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声音中领悟诗词之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so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缘起——用声音架起通往古诗词的桥梁
  古典诗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含蓄美,体现着汉字无限的活力与张力,给予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唤起古人今人亘古不变的情怀。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非常自豪能够与学生们一起学习、欣赏这些凝练美丽的古诗词。但是我们学校是体艺特色的高中,生源是广州市的E组生源,综合能力比较差。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高一学生的古诗词知识尤为薄弱,并且学生对诗词缺乏兴趣,读不懂古诗词,更体悟不出诗词之美。
  孔圣人有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高中的音乐生都喜欢表演,普通话较标准,热衷展示自己。古诗词乃古文之精华,尽显声律之美。音乐生们可尽情地发挥自身的特长,用声音模拟诗词之美,演绎诗词之妙。借着“诵读”这一方式,在声音中领悟诗词语言之美,从而体悟诗词的博大精深,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大阅读视野。
  二、缘生——让音乐生理解古诗词的诵读过程
  通过诵读把看不见的情气、意味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质形式,这个物质形式就是由诵读者所表现出来的文本声音形态。这个声音形态不是语言学意义上的因素、音节读音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充满生命气息、能实现文本情言语味的整合体。
  在语文教学上,诵读的作用无非有三:培养语感,增强体验,丰富积累。这也完全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特点。而要提高文化基础很差的音乐生的语文水平,我认为在诵读上要花大工夫,让学生有志有趣去接触、去了解,真真正正做到以声传情,以声悟情。这需要分以下几步走。
  1.读顺诗词
  这一步看似多余,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只有字顺,才能理通。针对基础差的学生,第一步必得注音正字,多读诗歌,读通读顺,学生才能去会意悟情。比如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类似这样的诗词篇目,篇幅相对长,生僻字较多。所以就必须先将难读易错的字词标注好,然后让学生自己反复进行通读。
  对待基础差的学生,我们必须得有十足的耐心,循序渐进。等待花开的过程虽然漫长,施肥、浇水、除草、捉虫这样的程序或者比别人煎熬。但花开了,就是老师们最大的安慰。
  2.知人读诗
  对现在的00后学生来讲,古典诗词产生的时空距离过于遥远,内容形式也相对陌生。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产生难以排解的疏离感。所以了解诗人这一步骤,必不可少。学生从小就接触杜甫的诗,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石壕吏》等,学生对杜甫的人生经历以及诗风应该有所了解,但在高中阶段还是理解不了《登高》。这就说明学生根本就没有有意识地了解过杜甫,也就没有了积累,便不知道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常怀忧国忧民之心。若是了解王维何以被称作“诗佛”,就不难理解他的《积雨辋川庄作》所表达的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了。
  所以,诵读里面也必须包含了读作者,知作者,这样才可进一步去读诗词。
  3.读出感受
  诗歌不但要分析研究,还要综合地感受,感受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产生共鸣,好像诗人说的就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音乐生们情感都比较细腻,虽与古人古诗有所隔阂,如王羲之所说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亘古不变的唯有情感,今人与古人得以对话的桥梁与凭据也唯有情感。我们可以不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张继的《枫桥夜泊》中不难感受到一个漂泊在外的落榜客子的深切忧思。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学生读来,定也能感受到那莫名的惆怅。
  相信学生有这份悟情的感受,也给时间他们慢慢感受,引发他们的共鸣,并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读出他们的感受,通过声音穿越时空,去触碰诗中主人公最柔软的脉搏,同先贤们共饮一壶洒满香醇或苦涩的陈酿。
  4.读想合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篇幅大多短小,内涵丰富,情感充沛。只单纯看文字,远不能完整地读出诗人真正的情意。诗歌有着很强的艺术张力,给读者留下很大的审美空间。这就要求学生读诗之余,须得放纵自己的情怀,大胆想象。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曲只有二十八个字,整首曲子用几个景物排列而成。“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这些常见的物象,我们读来,自有一种悲凉的心境。这分明就是一个断肠人的心情啊。这样的审美体会,就是得益于我们调动了想象,通过适当的想象还诗歌一个合适的主人公形象,那我们再读诗歌,自然便融情入境,读诗生情。
  5.读出花样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诵读是与人们的多个器官相关联的,通过视觉器官、发音器官、听觉器官等将书面的文字符号信息通过神经编码传输到大脑的言语中枢进行分析综合、加工处理,然后通过思维进行内部语言的整合,把经过处理后的信息存储在大脑中。所以,熟读精思成诵,对于总抱怨背不了书的学生来讲,记忆与理解最好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诵读。
  而读要读出花样,也就是诵读的形式多样化。这样才能将浮躁的音乐生们聚拢到诗歌的殿堂。
  最好有范读,即教师亲身示范读。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和水平。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有垂范的作用,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假如老师欠缺这方面的能力,我认为名家的朗诵也可。比如《春江花月夜》一般人很难读出诗歌的韵味,可以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朗诵,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音乐生诵读诗歌时,配乐唱读,我认为很有必要。一来,贴近学生的专业,提高他们学习诗词的兴趣,并且在唱读的过程强化记忆;二者,学生挑选配乐的过程,也是他们理解詩歌读透诗情的过程。如豪迈的音乐只能配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而李清照的诗词只能配婉约的音乐。
