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苦干,古镇唱新歌等

来源 :中国供销商情·村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k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井陉县有一座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天长镇,又称天长宋古城。它位于晋冀结合部的太行山区,四面环山而绵流载于群山之峡,抱水环山、处处葱郁,景色迷人。这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商贾云集,素有“燕晋通衢”之称。
  在明媚的阳光与和煦的春风的陪伴下,记者走近了它,实现了希冀已久的夙愿。
  刚刚步入街口,一股被千年岁月浸润过的古老拙朴的气息迎面扑来,只见狭窄街道两侧的飞檐斗拱、蓝砖灰瓦的店铺鳞次栉比,活板排插的黑漆木门,迎风飞舞的各色扎幌;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让人感到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重新回到了繁华似锦的宋代古城。
  我们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蜿蜓而行,拐过一个弯儿,眼前的情景不禁使人一阵惊叹:天长镇党委、政府所在地竟然只有两座简易而陈旧的二层小楼。
  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天长镇党委书记张国平。他年过四十,脸庞上隐约可见的络腮胡子茬显出他的刚毅,热情的招呼中透出和善与坦诚。
  一阵寒暄过后,我们心中的疑惑消除了。原来为了挖掘天长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开发旅游项目,拉动经济增长,镇党委和政府毅然把办公场所搬出了历史悠久的古院豪宅——王家大院,向供销社租借了这个简陋陈旧的小院落。
  谈到天长镇的发展变化时,张国平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工作千头万绪,体会千言万语,归结到一点,就是突出一个“实”字。
  2003年10月,张国平调任天长镇镇长。一上任,他面对的是 49个行政村,一个直属(镇)村,4万人口,算得上是镇大村多,打架斗殴等事件时有发生,局面很混乱。张国平没有畏惧,没有动摇,在党委“强基础、树形象、保稳定、求发展”工作思路的指导下,张国平把稳定大局,开创和谐社会新局面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经常不顾工作的繁琐和艰苦,深入广大农村群众中去,苦口婆心、耐心细致地去做思想工作,听取群众意见、澄清事实、解释问题、化解矛盾。就这样,天长镇朝着团结、和谐、稳定的美好前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6年初,张国平开始担任天长镇党委书记。他始终把群众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工作理念,在镇长仇振同志、副书记吴录文等同志密切配合下,立足优势抓特色,形成了煤炭运销深加工、化工石开采开发、古城历 史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为主导的镇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财政收入翻了几番,名列全县第一。该镇先后获得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创建文明生态村先进乡镇”、“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实绩突出先进单位”、“财政收入上台阶先进单位”等,2006度该镇获得了市县两级颁发的全部荣誉奖项(32项),张国平本人也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并荣立“二等功”。
  
  健全机制提升党建水平
  
  “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强不强,关键要看基层组织有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基于这一认识,张国平同志多次召开班子成员会议,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面加强农村“两委”建设,重点根除班子内部窝里斗、台上台下干部斗等弊病,使村级班子做到让群众放心,让组织放心, 要求村党支部定期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村委会向村民代表报告工作、由镇包村干部参加,保证会议质量;财务管理上,重大开支由村“两会”监督,平时由镇包村干部、镇财经办审计,对收支票据严格把关,杜绝不合理入帐现象。一系列机制的健全,有效地实现了班子、村情“双稳定”,从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村干部,农村干部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创新思路发展镇域经济
  
  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中,张国平坚持科学规划先行,投资40万元编制镇域、城区建设、防洪和文保四个规划,并通过省专家评审团审议,为天长镇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狠抓了三大基地建设:煤炭运销深加工基地建设,目前已拥有小型煤场300多个,大中型洗煤企业8家,多类运输企业12家,运输车辆达2000部,其中还依托古城商贸流通传统优势,推进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已形成以古城商贸区为核心,13个集贸市场为补充的物流体系;化工石开采开发基地建设,鼓励民间资金办企业、上项目,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档次;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天长宋古城作为河北历史文化名城,又是省市小城镇建设示范工程。张国平提出 “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开发”新思路,古城旅游开发总投资达1000余万元,先后完成了王家大院、古戏楼、城隍庙、逸仙桥、玉峰山寺复原修缮,环城路、停车场硬化绿化,护城河河道、护坡浆砌等多项工程,2006年,天长镇通过“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评审,并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在项目建设上,张国平带领镇有关领导干部全力以赴抓项目,锲而不舍抓招商。去年,对县上报的书记工程为古城汽车维护保养作业站项目,投资600万元,主体楼层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工;镇长工程为河东(双和)洗煤厂项目,投资500万元,新建2栋作业楼和1栋办公楼,购置一套洗煤设备,已经投入运营;在镇自定办实事项目上投资100万元的天长钢材交易市场已投入运营;投资300万元的金宇洗煤厂已投入运营;投资3500万元新增运输汽车100部已全部到位;投资300万元的古城旅游开发现已完成多半工程;投资300万元的山北砖厂综合服务楼现已接近使用;投资100万元的北关娱乐休闲中心暨新村建设项目,已在跑办各项手续;投资500万元的佳昊洗煤厂扩建项目设备安装已完成;全镇招商引资共完成2600万元。
  以小城镇建设为切入点,实施“筑巢引凤”、“蓄水养鱼”战略,内扶外引,形成了“村村有项目、件件有落实、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发展氛围。
  
