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神话的圆融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尔基曾说:“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热爱的不朽形象。”这一古希腊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在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之后,其在东方文化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他将以怎样的姿态与我们的文化相融,与我们的孩子相遇?王崧舟老师对《普罗米修斯》一课的美学解读与践行,为我们做了诗意的诠释。
  一、颠覆:彰显爱的光辉
  曾听过很多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对于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解读,绝大多数定位在“英雄”上,因为文章最后有“普罗米修斯——这位敢于从天上拿取火种的英雄,终于获得了自由”这一句作为印证。而且,按照东方道德至上理论,普罗米修斯具有为人类谋利益不畏强权、勇于牺牲的精神,此为“道德英雄”主义,这是我们五千年的文化习惯。然而,王老师却认为这样的解读对于普罗米修斯而言,是有失偏颇的,他在《神话文本的美学解读与文化想象》中的阐述,颠覆了我们许多教师对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的建构:
  《普罗米修斯》是个神话故事,是一个关于“爱的神话”。
  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因为他爱人类!在古希腊神话中,人是普罗米修斯一手造出来的。正如在中国神话语境中,女娲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一样,普罗米修斯则是西方语境中人类共同的父亲……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来到人间;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看到悲惨;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下定决心;因为爱,普罗米修斯才会奋不顾身。他为人类造福是人伦之爱,更是天伦之爱,是无须推理、无须证明的真理之爱。西方谓之“博爱”,东方谓之“慈悲”。文化在这里是互通的,因为人性本无二致。
  将普罗米修斯定位为“英雄”,是对天神的贬低,是对博爱的亵渎。英雄以力胜,圣父以爱成。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文化中的“圣父”,正如基督教文化中的“耶稣”。
  不得不赞叹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宏大的文本解读视野,他从东西文化圆融的视角开掘了《普罗米修斯》一文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主题和文化传承。他对本文的解读是建立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上进行的,将文本置身于中西文化融合的立场,回望神话的源头,追究东西文学与思维的本质差异——中国人眼里的英雄是神,西方人眼里的英雄却是人,神性背后蕴含着的实质是人性。因而,他在《普罗米修斯》中看到的是真善美,看到的是 “仁爱”,看到的是熠熠生辉的人性。正是基于这样的解读,王老师的课堂围绕着“爱”,打通了希腊精神与学生的当下生活,从而在西方文化的心灵底层,“长”出为生所用的语文素养——语言的力量与精神的价值。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解读,王老师的课堂彰显着“爱”,实现了《普罗米修斯》这一神话文本在文化语文上的诗意关怀。
  二、想象:谱写爱的神话
  神话是属于儿童的,神话类教材的语文课堂,应该顺应童心,让儿童享受神话的神奇魅力。普罗米修斯作为一个典型的神话故事中的形象,以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凸显了神话的感染力,那如何让学生们在神话这一特殊的文体语境中感受人物的神奇与神性?王老师的策略是在课堂上聚焦一个个画面,从不同维度激活学生的想象,把他们带进一个个鲜活的、具体的场景,在层层深入的过程中“走近”人物,在说、读、写的过程中“走进”形象内心,和人物进行心灵沟通,使得普罗米修斯这一形象有血、有肉、有声、有情,巍然矗立于学生心中。他是这样层层推进的:
  (一)想象画面,追寻爱的原点
  在初识了文中出现的神之后,王老师让学生找出课文开头陈述人类“没有火”和“有了火”这两个完全不同画面的语句,并由此展开丰富的想象。从一句“只好吃生的东西”来想象吃哪些生的东西,想象天天吃生的东西的感受;从一句“无边的黑暗”来想象人类都看不见什么,想象听到野兽叫时人们内心的感受;从“烧熟食物”“驱寒取暖”“驱赶猛兽”等文字,想象人类都在用火干什么。在教师的造境引导下,学生们的想象之门打开了,抽象的文本一下子还原到了历史的场景中,落脚于实际的生活,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人类“没有火”的苦难,以及“有了火”的幸福。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分别引领学生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进一步体验不同的画面其承载的普罗米修斯的内心情感。
  师:孩子们,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过着如此痛苦、如此悲惨的生活时,他的心里一定感到———
  生:……
  师:是的,他难过,他着急,他担忧,他心里不好受啊!孩子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画面———
  ……
  师:是的,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用火过上了安全的、光明的、幸福的生活, 他的心里一定又会感到——
  生:他的心里一定会感到很高兴。
  生:他的心里一定会感到很欣慰。
  生:他的心里一定会感到很温暖。
  师:孩子们,这样的感情就是一个字———(师用红色粉笔板书“爱”)
  生:(齐读)爱。
  至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们对普罗米修斯的情感认知不是教师强加的,而是学生真切地走进“取火”前后人类不同生活所产生的情感认同,王老师在这两个画面中打开了学生们的生命情感之门,使他们一遍遍自我感悟到“火”的重要,一遍遍跟着远古人类呼唤着“火”“火”“火”,也一遍遍地感受到普罗米修斯之爱的根本缘由。
  (二)还原画面,直面爱的力量
  按照王老师对《普罗米修斯》的解读,认为普罗米修斯“受难”情节是这一神话文本的主体,是彰显普罗米修斯形象的核心,因而他在课堂中浓墨重彩地引领学生直面普罗米修斯受难的两个画面:
  师:是的,因为爱,因为爱人类,普罗米修斯竟然冒着生命危险触犯天条,拿取火种,带到人间,让人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正因为爱,他触犯了天条,触怒了众神之王宙斯,于是,故事的画面继续展开。接下来,你会很不情愿地看到两个画面,那是两个惨不忍睹的画面,孩子们,当你看到这两个画面的时候,请你也不要轻易放过去,你可以做两件事:第一,用波浪线将这两个画面画下来;第二,圈一圈,哪些细节深深地刺痛着你。