  通过诵读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开其眼,入其目,发其声,张其口,从而融入课堂,走进诗词,在声音中领悟诗词之美。
其他文献
强化古代诗歌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诗歌鉴赏自然成为每年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在每年复习迎考的过程中,我们自认为已经把关于诗歌鉴赏的专业术语和解题步骤都讲得很清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每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都偏低。究其原因,除了部分考生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好,答题不规范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考生看不懂诗歌内容。由于看不懂诗歌内容而答不出题目的现
欧阳修,北宋散文名家,古文运动倡导者,治史出身,具有宏阔的史学观。沈德潜称其《五代史》“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韵”。其所撰写的《五代史》记载了公元907至960年间后梁、后唐、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伶官传〉序》正是在此背景下记载后唐庄宗宠信伶人,授以官职,败坏国政的史实,作者的目的是以史为鉴。  《〈伶官传〉序》选题细微而笔法恢弘,用情足而意绪飚扬,在吟哦叹惋之间完成了对一段史实的讲述及反思。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标对中学生的基本要求。写作无论是从考试角度,还是从人必备的素养的角度都很重要。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对中学生的写作作了如下说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匋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这是汪曾祺的短篇小说《鉴赏家》的开头段。这样的开头“太寻常了”,以致很多论者对它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无意忽视。其实,看似平淡无奇的它,细细究来,却大有深意存焉。  一、从这句话本身来看  1.“全县”之“县”到底在哪?  “县”是自秦汉起皇权治理下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对老百姓来讲,“省”太大,“乡”显得小了点;“县”既不大也不小,刚刚好。而且,是个人物
在实际教学中,整本书阅读存在着学生阅读不得法、阅读测评单一化等问题。为解决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遇到的这些困惑,笔者以《红星照耀中国》教学为例,采用了支架式教学,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知识支架、读写支架、联读支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能力,从而实现深度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从当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来看,多数研究者都倾向于将“整本书阅读”理解为整本的文学经典
论述性文本,在初中阶段一般被称作议论文,它具有帮助學生提高理性思辨能力的特点,是语文教学中进行说理教育和说理方法学习的重要载体,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中,这类文体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所以抓好论述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显得极为重要。但是,当前的议论文教学内容和方式呈现出一种逐渐僵化的态势。原因在于很多教师对其文本特点把握并不太准,对其教学价值挖掘得不够到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让论述性文本阅读教学更好地达成目标
《寡人之于国也》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它气势酣畅的论辩艺术和仁义宽厚的王道思想,深为学生感佩。  因为喜欢,所以深究;因為深究,于是出现了种种疑惑。结合多年备教此文的经验,笔者在此探讨一下学生易于生惑的几个问题。  一、标点之疑惑  (1)为什么4-6段关于孟子的引言,只有上引号,没有下引号?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教材的标点没有错误。引号有一种特殊的使用情况:如果引文是多段文字,在引用中又必须
新诗作为高中文学作品的重要体裁之一,在实际教学中长期被边缘化。当下,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我们重新正视新诗自身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但如何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新诗的这些价值,使学生能突破浅层次阅读的屏障,真正提升鉴赏能力,完善人格品质,却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令广大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就是“新诗教学该教什么”这一基本问题,这需要我们对确定新诗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  笔者认为新诗教学的
广义的语文教材不仅限于教科书,还可以扩大为课内辅助读物,比如教师教学用书、学生学习手册、挂图、年表、录音教材和计算机软件等。狭义的语文教材专指教科书。本文探讨的语文教材即狭义理解的语文教科书。吕叔湘先生在《编写试验教材的一些考虑》一文中说到:编写这套试验教材,考虑了几个问题:1.目的任务问题;2.分科合科问题;3.文学教学问题;4.语言教学问题;5.文言文教学问题;6.作文教学问题;7.加强语文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而“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当今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由此可见思维在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思维的训练、思维品质的提升已然成为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顺应课程标准,思维导图这一学习的工具也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青睐,被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思维导图被广大语文教师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