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的网络批评研究述评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123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网络时代,读者借助网络所提供的特别空间,在某种意义上为自己赢得了文学翻译批评的话语权。文章着重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网络批评的类型、特点、意义和存在的问题,认为网络批评的广泛性、自发性和尖锐性为文学翻译批评开拓了新的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 文学翻译网络批评 类型与特点 意义 理论思考
  
  引言
  
  网络批评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文化的普泛化使网络批评应运而生。关注文学翻译的广大读者通过快速而便捷的网络,一方面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外国文学的翻译与出版情况,同时也可以就翻译及与翻译相关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由此而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批评力量。
  
  一、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类型与特点
  
  在目前网上展开的有关翻译的讨论或批评,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
  1.引导讨论型。
  主要是在有关出版社或图书销售网在其网站开辟的翻译图书评论区内,转载选自报刊杂志的某篇评论文章,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目前在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出版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几家出版社都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有翻译图书评论区,如译文出版社设有“译文论坛”,在此论坛下设有“译文论坛交流区”;译林出版社在其“译林网”上辟有“翻译在线”和“译林图书评论”等。在这些专题区或交流区中,从报刊杂志转贴的文章一般都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观点明确,且有启发性。读者结合自己阅读的图书,在这些文章的启发下,往往会跟着发表自己的观点。一般来说,凡观点鲜明、批评尖锐的文章在网络中都比较受人关注,跟着发表观点的读者也比较多。
  2.主题探讨型。
  主要是以某部在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反响的翻译作品或在读者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的外国作家为中心,读者通过网络自动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俱乐部的松散圈子,就某部翻译作品或某位外国作家展开探讨。应该说,网络的开放性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发表言论的广阔空间,而网络的即时性又为广大读者介入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提供了机会。近几年来,国内的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界借助传统媒体与网络的互动,形成了米兰·昆德拉热、《哈利·波特》热和《魔戒》热。这一类型的翻译批评有着十分明显的特征:(1)主题明确,针对性强;(2)出于对作家的喜爱,情感性强,若没有理性的引导,容易出现偏激,如众多网迷就发出了“抵制译林版《魔戒》系列”的强烈呼声;(3)所涉及的作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也有广泛影响,因此主题探讨型的批评也有着不断深入的可能。
  3.私语批评型。
  这类的批评文字常见于个人开设的网页。互联网所提供的广阔的交流空间似乎在慢慢地使人们的私人空间公开化,连“日记”这种最私密的个人表达形式也开始“网络化”,出现了所谓的“网上日记”。
  4.流散批评型。
  除了以上三类批评,我们在盛行的各种交流区也常可搜索到一些评论翻译作品的内容。因为是以聊天的形式展开的,有关翻译的网上交流没有固定的主题,你一言我一语,大多是对某部翻译作品或某位外国作家整体性的肯定或否定,少有深入的探讨,且缺乏理性,语气比较偏激,我们称之为“流散批评型”:“流”是指话题的流动,不固定,难以集中深入;“散”则是此类的评论大多限于只言片语,散乱,散漫,言散神也散。因此,这类批评少有积极的意义,不在我们关注的范围之内。
  
  二、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意义
  
  近几年来,国内翻译批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翻译批评的目的也有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在最近出版的《翻译批评导论》一书中,作者的观点十分明确:“翻译批评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翻译质量、促进翻译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健康发展。”(杨晓荣,2005:21)对这一观点,笔者基本表示赞同,在《翻译论》一书,作者对翻译批评的目的也作了明确的表述:“就翻译批评的目的而言,它并不仅仅在于对具体译作或译法作裁判性的是非判别,更在于对翻译活动何以进行、如何进行加以反思与检讨,进而开拓翻译的可行性,促进翻译活动健康而积极的发展,体现翻译活动具备的各种价值,真正起到翻译活动应有的作用。”(许钧,2003:403)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最根本的一点,那就是翻译批评的目的在于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以此为基本出发点,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意义加以认识。
  1.网络批评的广泛性有助于促进更多的读者关心与理解翻译。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事实上,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两个原始部落间的关系,从势不两立到相互友善,无不有赖于语言和思想的交流,有赖于相互理解,有赖于翻译”。(谭载喜,1991:3)确实,翻译活动在人类的文化交流中一直在广泛地进行着,且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历史上却很少得到世人的关注。
  2.网络批评的不拘一格,有助于丰富翻译批评的形式,作为学术性翻译批评的有益补充。在一般的认识中,人们往往强调网络批评的“放肆”与“放任”,关注的是其不负责任和消极的一面。从理论上讲,目前翻译理论界对翻译批评的方法的探讨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人们已经不再局限于译文与原文的静态对比的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形式。但从目前的一些学术刊物上刊载的翻译批评文章看,可以说更多的还是文本的对比和分析。而对有关翻译的热点问题、对翻译文本的选择问题却关注不够。
  3.网络批评的互动性,借助于出版者、译者与读者的直接交流,有助于开拓翻译的可能性,提高翻译质量。在以往的翻译批评中,由于有关报刊杂志所提供的交流空间有限,普通读者很难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更少有机会和出版社与译者直接交流与探讨。而互联网所开拓的广阔的空间则为出版者、译者和广大读者的交流与互动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在上文我们论及的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中,无论引导讨论型,还是主题探讨型的网络批评,我们都可以看到出版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如《魔戒》系列的出版者就积极地回应了广大读者针对《魔戒》系列,特别是《精灵宝钻》一书的翻译提出了的许多尖锐意见,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一方面听取广大读者的批评意见,一方面对原来的译文进行修改与修订。
  
