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叙事诗人物形象的探究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x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探究叙事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高一学生已知的方法有:人物细节描写、环境(景物)、情节等。那么,有无其他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呢?本人在教授叙事诗——《诗经·卫风·氓》的过程中,试图突破以上已知的品鉴方法,从有意味的形式——意象“淇水”、人物称谓,以及标点符号入手,对其中的女主角形象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探究。基于此,本人对于叙事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探究方法也有了一些新思考。在《氓》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主要环节:
  一、悟意象之味
  文本中三次出现一个意象——“淇水”: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氓》中女子婚恋的主要三个阶段(热恋、婚姻、婚变)都描述到了“淇水”这一景物。可以说,淇水见证了女子婚姻生活的三个重要阶段,女子向它倾诉了少女的情怀与婚姻的苦楚:“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是女子送别恋人的途径地,是二人情义融融的见证,此处的淇水诉说着热恋中的一往情深、甜蜜痴缠;“淇水汤汤,渐车帏裳”,随着时间流逝,淇水带走了缠绵与誓言,女子第二次面对淇水,或许已在哀叹自己已逝的爱情。这一汪淇水,混杂了多少女子悔恨与哀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着男子的始乱终弃、卑鄙德行却没有止境,也可以理解成作者暗示自己,隐忍包容也该有尽头,因此这里的淇水似含女子的决绝之形象。
  可见,《氓》中的淇水,见证了女子婚姻生活的三个重要阶段,女子向它倾诉了所有的情怀与苦楚,在淇水面前,女子的轮廓逐渐显现。
  二、品人物称谓
  在语言交际中,称谓蕴含着情感态度、身份地位、角色亲疏等信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采用何种称谓,体现了该人物的交际态度与情感立场,侧面体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就如同学之间的交际,假如全班对一同学称小名,唯独一人坚持称本名,那么是否该同学性格与其他同学略有不同呢?在教学中,本人希望借此启发同学们对《氓》的思考,这篇诗歌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几易其名:氓、子、复关、尔、士、尔。这种变化与女子跌宕的情感有着微妙的联系,从中我们也是可以窥视出女子更丰富的形象的。
  称谓一:氓,指从外地来的男子,在这里是个泛称,一个外来做生意的小伙子,并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初次见面,感情还较疏远,女子保持着应有的矜持与娇羞。
  称谓二: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尊称,明显有亲近的感情色彩,有与对方进一步交往、发展感情的意愿。她以尊敬的称谓“子”来表达对男子的敬慕、宽慰,体现了女子的深情、温婉、体贴。
  称谓三:复关,指男子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做借代的手法,代指男子本人。热恋中的人,内心是甜蜜而隐秘的,女子呼“复关”,正是其深情痴缠的形象的写照。
  称谓四:尔,这个称谓少了陌生和客套,多了熟悉和惯常,是一种生活化的称谓。表明女子已经完全把对方看作是感情上的依靠和人生的归宿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至此,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放松真诚地走进了与氓的婚姻生活。
  称谓五:士,泛指男子。“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以士相称,体现女子心中之冷静及其性格之忍让善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士”是男子的泛称,女子遭背弃后的控诉是对所有男性的控诉,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称谓六:尔,女子情感由激昂转为平静,由控诉转为叙述,女子又以“尔”称呼男子,但此“尔”是决绝之后冷漠的称谓,这一称谓的背后是女子伤心欲绝的痛苦和痛定思痛后的清醒。
  至此,通过品味一些有意味的形式,我们已经看见了女子丰富立体的形象。那么,还有无其他有意味的形式可值得借鉴?本人发现,不同选本中,对本诗所标注的标点符号是不同的。经研究,本人认为,这些标点符号标注在尊重前文所述女子基本形象之余,又略有侧重点的差异,本堂课的第三个环节便落在标点符号的探究上。
  三、探标点符号
  几个选本中标点符号有差异的标注如下:
  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古代汉语》)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2)
  3.《先秦诗歌鉴赏辞典》里的《氓》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号。
  4.粤教版语文教材《氓》在结尾“亦已焉哉!”中使用了一个感叹号。
  感叹号的基本作用是突出强调情感。课堂中,我带着同学们一起研究这些感叹号,将其所强调突出的内容进行归类,发现《氓》中所有感叹号相应语句中强调的情感可归为以下两类:
  1.女子反思之深刻透彻。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怨恨痛悔之强烈。如: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据此可归纳出:人教版教材《氓》中的女子形象决绝刚烈;《古代汉语》教材《氓》中的女子在刚烈决绝中又偏向怨恨悲伤;粤教版教材《氓》中的女子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先秦诗歌鉴赏辞典》中《氓》的女子则相对平淡。
  在本堂课实施过程中,我对人物形象的探究方法,提出创新性角度,又有对人物由浅入深的品评贯穿其中,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拓展了思维。以此为例,我们可以对叙事诗人物形象探究的常规方法进行补进,即从有意味的形式,如反复出现的景(意象)、人物称谓以及标点符号等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的探究。
