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词“动”起来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sj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文,叶圣陶先生通过慎微的观察,用朴实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触须的生长过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寥寥数语便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告诉了读者。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四年级孩子直观思维依旧强烈,一味地只靠读,是很难理解这几句话的。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堂上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找动词,明词义
  师:仔细读这几句话,反复读几遍,要想读懂爬山虎怎么爬,我们可以抓住几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
  (片刻之后,学生便找出了动词:触、巴、 拉、贴)
  师:谁能说说触和巴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学生不能回答)
  师引导:仔细观察老师的手,你一定能明白它们的区别了!
  师做动作:触——手掌轻轻地碰着黑板。巴——手掌紧贴黑板,手指做用力状。
  生:只是轻轻碰到叫触,用力地抓紧叫巴!
  【解析】
  这些动词在这几句话中举足轻重。简单四个字,就是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必须引导学生理解透彻。其中“拉”和“贴”学生比较熟悉,基本没有疑问。而对于“触”和“巴”,大部分学生的已有知识中未曾积累,自然不能说出两字的区别。教师若从字面上给予解释,学生依然难以直观感受到。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不在的,此处教师用动作演示,也是一种学习的资源。而这种用具体动作解释动词的直观方式,能教予学生理解字义,并能将它们区分开来,运用到具体动作当中,让语文这门课程更具有实践性。
  二、以身演,更直观
  师:大家明白了这些动词,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爬山虎是怎么爬的吗?
  (学生犹豫不决。此时,教师便利用“实物”演示,准备“献身”说法)
  师:大家看老师,如果我把手当作爬山虎的脚,那么我的手掌又是爬山虎脚上的什么?
  生:小圆片!
  师:那么我的身体呢?
  生思索后回答:是爬山虎的嫩茎!
  师:对了,现在老师就是一株爬山虎,仔细瞧瞧我是怎么往上爬的。
  师做如下动作:手臂伸直,手掌先轻轻接触黑板,再用力抓住黑板,边引导:老师刚才的动作可以用两个动词来说,是什么?
  生:触和巴。
  师:(把手臂弯曲)细丝弯曲了,我的身体怎么了?
  生1:更靠近黑板了。
  生2:被脚拉了一把。
  生2:嫩茎更贴近墙壁了!
  师:对,现在的嫩茎已经紧贴在墙上了!我再来做一次,大家用上刚才的四个动词,再来说一次。
  (师做动作,生看着老师的动作提示,用上四个动词,完整地说上了这几句较难理解的话)
  【解析】
  圆片、细丝、嫩茎这些事物若没有实物呈现在孩子面前,触、巴、拉、贴这些动词也不加演示,那么孩子们只能在脑海里想象这些事物的变化,凭他们的直观思维是很难想象出的。加之“弯”“拉”“紧”等是有因果关系的: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这样的因果关系,该如何启发?教师“就地取材”,把自己的身躯当作爬山虎嫩茎,手臂便是细丝,手掌当作圆片。这样一来,让爬山虎如何触着墙、巴住墙,如何拉嫩茎,如何紧贴,栩栩如生地展示在了黑板上,学生一看就能一目了然。之后再来读课文,学生不难发现,这几句话描写简洁又贴切,理解课文更轻松自如。
  三、巧拓展,重语用
  师:同学们,叶圣陶先生用四个动词就写出了爬山虎往上爬的情景,用好动词能帮你写好文章,你能学着他的样子,用上几个动词,把葡萄攀爬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课件中出示葡萄攀爬的过程细节图。出示语句,要求填上表示动作的词)
  葡萄的茎上的触须只要( )到架子,就会( )起来。然后一圈一圈地( )住架子。触须会越来越紧,直到后来像绳子那样紧紧地( )住架子了。
  生1:葡萄的茎上的触须只要触到架子,就会卷起来。然后一圈一圈地卷住架子。触须会越来越紧,直到后来像绳子那样紧紧地捆住架子了。
  师引导:填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你是怎么填的?
  生2:我觉得他填得比我好,他填的都是动词。我是这样填的:葡萄的茎上的触须只要碰到架子,就会弯曲起来。然后一圈一圈地拉住架子。触须会越来越紧,直到后来像绳子那样紧紧地爬住架子了。
  生3:我有不同意见,动词有重复,句子就显得不美了。我是这样填的:葡萄的茎上的触须只要触到架子,就会卷起来。然后一圈一圈地缠住架子。触须会越来越紧,直到后来像绳子那样紧紧地绑住架子了。
  师:看来大家都是善于思考的孩子。希望大家能像叶圣陶先生那样,像今天那样,仔细地观察,并能用合适简洁的语句表达出来!
