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炒栗子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eli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最爱吃的街头小吃有两种,一种是冰糖葫芦,还有一种就是糖炒栗子。
  不同于冰糖葫芦,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只有在柿子、橙子、雪梨、猕猴桃都熟了的秋季里,糖炒栗子的香甜气味才会逐渐溢满大街小巷。
  但若真说起糖炒栗子,我最爱的还是路口言爷爷的。
  不同于街上卖的那种大铁桶里呼啦啦滚几转就做好的糖炒栗子,言爷爷的栗子,是独一无二的栗子。
  言爷爷选的地段好,靠着来龙桥一侧,桥的另一侧是古时的龙泉书院,今日的龙泉中学。
  每逢秋季至冬,天色阴沉,寒风呼啸,温暖热烈的栗子香便越发浓郁,给乘夜色回家的莘莘学子们以温暖的慰藉。
  小时候,我家附近住的一帮小孩儿,在秋天里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跑到路口的大榆树下,围成一圈儿,看言爷爷炒栗子。也许相比于吃到金黄可口的栗子,看言爷爷炒栗子似乎能更能吸引我们。
  言爷爷总是不紧不慢地摆弄好炭火盆儿,不紧不慢地放在三脚架下,待火盆里烧得热旺旺时,再不紧不慢地放上一口大铁锅,锅里有三分之一的炒栗石,然后再抽出一旁的小矮凳,不紧不慢地掏出一本书,坐下来看书,静等炒栗石烧热乎。
  言爷爷的书很多,几乎我每次去的时候都不一样,我们七嘴八舌地问他今天又看的什么书,听完一脸崇拜,觉得书好高深,人也好有学问,但言爷爷总是摇摇头,指指桥的那一边说:里面的人才有学问哩!里面的书也多,以后啊你们就都去里面读书去!我顺着他指向望去,只见朱红色的墙,雪白的亭子,翠绿的树木背后,是一个个格子间,里面人头攒动,看不真切。那时小小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记得,言爷爷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泛着光。
  锅烧热后,便是炒栗子了。“呼啦啦”的炒栗声响起,暖烘烘的热气溢出来将我们的小脸蒸得红扑扑的。言爷爷这时总挥挥手说:去玩儿捉迷藏吧!闻到香味就炒好啦!我们便欢腾着飞散开来,寻思着躲哪儿才不会被发现。我总是喜欢跑过来龙桥,躲到文明湖畔的大榆树后面,身后不远处便是文明湖,湖水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像是用五彩锦缎织成的。不远处,大开着门的龙泉中学,许多学生正步履匆匆地走进那朱红色大门,虽神色各异,步伐匆匆,但眼睛里却别有神采。
  当空气中飘来一缕栗子香,我便知道,言爷爷的栗子做好啦,于是便飞奔着回去,围成一圈儿,对着金黄的栗子直流口水。
  言爷爷却不紧不慢地淋上糖浆,盖上盖子,也盖住了我们垂涎三尺的眼神,言爷爷不紧不慢地靠在那棵大榆树下,带着温和的笑意,伸手招呼我们过去——“来来来,爷爷和你们商量商量,一会儿怎么分栗子,娃们,快来!”
  是呢,在吃到香喷喷的栗子之前,我最期待的便是听言爷爷分栗子,我总是惊叹于言爷爷的记忆力。“一会儿啊,就让昨天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娃娃先选,唔,就是你,怎么今天扎了个冲天小辫啊……昨天你是最后选的,今天就第一个好啦,诶,那边那个胖娃娃,今天可别抢别人的了,再抢言爷爷就不给你了……”言爷爷絮絮叨叨地说着,从未有过将我们认错的时候,连昨天谁穿的青色小布褂,红色的小布祆,都记得清清楚楚。
  选栗子了,揭开锅盖儿的那一瞬,温暖热烈的栗子香扑面而来,我们总是惊叹的大叫:“哇”——声音拖得老长老长。是啊,怎么来形容言爷爷的糖炒栗子呢?油光锃亮的褐色外殼,顶部尖尖,肚儿圆圆,金黄色的栗子在壳里面开怀大笑着,糖浆浓郁的甜味和栗子香混在一起,让人瞬间就有一种盈盈的喜悦感,满足地溢出了心房。用手轻轻一捏,“咔啦”一声,拨开它光滑又香脆的外壳,里面的栗子金灿灿的,像一个小元宝般得圆润可爱。放进嘴里,先是浓郁的栗子香,再是染进栗子的甜味儿,一层层漾开,好似踩在棉花上般,整颗心都陷进去了。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我已成为龙泉的一名学生,成为言爷爷说的“书多学问深”地方的一分子,能近距离地触摸龙泉悠久的文化沉淀与深厚的历史涵养。也渐渐明白了,为何言爷爷看向龙泉时眼里有光,龙泉学子眼里有光,那是他们对知识,对未来的无限希冀。
  每每经过那棵大榆树,依然能清晰地听见:
  ——言爷爷言爷爷,你看的什么书呀?