  三、对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理论思考
  
  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兴起在凸显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局限和不足,从而给译学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其中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从理论的高度加以审视。
  1.关于批评主体地位的思考。在翻译批评理论界,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即翻译批评有着某种特殊性,对翻译批评者也有着特殊的要求:批评主体应该精通双语,最好既有翻译实践经验,也有较高的翻译理论素养。就其根本而言,对翻译批评主体的这一要求实际上是基于以“原文为中心”的传统翻译观。按照传统的翻译观,翻译是以原文为中心的语言转换,译文是原文的某种“摹仿”,具有从属性。若要对译文作出评价,必须以原文为根本的参照,因此,不精通原文的人,便没有批评的资格。应该说,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翻译本质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传统的翻译观逐渐被动摇。特别是接受美学给予了翻译理论以深刻的启发,在翻译的生产、传播和流通过程中,读者的地位得到了承认,且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网络批评的兴起又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正确认识读者批评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思考的空间。王岳川认为:“网络和电视正在改写着当代文化批评的品格,同时也改写着批评主体的身份和地位。尼采杀死了‘上帝’,德里达杀死了‘人’,罗兰·巴特杀死了‘作者’。……接受美学给我们的毋宁就是:读者大于作者,意义的可能性大于意义的原生性。”(王岳川,2004)
  从以作者为中心到以读者为中心,从一切以原文本的意义为准绳到以读者的阐释为依归,面对这看似冲突的两极,翻译批评必须明确自己的理论立场。我们认为,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重要地位,并不意味着对作者的拒斥;罗兰·巴特宣称“作者死了”,并不意味着读者可以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对文本加以任意的解释。然而,对于翻译批评而言,问题并不这么简单,普通读者面对的是译文,而从原文到译文则经历了一个理解、阐释与再创造的符号转换过程。问题是:作为面对译文的普通读者,如果他不懂外文,是否可以或有权对译文作出批评?此外,如果不了解原文,不了解翻译活动的复杂过程,读者对译文所作的批评是否可信?是否有着积极的价值?对这些问题,我们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从理论上讲,译文一旦进入新的文化空间,便拥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生命,而面对这一新的生命体,目的语读者自然拥有理解与阐释的权利、评论或批评的权利,因为说到底,译文一旦进入流通领域,文本便是开放的系统,一切都有赖于读者的参与。如果没有广大读者的阅读理解与阐释活动,那么作为原作生命延续和拓展的译文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网络批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它给广大读者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有利于文学翻译作品的传播和流通。此外,翻译过程,不是由原文到译文的一个封闭的语言转换过程,从广义上讲,是一个包括文本选择、生成和传播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文本的读者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位置,他们针对这个复杂过程中所涉及的任何现象、任何因素所发表的看法或观点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不失其积极的意义。就此而言,读者作为批评的主体不仅是合法的,还是合理的,理应得到翻译批评理论的关注和肯定。然而,不能不看到,我们在以往的翻译批评研究中,对于读者批评,特别是对在最近几年兴起的广大读者积极参与的网络批评,我们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更没有从理论的高度对涉及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这一点,应该引起翻译批评理论研究界的高度重视。
  2.关于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有效性的问题。在上文中,对此问题我们已经有所涉及。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读者拥有了无限的交流空间,同时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积极交流、畅所欲言自然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因此而出现了一些消极的甚至不健康的批评行为。我们确实看到,网络批评中存在着大量激烈的言论、情绪化的指责,甚至有人格的攻击,此外还有不少泡沫化的重复信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文学翻译批评的有效性,应该引起翻译批评理论界的警觉。为了保证文学翻译网络批评的有效性,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翻译批评理论界应采取积极的举措,参与构建多元互动的翻译批评公共空间。具体想法有如下几点:第一,高度关注网络批评,敏锐地掌握网络批评的发展趋势。第二,与有关出版社一起合作,完善译文交流空间。第三,积极介入网络批评,引导读者进行建设性的翻译批评。第四,及时发现网络批评中出现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指出其危害。第五,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便捷性,对翻译的热点问题和广大读者关注的翻译现象及时表明立场,发表观点。
  除了上面谈及的两个重大问题之外,网络批评给我们翻译批评理论界提出的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还有不少,如怎样促进专家批评与读者批评的互动与互补,充分利用批评资源,发挥批评的积极作用;如何通过网络批评,培育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队伍,促进翻译作品的生产、传播与流通;如何针对目前网络批评中存在的浅俗化和宣泄性这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加强网络批评的理性的互动等。笔者衷心地希望翻译批评理论界能对这些问题给予积极的关注,进行深刻的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宁主编.文学理论前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黄集伟.批评秀怎样秀.南方周末,2001.8.14.
