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治腹泻,亦可致腹泻

来源 :中国全科医学·读者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AAD)主要是指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而引起的腹泻,同时也包括抗菌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导致的腹泻,为较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5%~39%。
  AAD发病可在抗菌药物应用4~10天出现症状,但变异很大,最短的在服药4小时即可发病,部分患者甚至在抗菌药物已经停用1~2周后发病。
  临床表现
  轻型患者仅表现为解稀便2~3次/d,持续时间短,停用有关抗菌药物后,腹泻可自行好转。
  结肠炎患者腹泻次数较多,可以合并肠道机会菌感染(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等),大便可出现红、白细胞,易被诊断为感染性腹泻而不断使用大剂量广谱抗菌药物,其结果导致抗菌药物与腹泻形成恶性循环,病情发展,甚至死亡。
  伪膜性结肠炎指在结肠黏膜有伪膜形成的特殊类型,死亡率高达15%~24%。
  诊断标准
  腹泻的患者应首先排除:(1)各种类型的感染性腹泻;(2)肠道器质性疾病;(3)肠道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等;(4)胃肠道手术后1年内。
  诊断标准:在使用抗菌药物后发生的腹泻已排除以上情况,若同时有肠道菌群紊乱证据,则诊断AAD基本成立;若不但有肠道菌群紊乱证据,而且出现大量机会菌变为优势菌或检出特殊病原菌(艰难梭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感染证据也是诊断AAD的有力证据。艰难梭菌致腹泻机制见图1。
  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检查
  一般病例无异常发现,较严重的病例可出现白细胞或红细胞,继发真菌感染时也可直接发现病原菌。
  肠道菌群失调的检查
  肠道菌群紊乱是发生AAD的基础,检查包括:(1)大便涂片革兰染色观察法,以估计总细菌数、球菌和杆菌的比例是否失调,有无真菌等,并由此判断肠道菌群紊乱程度;(2)肠道各种细菌定量培养法。
  针对继发细菌感染的检查
  组织培养法(CCNA)被公认为是检测难辨梭菌毒素的金标准,但是CCNA费时且复杂,故在临床实施困难。目前检测大便毒素A、B则成为快速诊断的主要手段。
  其他相关检查
  多数AAD结肠镜检查并无特异性,但在伪膜性结肠炎患者可见病变遍布全结肠,偶有侵犯小肠;肠壁附有2~5 mm大小的斑块状假膜,有时可融合成更大的黄白色或黄绿色假膜,其间黏膜完整,外观可正常,也可红肿,脆性增加。需特别指出的是在对危重患者进行肠镜检查时,有引起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危险。
  伪膜性结肠炎患者行腹部立位平片时见结肠扩张、结肠壁明显水肿、结肠袋扭转,偶在侧面见到假膜突起。腹部CT可见结肠壁增厚,达10~15 mm,形成特征性的“手风琴征”。
  治疗及预防
  治疗
  应立即停用抗菌药物或调整为窄谱抗菌药物。大约22%的病例在停用抗菌药物后3天内临床症状缓解。
  可补充益生菌,恢复肠道正常菌群。AAD主要是由于肠道菌群紊乱所致,益生菌制剂可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通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刺激作用可健全保护机制。常用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等的制剂。
  必要时加强对症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可输注白蛋白、静脉丙种球蛋白、血浆等;补充微量元素,避免肠道进一步损伤;尽量避免使用抑制肠道蠕动的药物。
  必要时针对AAD中特殊细菌感染治疗。对于中度以上及症状持续的患者,予口服甲硝唑或万古霉素;对于念珠菌感染者给予制霉菌素、氟康唑等治疗。
  预防
  全科医师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尽量选用窄谱或AAD发生率低的抗菌药物;可同时使用益生菌制剂预防AAD;尽可能避免使用对肠道有损伤的检查和治疗。
  (摘编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其他文献
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每年都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在特鲁多医生的墓前伫立。墓碑上镌刻着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  “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  这句话坦言了医学的局限性,道出了医生面对病人应有的态度以及人文精神。本文的主人公——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杜心如教授用多年的
期刊
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或诊治不清的疾病,尤其在骨转移癌和软组织肿瘤方面更为突出,此时掌握查找相关文献的方法和技巧会对解决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网上常用、免费数据库及其使用方法的介绍,使全科医生能够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可以顺利查找到感兴趣的骨肿瘤文献,建立起自己的数据库,跟踪疾病的新进展,以提高业务水平。  现以查找软组织肿瘤、骨转移癌和多发性骨髓瘤文献为例说明如何选择合适的数
