式推导的一般程序,也是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从图形面积的推导入手可以分析出数学家思维活动的过程,而分析这一思维过程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可以制订出比较合理的教学程序。   【原型重现】以旧推新
  【分层剖析】
  1.用补缺口的方法来说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
  2.用平均分的知识来证明自己的猜测。
  3.运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来验证三角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的1/2,得出S△=ab÷2,然后加以应用。
  上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一般过程: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十分自然地体现了数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并使学生建立起“新”图形转化成“旧”图形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主动地掌握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三)梳理解题思路,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
  数学中有不少类型的题目有约定俗成的解题策略与解题方法,但还有很多题目要用独特的思路去解决。笔者以一道作业题为例,试图从解决数学题的思路中分析数学思维过程。
  【原型重现】把握本质
  【分层剖析】
  1.由梯形和三角形的概念联想到它们的本质属性,由它们的概念想象到图形的结构图。
  2. 梯形角和三角形角的数量之和为7个成立,小于7个和大于7个不成立,这是另一位学生的做法:
  (1)角共有7个成立,是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2)角共有6个不成立,是两个直角三角形;
  (3)角共有8个不成立, 是两个梯形。
  3.确定要求作的线段是一个端点在对角线上,另一个端点在对边的线上任意一点的公共边。
  4.作出图形。
  (四)选择解题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
  【原型重现】分数部分不够减的带分数减法
  以3-1=?为例
  一位学生解题的方法是:
  3-1= 2-1= (2-1)+(-)= 1+= 1。
  根据这样的解题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解决这类题的思维过程是:
  一看:看分数部分够不够减。(-不够减)
  二借:被减数的分数部分向整数部分借1。(把3转化成2)
  三拆:把两个带分数拆成整数部分相减和分数部分相减。(2-1,-)
  四合:把整数部分的得数与分数部分的合起来。(1+)
  【分层剖析】通过这一思维过程的分析、提炼,使所有学生对这一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学生解决带分数加减题目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程序。
  (五)领悟解题策略,培养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数学离不开做作业,那么在做作业的时候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解题策略。同时学生的每一种解题策略都蕴含着丰富的思维资源。
  【原型重现】 以退为进
  【分层剖析】
  1.学生通过观察,明确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要点就是找到正方形的中心点和圆的圆心。
  2.确定了要点以后,就分步进行(先后退,从复杂到简单),如果没有正方形,只要找到圆心O,那么通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都能把圆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图2。
  3.如果只是一个正方形,只要画出正方形的对角线,找到对角线的交点A,通过A点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必定把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图3。
  4.题中要求用一条直线把正方形和圆同时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前进,从简单到复杂),结合前面的思维过程,画出通过正方形中心点和圆的圆心的直线就一定能解决这一问题。如图4。
  解题策略就是寻找解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它是为了实现解题目标而采取的指导方针。小学生在解题时常出现如下情形:有时,面对数学题,无从下手;有时,明明思路很清楚,就是解不出来;有时,解到一半,却是“山穷水尽”等等。笔者相信通过我们对解题思维过程的详尽分析,让学生认透了,钻透了,一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三、后续思考
  笔者通过对学生数学作业思维过程的分析研究,使每一次作业的学生思维过程成为教师下一次教学的起点,使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不断解决的探索中成长,每一位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能得到成功的体验,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也产了一些新的困惑:
  (一)如何有效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教师如何开展分层教学?
  (三)怎样才能探索出一套完整而科学的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方案?
  总之,对作业思维过程的分析研究是“拉长”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是深挖作业价值的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拉长”,暴露学生的整个思维过程,使我们有机会发现学生思维过程的关键点(成功点或错误点),从而通过教师对这个关键点的加工处理,促进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
  (责编 金 铃)
其他文献
认识图形的基本特征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培养空间观念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教学中,要从巧抓图形的本质特征入手,促使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平行和相交》一课,对小学生来说,“平行”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形式化地记住“平行”概念并不困难,但要真正理解概念本质特征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 笔者以平行线的本质特征——“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为教学主线
期刊
自然数是小学数学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旧教材中单独安排了一课时,而现在的苏教版教材只是在“倍数和因数”单元作了如下注释:“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是指非0自然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自然数的概念理解有困难,尤其是对“0”是不是自然数、自然数中蕴含的规律等含糊不清,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前阶段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认识自然数”一课后受益匪浅,现摘录其中几个片断,与大家共
期刊
教学改革始终把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作为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积极性为出发点。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是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有效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为他们今后实践能力不断向“高级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通过学生初步实践的三个层面:理解型实践、发现型实践和应用型实践,结合教育教学实例,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作一粗浅探讨。  一、理解型实践  理解型实践即在教学过程中融
期刊
演绎文本生命,就是一种对文本挖掘和知识建构的过程,使文本具体生动,富有生命特质。如何正确处理教材,把握文本内涵,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那么,怎么才能让文本绽放生命之花呢?下面,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化“静”为“动”,演绎数学文本生命的精彩。  一、挖掘教学内容,达成预期目标  有人说过:“目标是课的灵魂,内容是课的血肉,形式是课的骨架,它们是紧密联系的。
期刊
前不久,我校组织了优质课竞赛。本次竞赛采用课前一小时抽班级和课题进行备课的方式,学校只提供一本教科书。一位教师执教“鸡兔同笼”一课,听后获益不少,现付诸笔端,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以图代话,“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今天大家知道要上什么课吗?  生:数学。  师:那我是什么老师?  生:数学老师。  师:对。我是数学老师,而且老师还有个爱好,那就是画画。现在想展示一下,你们想不想看?  生:想。
期刊
近年来,笔者积极倡导教师用“理性教学”的理念推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并把培养“基础扎实、思维灵活、探索积极、视野开阔”的学生作为自己数学教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在此过程中,我针对常见的教学做法进行了创新思考和理性实践。现整理成文,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回到生活中寻找数学思考的力量和灵光  生活世界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一门心思地投入到科学世界的怀抱中的时候,不止一次地发现,数学的真理性认识有时真
期刊
“在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新理念,已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关心的热点。在新理念的指引下,笔者也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构建生动、活泼的数学新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教例】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后,我以“图1是一个梯形,你能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应怎样分?”这样一道习题为蓝本,创编如下的学习情境:  王敏家有一块梯形实验田,今年爸爸想对一种作物的两个品种进行同样条件下的种植
期刊
作为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科学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形成数学能力,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抽象的数学思维活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一位教师在教学“找次品”一课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教学案例:  一、合作交流,感悟把待测物品分3份的原理  1.小组合
期刊
教学目标:  1.通过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拼成较大长方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探索并发现拼接前后有关几何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体验空间观念的形成,并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体验计算中的最优策略及组合立体图形表面积的最优策略。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
期刊
计算教学占既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然而每次上计算课时,学生总是喜欢以“写”的方式来代替“说”,急于完成书上的练习题,对于课堂上的交流总是心不在焉。  今年12月有幸到南京听到特级教师潘晓明老师的课。每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潘老师立刻问班里其他学生:“你听明白了吗?有什么建议?”这种商讨式的谈话形式很受欢迎,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在宽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了解其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