  关心民众构建和谐天长
  
  张国平同志深刻地意识到跨越式发展,不仅仅是物质基础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为此,他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事做起,在文明生态村创建中,张国平深入到农村,走进农户,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并多次召开观摩会,取长补短,加快了创建进度,许多村还新建了娱乐中心、街心花园,全镇各村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有效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借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契机,仅在2005年,全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95%以上的村实现光缆入户;在信访工作中,张国平提出 “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法管人,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软与硬相结合、表与里相结合、部门主抓与群众防控相结合”的工作思路,狠抓落实,进而把信访苗头消除在内部、解决在初始。近两年来,全镇未出现一起群众越级上访事件,这是作为镇大村多、社情复杂的天长镇,历史以来从未有过的良好局面。
  几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全镇干部群众在张国平的带领下,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中心,勤奋进取,勇于拼搏,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全镇实现了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回顾过去,身后的成绩令人欣慰;展望未来,任重道远而前程似锦。张国平书记说:“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将以新的姿态,更加紧密地依靠广大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全局,立足镇情,稳中求进,在不久的将来天长镇的工作和社会各项事业必将迈上新的台阶,实现新的突破,创造出更加辉煌灿烂的新天长!”
  (石家庄采编中心供稿)
  
  邓启发:浏阳市洞阳镇龙洞村党支部书记
  石头缝里挖“金子”
  
  “龙洞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姑娘嫁山外,后生光棍多。” “龙洞”,这个美丽的名字,本为传说中的龙王栖息之地。但这里却一直是浏阳最穷的村落。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人均口粮不足200公斤。自从邓启发但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使出了“点石成金”的“魔法”,带领村民们从石头缝里挖“金子”!
  1991年,邓启发毅然关掉自家商店,卖掉跑运输的汽车,开始筹建龙洞水泥厂。“你疯了!建水泥厂可不是小事,到时办砸了看你怎么下台?”面对质疑声,邓启发不露声色。村干部们齐心奋战,历经一年半的艰辛,终于完成了立项、筹资等工作,机器的轰呜声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山头。邓启发和村干部们背上被子,与村民们吃住在工地。钢钎铁锤磨得满手血泡,他们缠上布条接着干。10个山头削平了,5条山沟填平了,38万立方米土石方搬走了。一个年产10万吨的水泥厂提前一年零三个月投产。十几年来,工厂实现利润2610万元,发放村民工资4100万元。“我在村上企业里有股份,挣工资,年收入有10多万元,在村里建了新房,下一步,我想到浏阳城里去买套房子。”村民邓玉开脸上笑得很灿烂。
  “龙洞村富了,但仍然是靠山吃山,水泥、精石灰这些高能耗建材产业,资源有限,且污染环境。龙洞的发展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从长远看,还得做活山水文章,让绿水青山和龙洞美丽的传说成为赚钱的金点子。”邓启发和干部们常常为村子的持续发展忧心。终于,投资逾千万元、总库容达61.1万立方米的黄马桥水库,依山之势建起来了。这座大坝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每年还可为当地农民增收30万元。5000亩的高产优质楠竹基地和占地5万平方米、集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民公园建设也己经启动,3000余棵珍奇风景树今年将栽种到位。早已封山育林几年的山林,如今满目葱绿。“沐青山明月,赏碧湖钓韵”。一个“令居之者忘老、游之者忘倦、寓之者忘归”的旅游名胜,将为龙洞带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文·本刊特约记者徐松竹
  
  山村里的“愚公移山”
  
