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处处是语文,社会处处有语文的运用。学习语文是一个快乐和幸福的过程,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利用各种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进而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
【关键词】兴趣 快乐 学习 激发
拥有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体味学习的快乐与幸福,才能谈到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在教学工作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主动亲近语文,走进语文世界,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及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一、理解语文的内涵,改变狭隘观念
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往往是狭隘的,在他们的印象里,语文就是语文课本、练习册,语文就是语文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阐释,语文就是老师要求的字词书写、诗词背诵、阅读训练、写作练习。由于这些狭隘的认识,他们对语文提不起兴趣,没有学习的热情与劲头,有的还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堂课总是要给学生讲“什么是语文”。生活处处是语文,社会处处有语文的运用。与友聊天,休闲看电视,听广告,给朋友发个邮件,向老师请假,到商店买东西,过年帖对联,起名字,问路等等,语文学习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学生如果认识到语文不再是游离于自己生活之外,而就在自己身边时,他们好奇的眼睛会更关注语文这个美丽的花园,他们会主动走进去,看看,闻闻,摸摸,说说,语文这个花园的姹紫嫣红才更吸引学生去欣赏,去品味。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实现平等对话
学习本身是快乐和幸福的过程,学习语文尤其如此。古今圣贤高风亮节的震撼,中外哲人令人深思的启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回味无穷的哲理名句,抑扬顿挫的节奏,精彩纷呈的语段,即使是读书时偶尔的怦然心动,也能感受到语文带给我们的魅力。
1.微笑走进课堂。
老师的笑容是学生心中最美的风景。在课堂上,老师用最美的笑容拉近师生的距离,带领他们轻松走进语文天地。微笑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让老师收获到教学的快乐与幸福,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2.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些意外的言行,有时会让老师措手不及,这时,老师应鼓励他们大胆说出他们的看法,并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见解,进而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公开课《最后一片叶子》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是琼珊的朋友,你会怎么做?”按照一般思维,帮助他关心他是老师预想的答案,没想到一个学生大声说:“我不去看他,因为他会传染。”我迅速调整一下思绪,与学生谈起当今社会人们观念的改变。面对劫匪,过去提倡勇敢搏斗,甚至不惜生命,现在教育以生命为重,保护自己,设法报警。又说到“赖宁照片在一些校园被摘取”的新闻,以人为本是一种进步,当我们意识到危险时,不做无谓牺牲,但也要记住,不能忘记朋友的情谊,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个意外的插曲,在评课中受到专家好评,我也很感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勇敢发言。
在《周庄水韵》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习,“你喜欢周庄吗?说说理由。”结果有学生提出,“老师,我能说不喜欢的理由吗?”没想到,有很多学生也有这一想法。他们的理由是,周庄作为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会破坏周庄原有的古朴美,会污染周庄的自然环境。
学生是生命的个体,老师是与学生一样的普通平等,拥有这样的心态,课堂的开放会让老师收获许多的惊喜,也会让学生体味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利用多种语文活动,体味学习快乐
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本的分析理解,在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体味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提高语文能力。
1.课外阅读。
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初一上学期基本自由阅读,只要健康积极的,书籍杂志报刊皆可,主要培养兴趣。初一下学期开始要求读名著,寒暑假作业必不可少的是阅读。《读者》、《意林》、刘墉、三毛、余秋雨、毕淑敏等也走进学生阅读视野。无论阅读什么,要求学生必须写读书笔记,这样的阅读才会有效果,语文的积累才会落到实处。
2.写日记。
从初一到初三,要求学生每天都写日记,篇幅没有特别要求,可长可短,以自己为主人公,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愿意让老师检查的,交给老师评语;不希望老师看(上接第43页)
的,只要坚持就行。日记既是对思想道德的审视,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学生坚持的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朗读优秀文章。
利用早读最后十分钟时间,学生轮流上讲台朗读文章,要求准确、流利、声音洪亮,读完后,在黑板上抄写生字、词语、优秀语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准备。在选择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赏析文章的优劣;在准备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查字典,练习朗读,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面向全班学生朗读,给那些不善言辞、不善表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机会,学生们也由此扩大了知识面。
4.赏析对联。
每年春节,我都会布置学生搜集优秀对联20幅,要求是各行各业,其中背诵5幅,并选择最喜欢的一副,写出喜欢的理由。有一年春节晚会关于各省的对联反响很大,便让学生摘抄赏析,有时也会展开竞赛活动。
另外,结合课本,举办诗歌朗诵、成语接龙、辩论赛、猜谜、唱歌等活动,在轻松与快乐中,让学生感悟更多的语文知识。
四、抓住各种时机,体现学科综合性质
语文学科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在教学中,抓住各种时机,把其他学科引进语文课堂,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体会语文的魅力。
《山中避雨》在谈到“音乐感染力”的时候,学生们翻出了音乐书,《七子之歌》《红旗飘飘》《走进新时代》伴着学生们的节奏声响起来;学习《小溪流的歌》,学生们用绘画表现小溪流成长壮大的过程;学习《勇气》,学生利用历史书带进了语文课堂;学习《基因畅想》,学生们把生物书又摆在了桌子上。
同时,我也注意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两弹”元勋邓稼先》掀起了“讲科学家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的高潮;《空城计》后三国演义的诸多人物形象成了同学间津津乐道的话题;学了《犟龟》,学生们手中多了几本童话;学了《基因畅想》,开展了“热爱科技发展科技”的主题班会;《木兰诗》豫剧唱词“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女生中传唱一时。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快乐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是幸福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努力实践这一点。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红旗初中;044000)