  【解析】
  课文第4自然段中的这句话是课文的重中之重,作者通过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让学生仅仅读懂是不够的,它是一次对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良好契机。老师最后设计的练习,让孩子先观察、后描写、再评议,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叶圣陶先生“观察—描写”爬山虎的过程,自己也能学会细心观察某样事物,并用较准确的语言表达,从而达到“授之以渔”之目的。
其他文献
摘 要:投掷能力是人类具有的基本生活技能和運动能力,也是田径运动项目中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本文以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的“相邻关节理念”为切入点,按照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的人体解剖结构,将田径投掷动作模式与躯干旋转动作模式相结合,通过有针对性的动作模式练习达到提高中小学生实心球投掷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水平四;投掷;实心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
【设计理念】  把阅读和交际训练结合起来,采用“以练导学”的形式,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巧妙创设交际情境,训练学生运用“独白体、对白体、辩白体”三种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读、演、讲、辩”等训练,“以练导学”,引导学生走进乌塔的故事,感受故事蕴含着的人文意味,学习乌塔独立、自信的品格。  2.在语言实践过程中顺势理解“反驳、一时语塞”等词义,领悟课文“对话中的辩论
摘 要:师徒结对是年轻教师迅速胜任自己的教学,履行自己的教育教学职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师傅的引导下,徒弟应该怎么做?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认为应该做到树目标、勤学习、苦练习、深思考。希望此文能与所有新教师分享,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徒弟、优秀的教师。  关键词:目标;学习;练习;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8-0065-01  为了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与他的语文团队从2000年起开展的教学改革实验,旨在运用心理学组块原理,寻求破解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有效方法和普适模式。“为言语智能而教”的教学理念厘清了语文基本材料、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所提出的板块式结构、联结性学习及运用型实践,具有极强的操作性,便教利学,卓有成效。其执教的《卧薪尝胆》《爱如茉莉》等课例体现了“清简”的教学风格,实现了“简简
摘 要:郑州二中近十年来为实现“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的育人目标和“健康、博爱、有为”的学生形象,把校园足球作为学校深入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重要支撑。在全校开设足球课程以及坚持开展班级足球联赛的基础上,创办足球实验班,探索校园足球发展的新模式,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在国内足球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为足球特色学生开辟了高考升学的新路径。  关键词:健康第一;普及;提升;创新  中图分类
摘 要:首都体育学院受国侨办、市侨办委托,自2013年起,连续5年承接“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团组。活动特色鲜明,组织井然有序,增进了营员对祖(籍)国和北京的认识和感情,获得圆满成功,受到了海外领队、营员及上级侨务部门的充分认可和广泛好评。学校作为“北京华文教育基地”,将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在华文教育中的优势和独特作用,为首都的华文教育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
摘 要:开展体育单元主题教研主旨是帮助教师理清教材和课次目标梯度分解,把握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层次性,抓住课时重难点。本文以篮球运球上篮为例,就单元主题教研的开展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反思,以期为同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主题教研;体育单元教学;篮球运球上篮;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4-0054-02  一、提炼主题,设计方案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启蒙阶段,是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阶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遇到困惑:在语言表达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则有可能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若一味强调兴趣,降低语言表达的质量要求,又会影响写话的整体水平。那么低段写话教学究竟该如何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第一学段写话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
【摘 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大脑思维过程具体化、直观化的方法,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方式,也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绘图时机与绘图策略,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主动的建构者和探索者。  【关键词】思维导图 概念图 情节梯 维恩图 整本书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
【教学理念】  “童真课堂”是尊重儿童、彰显真学的课堂,“童真课堂”是儿童主动学、教师智慧导、师生共成长的课堂。无疑,“儿童路线”是“童真课堂”的生命线:坚持从儿童中来——教学从儿童的真实起点出发;坚持在儿童中学——让儿童经历真实的语文学习过程;坚持到儿童中去——教师发挥应有的导学作用;坚持在儿童中长——让儿童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生长。这四大坚持也就是“童真课堂”的教学原则。  在“童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