  居者有其房,安居才能乐业。由于近几年国家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山东莒南县黄山子村新宅基的规划一直没进行,导致全村70多个符合条件的农户没有宅基地。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和党员会议,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把村中间的山移到汪里。这样就可以造出40多亩地,既解决了宅基地问题,又可以实现沟南沟北连接。村里先后筹集了30多万元资金,动用了多台挖掘机,进行了一场山村里的“愚公移山”……
  陈庆秀和陈庆惠分别是黄山子村的书记和主任。1999年,在支部和村委的换届中,他们众望所归,当选为新一届领头人。当时,满足温饱已不是困难,如何发家致富、尽快改善村里道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们一方面带领村民发展花生、小麦等传统农业,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信贷支持和技术支持,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引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反季节蔬菜大棚、草莓大棚,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截止2006年底,全村已发展蔬菜、草莓大棚20多个,养鸡、养猪专业户20多户,成为全镇最大的养鸡专业村
  村两委还积极招商引资。目前已有大型葡萄酒厂一处,建成后能带动周边农村700-800亩左右的葡萄种植,吸收200-300名村民进厂务工。
  崎岖的山路、曲折的街道,严重影响着黄山子村的形象和村民出行,更是制约着经济的发展。2000年,村两委在村收入几乎为零的情况,筹集8万元资金,把村子中间的大沟变为东西大街。2006年,村两委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决定对南北大街进行拓宽。其中涉及到40多拆迁户。拆迁历来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村两委迎难而上,积极做好村民的宣传动员工作,挨家挨户送去赔偿款。干部们的举动打动了每个拆迁户,最后,工作顺利完成。这在当地被传为佳话,被誉为“黄山子模式”。
   文·本刊记者 王贵滨王桂波王茂宾胡文林
  
  黄荦:福建闽清县东桥镇村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下派干部为民求富
  
  现在的村后村虽然是团中央团建创新项目示范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村,但在过去,它可是典型的山区农村。村财政负债较多,村内宗族派系矛盾不断,2003年遭遇地质灾害后,才搬迁到镇政府所在地,重建新村。
  2004年11月,福州市下派干部黄荦开始担任村后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他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村误”公开。“村误”既包括村民及村干部提的意见,也包括上级意见,所有内容先由村民提、两委摆、上级点,再经过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研究,最后交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审议确认,每季度在村部“提问栏”公开,并在10日内通过“回音壁”栏中公开答复。这样不仅有助于村两委发展决策的合理意见,还能让村民获得物质奖励。2006年2月17日,福建省委副书记王三运在村后村调研时对此举给予很高肯定,还评价黄荦同志是:为民呕心沥血、尽责不遗余力、创新乐此不疲、作为随处可见。
  为解决搬迁后村民的生活出路问题,黄荦和村干部依托东桥镇食用菌产业优势,组织党员和菇农建立了党员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第一年就实现产值近百万元,菇农每人净收入1万多元,全村30%以上村民因此脱贫致富。另外与村民合资100万元成立了党支部村委会入股的福州市须弥山生态农业开发公司,从事多种农业开发。
  如今的村后村,卫生所、路灯、水电等设施一应俱全,还建了篮球场和健身公园。村图书室里,有各种读物5000余册。每年开展“十星文明户”评比和各种节日文化比赛等活动。
  黄荦书记告诉记者,搬迁之后,村里还实现了建国以来两个零的突破:种植食用菌和农业开发彻底结束了村财为零的历史;继2005年村里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大学生后,如今已有7人走进了大学校园。
  文·本刊记者 蔡利明 郭超 吴雪玲
  