  [3]杨晓荣.翻译批评导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许钧.翻译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1991.
  [6]田志凌.《魔戒》的尴尬与文学翻译的危机.南方都市报,2005.8.24.
  [7]王岳川.当代传媒中的网络文化与电视批评.http://www. blocchina.com/new/display/58592.html/,2004.12.11.
其他文献
化学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是教学的第一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因此精彩的新课导入不但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能达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新课导入方式有很多,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它因人而异,因课而异。教师无论以什么形式引入新课,只要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带进一
在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工作中,笔者对近几年的高考化学试题进行了研究,发现试题内容覆盖面大,综合性强,检测单一知识点的试题少,内容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因此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只关注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四种能力的培养,才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胜利。  1.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对化学应掌握的内容能融会贯通,将自己原来分课时分单元学习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
摘要: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物理教师应怎样教育和引导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描绘出最精美的物理规律探究和规律应用的蓝图,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一简述。  关键词: 八年级学生 学习 物理 兴趣培养    引言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学习物理学科。那么怎样在他们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时,就把他们吸引到物理科的学习上,使他们对物理科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探索奥秘的精神,具有克服
目的:通过观察中药联合氨甲喋呤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探讨一种简单、有效、安全、成功率高而又能保留患者生育能力的治疗方法。 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
1.平均力法  如果参与做功的变力,其方向不变,而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则可求出平均力,等效代入公式W=FScosθ求解。  例:一辆汽车质量为10 kg,从静止开始运动,其阻力为车重的0.05倍,其牵引力的大小与车前进的距离变化关系为F=10 x f ,f 是车所受的阻力,当车前进100m时,牵引力做的功是多少?  解析:由于车的牵引力和位移的关系为F=10 x f ,是线性关系,故前进100m过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它是关系到世界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中华民族能否振兴的根本大事,也是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保护环境,教育为本”。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先后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在中小学的有关课程中也增添了一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就幼师化学教学而言,如何将环境教育融入其中,笔者根据经验,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摘要: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分清生物实验的种类及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以便采取合理有效的多种形式进行专题归纳,针对性地进行有效训练,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生物实验教学 培养综合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
初中生物学新课程,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安排了新的学习内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精神,深入钻研教材,转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笔者结合冀教版生物学教材,谈谈教学中
不朽的《雷雨》留下了永恒的问题:如何认识周朴园?周朴园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中学语文课本上也设置了这些问题引领学生去剖析作品和人物: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是假?问题的答案似乎是不确定的,又似乎是显而易见的。其实,这一切问题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结——周朴园的性格。  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他对侍萍的情感态度上。这一方面是作者的思想赋予他的,另一方面又是作者的夸张笔法造成的。尤其是作者的夸张笔法,它
摘要: 美国现实主义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剧作《长夜漫漫路迢迢》中的蒂龙一家人由于生活的不幸,都以各种方式来逃避现实,但无论是母亲玛丽利用吗啡和刻薄的语言的逃避,还是父亲詹姆斯和儿子们利用威士忌的淡化自我,都无法让他们远离现实世界,都只能让他们在现实与过去的并列与混淆中饱受煎熬。  关键词: 现实 过去 奥尼尔《长夜漫漫路迢迢》    1941年,尤金·奥尼尔将自己的一部剧作献给他的妻子:“亲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