  作者通联: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欧阳修,北宋散文名家,古文运动倡导者,治史出身,具有宏阔的史学观。沈德潜称其《五代史》“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韵”。其所撰写的《五代史》记载了公元907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伶官传〉序》正是在此背景下记载后唐庄宗宠信伶人,授以官职,败坏国政的史实,作者的目的是以史为鉴。  《〈伶官传〉序》选题细微而笔法恢弘,用情足而意绪飚扬,在吟哦叹惋之间完成了对一段史实的讲述及反思。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标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写作无论是从考试角度,还是从人必备的素养的角度都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对中学生的写作作了如下说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这是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鉴赏家》的开头段。这样的开头“太寻常了”,以致很多论者对它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无意忽视。其实,看似平淡无奇的它,细细究来,却大有深意存焉。  一、从这句话本身来看  1.“全县”之“县”到底在哪?  “县”是自秦汉起皇权治理下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对老百姓来讲,“省”太大,“乡”显得小了点;“县”既不大也不小,刚刚好。而且,是个人物
在实际教学中,整本书阅读存在着学生阅读不得法、阅读测评单一化等问题。为解决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遇到的这些困惑,笔者以《红星照耀中国》教学为例,采用了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知识支架、读写支架、联读支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从而实现深度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从当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来看,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将“整本书阅读”理解为整本的文学经典
论述性文本,在初中阶段一般被称作议论文,它具有帮助學生提高理性思辨能力的特点,是语文教学中进行说理教育和说理方法学习的重要载体,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中,这类文体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所以抓好论述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当前的议论文教学内容和方式呈现出一种逐渐僵化的态势。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对其文本特点把握并不太准,对其教学价值挖掘得不够到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论述性文本阅读教学更好地达成目标
《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它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和仁义宽厚的王道思想,深为学生感佩。  因为喜欢,所以深究;因為深究,于是出现了种种疑惑。结合多年备教此文的经验,笔者在此探讨一下学生易于生惑的几个问题。  一、标点之疑惑  (1)为什么4-6段关于孟子的引言,只有上引号,没有下引号?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教材的标点没有错误。引号有一种特殊的使用情况:如果引文是多段文字,在引用中又必须
新诗作为高中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在实际教学中长期被边缘化。当下,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们重新正视新诗自身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但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新诗的这些价值,使学生能突破浅层次阅读的屏障,真正提升鉴赏能力,完善人格品质,却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令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就是“新诗教学该教什么”这一基本问题,这需要我们对确定新诗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笔者认为新诗教学的
广义的语文教材不仅限于教科书,还可以扩大为课内辅助读物,比如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习手册、挂图、年表、录音教材和计算机软件等。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教科书。本文探讨的语文教材即狭义理解的语文教科书。吕叔湘先生在《编写试验教材的一些考虑》一文中说到:编写这套试验教材,考虑了几个问题:1.目的任务问题;2.分科合科问题;3.文学教学问题;4.语言教学问题;5.文言文教学问题;6.作文教学问题;7.加强语文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而“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当今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由此可见思维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思维的训练、思维品质的提升已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顺应课程标准,思维导图这一学习的工具也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被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思维导图被广大语文教师所
一、缘起——用声音架起通往古诗词的桥梁  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含蓄美,体现着汉字无限的活力与张力,给予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唤起古人今人亘古不变的情怀。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非常自豪能够与学生们一起学习、欣赏这些凝练美丽的古诗词。但是我们学校是体艺特色的高中,生源是广州市的E组生源,综合能力比较差。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高一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尤为薄弱,并且学生对诗词缺乏兴趣,读不懂古诗词,更体悟不出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