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形势下,进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小学生的好奇心重,求知欲强,而且拥有很大的潜力,这时进行音乐合唱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另外在合唱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就目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现状而言,形势仍然不容乐观,因为还有很多问题阻碍了音乐合唱教学的展开。本文立足于小学音乐教学角度,分析了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希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小学阶段进行音乐合唱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部门可以从教师的综合素质、乐器的辅助、节拍的训练等方面出发,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提升学习兴趣培养音乐欣赏水平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影响下,有相当多的小学生不重视音乐教学,这样的小学教育环境十分不利于对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培养。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缺乏足够的理解,不能完整认知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导致合唱教学质量达不到理想效果。对此应积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抓住学生生理和心理上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阶段性特点,通过积极新颖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从而提升学生参与合唱教学的兴趣。以《我的家在日喀则》为例,抓住此曲的民族艺术特点,首先向学生展示西藏的风土人情,通过插画、摄影照片、影像资料等,快速地吸引学生对于西藏乡土和人文的兴趣。先为学生播放一些偏流行向的、与西藏题材紧密相关的歌曲,如《青藏高原》《天路》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对于西藏民族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之后为学生播放《我的家在日喀则》的音乐影视作品,需要体现出藏族舞蹈,通过舞蹈继续紧抓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最后通过分段示范的方式,带领学生学唱这首歌曲。
二、创新教学方式,夯实合唱技巧基础
合唱是一种通过集体演唱的方式表现音乐作品的表达方式,需要对不同声部进行融合,因此,具有普及性强和参与面广的特点。合唱相比独唱总体上更具难度,再考虑到不同声部的结合,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上指挥人员的参与,需要较强的演唱技巧。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呼吸节奏,向学生传授基础的呼吸技巧; 其次对学生开展节奏与音准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应对不同声部,实现对音乐的连贯表达和不断转化。以《春游》为例,这是一首 6 /8 拍歌曲,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节奏,即使对于领悟能力稍强的学生也难以驾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先讓学生学习 6 /8拍中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同桌的你》,并在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跟着音乐节奏画三角,找到节拍规律,从而理解 6 /8 拍音乐的节奏技巧,在掌握了 6 /8 拍的节奏规律后,再正式学习《春游》这首歌曲,正确运用音乐节拍规律调整演唱过程中的呼吸状态,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合唱过程中对于气息的运用,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完成合唱。
三、充分运用器乐帮助促进合唱教学
乐器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唱中具有和人声同等重要的价值,器乐的演奏和人声的演唱缺一不可。器乐对于不同声部之间的音准和音高表现方面具有非常独到的优势,能够帮助演唱者确定基调,帮助演唱者校正音准。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充分借助器乐开展针对合唱的辅助教学,避免学生因无法准确唱出音调而影响整个合唱活动。以《我们的田野》为例,这首歌曲具有悠扬的旋律,歌唱性强,歌词也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被小学生理解。歌曲为 F 宫调式,2 /4 节拍,节奏平稳、旋律温和,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由于小学四年级阶段的学生很多还未准确掌握音乐发声技巧,对于声乐的运用不熟练,音准也存在偏差,因此教师在开展对这首歌的合唱教学之前,应先让学生通过独唱的方式熟悉旋律。当学生已经能够完全掌握这首歌曲之后,教师再按照合唱要求分配声部,此时可以先用乐器测量学生的音域,推荐使用钢琴。根据学生嗓音特点排布好合唱的位置后,教师就需要再次利用钢琴帮助学生确定学生所属声部的音调,教师弹出三个依次升高的音调,让学生准确唱出,如果音调不准需要明确告诉学生降调或声调,必 要 时 可 边 弹 边 唱 帮 助 学 生定调。
在合唱的课程教学中,音准把握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走音的情况,在学习时会感到困难。此时老师可以借助乐器来进行辅助教学,让能够演奏乐器的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让演奏乐器的学生先分声部进行演奏,再进行合作,让学生通过仔细聆听来感受二声部合起来之后的乐感。然后,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担任高声部低声部的演唱和演奏。在学生歌唱时,一声部和二声部都可以加入乐器的伴奏,让学生在乐器的引导下进行演唱,如果没有乐器辅助,老师也可以使用钢琴来进行伴奏。老师可以先演奏二声部,带领二声部的学生进行演唱,然后再和一声部的学生进行合唱,当学生初步把握了二声部的演唱后,老师可以调整钢琴演奏的音量,直到学生掌握二声部的演唱技巧。
结论
合唱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难点项目,也因此成为对学生音乐素养与集体意识提升最明显的教学内容。合唱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同时起到启迪心智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合唱的复杂性和学习难度,根据课堂情况合理安排教育手段,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瑜.小学音乐陶笛课堂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文艺家,2021(01):103-104.
[2]宋随月.体态律动在合唱教学中的意义及其实践路径研究[J].学苑教育,2021(02):43-44.
[3]厉莹.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体系的建设策略浅析[J].考试周刊,2021(03):155-156.
[4]李静.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二声部合唱教学模式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52):105-106.
