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的名字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D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并将三个月份合称“冬”,用以代指冬季。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民间还有十冬腊月的说法,盖农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腊月)这三个冬月的序数都带“十”。正如一个人会有乳名、姓、名、字、号、别号、斋名等多种称谓一样,冬天也有许多名字。有的名字来自文人墨客的雅称,便于写进诗里平仄押韵;有的名字与天文历法有关,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哲学观;当然也有名字和冬天寒冷的特点有关。
  冬天给人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此之谓岁余,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天文、历法以及阴阳有关的别称,如岁余、冬节、穷冬、穷阴、北陆、玄武等。冬节就是冬至节气,偶尔也用来代指整个冬天。在古代,穷字的意思是尺头,因此如此穷冬、穷阴就好理解了。古人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天就成了阴的尽头,谓之穷阴。如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这样的诗句。而西晋张载有诗云:“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隋书·志第十五·天文中·七曜》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北陆谓之冬。”而玄武则是上古传说中的龟蛇合体的神兽,古代天文上有二十八宿,北方七宿很像玄武,就被称为玄武,所以玄武也指北方。
  除了时序,寒冷也是人们对冬天的最大印象,因此许多和冷有关的名字也应运而生,如寒冬、严冬、寒辰、严节、清冬。“严”有程度深的意思,所以“严冬”就是极其寒冷的冬天的意思。如唐代僧贯休《塞下曲》中就有“严冬大河枯,嫖挑去深击”之句。在北方,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所以冬天又有“清冬"之别称。如唐代诗人皇甫冉曾在《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詩中写到:“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不仅如此,古人还会把自己对哲学的朴素认知寄托在冬季。比如古人认为冬的代表色是黑色,即玄色。因为古人相信五行学说,冬季跟水相匹配,而水的代表色就是黑色,这样冬天就跟黑色扯上了关系。这个系列的别名有玄英、玄冬、玄序、青冬、元冬、元序等。何谓玄英?《尔雅·释天》晋朝郭璞注曰:“冬为玄英。”唐代魏征亦有诗《道观内粕树赋》云:“涉青阳不增其华,历玄英不减其翠。”玄序的序是季节的意思,玄序就是黑色的季节,后人因用之代称冬天,如唐许敬宗《奉和守岁制》诗:“玉佩移玄序,金奏赏彤闱。”至于元冬和元序则是为了避讳清康熙帝之名“玄烨”,清朝人就用元代替了玄。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高考,牵动着千万考生和家长的心,他们怀着不同的心情,来面对这场意义非凡的考试。有人说:没有经历高考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在古代科举制度和如今的高考有些类似,也可以称之为“古代高考”。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自隋代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共经历了1300余年。那个时候,科举考试还不是十分完善。直到后来的大唐王朝建立后,科举考试才逐步完善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对科举制度的完善有着
期刊
今年的冬天来的有些迟了,让人觉得分外寒冷,但却并不是特例。千百年来,四季流转,这寒冷与飞雪往往准时到来,覆盖大江南北,影响长城内外。这便是中国的冬天了。  国人顺应天道,依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立冬之后,是冬季的开始,由此拉开了冬三月的序幕。冬日既至,人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都有所改变:不随意消耗阳气,早睡晚起,太阳出来才能起床,顺应阳气的升发;不过喜过悲,而是情志
期刊
中国古代财政在扶贫工作上一个值得重视的方面,就是“为民治产”的理念。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提出“明君治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无死亡”。管子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提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所以,古代扶贫特别重视政府对生产的辅助:一方面在大同思想的影响下一再提倡均田地,汉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
期刊
看到“冬至”这个字眼,人们就迷惑了,冬天不是早就到了吗,怎么才“冬至”呀?古人对“冬至”的解释,与我们如今的字面理解,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先说“冬”字吧。“冬”,四时尽,这已经是“冬”的引申义了,我们祖先造“冬”字的时候,就是表示“终结”、“结束”的意思,不含季节之义。这我们从“冬”字的甲骨文字形中也能看得出来。“冬”的甲骨文字形就是在一段绳子的两端各打一个结。“冬”字的寒意是到金文的时候,“日
期刊
冬至子之半,玉管罅微阳。壶中别有天地,转觉日增长。一样金章紫服,一样朱颜绿发,翁季俨相望。翁是修何行,未已且方將。玉生烟,兰竞秀,彩成行。翁无他智,只把一念答苍苍。今日列城桃李,他日八荒雨露,都是乃翁庄。要数义方训,不说窦家郎。  ——[宋]魏了翁《水调歌头·冬至子之半》。
期刊
何以为冬?对古人来说,无梅不成诗,无雪不成冬。未若柳絮因风起,初雪在静谧的夜里,飘落人间。凛冽的冬,因为这一点洁白的雪,平添几分柔软,仿佛那彻骨的寒意,也变得温柔。透过窗棂,豆大的火苗在灯烛上跃动,橘红色的光晕透过灯笼,和皎洁的月色相映成趣。  夜雪无言,四野静寂。华灯将熄,天光微明。贪婪吸收了一夜雪魄月魂的梅,抖擞着精神,绽放着傲骨,被诗人看痴了去——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
期刊
心問身云何泰然,严冬暖被日高眠。  放君快活知恩否,不早朝来十一年。  ——[唐]白居易《心问身·心问身云何泰然》
期刊
中国古代很多诗人似乎都对月亮情有独钟,诗词中咏“月”的佳句顺手拈来,细细品味起来,作者眼中的“月”早已不能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说明了,“月”早已随着诗人那真挚丰富的情感而蕴蓄了多重含义,成了一个立体的情感寄托物:失意人眼中的“冷月”,正气者心中的“日月”,别离者泪中的“残月”,欢娱者笑中的“明月”……  如果仔细探究起来,我们发现古代诗人的“月亮情结”是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明白了这一点,对我们理
期刊
悠然,婉转,一片片漫舞飞扬,转瞬之间将萧索灰败的天地装点成玉树琼枝的冰雪世界,掩去的不仅是冬日的寂寥,也是心中的尘翳。在极寒的日子里,若有什么是值得期待的,那必是一场雪了。  三百多年前的西湖,接连下了三日大雪,西湖难得的静寂,既无人来人往也无飞鸟行踪。住在西湖边的张岱在初更时分,穿着保暖的毛皮衣裳,带着着火炉,乘船去往湖心亭看雪,素天锦地的西湖,树上结着雾凇,湖中白气弥漫,天光、云影、山形、水面
期刊
又是一年冬季到,随着时间的流逝,气温也逐渐降低,又到了翻箱倒柜找冬装的时候了。当然,我们也可以逛商场刷淘宝,随时都能买到款式靓丽又保暖的冬装。可对于古人来说,凛冬之季的滋味就不是那么美妙了。那么古人都以什么御寒呢?  先说说御寒的材料吧!  提起冬天,北方朋友脑海里率先出现的绝对是厚厚的大棉袄和五花八门的羽绒服,南方朋友可能想到的是各种毛衣和呢子大衣。但是在古代,且不说化纤面料的诞生是遥遥无期,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