【关键词】兴趣 快乐 学习 激发
拥有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是学好语文的前提,体味学习的快乐与幸福,才能谈到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在教学工作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主动亲近语文,走进语文世界,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及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
一、理解语文的内涵,改变狭隘观念
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往往是狭隘的,在他们的印象里,语文就是语文课本、练习册,语文就是语文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的阐释,语文就是老师要求的字词书写、诗词背诵、阅读训练、写作练习。由于这些狭隘的认识,他们对语文提不起兴趣,没有学习的热情与劲头,有的还会产生厌倦心理。所以每接一个新班,第一堂课总是要给学生讲“什么是语文”。生活处处是语文,社会处处有语文的运用。与友聊天,休闲看电视,听广告,给朋友发个邮件,向老师请假,到商店买东西,过年帖对联,起名字,问路等等,语文学习在生活中处处体现。学生如果认识到语文不再是游离于自己生活之外,而就在自己身边时,他们好奇的眼睛会更关注语文这个美丽的花园,他们会主动走进去,看看,闻闻,摸摸,说说,语文这个花园的姹紫嫣红才更吸引学生去欣赏,去品味。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实现平等对话
学习本身是快乐和幸福的过程,学习语文尤其如此。古今圣贤高风亮节的震撼,中外哲人令人深思的启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回味无穷的哲理名句,抑扬顿挫的节奏,精彩纷呈的语段,即使是读书时偶尔的怦然心动,也能感受到语文带给我们的魅力。
1.微笑走进课堂。
老师的笑容是学生心中最美的风景。在课堂上,老师用最美的笑容拉近师生的距离,带领他们轻松走进语文天地。微笑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让老师收获到教学的快乐与幸福,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
2.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一些意外的言行,有时会让老师措手不及,这时,老师应鼓励他们大胆说出他们的看法,并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见解,进而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公开课《最后一片叶子》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如果你是琼珊的朋友,你会怎么做?”按照一般思维,帮助他关心他是老师预想的答案,没想到一个学生大声说:“我不去看他,因为他会传染。”我迅速调整一下思绪,与学生谈起当今社会人们观念的改变。面对劫匪,过去提倡勇敢搏斗,甚至不惜生命,现在教育以生命为重,保护自己,设法报警。又说到“赖宁照片在一些校园被摘取”的新闻,以人为本是一种进步,当我们意识到危险时,不做无谓牺牲,但也要记住,不能忘记朋友的情谊,不能做损人利己的事情。“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这个意外的插曲,在评课中受到专家好评,我也很感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勇敢发言。
在《周庄水韵》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习,“你喜欢周庄吗?说说理由。”结果有学生提出,“老师,我能说不喜欢的理由吗?”没想到,有很多学生也有这一想法。他们的理由是,周庄作为旅游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会破坏周庄原有的古朴美,会污染周庄的自然环境。
学生是生命的个体,老师是与学生一样的普通平等,拥有这样的心态,课堂的开放会让老师收获许多的惊喜,也会让学生体味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三、利用多种语文活动,体味学习快乐
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在课本的分析理解,在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体味学习语文的快乐,体味语文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提高语文能力。
1.课外阅读。
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初一上学期基本自由阅读,只要健康积极的,书籍杂志报刊皆可,主要培养兴趣。初一下学期开始要求读名著,寒暑假作业必不可少的是阅读。《读者》、《意林》、刘墉、三毛、余秋雨、毕淑敏等也走进学生阅读视野。无论阅读什么,要求学生必须写读书笔记,这样的阅读才会有效果,语文的积累才会落到实处。
2.写日记。
从初一到初三,要求学生每天都写日记,篇幅没有特别要求,可长可短,以自己为主人公,记录自己的成长经历。愿意让老师检查的,交给老师评语;不希望老师看(上接第43页)
的,只要坚持就行。日记既是对思想道德的审视,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加强学生坚持的毅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朗读优秀文章。
利用早读最后十分钟时间,学生轮流上讲台朗读文章,要求准确、流利、声音洪亮,读完后,在黑板上抄写生字、词语、优秀语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准备。在选择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赏析文章的优劣;在准备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查字典,练习朗读,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而面向全班学生朗读,给那些不善言辞、不善表达的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机会,学生们也由此扩大了知识面。
4.赏析对联。
每年春节,我都会布置学生搜集优秀对联20幅,要求是各行各业,其中背诵5幅,并选择最喜欢的一副,写出喜欢的理由。有一年春节晚会关于各省的对联反响很大,便让学生摘抄赏析,有时也会展开竞赛活动。
另外,结合课本,举办诗歌朗诵、成语接龙、辩论赛、猜谜、唱歌等活动,在轻松与快乐中,让学生感悟更多的语文知识。
四、抓住各种时机,体现学科综合性质
语文学科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在教学中,抓住各种时机,把其他学科引进语文课堂,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体会语文的魅力。
《山中避雨》在谈到“音乐感染力”的时候,学生们翻出了音乐书,《七子之歌》《红旗飘飘》《走进新时代》伴着学生们的节奏声响起来;学习《小溪流的歌》,学生们用绘画表现小溪流成长壮大的过程;学习《勇气》,学生利用历史书带进了语文课堂;学习《基因畅想》,学生们把生物书又摆在了桌子上。
同时,我也注意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热爱语文的热情。《“两弹”元勋邓稼先》掀起了“讲科学家的故事,学习科学家的精神”的高潮;《空城计》后三国演义的诸多人物形象成了同学间津津乐道的话题;学了《犟龟》,学生们手中多了几本童话;学了《基因畅想》,开展了“热爱科技发展科技”的主题班会;《木兰诗》豫剧唱词“谁说女子不如男”在女生中传唱一时。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是快乐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是幸福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努力实践这一点。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红旗初中;0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