[5]肖贝.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乐”与“乐”的共生实践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1):11.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小学阶段进行音乐合唱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但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部门可以从教师的综合素质、乐器的辅助、节拍的训练等方面出发,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越发重要,因此,对于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策略的研究有着鲜明现实意义。
一、提升学习兴趣培养音乐欣赏水平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影响下,有相当多的小学生不重视音乐教学,这样的小学教育环境十分不利于对学生音乐欣赏水平的培养。学生自身对于音乐缺乏足够的理解,不能完整认知音乐的价值与魅力,导致合唱教学质量达不到理想效果。对此应积极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抓住学生生理和心理上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阶段性特点,通过积极新颖的音乐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从而提升学生参与合唱教学的兴趣。以《我的家在日喀则》为例,抓住此曲的民族艺术特点,首先向学生展示西藏的风土人情,通过插画、摄影照片、影像资料等,快速地吸引学生对于西藏乡土和人文的兴趣。先为学生播放一些偏流行向的、与西藏题材紧密相关的歌曲,如《青藏高原》《天路》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使学生对于西藏民族音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此之后为学生播放《我的家在日喀则》的音乐影视作品,需要体现出藏族舞蹈,通过舞蹈继续紧抓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最后通过分段示范的方式,带领学生学唱这首歌曲。
二、创新教学方式,夯实合唱技巧基础
合唱是一种通过集体演唱的方式表现音乐作品的表达方式,需要对不同声部进行融合,因此,具有普及性强和参与面广的特点。合唱相比独唱总体上更具难度,再考虑到不同声部的结合,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再加上指挥人员的参与,需要较强的演唱技巧。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准确把握呼吸节奏,向学生传授基础的呼吸技巧; 其次对学生开展节奏与音准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应对不同声部,实现对音乐的连贯表达和不断转化。以《春游》为例,这是一首 6 /8 拍歌曲,学习难度相对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节奏,即使对于领悟能力稍强的学生也难以驾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先讓学生学习 6 /8拍中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同桌的你》,并在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跟着音乐节奏画三角,找到节拍规律,从而理解 6 /8 拍音乐的节奏技巧,在掌握了 6 /8 拍的节奏规律后,再正式学习《春游》这首歌曲,正确运用音乐节拍规律调整演唱过程中的呼吸状态,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合唱过程中对于气息的运用,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完成合唱。
三、充分运用器乐帮助促进合唱教学
乐器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合唱中具有和人声同等重要的价值,器乐的演奏和人声的演唱缺一不可。器乐对于不同声部之间的音准和音高表现方面具有非常独到的优势,能够帮助演唱者确定基调,帮助演唱者校正音准。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有效性,教师应充分借助器乐开展针对合唱的辅助教学,避免学生因无法准确唱出音调而影响整个合唱活动。以《我们的田野》为例,这首歌曲具有悠扬的旋律,歌唱性强,歌词也朗朗上口,比较容易被小学生理解。歌曲为 F 宫调式,2 /4 节拍,节奏平稳、旋律温和,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由于小学四年级阶段的学生很多还未准确掌握音乐发声技巧,对于声乐的运用不熟练,音准也存在偏差,因此教师在开展对这首歌的合唱教学之前,应先让学生通过独唱的方式熟悉旋律。当学生已经能够完全掌握这首歌曲之后,教师再按照合唱要求分配声部,此时可以先用乐器测量学生的音域,推荐使用钢琴。根据学生嗓音特点排布好合唱的位置后,教师就需要再次利用钢琴帮助学生确定学生所属声部的音调,教师弹出三个依次升高的音调,让学生准确唱出,如果音调不准需要明确告诉学生降调或声调,必 要 时 可 边 弹 边 唱 帮 助 学 生定调。
在合唱的课程教学中,音准把握比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走音的情况,在学习时会感到困难。此时老师可以借助乐器来进行辅助教学,让能够演奏乐器的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让演奏乐器的学生先分声部进行演奏,再进行合作,让学生通过仔细聆听来感受二声部合起来之后的乐感。然后,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老师可以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分别担任高声部低声部的演唱和演奏。在学生歌唱时,一声部和二声部都可以加入乐器的伴奏,让学生在乐器的引导下进行演唱,如果没有乐器辅助,老师也可以使用钢琴来进行伴奏。老师可以先演奏二声部,带领二声部的学生进行演唱,然后再和一声部的学生进行合唱,当学生初步把握了二声部的演唱后,老师可以调整钢琴演奏的音量,直到学生掌握二声部的演唱技巧。
结论
合唱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难点项目,也因此成为对学生音乐素养与集体意识提升最明显的教学内容。合唱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同时起到启迪心智的作用。小学音乐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合唱的复杂性和学习难度,根据课堂情况合理安排教育手段,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瑜.小学音乐陶笛课堂辅助教学的实践与探究[J].中国文艺家,2021(01):103-104.
[2]宋随月.体态律动在合唱教学中的意义及其实践路径研究[J].学苑教育,2021(02):43-44.
[3]厉莹.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教学体系的建设策略浅析[J].考试周刊,2021(03):155-156.
[4]李静.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音乐二声部合唱教学模式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52):105-106.
[5]肖贝.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乐”与“乐”的共生实践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