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作文的密切联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c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杜威曾明确地指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必然呈现现在的生活,像他们在家里、邻里、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一样。然而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作文教学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呢?为什么在作文训练中孩子的表达兴趣一点点消失?学生的作文为何内容干瘪,语言僵化?原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观察能力的综合训练。因此,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理念,让阅读教学承担它理应承当的从读到写的任务,唯有这样,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落到实处。
  
  一、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并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要求在强化这样的理念——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习作必须回归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盛,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而积累,则是语言的储备。”众所周知,有些学生对自己亲生经历过的事情感受颇深,可作文词汇贫乏,语言干涩,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语言的积累。阅读是学生不断感悟和不断积累语言的过程,学生在理解阅读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过程中,通过对一些词句的反复推敲,对一些优美語言的品读,感悟,可以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不断深化,可以在语言表达上不断积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它强调了语言积累的重要性。因此,鼓励学生把好词佳句抄写在笔记本中,对学生进行连词成句的训练,甚至把一些优美语句和经典文章背下来,都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同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又能夯实作文的基础。
  
  二、在阅读中学会表达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也就是说作文是让我们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意义的事情,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用文字表达出来,既是用笔自由、自主地表达自己熟悉的生活,做到“我心思我事,我心抒我情,我手写我心”,这种常见的表达方式正是教师在平时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逐渐习得的。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这一方面,学生连写作文最简单的表达方法都没有把握,缺乏最起码的写作技巧,那么心中纵有激情涌动也不知如何用语言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中也强调“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这就鲜明地提出了阅读教学必须发挥作文指导的功能。在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要结合课文渗透表达方法,把积累和作文接通,要从学习文章的立意选取材,谋篇布局的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领会,并指导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加以运用。美国纽约州小学六年级教师玛丽安,1988年9月,她调查了她的学生,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家不读书,而到1988年元月,她的学生在家每天至少阅读半小时,几个月来学生们每人已经读了25本至70本书不等,因为在这段时间里,玛丽安开展了一系列有趣的课外阅读指导活动,最有代表性的是她成立的“文学团体”和“师生通信”活动。“文学团体”是以阅读故事为主的小组,每天教学结束后,学生们分成四五人一小组坐好,用半小时阅读自己选择的书,然后用5至10分钟的时间在他们的文学日记里写下他们刚刚阅读过的书的内容,自己的感悟等。各小组又用5至7分钟讨论问题和评价他们在日记里写下的各种内容,最后,整个班级集中在一起进行简短的讨论。这样的交流会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写作的方法,而且提高了他们习作的兴趣及信心。长此以往,学生所读的课例越多,学到的表达方法就越积累得多。
  
  三、在阅读中张扬个性
  
  有个性化的阅读就有个性化的作文,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作文基础之后,教师就要逐步重视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于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等。教师应以此为导向,创造条件让学生高扬起天马行空的个性化行文的理想,实现作文的个性化,可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积累生活素材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习惯。结合平时阅读教学,表扬从不同角度思考及富有个性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并运用平价机制,鼓励学生的求民思维,逐步实现作文的个性化。必要时,教师可以借助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一些课文的续写、读后感等,利用这些活动能积极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创新;引导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发现身边的人和事,学会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主题;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写真事、绘真人、抒真情。这样,不同经历的学生会根据不同的经历,写出不同的习作。如: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农村的儿童就会根据自己身边常出现的生活现实来写《捉莹火虫》、《钓青蛙》、《放牛》;城里的孩子就不同,他们会写《踢足球》、《包饺子》等,从内容、语言表达方式上看,这些文章各具特色、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总之,纵观和谐的语文课堂,我深深体会到教肓过程是鲜活的、动态的,它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肓的现实条件,不断地更新内容、策略,从而使阅读在作文中显示它无限的生命活力。
其他文献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对学生管得比较严,又不大与学生交流,因此师生有点隔阂。上课时,课堂气氛总是有点沉闷,提问时,也没有学生主动回答。有一次在和学生闲聊的过程中,我问他们:“我提出的问题你们明明会回答,为什么不主动回答呢?”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有点怕您,不敢回答。”在此之后我就注意多和学生交流,主动地了解学生,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我。后来渐渐的,回答问题的学生就多了
一、教会学生朗读和诵读    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是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习得的,我们反对琐碎的分析、讲解和大量的机械训练,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课程标准》)因此,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听到了琅琅的读书声,读中理解,读中体验也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的共识。  但冷静观察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能不遗憾地说,有些课仍是以分析为
摘 要: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就必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必须张扬个性化“差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提问要分清层次,讲究艺术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个性提升。  关键词: 新课改 小学语文教学 张扬 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一个个鲜
摘 要: 作文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健康审美情操,陶冶性情,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正确人生观的载体。本文从作文的自改和互评互改进行阐述。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自改 互评互改    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就怎样通过自改和互评互改来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谈谈一些体会。    一、教师指导学生自改    复看审核。学生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