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当代文化视域下探讨西藏传统舞蹈艺术的分化以及保护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藏传统舞蹈作为一种特有的民族艺术文化传承至今,经历了长期的积淀与发展,进入现代社会以后,西藏传统舞蹈形式内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甚至在发展的动机和功能上都与原有的文化生态秩序出现了本质的区别。为了使这种宝贵的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西藏传统舞蹈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本文对西藏传统舞蹈艺术的分化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为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西藏传统舞蹈艺术文化提供更多的路径,同时也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舞站  当代  分化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075-03
   相比其他地方而言,西藏的文化习俗和地域风貌保持着原有的风貌,传统舞蹈作为西藏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不仅能够深刻诠释藏族文化艺术的精华,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价值,蕴含着西藏人民的文化精神,我们可以说西藏传统的舞蹈是人类“活态”的珍贵文化遗产,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势在必行,这对促进国家的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国家从2000年以后就开始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全国各地都陆续发掘并保护了大量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西藏地区多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各种项目,使得西藏很多原生态的人文自然景观得到了充分保护。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和信息等多方面共同发展影响下,西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在不断的發生着变化。对于西藏传统舞蹈艺术来说,更是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发生着嬗变、转化,再加上传统舞蹈的表演属性越来越突出,舞蹈的风格、节奏、表情用力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受到现在社会的影响,使得西藏传统舞蹈的很多特色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会逐渐丢失一些原有的特性,大大增加了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难度,再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舞蹈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站在了新时代的视角欣赏舞蹈,社会大众对舞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给传统舞蹈注入了新的功能和发展动机,传统舞蹈的稳固生态文化被打破,给保护西藏传统舞蹈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的难题。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针对西藏传统舞蹈艺术的实际情况,采取新措施、新方法,在坚持国家制定的“保护为主,抢放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指导方针的基础上,采取有效路径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西藏“非遗”传统舞蹈在新形势下的分化及表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在不断的出现各种分化,本文中我们从多方面探讨西藏传统舞蹈在当前时代下出现的各种新问题,这个问题交叉、重叠、相互联系,这对于被保护传统舞蹈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许多困难,下面我们对其进行系统地阐述,以便于为保护西藏非遗传统舞蹈提供帮助。
   (一)西藏传统舞蹈艺术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西藏传统舞蹈作为一种特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和发扬西藏的民族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舞蹈不仅承载着当地的民风民俗,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多方面的社会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西藏传统舞蹈原有的生态架构在不断的受到新时代思想的冲击,各种新观念、新认识、新想法在不断地影响着西藏传统舞蹈技术的传承和发扬,他们在传播民族文化舞蹈艺术的过程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影响。思想观念认识都在不断发生改变,再加上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思想观念庞杂、思想文化丰富的社会生态环境,在这种背景下具有原始风貌的西藏传统舞蹈艺术必然会受到新时代文化元素的影响。也就是说西藏传统舞蹈艺术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即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也是西藏传统舞蹈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无法避免的难题,因此想要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就需要在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二)西藏非遗传统舞蹈的“舞台审美”化
   西藏传统舞蹈艺术是一种经过长期发展和沉淀形成的特有文化遗产,不仅蕴含着西藏人民的信仰情感,而且也是地方民俗、音乐、宗教心理等各种文化的结合体,是西藏地区人民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生活中这种舞蹈主要用于祭祀等仪式性的活动,表演舞蹈主要是为了表现人们的庄重、神圣心理。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们为了保护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会使这种舞蹈形式迎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的地方基层通过这种舞蹈增加它的表演功能吸引外界关注,增加本地招商引资项目,使得舞蹈的表演时间、表演形式和舞蹈的特有元素发生了改变,可以肯定非遗传统舞蹈的舞台化、审美化正“异化”着它原有的文化内质。
   (三)从多功能聚合,转变为“功利性”指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作为一个大的概念,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正被人们进行分化和拆解。具体来说,对于物质文化,传统舞蹈正向着审美化舞台化的方向转变,使得舞蹈的功能和所表达的意义上出现了分化,变化以后的舞蹈,虽然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观点和文化语境,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舞蹈中的各种传承及文化价值却被大大削减了。另一方面以锻炼身体广场舞为例,这就是一种很流行的舞蹈形式,而这种舞蹈的表现形式却淡化了艺术风格,使得舞蹈从多种功能聚合转变为功利性的指向,也就是说舞蹈丧失了原有的功能特性。最后,非遗文化传统舞蹈已经对其真实性和整体性进行了巨大的改变,为了更好的吸引观众的眼球,给人们造成更好的视觉冲击,在实际表演过程中会自由的安插各种舞蹈元素,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有舞蹈功能被大大稀释。
  二、加强应对西藏传统舞蹈的“分化”的措施与保护措施