其他文献
摘 要:开展体育单元主题教研主旨是帮助教师理清教材和课次目标梯度分解,把握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层次性,抓住课时重难点。本文以篮球运球上篮为例,就单元主题教研的开展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反思,以期为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主题教研;体育单元教学;篮球运球上篮;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54-02  一、提炼主题,设计方案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启蒙阶段,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遇到困惑:在语言表达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则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若一味强调兴趣,降低语言表达的质量要求,又会影响写话的整体水平。那么低段写话教学究竟该如何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也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与绘图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探索者。  【关键词】思维导图 概念图 情节梯 维恩图 整本书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
【教学理念】  “童真课堂”是尊重儿童、彰显真学的课堂,“童真课堂”是儿童主动学、教师智慧导、师生共成长的课堂。无疑,“儿童路线”是“童真课堂”的生命线:坚持从儿童中来——教学从儿童的真实起点出发;坚持在儿童中学——让儿童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坚持到儿童中去——教师发挥应有的导学作用;坚持在儿童中长——让儿童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生长。这四大坚持也就是“童真课堂”的教学原则。  在“童真课堂”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文,叶圣陶先生通过慎微的观察,用朴实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触须的生长过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寥寥数语便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告诉了读者。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四年级孩子直观思维依旧强烈,一味地
关键词: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体育课;短道速滑  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成奥林匹克运动核心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基于奥林匹克运动所形成的宏大社会文化理念的一部分。多年以来,国际奥委会始终以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为重点,重视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雅克·罗格就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对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
阅读一篇文章,在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如果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努力解开这些问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就会更深一层。教学活动同样如此,适时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辨析,能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  《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许地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忆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阐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
“语言的力量和美展现在它的音响中,因此要让语言的感情色彩通过感情朗读,也就是通过听觉去感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在朗读指导的时候,我们通常面临的一个疑问是:感情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在哪儿?  在指导学生朗读《特殊的葬礼》中描写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雄伟壮观场面的时候,通过三次朗读指导,我发现人格化是感情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回想三次朗读指导的经过,感触颇深。  从表现出发与文字同行,唯技巧指导令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场青年教师赛课。六位老师,六堂课,上同一篇课文—— 《小鹿的玫瑰花》。  《小鹿的玫瑰花》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他很用心地种玫瑰,盼望着玫瑰开花。然而,当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跌伤了脚,只能卧床静养。等他可以一瘸一拐出门的时候,玫瑰花已全谢了,他没能看到。鹿弟弟先是替哥哥惋惜,后来听了黄莺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高年级教材中,编者在节选自经典著作的课文后面安排了“作家卡片”或“名著便览”(以下简称“两张卡片”)。10个“作家卡片”,5个“名著便览”,少仅百八十字,多不过两百字。虽然篇幅短小,但言简意赅,蕴意十分丰富。但据笔者观察,许多教师不够重视这一教学资源,对这两张卡片的处理较为简单。  【案例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教学片段  师:通过预习,你对《船长》这篇课文有了哪些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