期刊
【摘要】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ver,ICBC)是第二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肋间臂神经的保留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乳腺癌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近年来,乳腺癌外科手术范围渐趋缩小,且临床医师更加注重患者的生存质量,保留肋间臂神经可以改善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上肢感觉功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本文综述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研究。  【关键词】肋间臂神经;解剖;乳腺癌;临床 
期刊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异常增高的一种恶性肿瘤。目前是血液系统最常见的三大恶性疾病之一,发病率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居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第二位,好发于老年人。  MM进展缓慢,早期症状不典型,极易被误诊。很多患者早期辗转于骨科、肾科等其他科室,最终延误诊治。MM的临床表现繁多,主要有溶骨性骨病、贫血、肾功能不全、感染、
期刊
在门诊或肿瘤患者复查中时有发现骨转移癌患者。中轴骨是骨转移癌最常见的部位,具体地说就是脊柱和骨盆以及四肢骨长骨的骨干。脊柱出现骨转移癌,转移灶的肿块逐渐增大,可引起病灶周围部位的疼痛,压迫神经根会引起神经根性疼痛,压迫脊髓可以导致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及二便障碍。  骨转移癌疼痛评分及脊髓损伤评分  骨转移癌所引起的疼痛特点为夜间疼痛加重,静息时疼痛更明显。而在临床中,视觉模拟评分法是一种实用的明确疼痛
期刊
病例回顾  患者,男,35岁,以“右手小手指(第5指)桡侧远端创伤2小时余”为主诉来诊。  现病史:患者在2小时前骑自行车时摔倒,右手及右侧上肢着地,损伤右侧小手指的远端桡侧,现右手小手指疼痛。右侧肩膀稍疼痛;右侧小手指及右肩活动正常,右肘部或右侧腕部无疼痛或不适;无头痛,无胸痛,无腹痛或背痛;其他肢体无疼痛或异常;无头部受伤,受伤后没有意识丧失,无发热或其他不适症状。  既往史:无慢性病史,患者
期刊
2004—2005年以来,我国华东等省份相继发现并报告了一些以发热伴全身酸痛,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甚至出现多脏器功能损伤的病例,之后确诊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或人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病。但是在2010年5月之后,从众多的散发病例中分离出了另外一种病原体。经对患者血液中分离到的致病病原体进行鉴定、全基因组基因序列分析,明确是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的新病毒感染,并暂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命名此病。借此制定
期刊
对发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诊断治疗,首先要判断是否为感染性疾病,其次,要判断感染的部位、性质及严重程度。其中,判断病原学分类引领着早期经验性治疗的方向。对于严重的细菌感染,早期诊断、早期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轻病情,减少严重并发症,提高救治成功率。反之,对非细菌感染性疾病,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则可能滥用。传统上,最常用的感染指标为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其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计数及比例,可以
期刊
关大爷是一位退休编辑,也是一个和蔼的胖老头儿,平时见人总是乐呵呵的,看似非常健康。但是,关大爷每年冬天都会发作哮喘病,需要到医院治疗,而且睡觉时打呼噜十分严重,严重影响了家人的休息,他本人也很无奈。  一个冬天的下午,喘憋十多天的关大爷病情再次加重,咳嗽严重,喘憋、嘴唇发绀,额头出汗,老伴儿立刻到社区门诊请王医生出诊。王医生先仔细测量了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听诊双肺呼吸音,可闻及大量哮鸣音及湿啰音
期刊
近期,中国部分地区陆续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各地报告病例数呈明显增加趋势。由于患者以婴幼儿为主,且感染肠道病毒71型(EV71)的患儿较多,医疗救治工作任务艰巨。一时引起家长的恐慌,不知所措。其实手足口病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实在不必恐惧惊慌!  手足口病年年都会发生,我记得退休前每年5、6月份开始,手足口病的患儿就会在门诊就医。那时虽然卫生系统已经通知各个医院儿科警惕手足口病疫情的蔓延,但是那个时候我
期刊