   西藏传统舞蹈作为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形式,在传承西藏文化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加强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促进西藏文化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多措并举,结合西藏地区的实际,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从根本上保障这种富有特色的文化艺术能够持久的传承下去。    (一)加强非遗传承人“生态位”的保护工作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扶持,而且还需要不断优化西藏舞蹈传承的原有生态环境,深挖西藏传统舞蹈的艺术魅力,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和喜欢这种艺术,同时在西藏地区的各项民间时令、节日和祭祀活动上,应该积极推动传统舞蹈文化,将这些活动作为传播和发展物质文化舞蹈艺术的有效途径。在日常的活动中展现与众不同的艺术内涵和人文魅力,在祭祀活动中,运营传统舞蹈可以进一步加强祭祀活动的庄重性,能有让各自民俗活动绽放更多的民族文化元素,因此保护西藏传统舞蹈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连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的生产环境加以保护,让舞蹈时刻能够保持这较强的时代艺术感。同时在进行保护和发展过程中,不能随意改变传统舞蹈这种非物资文化艺术。通过舞蹈这种表现形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别人,带动别人来关注并记忆这种文化形态。当然,现在社会发展更新的速度很快,传统舞蹈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艺术内涵都会被现代社会的思想所影响,使得传统舞蹈或多或少的被改变。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态地位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积极挖掘和发挥传统舞蹈的内在潜质基础上,积极运营舞蹈来影响周围的人,增加传统舞蹈生存活力,让舞蹈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能时刻处于原有的艺术环境的生态位上。最后,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方法,进行非物质文化传承还可以积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储存和传播,增加人们对非遗传统舞蹈的了解和认识,不断提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完善工作措施,加深对非遗文化的记忆
   想要进一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保护工作,就必须要有足够多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基础,尤其是对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机构来说,必须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深刻、全面的培训教育课程,邀请业内的专家教授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工作,通过不断完善非遗文化保护的工作机制,让每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员对自身的传承文化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明白自身的文化地位和文化自信,突出文化优势。根据前期的社会发展实际,制定完善的传承方式和步驟,加强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站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上,对各自违法违规,擅自改动传统舞蹈文化艺术的单位和个人要加强监督管理。作为政府部门也应该制定专门的保护传统舞蹈的机制和措施,尽可能地将传统舞蹈作为本地区的一个文化名片,大力传播发展。
   (三)科学运用文化资源,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减少基层和地方的一些企业或者机构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非常规的盈利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明确定位自身的生存位,必须让每一个人都清楚的知道,当地的传统舞蹈等非物质文化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要保证地方文化的基业长青,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美丽。此外,如果我们不能科学合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西藏当地的传统舞蹈,就会被一些急功近利的企业或团期进行商业化经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有的生态位进行了彻底的改变,随意增加一些博眼球的庸俗内容,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原有的韵味,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和持久的行为,需要我们常态化的加强保护,定期检验自身的保护工作效果,而不是将其他元素随便植入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造成非遗文化艺术逐渐脱离原有的生态位,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逐渐消亡。因此,为了更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对现代社会对非物质文化艺术的冲击,必须科学运用非物质文化艺术资源,根据社会实际建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四)加强保护非遗文化的生态,携手共同推动保护工作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的“主体”,但也不应该去干扰或者改变非遗文化原来的生态系统。就西藏传统舞蹈艺术来说,原先的社会时令、祭祀活动还是按照原有的节奏进行,坚决杜绝人为的刻意改变,加强旅游非遗文化艺术推广,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就会对非物质文化艺术形成一个合理的接受程度。例如“望果节”与“佩历新年”等节日,期间利用舞蹈艺术形式表达的文化内涵,通过广播电视进行播出,从开始到结束进行了完善的展示,使得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同时也通过展示传统舞蹈艺术进一步提升了非遗文化的影响力和重要性,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满足,逐渐建立起属于新时代传承非物质文化的生态环境。因此,想要加强非物质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传统舞蹈非物质文化艺术有关的人员和单位要共同携手推动保护工作,
  三、结语
   总之,在保护传统舞蹈文化艺术工作过程中,由于社会在发展保护工作方面一直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所以保护非遗文化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西藏非遗舞蹈的保护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保护策略,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社会潮流,同时,当前全国地区的非物质艺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普遍存在着与西藏传统舞蹈保护工作相似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找到新的解决路径,厘清各种问题之间的关系,为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提振.审美差异下的民间传统舞蹈与舞台民族风格舞蹈——南疆“非遗”舞蹈传承现状考察的思考[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8(04):56-62.