  其实我早该明白的,岁月变迁,有些人有些事,永远都不会变,就像言爷爷,就像言爷爷的糖炒栗子,就像龙泉百年的历史文化情怀,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龙泉学子。
其他文献
冬日田园杂兴·其七  [宋]范成大  拨雪挑来踏地菘1,味如蜜藕更肥醲。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2供。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至能,一字幼元,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南宋名臣、文學家、诗人。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考中进士,早年仕途顺遂。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被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后来
期刊
五山环抱二水流,两汉三国秦楚缘。留候祠里凭吊处,英雄神仙古一人。惊叹!柏竹情深意绵长,青山不老松常在。酣畅!  张良, 汉初三杰, 刘邦贊其“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王安石称其“汉业存亡俯仰中,留候于此每从容”。同时,张良也是中国政治文化史上少有的功成名就且全身而退的典范。正是因为这样,后世很多政治家奉之为楷模。冯玉祥将军在陕西主政时,就曾多次到张良庙拜谒,并留下“豪杰今安在,
期刊
纸质书和电子书间的搏弈持续已久,由于科学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不断加深,更有甚者,提出“电子”取代“纸质”,连纸质书店的开张都被称为“复苏”,这不禁让我有所感叹。  读书是从古至今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纸质书是一份厚重,一份艺术,一种收藏。而电子书只是显示屏上由三原色排列组成的图案。就其本质来看,后者在意境上就缺少了一点东西。智能产品的出现确实提供了便捷,但是难道可以因为能打字就不书写,能复制就不摘录,能
期刊
人生在世三万天,长路漫漫,如果不停的去跋涉,脚底难免会磨出水泡,何不如在行进的路上走一走,停一停,适时歇歇脚。水细细的流,我们从容而优雅的走。  印第安人走路时,有一个习惯,每当他们走得太快时,就会停下赶路的脚步,让被落下的灵魂赶上来。人这一辈子,如果眼睛总是直愣愣地望着前方,望着那自己幻想地更加美丽豁然开朗的大道,而结果却只是一路遇见,一路错过,一路时光无声流转。  杨绛先生在《走在人生边上》写
期刊
梦中的江南,总是带着淡淡的烟水寒色,似斟在琉璃杯中清浅的佳酿。蒙蒙的细雨,依旧无声无息,编织着暮雨中的江南。  风有酒的气味,雨有酒的气味,小桥流水人家亦有酒的气味。轻风拂面,青石巷中悠悠而过的行人,也闻到了江南的气味。  古色古香的江南啊,似是被时间遗忘,守着那一片净土,远离了红尘喧嚣,牵引着谁的相思?  暮春时节,落花天,撑一把秦风汉月的油纸伞,高高挽起发髻,走过断桥,走过江南二十四桥,流连于
期刊
一  我记得,小时候每逢过节,爷爷奶奶住的干休所就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尤其是正月十五的时候,往往会有猜灯谜和扔套环(用套环投地上的礼品,投中即得)一类的大型游戏,院子里无论是较年轻的还是高龄的老人都会倾巢而出,许多带着孙子孙女,在各类游戏中踊跃地奔走。人群中时而会发出惊喜的赞叹声,那是老人们对孙子孙女的鼓励与满满的自豪,也必然会有偶然的小插曲,但争吵声很快就淹没在喜庆的节日气氛之中了……  可这
期刊
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本月中,上海市教育部门披露,今年9月开学时,上海各区都将有学校试点使用“电子书包”,再过两三年,“电子书包”可能会完全取代纸质课本。6月16日,上海静安中心商业区挂起了一块“新华书店”的招牌,这一看似普通的事件,却被当地媒体称为“实体书店又一次奏响振兴之音”,一间新华书店的开张便被赋予了某种重要的“复苏”和“振兴”的含义。  材料二:在
期刊
用彩色石砖向上铺成的小径,略微陡峭,两边配上各种颜色的房子。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小城,这是我对昆卡的第一印象。  如果说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巴塞罗相当于中国北京、上海这样繁忙的大都市,那么昆卡就是我们恬淡悠闲的苏州。如果说苏州是一幅意深境远的水墨画,那么昆卡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幅恬静幽美的田园画。  街道两旁每隔五十米就设有一张长椅,坐在上面,身后就是大片大片的草地,上面还种着几棵很大的无花果树。我仿
期刊
戊戌年,二月二十三日,你从人间走失,想是上帝爱你,唤你去做天使。   ——题记  新年在老年人的眼中有着十足的分量,是在忙碌的一年中唯一一次可以叫全他们的孩子们的机会;是能共享天伦,获得心理上莫大满足的时候;也是任何人都不能以任何理由推却不露面的日子。  新年全家聚在一起作为我们家一直以来的传统,直到今年的相聚才有了不一样的情况。新春伊始变得有些不同,那些熟悉的餐具还在,那些被宠爱的岁月还在,可那
期刊
当数字电子书取缔了纸质书,电子播放机取代了老式留声机,电子邮件取代了书信,高级车、房取代了爱情,当人们都在赞叹科技发达,生活方便时,可曾还有人记起那些正在无声消逝的文明。  消逝了,纯文学。我知道那样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当人们日复一日,盲目不停地为了一个虚无的目标追逐时,当人们崇敬于纸醉金迷却耻于淳朴恬静时,当娱乐人物或为偶像,文人儒士却成为娱乐对象时,还有什么纯文学可追?纯文学的消逝演变成了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