  张平:福建省闽清县下祝乡堡顶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精打细算”的当家人
  
  “我们没有啥东西来感谢张书记的,只能用我们农村人的方式立个流芳碑......”,堡顶村村民这样表达他们对张平的感激之情。
  堡顶村山高路远,人多地少,资源匮乏,除了种地和少许外出务工外,基本没有其他收入,集体经济一穷二白。2004年下半年,来自福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愿下派驻村的张平任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一上任,他除了做好两委班子的建设,就是想着为民多办实事。首先摆在他面前的是泥泞的环村路。这条2公里长的路根本无法列入政府相关项目建设,于是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但45万元的造价让张书记傻眼了,好不容易筹来的钱一定要用在刀刃上,他组织召开了村两委会议,决定由干部党员带头,发挥群众的力量,自己修路。完工了,张书记瘦了一圈,但是他很欣慰:整条路只花了25万元,既保证了质量,还增进了干群关系。
  张平还用筹集到的资金和上级5万元专项拨款建成了自来水工程,成为闽请县村级自来水工程质量最好、规模最大的一个。还建了消防栓。
  为了解决村民长远的生活经济问题,2005年,张平多方联系,给村里引进600株台湾优质水蜜桃苗品种,由村民试种,专家现场指导。试种成功后,2006年又购进8000株免费发放供村民种植,面积达200多亩。据介绍,该项目两年后年总产值可达到80多万元。
  不仅如此,张平还带领村两委想方设法鼓励和组织村民外出务工、发展绣花手工业、办机造砖厂。村里还安置了健身器材、公园桌椅,建起了羽毛球场、科普宣传栏等,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张平的吃苦实干、精打细算、一心为民,不仅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福建省药监局李德仁局长到闽清了解民风民情时,这样勉励他:虚心学习,多为村民办实事、好事,为药监系统树形象争光辉,同时还要紧密联系当地干部群众,依靠广大人民,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堡顶村已被福州市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他个人也连续三年被闽清县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下派驻村干部优秀个人”。
其他文献
为贯彻全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福建省农业厅于8月24日在福州召开全省2007年度农资打假情况通报暨假劣农资销毁现场会议,并在省固体废弃物处置场举行集中销毁假冒伪劣农资活动。  会上,省农资打假联合行动协调小组组长、省农业厅姜安荣厅长通报了全省2007年度农资打假情况。  姜安荣厅长指出,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
期刊
创业路上有艰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到身价数千万元的企业老总,从一个不起眼的养殖户到拥有“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等多个荣誉,“中华龟王”——费成益,这个皮肤黝黑的农村汉子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创业之路。   今年50多岁的费成益是浙江萧山人,祖辈为躲避战乱,举家逃难到弋阳县旭光乡茅棚村。他出生后,祖孙三代挤在一间茅草屋里,一到雨天,家里的盆盆罐罐全部都要用来接水。
期刊
程旭波研究员、政协委员,男,1950年6月出生,安徽岳西人,大专文化,现任安徽岳西县富民水稻研究所、安徽天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1971年退伍转业,在当地政府多个部门工作过,并曾在多家企业担任过领导职务。1987年辞职,开始从事和主持《水稻X玉米属间远缘杂交育种技术》的实验研究,1995年创建岳西县富民水稻研究所,特邀安徽省农科院、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岳西县农业局等省内有关专家、教授组成课
期刊
2006年春节,江西赣县田村村民黄新华还没回到家,就接到了村里重修祠堂的通知,要他捐点钱。回到家,父母就跟他说起了这事。第二天,村里修祠堂理事会的人就来找他,要他多少也要捐一点钱。  “怎么又是修祠堂”,听到修祠堂,黄新华心里就反感。这几年族里修祠堂几乎是每年一次,每次他都要捐个三五百元的。  在村里转转的时候,黄新华发现,村小学的围墙倒了,一问才知道学校没钱已经倒了几个月了。于是他决定和村里的几
期刊
8 月23 日下午2 时,农业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发布我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及生猪生产等方面的情况,农业部新闻发言人薛亮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    抓紧落实各项扶持政策,调动农民养猪积极性    最近几个月生猪生产和价格的异常波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种媒体也作了大量的报道。  中国政府对发展生猪生产高度重视,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工作,7 月30 日
期刊
■文·许尚忠 李俊雅 任红艳 陈金宝 陈幼春 高雪    西门塔尔牛在中国有近50年的历史,通过与我国黄牛30年左右的杂交改良和20年的育种,已形成了遗传趋于稳定的中国西门塔尔牛。    遗传标记技术在西门塔尔牛育种中的应用    为实现早期选择和满足消费者对肉质的较高需求,遗传标记技术也应用到西门塔尔牛的肉质选择上来,此外超声波活体测定背膘厚和眼肌面积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年来,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
期刊
农村“墙头文化”是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块重要阵地,也是农民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受教育的第二课堂。办出丰富多彩、鼓舞人心、整洁美观的“墙头文化”,对农民不仅有指导和教育意义,对当地经济发展也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  过去一些过时陈旧的口号,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广告,既不整洁、也不文明,更不美观、不文雅,也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随着新农村的不断推进,政府也开始注重农村的“墙头文化”。  走进邯郸县
期刊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海南省儋州市西南部,地处粤海铁路西环线与海榆西线公路交汇处的雅星地区,村里娶亲嫁女的喜事、老人百年后的丧事,亲戚朋友、邻里乡亲都抬着猪去送礼大吃大喝。这个抬猪送礼的习惯当地人管这叫“人情猪”。礼有往还,喜事或丧事一过,受礼的人又得长年累月养猪还债。这样循环往复,村民们都不堪负重,颇有怨言,却又无可奈何。在雅星新村,村民符某是一位养猪能手。以前,他自己一年养十几头猪,这些猪
期刊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它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福建与台湾的产业对接、经济融合,着力先行先试,将使这一区域的独特优势更加凸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是否能带动福建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一直是福建乃至海内外关注的话题之一。日前,福建省农业厅厅长姜安荣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畅谈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海西新农村建设,从而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  
期刊
“内厝赤土埔,三天没落雨,五谷晒破肚,专吃番薯元,专穿破衣服。”这是一首曾经唱响远乡近邻的闽南歌谣,不过那些穷困的生活已经远去。昔日“破大厝”眼下却已是远近闻名的“农村小都市”。   记者因此慕名而来。第一次到内厝村,路线生疏,路人指路说:往前走,见到一排排别墅的地方就是内厝村。果不其然,内厝村让人眼前一亮:成排整齐的一栋栋别墅、铺着木日油的街道、幽雅的环境、设施齐全的活动中心、厂房还有美丽的校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