  [2]尹未仙.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探析——基于云南省腾冲市的调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9(02):123-127.
  [3]谢刚.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传媒视角[J].新闻论坛,2018(06):99-101.
其他文献
摘要:二胡作为我国的民族乐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发展过程当中,二胡演奏艺术融合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和现代审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当前,我国二胡演奏艺术虽然已经进入到了发展鼎盛的时期,曲目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在地理与人文环境上的差异,二胡演奏艺术呈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而地方性胡琴技法也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归
摘要:新形势下,合唱指挥课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属于音乐必修的科目之一,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不断积累经验才可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合唱指挥课主要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艺术情操,引导学生的实际审美取向。学生不仅需要参与合唱训练,还需要掌握合唱指挥的训练方式。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之后结合当前的时代现状,把握合唱指挥课程的重要地位。最后,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教学向着主动学习开启智慧
摘要:在我国茶生产过程中,诞生了丰富的茶文化,茶歌是以歌曲为载体的茶文化,是茶和音乐艺术整合的成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及审美价值。基于此,本文从茶歌的发展历程入手,以语言、结构与曲调为切入点,分析茶歌的音乐艺术特征,并总结茶歌的表演审美价值,为茶歌音乐的传承弘扬提供帮助。  关键词:茶歌 音乐艺术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06
摘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民族民间舞是各民族的文化象征。中职院校开展舞蹈教学时,也要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舞蹈教学体系中,以便构建的民族民间舞教学体系富有地域文化特色。对此,本文基于地域民族文化背景,以创新观念和舞蹈文化为标准,促使中职舞蹈教学获得个性化发展,使得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民间舞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并且得到良好的保护。  关键词:地域民族文化 中职 民族民间舞  中图分类号:J70-05文献标
本文以中学歌唱课《雪绒花》为例,探索柯达伊首调唱名体系在中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应用,解释此法在本国音乐课堂中的实践意义与理论意义,阐明其因何缘由传入中国以及教法本土化研究现状,比较“柯尔文手势”“首调唱名法”与“固定调唱名法”这三种柯达伊教学手段,并且得出结论,柯达伊首调唱名体系应用于国内音乐课堂实践中,可有效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音乐水平能力发展,是适用于我国各年龄阶段音乐课堂的宝贵经验及合理方法.
摘要:音乐承载着“以美育人”的民族文化发展使命,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展现新时代的美,已然成为当今艺术人才培养的必然使命。声乐是高校音乐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声乐演唱者通过声乐表达艺术语言,歌者和听众之间能够产生心灵碰撞,相互有启发,有感悟,才能达到声乐作品需要呈现的艺术效果。在“新文科”背景下,声乐教学需要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声乐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自由
赣剧作为一种十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保护、继承以及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赣剧饶河戏弹腔的创新与传承,能够有效提升该剧种的艺术水平,推动赣剧的传播与发展。这种背景下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目前赣剧饶河戏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传承与创新模式,为推動赣剧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一、赣剧饶河戏弹腔传承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尽管赣剧已经正
期刊
《小丑》(Clowns)是英籍以色列裔编舞家、作曲家赫法什·谢克特(Hofesh Shechter)与NDT舞团的一次癫狂表达,这位被媒体称为“一半编舞家,一半音乐家”的创作奇才,以一种摇滚式的人文关怀,借由“小丑”之名对现代社会的群体心理进行了探索与解读.本文将从人物形象的符号意义、舞蹈创作的特色以及身体语言的意指象征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剖析,并尝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对《小丑》背后的心理表征进行分析.
摘要: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一般被认定为是红色题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类型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新,需要在保留原有革命精神基础上,赋予全新的时代意义和表达方式,进而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本文以《沂蒙那座——桥》为例,分析《沂蒙那座--桥》舞蹈道具的功能和美学价值,对《沂蒙那座——桥》进行评价,确保将此舞蹈作品中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传达出来,为相关的舞蹈作品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革命历史
跨界舞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创作、表演的主流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编舞家不再仅拘泥于传统的手法进行舞蹈创作,而是与新媒体、声音以及影视等其它艺术家们共同合作,从而实现舞蹈艺术创作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格局.在本文中,笔者首先对20世纪60年代后的西方舞蹈发展,进行梳理、探索跨界舞蹈创作之根源.其次,笔者将探讨跨界舞蹈与传统舞蹈形式构成之异同,并探索二者间审美之差异.最后,笔者以跨界舞作《早餐时刻》为分析个案,从其创作、表演的视角出发,着重深究其给观众带来的多重形式交汇之审美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